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出层次感

 的卢马 2011-04-07

写出层次感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文体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曾说:“正如‘结构’二字的字面含义是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的目的多么高尚,材料多么优良,如果盖得不好,摇摇晃晃,结果是毫无用场。”这段话形象地揭示了文体结构对于文章的重要意义。当你完成了审题、立意和备料后,从某种意义上说,文体结构最后决定着作文的成败。清代戏曲家李渔认为,工匠造房盖屋必须首先筹划“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就是说胸中先要有“构图”方能“运斤挥斧”,正式开工。写议论文犹如建房屋,挥毫着墨之前也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总体构想,写作过程中遵循这种构想,文章完成时要体现这种构想。一篇好的高考作文肯定也是一篇讲究构思、结构清晰的文章,而这种文章往往也是最容易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

    而结构只是思维结果的外现,真正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还是构思过程中的思维。爱因斯坦曾说:“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到观察到什么。”现在不少同学写作中思维混乱糊涂,“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为克服行文盲目随意性,兹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

1、由表及里

1:《脸中窥世界》(05江西高考佳作)

1     脸,不仅是一个人体器官,更是一种文化。

2     脸,是一个人气质的表现。

3     脸,是一个人心态的写 真。

4     脸,更是文明社会向前发展标志。

 

2、由此及彼

可以围绕主题,从不同层面选材、论证。比如

自然:自然现象(风、雨、雷、电、霜、雪、沙尘、飓风、海啸等),动物(鸟、兽、虫、鱼)植物(梅、兰、竹、菊、松、柏、杨、柳等)

个人:学习、工作、生活、家婚姻、事业等。

社会:军事、文化、风俗、体育、艺术(音乐、绘画、雕刻、舞蹈、书法)

国家、法律、道德、教育、科学、历史、哲学、文学(诗词歌赋)、政治、经济、

2:《不知足者常乐》

1     物质生活上要想常乐,就必须“不知足”。

2     精神生活上,也只有不知足才能常乐。

3     对于人生的奋斗目标,亦然。

4     对于社会的发展,则更是不知足者常乐。

3:《美化你的脸》

1       提出观点:美化你的脸真的很重要。

2       要想美化你的脸,首先要美化你的心灵。……

3       做人要美化自己的脸,企业也不例外。……

4       做人在脸面,企业要形象,那国家呢?……

5       脸面的好坏决定于个人、企业与国家的成败。美化你的脸,方可登上成功之巅。

 

3、正反对比

4:《勿为情所障目》(03广东高考佳作)

1     以情障目,不见泰山!(周幽王、唐玄宗、吴三桂)

2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往往能不为情所障目。(林觉民、毛泽东、彭德怀)

 

《语言——沟通的加速度》(04广东高考佳作)

1     语言是友谊的助推剂,语言是亲情的粘合剂,语言是关爱的引爆器,因为语言是沟通的加速度!

2     如果失去共同语言,如果人人都不会正确使用语言,地球将是臬一个糟糕的世界,人的心灵是荒芜的一片沙漠。

 

4、因果探究法

这里的“因”是指分论点,“果”是指中心论点。在确立了中心论点(果)后,再来分析达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如要谁“青年时代是黄金时代”,可以先提问一下,为什么说青年时代是黄金时代呢?可以列出以下几个分论点:

1     青年时代是体力充沛、精力旺盛的时代;

2     青年时代是积累知识、增长才干的时代;

3     青年时代是建功立业的时代。

再如《学贵多问》,在本论部分可以设置三个分论点:

1     多问可以弥补学习中的不足;

2     多问可以扩大你的知识面;

3     多问可以使你有所创新,有所发明。

 

5、分析条件

这里的中心论点是指结果,而分论点是指满足结果的条件。如果谁“争做跨世纪的接班人”,对于这个题目就可以采用条件分析的方法,先设想一下,“要做跨世纪的接班人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这样就可得到下列三个分论点:

1     要有掩耳盗铃祖国的决心;

2     要有过硬的本领;

3     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再如《找准位置,绽放光彩》(05黑龙江高考佳作)

1     找准位置,需要认清自我,审视自我,用一颗平静的心聆听自我价值的呼唤;

2     找准位置,需要肯定自我,相信自我,用一颗不屈的心擎起理想千斤。

 

