分享

香附

 昵称6730917 2011-04-07
香附 (《纲目》)
【异名】雀头香(《江表传》),莎草根(《别录》),香附子(《唐本草》),雷公头(《纲目》),香附米(《本草求真》),猪通草茹(《陆川本草》),三棱草根(《中药志》),苦羌头(《中药材手册》)。
   
【来源】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根茎。
   植物形态详莎草条。
   
【采集】春、夏、秋三季均可采,一般在秋季挖取根茎,用火燎去须根及鳞叶,入沸水中片刻,或放蒸笼中蒸透取出晒干。
   再放入竹笼中来回撞擦;用竹筛去净灰屑及须毛,即成光香附。
   亦有不经火燎,即将根茎装入麻袋撞擦后晒干者。
   也有用石碾碾去毛皮,称为香附米。
   
【药材】干燥根茎多呈纺锤形,有时略弯曲。
   长1.5~4.5厘米,直径5~10毫米。
   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纵皱纹及数个隆起的环节,节上有棕色毛状鳞片及残留的根痕;去净毛须者,则外表光滑,环节不明显。
   质坚硬,经过蒸煮者断面色棕黄而微紫红,显角质性;生晒者断面色白而显粉性,周边与中心分层明显,中心色略深。
   气芳香,味微苦。
   以个大、色棕褥、质坚实、香气浓者为佳。
    主产山东、浙江、湖南、河南。
   其他地区亦多有生产。
   其中山东产者称东香附,浙江产者称南香附,品质较佳。
   
【化学成分】含葡萄糖8.3~9.1%、果糖1.0~1.7%,淀粉40~41.1%、挥发油0.65~1.4%。
    挥发油中含:β-蒎烯、莰烯、1,8-桉叶素、柠檬烯、对-聚伞花素、香附子烯、芹子三烯、β-芹子烯、α-香附酮、β-香附酮、绿叶萜烯酮、α-及β-莎草醇、香附醇、异香附醇、环氧莎草薁、香附醇酮、莎草薁酮、考布松及异考布松。
    根部含有抑制某些真菌发育的物质。
   
【药理作用】①对子宫的作用香附子(购自南京,据说产于广东)5%流浸膏,能抑制豚鼠、家兔、猫、犬等离体子宫(已孕及未孕)的收缩,对子宫肌张力的弛缓作用,与当归流浸膏相似,但效力较弱。
   香附所含的油有微弱的雌激素作用。
    ②镇痛作用用小鼠电盘刺激法,香附子(采自贵阳)20%醇提取物0.5毫升/20克体重皮下注射,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
    ③抗菌作用块根有抗菌作用,其提取物对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生香附:拣去杂质,碾成碎粒,簸去细毛及细末。
   制香附:将碾碎之香附放入缸内,用黄酒及米醋拌匀。
   再用砂糖,加水适量炒烊,然后将香附倒入锅内,与砂糖水充分混合,炒干。
   (每香附粒100斤,用黄酒、米醋各20斤,砂糖6斤)四制香附:取净香附用米醋、童便、黄酒、炼蜜(加开水烊化),充分拌炒至干透取出。
   (每生香附100斤,用米醋、黄酒、童便各12.5斤,炼蜜6斤)醋香附:取净香附粒,加醋拌匀,闷一宿,置锅内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干。
   (每香附粒100斤,用醋20斤)香附炭:取净香附,置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晒干。
    《雷公炮炙论》:采得香附,阴干,于石臼中捣,勿令犯铁,用之切忌。
   
【性味】辛微苦甘,平。
    ①《别录》:味甘,微寒,无毒。
    ②《本草衍义》:味苦。
    ③《滇南本草》:性微温,味辛。
    ④《纲目》:气平,味辛微苦微甘。
   
【归经】入肝、三焦经。
    ①《纲目》:手足默阴、手少阳,兼行十二经、八脉气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脾、胃四经。
   
【功用主治-香附的功效】理气解郁,止痛调经。
   治肝胃不和,气郁不舒,胸腹胁肋胀痛,痰饮痞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1)理气解郁: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及胃腹胀痛。
   配柴胡、青皮治胸胁痛。
   配高良姜(名良附丸)治胃寒痛。
    (2)调经止痛:用于肝气郁结之月经不调、小腹胀痛。
   配艾叶治寒凝气滞之行经腹痛。
    ①《别录》: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
    ②《唐本草》:大下气,除胸腹中热。
    ③《医学启源》:快气。
    ④李杲:治一切气,并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消食下气。
    ⑤《汤液本草》:治崩漏。
    ⑥《滇南本草》:调血中之气,开郁,宽中,消食,止呕吐。
    ⑦《纲目》: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跗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调敷或作饼热熨。
   
【宜忌】凡气虚无滞、阴虚血热者忌服, ①《纲目》:得童子小便、醋、芎藭、苍术良。
    ②《本草经疏》:凡月事先期者,血热也,法当凉血,禁用此药。
    ③《本草汇言》:独用、多用、久用,耗气损血。
   
