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稻盛和夫

 sduwalker 2011-04-07
  稻盛和夫:背道而驰的“商界圣哲”

  2004年8月9日,在日本商界素有“经营之圣”之称的稻盛和夫低调进入北京,没有媒体见面会,也没有大型的迎接仪式和宴会,在机场的贵宾休息室稍做休息后,便准备赶往石家庄参加一个以京瓷命名的中学的揭幕仪式。一身浅灰色西装的他步伐缓慢而稳健,亲手拎着公文包走出登机口。出现在记者面前的这位72岁的老者一脸的宁静与和蔼,如果没有身后创建两家500强企业的光环,他更像是一位祖父一样亲切的长辈。

  在中国,稻盛和夫的名字从来没有和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等名字一样受到追捧。这并不仅源于他本人的低调,更是因为他与周遭繁杂的商界显得格格不入的经营理念还没有得到多数企业家的认同。“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很少有人相信这样理想化的经营理念会适应这个浑浊动荡的商业社会。

  但在2001年的《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人们却惊奇地发现,上榜的两家日本公司——京瓷和KDDI——的同一个创始人正是稻盛和夫。对于绝大多数企业家来说,一辈子能创建出一个世界500强企业就已经是颠峰之举了,稻盛和夫在短短40年时间里创建了两家世界顶级企业堪称奇迹,这对于他特立独行的经营哲学来说,更是一次无言的证明。

  京瓷哲学

  “企业经营是一定需要哲学的。” 稻盛和夫对《亚洲资本》说,“我从不奢望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我的哲学,但我一直坚持自己的这套经营思想,并证明了它是成功的。”

  第一次接触“Philosophy”(哲学)这个词的时候,稻盛和夫还是个24岁的血气青年。当时他供职于日本京都的一家绝缘材料生产厂--松风工业,作为一名技术人员,他入厂后第一年就研制开发出了一种被称为“U字型绝缘材料”的新型陶瓷材料,为濒临破产的工厂带来了大量定单,并成为新成立的特陶科的生产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特陶科一度是整个公司中唯一赢利的部门。

  那时的稻盛和夫已经懂得如何团结一个组织。在新产品研制工作最艰苦的时期,稻盛和夫每天深夜下班后都要请部下和助手到附近的小酒馆喝上一杯,然后不失时机地教育大家要珍惜目前的工作,加倍努力。当时稻盛和夫每月的工资除了留一部分寄回家里,其余几乎都用来做"教育"工作了。后来在工厂工人罢工期间,稻盛和夫仍主张坚持生产,为公司减少损失,而这些部下一直都跟在他身边。其中的很多人更成为日后稻盛和夫创建京瓷公司的左膀右臂。

  1956年,日本第一银行的一位业务负责人来到松风工业调查工作,惊异于一个死气沉沉的工厂中竟有特陶科这样一个士气高昂的队伍,在与24岁的负责人稻盛和夫的攀谈中,他听到的不仅是未来电子工业的发展趋势,还有如何采取措施使人才得到有效利用,增添活力等等问题。这位先生后来说:“这对只有20几岁的年轻人来说,确实难得,你有自己的Philosophy。”

  稻盛和夫从此记住了这个词,并被其深深打动。在松风工业的四年,他最大的收获就是理解了Philosophy的真正含义。在这一期间,他对组织管理、经营销售等一系列问题的思索以及对自己哲学观的不断探寻成了日后著名的"京瓷哲学"的基础。

  1959年,27岁的稻盛和夫与七名和他同时从松风工业辞职出来的同仁歃血为盟,成立了京都陶瓷公司。在缺少资金和技术的创业期,正是这种同志间的信任和团结支撑着公司一步步走向成功,更成为日后作为世界500强企业的京瓷的成功秘诀之一。