6、辩证分析

《信他,抑或自己》(04河南高考佳作)

1     相信自己,并不意味着排斥别人。

2     当然,听取别人的意见,绝非相信一切人。

中心论点:我们应该相信自己,同时也要听取别人的意见。

 

当然,以上是属于最基本的几种思维模式,完全可以综合运用,写出文章的层次感来。这里介绍几种。

1追问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谈坚持

   人们都希望驻足金碧辉煌的“罗马宫城”,到达魂牵梦萦的“象牙之塔”,实现自己长久的念想,这就需要不懈的努力,因为坚持就是胜利。

    坚持是对极限的挑战,是对心血和汗水的慷慨挥洒,是对理想的执着,是不到长城不止步的豪迈。王军霞在汗水里争渡,在“苦海”里泛舟,最终登上奥运会冠军的宝座,是坚持;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将两万五千里踩在脚下,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还是坚持。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成功往往就诞生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爱迪生的风骨令人折服,他发明蓄电池历时十年,进行了五万次实验,才取得了成功。这就是坚持的力量。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一道漫画题,漫画上那位老兄挖了四口井没有见到井便扬长而去。其实有的井距水层只有一锨之遥,如果再坚持一下,胜利便属于他了,然而他放弃了,于是与成功失之交臂。丢弃恒久长远的坚持,捡起浅尝辄止的遗憾,当然摘不到金灿灿的苹果了。

    坚持需要七擒孟获的韧性,需要六出岐山的不坠之志,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孤独,更需要知其不可为而为的大智大勇。张海迪从小便患了脊柱瘤,胸椎以下的肢体永远失去了知觉,然而她却以惊人的毅力自学了英语、日语和德语,甚至翻译创作了几十万字的小说。这就是坚持,坚持使她只有三分之一的躯体放射出灿烂的光彩,坚持使它终于托起了一轮不落的人生太阳。

    当然,坚持不是固守,更不是画地为牢。试想,如果蔡伦在造纸的多次失败之后,仍坚持原来的作法,而不是大胆的改进原料,那么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四大发明”恐怕就要改写成“三大发明”了。鲁迅若不是认清形势,弃医从文,中国现代史上恐怕就要多一个平凡的医生,而少一个文豪。那种只知在陈迹斑斑的老路上挥汗如雨,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是莽夫,是懦夫,其结果,势必南辕北辙,头破血流。

    远方的诱惑是我们之所以忙碌,之所以奋斗,之所以拼搏之所在。当我们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当我们汗流浃背,精疲力竭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心中默念一声:再坚持一下。

此文是严格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一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开头结尾照应点题,第二段写坚持是什么,第三段写为什么要坚持,第四、五段写坚持需要什么及坚持要注意什么,即怎样做到坚持。整篇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想不得高分都难。

与此类似的还有“类因法果”式作文。

是什么,主要是论证类别和性质方面的问题,可以简称为类。

为什么,主要是论证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可以简称为因。

怎么样,主要是论证方法和途径方面的问题,可以简称为法。

会怎样,主要是论证结果和效能方页的问题,可以筒称为果。

 

2、六步定式

     1、点:点明中心论点

         (字数约占文章的1/10)

      2、正:正面举例论述 

      3、反:反面举例论述

                 23字数约占文章的2/10

      4、深:深入开掘 (字数约占文章的3/10) 

      5、联:联系现实 (字数约占文章的3/10) 

      6、结:总收全文 (字数约占文章的1/10)

     “点”要求开门见山直入正题,点明中心观点。“万事开头难”,写好开头意义重大,有经验的阅卷人往往一看开头,就能判定你的作文在审题、立意上是否过关,在语言上的功夫如何。

     “正、反”最好各举一例,选例要典型,叙例要简明,议例要深刻。

“深”指辩证分析,揭实质、挖根源、讲意义、论危害

     “联”  这是“深”的进一步深化。特别强调:如果能联系的话,首先应紧密联系社会现实、时代潮流,要体现时代气息。一般地讲,这样联系实际后写出的文章“立足点高、时代感强、更有意义”。

      “结”是收束全文,是针对中心观点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可简单地、概括地谈。收总部分要注意与开头的呼应,不要变成中心论点的重复。