【选方】①治-切气疾心腹胀满,胸膈噎塞,噫气吞酸,胃中痰逆呕吐及宿酒不解,不思饮食:香附子(炒,去毛)三十二两,缩砂仁八两,甘草(爁)四两。
   上为细末。
   每服一钱,用盐汤点下。
   (《局方》快气汤) ②治心腹刺痛,调中快气:乌药(去心)十两,甘草(炒)一两,香附子(去皮毛,焙干)二十两。
   上为细末。
   每服一钱,人盐少许,或不着盐,沸汤点服。
   (《局方》小乌沉汤) ③治心气痛、腹痛、少腹痛、血气痛不可忍者:香附子二两,蕲艾叶半两。
   以醋汤同煮熟,去艾,炒为末,米醋糊为丸梧子大。
   每白汤服五十丸。
   (《濒湖集简方》) ④解诸郁:苍术、香附、抚芎、神曲、栀子各等分。
   为末,水丸如绿豆大。
   每服一百丸。
   (《丹溪心法》越鞠丸) ⑤治停痰宿饮,风气上攻,胸膈不利:香附(皂荚水漫)、半夏各一两,白矾末半两。
   姜汁面糊丸,梧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姜汤随时下。
   (《仁存堂经验方》) ⑥治偏正头痛:川芎二两,香附子(炒)四两。
   上为末。
   以茶调服,得腊茶清尤好。
   (《澹寮方》) ⑦治吐血:童便调香附末或白及末服之。
   (《丹溪治法心要》) ⑧治小便尿血:香附子、新地榆等分。
   各煎汤。
   先服香附汤三、五呷,后服地榆汤至尽,未效再服。
   (《全生指迷方》) ⑨治下血不止或成五色崩漏:香附子(去皮毛,略炒)为末。
   每服二钱,清米饮调下。
   (《本事方》) ⑩治肛门脱出:香附子、荆芥穗等分。
   为末。
   每用三匙,水一大碗,煎十数沸,淋。
   (《三因方》香荆散) ⑾治老小痃癖往来疼痛:香附、南星等分。
   为末,姜汁糊丸,梧子大。
   每姜汤下二、三十丸。
   (《圣惠方》) ⑿治颓疝胀痛及小肠气:香附末二钱,海藻一钱。
   煎酒空心调下,并食海藻。
   (《濒湖集简方》) ⒀安胎:香附子,炒,去毛,为细末,浓煎紫苏汤调下一钱。
   (《中藏经》铁罩散) ⒁治元脏虚冷,月侯不调,头眩,少食,浑身寒热,腹中急痛,赤白带下,心怔气闷,血中虚寒,胎气不固:香附半斤。
   醋煮,焙为末,醋和丸桐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米饮下。
   (《妇人良方》醋附丸) ⒂治瘰疬流注肿块,或风寒袭于经络,结肿或痛:香附为末,酒和,量疮大小,做饼覆患处,以热熨斗熨之。
   未成者内消,已成者自溃。
   若风寒湿毒,宜用姜汁作饼。
   (《外科发挥》) ⒃治乳痈,一切痈肿:香附(细末)一两,麝香二分。
   上二昧研匀,以蒲公英二两,煎酒去渣,以酒调药。
   热敷患处。
   (《医学心悟》香附饼) ⒄治耳卒聋闭:香附子(瓦炒)研末,萝卜子煎汤,早夜各服二钱,忌铁器。
   (《卫生易简方》) ⒅治聤耳出汁:香附末,以绵杖送入。
   (《经验良方》) ⒆治四时瘟疫、伤寒:陈皮(不去白)二两,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各四两,甘草(炙)一两。
   上为粗末。
   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日三服。
   若作细末,每服二钱,入盐点服。
   (《局方》香苏散) ⒇治跌打损伤:炒香附四钱,姜黄六钱。
   共研细末。
   每日服三次,每次服一钱。
   孕妇忌服。
   (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21)治鸡眼,疣:香附、木贼各五钱。
   制法:加水1300毫升,文火煎至100毫升,备用。
   用法:㈠先将患处洗净,去硬茧,以不出血为度。
   再以少量药液加热,用棉签蘸药液涂患处,每日二次。
   ㈡将备用之药液倒入小容器内2~5毫升,加热,再扣在疣上3~5分钟,连续五次即可。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名家论述】①《汤液本草》:香附子,益血中之气药也。
   方中用治崩漏,是益气而止血也。
   又能化去凝血,是推陈也。
   与巴豆同治泄泻不止,又能治大便不通,同意。
    ②王好古:香附,凡气郁血气必用之,炒黑能止血,治崩漏,多用亦能走气。
    ③《本草衍义补遗》:香附子,必用童便浸,凡血气药必用之,引至气分而生血,此阳生阴长之义也。
    ④朱震亨:香附,《本草》不言补,而方家言于老人有益,意有存焉,盖于行中有补理。