  京瓷是日本最早的风险投资企业之一,技术出身的稻盛和夫并不具备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但他回归到“从常理出发”的角度来思考企业的发展。“用常人的眼光去判断一件事情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我希望一丝不苟地将以做人的标准来衡量正确的事情坚持做到底。这种思维方式不论在经营方式还是人生旅程中,都为我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京瓷成立后发展稳健,第一年便获得了赢利,并一直保持50%左右的销售额的增长。1971年京瓷在大阪证券交易所及京都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在此过程中,稻盛和夫毅然放弃了将从前创业者所持有股份拿到市场上出售的方式,而选择了以发行新股的方式上市。“那是一个分水岭,我认真思考了企业与经营者的真正含义,所以哪怕放弃个人利益,也要谋求公司发展。”事实证明,他的这一决定对京瓷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另一件让稻盛和夫坚信自己的经营哲学的事情是对美国AVX公司的收购。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AVX公司提出要废除以前签署的一份协议,没想到问题提出后,稻盛和夫也表示承认原有协议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在放弃了巨大利益的情况下对协议进行了修改。不过这次让步在十几年后获得了数倍的收益。1989年,京瓷对AVX公司提出收购意向,很快获得回应。在不断对收购条件进行让步后终于成功收购,这使得AVX在1996年再次上市时使京瓷获得了346亿日元的股票利润和1476亿日元的浮余利润。正如稻盛和夫自己所说的:“这是利他之心的回报,为对方着想似乎损害了自己,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果。”

  人生哲学

  稻盛和夫1932年生于日本鹿儿岛,父母当时苦心经营着一家印刷厂,家中有兄弟姐妹七人,生活并不富裕。按稻盛和夫自己的话说:“在到松风工业工作前,我从未对自己的未来抱有希望。”

  24岁前,命运总是一次次地作弄着他。初中升学考试时,本来很有自信的他报考了当地最好的一所高中,结果名落孙山,第二年复习再考时却不幸患上了肺结核,结果也以失败告终。接着是高考失利,招工考试受挫。直到进入松风并投入到新产品研发中之前,他经历了所能经历的所有失败。

  稻盛和夫在创立京瓷不久后,总结出了取得事业和人生成功的方程式:人生、事业的成果=思考方式×热情×能力。“多年来,我都是根据这个方程式进行工作,也只有这个方程式,能够说明我的人生和京瓷的发展过程。”

  “‘能力’多数源于天生,我们很难改变;‘热情’就是倾注到工作中的干劲和努力。而‘思考方式’我觉得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生存态度。如果说‘能力’和‘热情’是从0分到100分计算的话,‘思考方式’则可以从-100分到+100分计算。这三个因素结合起来就会使人生和事业出现很大的差别。”

  稻盛和夫自幼继承了父亲的谨慎和母亲的乐观开朗。这使得他在企业经营上时刻以慎重为重,同时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能保持乐观的态度。成年后,明治维新时期的两个历史人物西已经成为京瓷的社训。其“志”与“诚”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法,一直是稻盛和夫追求的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的思想对稻盛和夫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西乡隆盛“敬天爱人”的遗训,也是他最终选择归依佛门的源头。不过在经营企业后,稻盛和夫更发现大久保利通运筹帷幄、审时度势的能力对一个企业经营者来说也非常重要。“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同时具备他们各自所表现出的无情与有请,细心与大胆的双重性格。”正是这样的思考方式使得稻盛和夫在自己的成功方程式中不断增值。

  1984年,日本决定对电信通信事业实行民营化,允许新的企业加入长途通信业。但很多大型民企出于巨大的风险考虑都不想参与其中。稻盛和夫出于一个比较纯粹的目的——减少大众的长途话费,而决定与其他两家公司共同创立新电电株式会社(DDI,即现在的KDDI)。这个决定在当时曾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没有技术积累,没有经验等等。但“心境决定一切”,他一面不断地给员工鼓劲,一面从零做起开展业务。在开展长话业务后,又开始移动通信业务,这项业务也随即成为KDDI中最赢利的部分。