例文:“逆境”与成才

    正如水可载舟也可以覆舟一样,逆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点)

    人生的路很漫长,遇到荆棘、沼泽是很平常的事。西班牙著名画家戈雅为了逃避宗教裁判所的追捕,17岁就背井离乡;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普希金年轻时代就被流放;还有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导弹之父钱学森,他们做出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而他们所受的艰辛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逆境给予他们的是更坚定的决心,更顽强的斗志。应该说困难绝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锻炼人才,它可以创造奇迹。(   )

       但逆境对于每个人的作用并不都是一样。确实有人因无法忍受巨大的痛苦而放弃了,确实有人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而最终忍受失败了,甚至有人还感叹命运的不公。对于他们,逆境起了覆舟的作用;对于他们,困难的确是一件坏事。( )

       这也许就是事物的两面性。但究其本质,逆境对于一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并不在逆境而恰恰在人本身。对于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人,一次次的挫折只会使他的意志更坚定,逆境对于他只是一剂强心剂,正如夏衍在《野草》中说的: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练。常听人说:如果没有阻力,我会是个人才。我却认为所谓人才,不应该只指有多高的学问,多大的才能,还应包括他承受压力,承受打击的能力,倘若没有这一点,就不应该称之为人才。温室中的花只能用来观赏,一遇风雨就会夭折,而真正能支撑和带动整个社会的应是经受过风雨洗礼而依然挺立的大树,他们才是真正的栋梁之才。( )

       当然,逆境仅仅是一个外部条件而已,也许在顺境与常境里更易成才,但只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完全可以利用外部条件,甚至去改变外因,使之为成才服务。(联)

       我们这一代年青人,几乎还没什么机会经受一些大风大浪,往往缺乏与困难斗争的勇气和毅力。因此正确认识逆境与成才的关系很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在一些小的困难中逐渐锻炼自己,使自己未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

    我们说“六步定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正反举例论述,不一定先正后反,也不一定以正为主;先反后正可以,以反为主也可以,或只反不正、只正不反都是可以的。“深”“联”也如此。先联后深,或“深联合一”,都未尝不可。字数的限制在开始训练时不妨严格一些,一旦熟练了,掌握了写作议论文的要领之后,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六步定式”运用得好,有利于使文章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方”。

例:《学会舍弃》

点:情景修辞导出观点——学会舍弃

正:简要阐释后,举高尔基失火舍弃财    产,救出几箱书

反:举有些舍弃人格与道德的例子

深:正确的舍弃需要有高尚风格

联:联系现实

结:情景修辞,回应开头

 

例:《拭去眼前的浮尘》

引:举日常现象、生活认识引出问题。

点:简要分析,引出话题:要看清世界,须拭去眼前的浮尘,欲明白是非,须放下心中的偏见。

例:举例论证——古往今来……

进:递进论证——我们在今天……

  (于个人……于国家…… )

联:联系现实人生,提出现实意义。

辩:不能怀疑亲人有益的建议。

结:重申论点——学会分清是非,懂得明辨善恶

 

例:《和谐》

观点:简要举例引出观点——和谐便是成功

点例:色彩、建筑的和谐

面例:人与人的和谐、社会中的和谐

反证:人与人的不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

辩证:和谐并不是盲目的顺从

总结:情景修辞结束

和谐

    一场美妙的音乐可能会因为一位琴师的一个跑调而让人难以接受;一场精彩的演出可能会因为一个配角的失误而砸场。一点小错误可能会导致整个失败。由此可见和谐便是成功。(简要例举引观点)

    一位优秀的画家,他不可能将画面色彩涂得五彩斑斓,也不会过于单一。他会将各种颜色和谐的统一起来。一位优秀的建筑师,他不会将建筑设计得“鹤立鸡群”,与周围格格不入的。他会将建筑物与环境最大程度的统一起来。因为他们都明白,和谐便是美,和谐可以让他们成功。(点的例证:色彩、建筑的和谐)