    ⑤《纲目》: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
   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
   炒黑则止血,得童漫浸炒则入血分而补虚,盐水浸炒则入血分而润燥,青盐炒则补肾气,酒浸炒则行经络,醋浸炒则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
   得参、术则补气,得归、地则补血,得木香则流滞和中,得檀香则理气醒脾,得沉香则升降诸气,得芎藭、苍术则总解诸郁,得栀子、黄连则能降火热,得茯神则交济心肾,得茴香、破故纸则引气归元,得厚朴、半夏则决壅消胀,得紫苏、葱白则解散郁气,得三棱、莪术则消磨积块,得艾叶则治血气、暖子宫。
   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
   飞霞子韩愗云,香附能推陈致新,故诸书皆云益气,而俗有耗气之说、宜于女人不宜于男子者非矣。
   盖妇人以血用事,气行则无疾;老人精枯血闭,惟气是资;小儿气日充则形乃日固,大凡病则气滞而馁,故香附于气分为主药,世所罕知。
   辅以参、芪,佐以甘草,治虚怯甚速也。
   愗游方外时,悬壶轻济,治百病黄鹤丹,治妇人青囊丸,随宜用引,辄有小效,人索不已,用者当思法外意可也。
   黄鹤丹方用香附一斤,黄连半斤,洗晒为末,水糊丸梧子大。
   假如外感,葱、姜汤下,内伤米饮下,气病香汤下,血病酒下,痰病姜汤下,火病白汤下,余可类推。
   青囊丸,方用香附略炒一斤,乌药略炮五两三钱,为末,水醋煮面糊为丸。
   随证用引,如头痛茶下,痰气姜汤下,血病酒下为妙。
    ⑥《本草经疏》:莎草根,治妇人崩漏、带下、月经不调者,皆降气、调气、散结、理滞之所致也,盖血不自行,随气而行,气逆而郁,则血亦凝涩,气顺则血亦从之而和畅,此女人崩漏带下,月事不调之病所以咸须之耳。
   然须辅之以益血凉血之药,气虚者兼入补气药乃可奏功也。
    ⑦《本草述》:香附,主治诸证,当审为血中之气病,乃中肯窾,不漫同于诸治气之味也。
   ……故上焦心包络所生病,如七情抑郁者能开之,以心包络主血也;中焦脾胃所生病,如霍乱吐逆及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能畅之,以胃生血,脾统血也;下焦肝肾所生病,如膀胱连胁下气妨,如下血、尿血及女子崩漏、带下、月候不调等证,亦以胃脾为血之元,肝固血之脏,肾乃血之海也。
   ……此味于血中行气,则血以和而生,血以和生,则气有所依而健运不穷,是之谓生血,是之谓益气,非二义也。
   ……用此于补血味中,乃能使旧血和而新血生,即气虚而事补益者,亦借此为先导,去虚中之著,韩愗所谓去虚怯甚速之义也。
   按香附子类谓调气之味,不知气之为病所因不一,如痞胀喘哕噫酸噎塞,又如胃脘痛或心腹痛,《局方》概同香燥用之,或砂仁,或沉香,或蕲艾、良姜辈,止可治虚寒或寒湿之病,而火热病气者种种不一,况寒湿之久则亦化火乎,如黄鹤丹之同黄连而用,其义不可思欤。
   气郁多用香附,或气弱而郁者,必同补剂而用,固也;然有火伤元气以致者,又须降火之剂而此佐之,若概谓开气之郁,反以燥助火,而气愈弱愈郁矣,明者审之。
    ⑧《本草求真》:香附,专属开郁散气,与木香行气,貌同实异,木香气味苦劣,故通气甚捷,此则苦而不甚,故解郁居多,且性和于木香,故可加减出入,以为行气通剂,否则宜此而不宜彼耳。
    ⑨《本草正义》:香附,辛味甚烈,香气颇浓,皆以气用事,故专治气结为病。
   ……又凡辛温气药,飚举有余,最易耗散元气,引动肝肾之阳,且多燥烈,则又伤阴。
   惟此物虽含温和流动作用,而物质既坚,则虽善走而亦能守,不燥不散,皆其特异之性,故可频用而无流弊。
   未尝不外达皮毛,而与风药之解表绝异。
   未尝不疏泄解结,又非上行之辛散可比。
   好古谓《本草》不言治崩漏,而能治崩漏,是益气而止血也.颐谓虽不可直认为益气,而确有举陷之力,丹溪谓须用童便浸过,盖嫌其辛味太浓,以下行为监制之义。
   颐意调肝肾者,此法最宜。
   或有以醋炒、以青盐炒者,其理盖亦如此。
   ……气结诸症,固肝胆横逆肆虐为多,此药最能调气,故濒湖谓之专人足厥阴。
   其实胸胁痹结,腹笥腆胀,少腹结痛,以及诸疝,无非肝络不疏。
   所谓三焦气分者,合上中下而一以贯之,固无论其何经何络也。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