  稻盛和夫并不是一个投机者,成立新电电株式会社时,京瓷拥有超过1000亿日元的公司内部保留资金,因此即使通信事业不幸遭遇失败,公司的支架也不会发生动摇。他总是说:“没有保障的挑战只能视做有勇无谋。” 稻盛和夫从不喜欢像很多个性的企业家一样标榜自己"个人性情乖张,喜欢否定常识……"他不喜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也从不摆出否定常理的姿态。不过也正是他一直所坚持的遵循"常理原则"的思考方式使他显得那么地不同。

  将哲学进行到底

  曾有那么两次选择差点就改变了稻盛和夫的人生轨迹。

  大学毕业时,日本就业不景气,没有任何“关系”的稻盛和夫坐了三天的普通列车只身到东京找工作,结果一无所获。灰心的他不禁想:这个残酷的世界中充满了不公平,穷人总是没有好报,反倒是充满正义、义理和人情的武侠世界更有人情味,不如做强盗算了。稻盛和夫开玩笑地说:“如果当时我真地投身到侠客的世界中,恐怕现在九州岛上会有个有点名气的武侠家族吧。”

  另一次是在稻盛和夫进入松风工业之后。当时稻盛和夫刚和同事们一同研制出了U字型绝缘材料以及烧制U字型绝缘材料的电炉。一个巴基斯坦公司饶有兴趣地希望购买电炉,同时也希望稻盛和夫能够作为技术指导人员一同到巴基斯坦工作,开出的工资是他原来的20倍。这对当时还很清贫的稻盛和夫来说是非常好的机会,而且他也一直希望能到海外工作。但他大学时的一位导师听说坚决反对:“你不能到巴基斯坦去卖技术。不然,等你再次回到日本时,你原有的技术早已不合时宜,到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在这两次选择中,只要一念之差便不会有今日的京瓷和稻盛和夫了。正是他一次次把握命运的选择成就了今天的事业和思考方式。

  1997年,65岁的稻盛和夫在京瓷株式会社以及DDI股东大会上,宣布退居二线,只担任名誉会长,并决定举行剃度仪式,专心修身养性。40年来,他主张的仁爱、利他、回报社会的思想始终伴随着他的经营管理方式和做人方式。

  “即使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不同意我的经营哲学,认为它不合时宜。但在我一生中,运用自己的哲学所做的事业从没有受到太大阻碍,很多麻烦恰恰是在这种宽容的处世方式中得以解决的。”

  离开京瓷后,稻盛和夫一心向佛,并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慈善事业和到世界各地演讲。这位商界中的哲学家现在的希望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经营哲学,将仁爱、利他和回报社会的经营哲学进行到底。

--------------------------------------

让稻盛改变命运的是一次临时的决定。当年工作不久的他抱怨工资少,环境差,干活累,想要辞职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于是他临时决定先认真工作。那是极度的认真,甚至在旁人眼里带上了悲壮的色彩,他“把锅碗瓢盆都搬进了实验室,睡在那里,昼夜不分,连一日三餐都顾不上吃,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时间不长他便发现了不可思议的事情,要辞职的念头以及自己的人生将会怎样的迷惑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却是对工作强烈的兴趣和激情。

杨澜:我在您的传记里看到这样一句,我觉得很惊奇,说:“如果自暴自弃的话大概只能去加入黑社会了”,真的是有这样的想法吗?
稻盛:是的,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正好是日本战败后,由于经历了空袭,整个日本都是一片废墟,还很穷。那时候我想进一家比较好的公司,就去参加考试。同去竞争的学生很多,录取的人数又少,总是有人走门路,优先录用关系户和熟人的子女,比方说某位担任要职的领导的亲戚,社长的熟人等都会优先考虑。象我这样出身农村,亲戚当中也没有什么有权有势的人,就算去考了也白考,会被那些走门路的人挤掉。当时考试的休息室里有很多学生候考,很多人问我:“你认识公司里哪位领导?”我回答说:“谁都不认识。”有人就说:“我爸和这里的社长是朋友。”等等,反正都是凭熟人的关系决定录用谁。但是日本还很穷,战争结束也只不过刚刚10年,但却有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我为这样的日本感到悲哀。如果穷人家的孩子不能享受同等的机会,不能以更光明正大、更公平的方法录用人才的话,日本是不会有良性发展的。在这样一种扭曲的社会中,我真想成为黑社会老大去整治整治那些坏家伙。反正就是这样一个不公正的社会,加入黑社会又有何妨?而且正好我读书的时候在练空手道,身手很不错,所以真的考虑过加入黑社会这件事情。不过,后来还是回到正道,才有今天的我。如果真的加入黑社会,现在可能就要坐牢去了。