     同样的道理,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他不会将下属与自己对立起来,也不同与其过于亲近。他会以一种平静中的威严来促使你努力工作。和谐,在现代社会中,如此重要。一个人要想获得良好的社会关系,取得良好的成绩,获得巨大的成功,那么他必须学会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和谐意味着交往中的不卑不亢,不沉没寡言,也不夸夸其谈。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丰田喜一郎便成功地创造了按工作量工作的方法,即一天的工作量,你早做完早下班,晚做完就晚下班,同时他善于听取员工关于公司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使丰田公司迅速成长为世界一流的汽车公司。这正是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产生的巨大力量。(面的例证:人与人的和谐、社会中的和谐)

     然而,从古至今,失败者也大多因为没有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而导致失败的。古有项羽刚愎自用,最后自刎乌江而亡。今天蒋介石反动派,没有从人民利益出发,使得蒋家王朝走向灭亡。和谐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如果项羽当时处理好与项伯的关系,不就能将刘邦刺杀于霸上。如果蒋介石抗战胜利后,真正组建国民政府,代表人民利益,不就不会落得溃败逃亡于台湾的下场吗?(面的例证:人与人的不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34:正反对比,强化论证效果

     和谐并不是盲目的顺从,也不是武断的硬性搭配,而是用自己创新的思想,将一件件对立或不相关的东西统一联合起来。它不仅需要聪明才智,更需要创新精神和虚心的态度。

5:辩证说理,增强论证力)

     如果生活是一片大海,那和谐便是载着我们到达成功彼岸的船:如果生活是一首歌词,那么和谐便是作曲家,只有它才能创造出最美妙的成功之歌。

(结题:强化观点,照应全文)

 

3、起承转合

中国古代写作学关于写作原理的最高成就应该是关于文章章法的起、承、转、合的模型理论。起、承、转、合能够给学写文章的人提供一个从无话可说到有话可说的文本内容结构的思维操作模型。起、承、转、合的思维模型,最先形成于汉语诗歌的韵脚格律中:第一、二、四句协韵,第三句不协韵。后来作为绝句写作的内容、情感的基本逻辑:第一、二、四句渲染某种基本情调、意思,第三句则宕开一笔,转向另外的情调、意思。这样,强化、渲染那种基础的情调、意思,而第三句则反衬了作品的基础情调、意思。例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第一句的诗意是清新美丽欢快的情调、意思,这是;第二句便重复着这种明丽欢快的情调、意思、节奏,这是;第三句则宕开一笔,转到愁怨凄厉的情调、意思和节奏上去,和一、二句的情调、意思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这是;最后一句回到第一、二句清新美丽欢快的情调、意思、节奏上去,这便是。文章通过起、承、转、合的过程,基本形成了一种文章主题、立意的感觉界域。

但是,如果今天我们心存一个“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去进行文章写作和艺术创作,还是有一个框框约束的不自由的感觉。这是因为,“起、承、转、合”毕竟是关于文章的篇章结构的章法规定,这个规定便成了约束人们思维的框框,长此以往便会造成写作思维的僵化,从而缺乏文章结构方面的思维创造力。于是,“起、承、转、合”的方法理论成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文章结构的思维模型,使文章结构有模型,有操作技术。另一方面,如果每篇文章的写作都遵循这样的文章章法,就会约束我们的写作思维衰减我们的写作思维创造力,像“八股文”那样。

那么是否有一种办法能走出这个写作思维的“怪圈”,既能掌握写作思维的基本操作模型、技术,又不会导致写作思维的僵化,反而更具创新性呢?我们认为这个办法是有的,它就是对“起、承、转、合”的方法模型作深度阐释,解读出“起、承、转、合”的方法理论的真正的深刻的内涵来。

在我们看来,实际上,“起、承、转、合”的章法原理的本质,是把“重复”和“对比”两种思维操作模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也就是说,“起、承、转、合”的本质就是“重复”和“对比”。

明白了这个本质,那么,我们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只要把握住“重复”和“对比”这两种思维操作模型、技术,就能应付所有文章写作思维技术了,而不必去管僵化性“起、承、转、合”的文本框架模式了。

    这几种模式,易于掌握,可操作性强,非常适合考场作文。因为它有如下优点:思路清晰, 逻辑严密,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无啰唆拖沓之嫌。阅卷老师 一看即明。论据充实,论证充分。有效地克服 了写议论文内容空乏的毛病。在考场上容易理清头绪,保持清醒的头脑。只要平时这几种思维模式烂熟于心,考场上就不 会手忙脚乱而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