杨澜:您一开始加入松风工业的时候,那个企业非常的不景气。虽然没有人给您加工资,虽然也有工会的人骂您,因为您不跟他们一起罢工,所以骂您是工贼。但是您仍然每一天都加班加点地工作,是什么使您能够在那个时候跟别人采取不一样的举动?
稻盛:我进的那家公司赤字连连,公司也面临倒闭。一到该发工资的那一天,公司就会告诉我们暂时发不出工资,让我们等一星期。这么一种情况,当然当初满怀希望进入公司的员工们都会对公司表示不满。我是研究人员,正好那时候开始研究新金属陶瓷领域,我就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去了。我认为别人罢工、向公司发泄不满根本就没有意义。就算发泄不满、罢工,工资也不会涨,公司财政赤字确实没有钱,还不如努力把自己的目标研究搞好,所以我不随大流,专心地搞研究,并把我的研究成果投入生产。于是就有人骂我是怪人,是工贼,是公司的走狗。大家都不理睬我,我感到孤单寂寞,就很自然地想起我的故乡。正好公司宿舍的旁边有一条小河,深夜我就坐在河边,朝着故乡的方向唱一首叫做“故乡”的童谣,用歌声来安慰自己。宿舍里的老员工们经常在深夜听到我的歌声,第二天去公司做研究的时候就会问我“昨天晚上是不是哭了”,我否认说没哭,他们就会笑我说“怎么没哭?我们听到了‘故乡’这首歌”。一想起故乡,想起父母的容颜,想起弟妹们也在家乡努力工作,我就又有了勇气,第二天继续努力做研究。

杨澜:97年的时候您剃度出家,这个让很多人都不太理解。因为作为一个企业家来说,他是在俗世当中追求利润、追求成功的,而佛家的理念却是放弃这一切的功名利禄,专心向佛。当时怎么会有要出家的愿望?
稻盛:我剃度出家,皈依佛门。正如您所说,日本国内外都有很多人说佛教和企业经营盈利是不是有矛盾呢。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佛教中有这样一句话“自利利他”,佛教认为要想自己获利必须造福他人,教导人们不要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要让他人得益。我在企业经营当中也经常要求员工帮助他人。日本有句话叫做“人情并不是为别人”意思是说善待别人就肯定有回报。中国也有类似的话“积善之家有余庆”,做善事的人家子子孙孙都会得到幸福。就这点来说,我认为说佛教不适应资本主义、不适应企业经营盈利的说法是错误的,以佛教思想为基础从事企业经营远远比一般的企业经营高尚得多。

杨澜:您做了许多慈善事业,也经常帮助别人。当您自己穿着草鞋、拿着钵出去化缘,接受别人施舍的时候,心态上有一个什么样变化?
稻盛:那天是初次去化缘,脚露出草鞋,走着走着磕到小石子,脚趾前面都渗出了血,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挨家挨户地化缘,化些大米杂物。傍晚我拖着疲惫的步伐回寺院的途中,正好有个大婶在公园旁边做清扫工作,她看上去比较贫穷。她走近我给了我一个100日元的硬币,一语不发地给了我100日元。我有些吃惊搞不清状况,但猜想这100日元大概是给我的,就道了一声谢。她说:“师傅您一定很累了吧,回去的路上买个面包吃吧。”禅宗的寺院吃得很简单,一般是早中晚各一碗粥,菜只不过是两三根腌菜,那位大婶肯定知道这个情况才给我100日元的硬币。当时我拿着这枚硬币全身象被电击了一样感到无上的幸福,眼泪难以自禁,全身被幸福的感觉包围着,公园的所有景物也好象变得光辉起来。我觉得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了。我深深地体会到,原来这就是那种被幸福包围的感觉。这位大婶给我的100日元所蕴含的伟大的爱把我整个包围住,把我带到幸福的顶峰。

--------------------------------------

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

  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需要有极其敏锐的头脑和极其柔软的心。需要用神经、眼睛、身体、耳朵、嗓音去全然地敏感,去觉知并跟随一刻接一刻的真实

  稻盛和夫不属于聪明人,初中、高中、大学考试常常不及格。他原本想当个医生,可是却只能在一个陶瓷厂找到一份工。工厂濒临倒闭发不出工资,员工士气低落,常常以罢工来宣泄。跟稻盛和夫一起去的4个大学生全辞职了,稻盛和夫却留下了。他吃住在实验室。不断地想,不断地去思考,一次又一次地在头脑中模拟推演,那些开始只出现在梦境里的东西逐渐清晰,最后梦境与现实的界限消失,难以想象的事情发生了:既无知识和技巧,又缺乏经验和设备的稻盛和夫,却搞出了世界领先的发明,给快要倒闭的工厂带来了生机。

  自1959年创立京瓷公司,稻盛和夫几十年一直是京瓷研发带头人。他发现,一旦发疯的投入工作之中,对某个目标有强烈的渴望,就会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意象,身边的任何一个新发生都会坚定地指向那个意向,这时,神灵就会给你一把照亮前途的火炬,智慧之井就会向你洞开。

  稻盛和夫体悟到了超越现实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产生的真实过程。他知道追求尽善尽美的强度,决定了一个人和一个公司的前景。一次,一个跟他同时大学毕业的同学在京瓷公司领军做一个新产品的研发,他和他的团队历经几个月的艰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拿出了完全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但是,稻盛和夫却以这不是他心里所见的鲜亮陶瓷为由把设计打了回去。那个主管简直是怒气冲天。还不得不回去研制稻盛和夫“梦里看到的鲜亮陶瓷”,最后历经磨难终于拿出了完美的产品。

  稻盛和夫的体悟,给了我们一个相当重要的启示。当对一个目标有着强烈的持续的渴望时,苦苦思索体悟,就可能在事先“清晰地看见”那个崭新的结果。相反,如果事先没有清晰的意象,就不会有崭新的成果出现。这是稻盛和夫在人生的各种经历中体验到的真实。

  这似乎很悬很神秘。稻盛和夫没有停留在灵感的顿悟上,而是继续深入觉知,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个创造力方程式:

  创造力 = 能力×热情×思维方式

  “能力”主要指遗传基因以及后天学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热情”是指从事一件工作时所有的激情和渴望成功等因素;“思维方式”则指对待工作的心态、精神状态和价值偏好。一个人和一个企业能够取得多大成就,就看三个因素的乘积。

  其中,能力和热情,取值区间为0—100。因为是乘法,所以即使有能力而缺乏工作热情,也不会有好结果;自知缺乏能力,而能以燃烧的激情对待人生和工作,最终能够取得比用有先天资质的人更好的成果。思维方式取值范围则为-100—+100。改变思维方式,改变一个人的心智,人生和事业就会有180度大转弯;有能力,有热情,但是思维方式却犯了方向性错误,仅此一点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这个成功方程式,不是稻盛和夫用来展示自己理论的坐标,而是在实践中考察提拔干部和选聘员工的标尺。从这个等式出发,稻盛和夫坚持在公司中不用聪明人,不用一流大学毕业的学生,更不用有资深背景的人。在他看来,这些通常让人们引以为傲的东西,恰恰是专注做事的障碍。如果不能调动全身的感觉和能量潜身于细节之中,就不会有持久的热情和到位的思维。他一再强调:“我希望人们铭记这个‘神秘预言’,人生与心意一致,强烈的意念将以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这就是稻盛和夫诠释的创造力了:需要有极其敏锐的头脑和极其柔软的心,需要用神经、眼睛、身体、耳朵、嗓音去全然地敏感,去觉知并跟随一刻接一刻的真实,才有可能抓住那个“神秘预言”。  