结构清晰,是一个很容易打造的亮点。

要达到结构清晰,首先要头脑清晰,即写文章前考虑好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可以根据所能想到的事例数目确定写作模式,列好提纲;

要达到结构清晰,还必须表达清晰。要知道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即使考虑清晰了,但表达不够明晰,依旧达不到效果。要了解评阅作文的特点——快速。务必在醒目的关键处出现行文的脉络,最好是每段第一句,这样在列提纲时必须把第一句写下。

 

前面更多的谈的是论文的结构,而记叙类文章同样要注意写出层次感。简单地说,叙事性文章就是通过一个情节(或人或事)去表达一个话题的。当然,文章中的人可以是“虚拟化”的人,譬如动物、自然物或想象物等,故事有现实中的故事、想象虚构的故事和历史人物小故事三类,其结构是建立在细节描写和情节叙述的基础上的,一般采用纵式结构,如莫泊桑的《项链》,文章以项链为线索,像螺旋一样环环相扣,一波三折,既引人人胜,又深刻地表达了主题。具体如下:一、序幕:慕奢华,不安小康;二、开端:借项链,大出风头;三、发展:失项链,乐极生悲——赔项链,倾家荡产——抵项链,十年辛劳;四、高潮、结局:假项链,真相大白。

      叙事型结构适合于生活或社会类话题的写作,写作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 追求曲折效应。叙事时不宜直来直去,“一气呵成”,不然,文章就会显得平板、干瘪,行文缺乏波澜,如叙述方式上可用一点插叙或倒叙、情节设置上体现一点“落差”等。

      2. 强调背景设置。人物活动、情节展开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的背景之下,这一“背景”就是呈现人物、事件的舞台。为人物、情节设置一个特定的背景,这是叙事型结构模式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可以说,任何优秀的小说都离不开情景的有效渲染,好的环境描写不仅能渲染人事氛围,增强文字的情感色彩,而且使文章行文富有曲折的美感。

      3. 挖掘典型意义。记叙文,记人或叙事是基础,但所写的人或事又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作者总得通过文中的人或事传达某种情感或思考,这就是人事的典型意义。很多记叙文,读后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更难说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挖掘出人与事中的典型意义。而且,考场作文的特殊性还要求对这种典型意义即话题观念作及时的暗示甚至明示,避免只见故事情节不见主题的现象。

4、注意人物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有一个提升或变化。好的记叙文,人物的情感是在不断变化中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阅读下面一篇有关“欲望”这一话题的佳作,体会叙事型文章在情节设置上的“曲折性”效应:

水晶花

      灯红酒绿的城市,物欲横流的世界。(背景介绍,简洁。)

      她漫步在车水马龙的街头,一个个流光溢彩的精美橱窗从她的眼中掠过。(特写镜头,人物出场。)

      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对世界有着同其他人一样稚嫩的、“野心勃勃”的憧憬:她要上最好的大学,干人人羡慕的工作,开法拉利跑车,住全海景的别墅……

      她的目光突然锁定在一个橱窗的一角,那是一颗她心仪已久的胸针,胸针上那朵晶莹剔透的水晶花是那样的诱人。她不知已经看过多少次它昂贵的标价,她不知背着父母饿了多少顿饭才存到了不到标价一半的钱。她只想拥有那朵光芒四射的水晶花,那是她拥有世界的开始。

      雄心勃勃的女孩,忙忙碌碌地创造着未来。(一颗胸针,寄托着小女孩一生的梦想甚至是出人头地的欲望。陈述她的憧憬、雄心甚至野心,这是她对生活的“欲望”,为下文情节的突转作好了铺垫。)

      直到有一天,一颗炮弹在城市的上空开了花。(战争开始了,情节开始突转。表达很见艺术性。)

      凄厉的防空警报在号叫的时候,她还在惦记着她的水晶花。她还没来得及回过神来,身边已乱着一团。

      她被人流挤进了离学校不远的防空洞。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尘土、汗味以及恐慌。

      视线中,学校轰然倒塌。“该死!”人们纷纷咒骂,“怎么连学校都炸!”她同样感到愤怒:没了学校,她该去哪儿上学,去哪儿实现她的梦呢?恐惧,对未来的恐惧恶魔般地揪住了她的心。

      此后防空警报和炮弹的声音已成了每天必不可少的音乐,渐渐的恐慌和愤怒已变成了麻木,她才意识到,完了,一切都完了。她的大学、工作、车子、房子……她现在只能呆在低矮潮湿的防空洞里,饥渴地等待写着“UN”的飞机,然后和一堆她以前最为不屑的衣衫褴褛的人一起去抢那些难噎的面包和水。

      她感到悲哀,她曾经是一个前途无量的年轻人,现在却只能畏缩在防空洞里,为能否吃得上下一顿饭而发愁。她已经许久没有想过她的大学、工作、车子还有房子了,还有那朵诱人的水晶花……(战争降临,好大学、好工作、跑车、别墅等都变得遥不可及。战争破坏了生活,也毁掉了她对生活的梦想、对人生的欲求。这是文章情节的低谷点。)

      直到有一天,她意外地在商场的废墟中寻找是否有残留的食品时,发现了它,它被埋在尘土里,但仍熠熠生辉。她不再关心它是否名贵。可以的话,她希望能用它换取一片面包以缓解难忍的饥饿。她明白了,炮火能把一切的欲望击得粉碎,除了求生的欲望。

      她拍拍灰尘,把它别在胸前。她不再在意是否漂亮,她只希望她像那朵水晶花一样,能在战火中依然盛开,生机勃勃……(梦寐以求的水晶花还在,而且盛开如初。情节有了转机。)

      是的,我们总是得陇望蜀,永不知足。可是当有一天灾难降临,当水晶花由欲念之花变成了生命之花,我们会发现,我们真正需要的,其实很简单。(经历了灾难之后,我们才发现真正需要的是对生的欲望。只要还活着,健康地或着,一切都还有希望。及时点题。)

温暖一生的假糖

余华

下岗后,我开了一家糖果店,生意很不好,觉得前途一片灰暗。

一天,一个花白头发的老太太来到我的店门前。我一眼就认出.她是我小学的班主任刘老师,于是我赶紧低下头去,不想让她发现。我甚至暗暗祈祷:她千万不要到我店里来买水果…

    那是30 年前的事了。那时,“文化大革命”已接近尾声。一天早上,我很早就来到学校。在教室外面的拐角处,被划为“黑五类”的刘老师正蹲在地上,用手把窗下一堆被毛孩子们破碎的玻璃片一块一块地往簸箕里捡。看着这个母亲一般温暖和爱护过我的老师,看到她被凛冽的寒风冻得通红的双手,我不由一阵辛酸。突然间,我想到了一颗糖,那是前一天下午,小伙伴军军送给我的一颗糖,它的包装纸上印着五颜六色的图案,名字还是烫金的—— “奶油太妃”。晚上睡觉时,我曾几次想要剥开来吃掉,却一直没舍得。那年月,哪怕足嗅一嗅那“奶油太妃”的香味,也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我掏出“奶油太妃”,走到她身后,说:“刘老师,您吃糖。”刘老师缓缓地转过身子,她呆滞的双眸顿时生出光来。她的嘴唇哆嗦肴,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说出来。只等我转身离去,才听到她哽咽的声音:“谢谢你,孩子。”

整整一天,刘老师总有意无意地向我投来凝思的目光,整整一天,我心里也感到无比的快乐。只是等到了晚上,才发现出了问题。军军问我:“小余子,我那块包在“奶油太妃”里的肥皂泥你是吃了还是扔了?”天啊,闹了半天,原来那不过是一块包在淡淡“奶油太妃”里的假糖!我竟在她本就受伤的心里,又插上了一刀!夜里,我一个人躲在屋子里哭了很久,心中有种说不出的难过。

从那以后,我开始害怕刘老师那凝视的目光了…… 几十年过去了,我再没有颜面去见刘老师,那颗假糖,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

“我买两斤水果糖。”花白头发的刘老师还是走了进来。我迅速打量了她一眼—— 她真的老了,脸上已出现了老年 斑,但她那慈祥的笑容,使她显得那么和善。庆幸的是,她没有认出我。突然间,我想到必须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她,“刘老师!”我禁不住叫了起来。她惊异地看着我,看着看着,她兴奋起来:“你是小余呜?你真是当年的小余子吗?”我含泪重重地点了点头。她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不松开。突然,她像想起什么似的,抓了一把糖果塞给我.说:“来,你吃糖,你吃糖!”