--------------------------------------

稻盛和夫与他的心相

“灾难是自己招来的,因为自己的心底有块吸引灾难的磁石。要避免灾难就要先除去这块磁石,而不是对别人说抱怨的话。” ——道盛和夫。

  稻盛和夫1959年创立京瓷公司,1984年创立第二电信电话KDDI公司。在42年的经营生涯中,一手缔造两家全球500强企业,被誉为“经营之圣”。 1997年,65岁的稻盛和夫身患胃癌,匆忙手术的两个月后,宣布退居二线,只担任名誉会长,并正式皈依佛门。自皈依佛门后,稻盛和夫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慈善事业和到世界各地演讲,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京瓷哲学,将仁爱、利他和回报社会的经营哲学进行到底。

  在拜金主义肆虐的今天,到处充斥着一夜暴富的急功近利,人们对正义传统的蜕化无动于衷,对良知和灵魂的沦丧日趋麻木。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和笃行慎言,正可以给渴求的灵魂以甘露、阳光和力量,而他乐观积极的“心相”,更是可以给无数中国企业人以深深的启迪。

  初识“灾难心相”

  有多少挫折,就有多少升华。尤其在一个人小的时候,多一点挫折,多一点摔跤,是一颗上升的灵魂所不可或缺的东西。

  稻盛和夫于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一个贫穷而又虔诚的信佛家庭。父亲是个印刷工人,一天一块钱不够养家,不得不做些副业,每天都忙到深夜12点。稻盛出生都忙得没空去报户口,一直把稻盛的生日推后了10天。因父母都忙于生计,儿时的稻盛时常无人照料,一次“3个小时啼哭”成了他小时候的一道风景。小时候稻盛胆小,不敢一个人外出,总是跟在哥哥利则的后面去捉些鱼虾填补家用,以至于上了小学还是哥哥的跟屁虫。后来稻盛有了几年天真烂漫的生活,还当起了孩子头。可是,厄运很快光顾了他。

  1945年报考鹿儿岛一中失败,他又感染了肺结核。当时肺结核还无药可治,死亡率很高,稻盛的叔叔和婶婶就是得肺结核去世的,他的小叔叔也正在受着肺结核的煎熬。稻盛在发热中情绪低落到了极点,才13岁,他就开始在死亡的威胁和恐惧里颤抖。邻居大婶为激励他活下去的勇气,给了他一本书《生命的真谛》。因为家里穷,稻盛一直没有看过课外书,这是第一本他看到的课外书。

  稻盛抓住了一根稻草,如饥似渴,贪婪地阅读着。从这本书中,他看到了“灾难心相”这个后来将影响他一生的词汇(以至于在后来的自传《活法》中,“心相”成了主题词)。《真谛》对“灾难心相”的解释可谓是拨云见日:“灾难是自己招来的,因为自己的心底有块吸引灾难的磁石。要避免灾难就要先除去这块磁石,而不是对别人说抱怨的话。”“把痛苦说成不幸是错误的,人们应该知道对于灵魂的成长来说,痛苦有多么重要。”对于正开始思索人生的稻盛,这些话犹如甘露之于久旱的秧苗。

  肺结核通过空气传染,稻盛生怕被感染,总是捏紧鼻子跑过小叔的房门口。因为还是小孩,憋不住气,所以先后都要深呼吸。他的哥哥利则却不以为然。父亲对病重的小叔更是悉心护理,但是他的大爱阻挡了病魔的侵入。结果父亲、哥哥安然无恙。反而对结核怀着深深的恐惧、时时刻意躲避的稻盛,只考虑自己个人安危的脆弱的心,吸引了病菌。这段对生死刻骨铭心的体验,给了稻盛前所未有的冲击,让他有了人生第一次重大的、深入灵魂的自我反省,让他开始理解人生最重要的真理。