捧着那把糖,我却不知所措。我有什么脸面收下老师的糖果呢?见我迟疑的样子,她笑了:“怎么,不好意思吃老师的糖?你忘了,你还请老师吃过糖呢!我还记得那是一颗“奶油太妃”!

  我语塞了,不明白刘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是揭我的疮疤,还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恨?我羞红了脸,真想躲到一边偷偷地大哭一场!刘老师却一点也不顾我情绪上的变化,接着说:“我一直惦记肴你。那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啊,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那颗糖,让我感觉到人世间的爱还没有泯灭,所以也给了我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只是,老师没那福气消受。就在你走后不久,糖就被专案组的一帮人搜走了。至今我还在后悔,当初,为什么没舍得早点儿将那颗糖吃掉呢?”刘老师感伤地叹息起来。我则仿佛突然拨云见日:原来,几十年纠缠在我心中的结,竟根本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当天晚上,我买了礼物去刘老师的家。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解脱与轻松。

 

      牵挂很抽象,也很具体。

      灯下,双鬓斑白的母亲,读着远在异国的儿子的来信,心中的爱怜和疼痛同时涌起。知道儿子自己去买床单,她希望帮他去买并整理干净;知道儿子自己去买米买菜,她希望帮他买来再为地做一桌可口的饭菜;知道他生病,她希望陪他上医院并守在他的床前;知道他委屈和痛苦。她渴望拥他入怀给他安慰。这是牵挂。

     家门前,女孩踮着脚尖等待着。邮递员带着那熟悉的邮包由远而近,终于来到了面前。女孩焦急地询问是否有越洋的信件,邮递员摇摇头继续赶路。女孩落寞地倚在门边,良久不愿离去,脸上写满了担忧。女孩惦记着大洋彼岸的挚友,想知道她正在干着什么,想知道她过得可好,想夺享她的欢乐,想倾听她的烦恼。这是牵挂。

      牵挂很茫然,也很美好。

     寒冷的冬夜,他独自走在长长的街上。忙碌的工作留给他一身疲劳。北风中,他感到无力,孤寂。突然看见从路边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点点灯光,仿佛看到了儿女开怀的笑,仿佛感受到了妻子温柔的疼惜。家庭那甜蜜的温馨荡漾在他的脑海里,点燃了他小小的心烛,照亮了前方的路,温暖了他颤抖的身躯,他感到自己似乎又有了力气,于是加紧脚步朝家的方向走去。因为牵挂。

      除夕,悠扬的钟声回旋于天际,昭示着新一年的来临。久伏于案前的他,抬起疲惫的头把目光投向窗外。四周人家阖家团圆的欢声笑语阵阵传来,他觉得心头生病。他努力地看向远方,恨不得看穿繁星流云,看穿千山万水.直看向朝思夜想的父母亲。老人辛劳的背影慈祥的笑容浮现在眼前,一句又一句关切的叮咛、真挚的鼓励回响在耳边。刚才的疲惫在浓浓的思念中烟消云散,了无痕迹。他笑了笑,又充满干劲地投入到书海中。因为牵挂。

      牵挂是一种抽象的惆怅,一种具体的忧伤,一种茫然的盼望,一种美好的温馨。

     人的一生其实都在不断地出演牵挂的故事。不管牵挂的内蕴是快乐或是悲哀,是传奇或是平淡,人生有多长,牵挂便有多长,岁月有多远,牵挂就有多远。

     牵挂,就是这样。

点评:此文是用生活中的画面或场景来展现对话题的理解,各种画面有层次地呈现,呈递进式排列,文章段落关系清晰,尤其是选择画面力求不重复,有拓展,立体的、多层面地反映了生活。画面后的精彩的点评使作者的思想更为明朗。

温暖是时代生活的灵魂

  经常收看中央电视台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节目。20071月份笔者连续收看了两期《艺术人生》,其中一期叫做温暖2006”,主要报道了如季羡林这样的国宝级的文化大师们在今天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其内容正像这期节目的主题一样,洋溢着一种文化的温暖和人文的温暖。随后那一期是与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对话,我注意到了这样的一个细节,冯骥才谈到巴金对他这样的后辈的关爱,使他常常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的激励。