  看开了这一层,对稻盛心理产生异样的作用。一种超然的精神开始萌芽。贫困的生活,加上1945年每天要颠沛流离躲避美机轰砸,他的结核病被淡化了,而且奇迹般地好了。稻盛后来回忆说:“患上结核,这是上苍给予我的一次珍贵的体验。”

  挫折中触摸“心相”百态

  病情影响了稻盛的学习。第二年报考一中又失败了。这对一个孩子的自信心,是一次沉重打击。最后侥幸读了私立鹿儿岛中学。高三发生的两件事,又给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一件是中学建新校舍要大家都参加义务劳动。因离高考不到一年,学习很紧张,稻盛尽管不情愿,还是勉强去了工地。但到那里一看,发现高三学生总共只有三、四个人。之后三天,稻盛也就没去。第三天老师突然点名。别的同学事先听到风声,赶在点名之前到达现场。 稻盛被蒙在鼓里,点名时缺席。老师很严厉的训斥:“心里只想自己高考,连义务劳动都不参加,没有一点奉献精神,真自私。” 稻盛羞红了脸。

  另一件是棒球对抗赛。同学们都要去为本校球队呐喊助威。球场离学校很远,要乘电车去,但稻盛没钱买车票,决定徒步往返。但同学说只要拿自己的月票混进站台就一定能顺利到达,于是稻盛跟着大家一起混了进去。去时侥幸混蒙过关,回来时稻盛下车时心里紧张,被检票员一眼看破。虽说是初犯,但检票员却不管,只当惯犯处理,没收月票之外,还罚了他几倍的钱。第二天学校告示板上又将此事点名批评。稻盛羞愧难当,懊悔不及。从此放弃月票,每天徒步上学。

  这两件事对稻盛的影响深远。他清楚这是自己心思不正、行为不当,才弄得自己狼狈不堪,被人蔑视。自己的思想行为和结局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稻盛日后建立起“作为人,该如何做?”的判断事物基准,并以此严格律己,与初中时代这些挫折有很大关系。

  无固定职业的父亲,无力养育七兄妹,不让稻盛升高中了。稻盛拼命抗争,总算在母亲的帮助下升了高中。一边读书,一边干活,熬到临近毕业,大学门几乎对他关闭了。因为成绩优异的长子利则,没能上大学,而是回家干活挣钱。父亲说什么也不允许排行老二的稻盛上大学。最后,稻盛搬来数学老师,几经磨难,总算获得父亲的允许,条件是必须自己勤工俭学解决一切费用。

  稻盛很自信地报考大阪大学医学部,可是却落榜了。知道父亲不可能再给一年的复习温课时间,他只好选择了“火车便当大学”——鹿儿岛大学工学部,专攻应用化学,立志要开发救治疑难病患的新药。临近毕业,找工作又成为一个难题。许多公司对这个“火车便当大学”的毕业生关上了大门。好容易报考了帝国石油等几家公司,一概没中。同去竞争的学生很多,录取的人数又少,总是有人走门路,优先录用关系户和熟人的子女。像稻盛这样出身农村,亲戚当中也没有什么权势人物,就算去考了也会被那些走门路的人挤掉。出于义愤,稻盛和夫几次徘徊在一个黑社会武馆门口。当时他想,如果穷人家的孩子不能享受同等的机会,不能以更光明正大、更公平的方法录用人才的话,日本是不会有良性发展的。他真想成为黑社会老大去整治那些坏家伙。

  这时,稻盛的福星出现了,他的教授有个关系当了松风工业公司的部长,在教授的安插下他进入松下工业的预科。稻盛从有机化学转为无机化学,赶着撰写无机化学毕业论文。他的精专显示出了他作为研究人员的素质。稻盛和夫期待着在松风工业有所作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