  由此,我感到现在人们对温暖的重视,温暖,或说温暖文化正在流行。去年新明星学者易中天、于丹,前者品三国,后者解读和畅谈自己对《论语》的心得和感悟,他们大力挖掘传统文化这座富矿,甘愿做传统文化的薪火传承者而走红全国。特别是于丹教授,她告诉读者,《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人应该有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应该按照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去生活。我注意到于丹在不同场合几次这样谈到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所呈现的温暖的文化特质和精神特征。当下,文化媒体大都这样描述和评说传统文化复兴的这种文化现象,中国古典文化温暖2006”国学温暖的回归”……

  这自然又使人想到文学界温暖的文化诉求。新任作协主席铁凝说过文学温暖这样的文学观点。谈到今天的文学现状,文学同仁和读者,应该说有很多批评,对文坛的失望,以致于余秋雨要坚辞作家称号……可铁凝多次表示改变目前文学界的困境、文学的冷漠品格和读者远离了文学的现状,作家应该创造出真正无愧于时代的作品,这种优秀作品应该是直面内心的,能给人光热和希望,能给人温暖 ——文学应该有能力温暖这个世界……

  在这里,温暖已经具有了传统经典的意义、文化的意义、精神的意义。但是,对温暖的倡导和诉求,不仅是文化人的事情,其实,这也是当今大众所追求的共同的一种行为,如今,对温暖的向往和诉求,已经有了社会学的意义。

  去年,在给人温暖的社会学启示方面,还有一个逐渐引起普遍关注,进而引起争议的公共事件,这就是目前逐渐流行开来的抱抱文化。

  2006年年底,长沙的几个年轻人,效仿美国人贾森·亨特学习母亲给别人以帮助和温暖,并举着真情拥抱的牌子上街,争取他人为自己提供温暖,缓解丧母的悲痛的行为活动,在长沙组成了中国第一个抱抱团,喊出了拒绝冷漠,相互温暖的口号。他们把第一次搞的给需要的人一个温暖的拥抱公益活动制成视频上传到互联网,抱抱团活动热潮由此蔓延全国。尽管人们对抱抱文化所传递的文化暖意和人性暖意,虽有质疑和争议,但一些社会学家则肯定了这种给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带来一种温馨和关爱的社会行为方式。

  村上春树在品尝咖啡时曾如此感慨,有时,所谓人生,不过是一杯咖啡所萦绕的温暖。其实,人生不是同样更需要来自他人、朋友、亲人和同胞的温暖吗?所以,一位作家说得好,温暖,不只是人情的朴素境界,也不只是一种灵魂的品质,它更是生命美好的升华,是人性所释放的最美的光华,是人文的核心,是道德上的善……

如今,物质经济高度发达,可是人性的美好,却不断被日益膨胀起来的物欲所吞没,社会上一度流行着人情冷漠病都市冷漠病家庭冷漠病慈善冷漠病社会冷漠病”……据俄罗斯《独立报》报道,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呼吁政府恢复使用能够传递朴素温情和温暖的同志这个称呼,甚至要求国家杜马制定相关法律,以法律的形式在全国推行这一称呼,让越来越紧张的社会人际关系变得和谐温暖起来。当下,在文化中、人际之间,出现温暖的诉求和实际行动,也正是温暖缺失的及时和重要的回归。温暖,富有亲和力。温暖是金,是力量。温暖,是文化的灵魂,是时代生活的灵魂。一个社会,只有更多地充盈着文化的温暖、精神的温暖、人性的温暖、生活的温暖,才可以说是社会普遍道德法则的一种具体实现。

文化在呻吟

遥望千年之前,先人们独倚江楼,茗香弥漫,青灯黄卷。然而这宁静淡泊的传统正离我们远去。城市的喧器像列车般轰隆隆地碾过,从没有停息。现代的我们到处奔波、庸庸碌碌,我们可曾静下心,倾听,文化在呻吟。

时下,出版界兴起了一股改编风:“三国“被”水煮”,“西游”被“大话”,武大郎成了暴发户,,卖火柴的小姑娘成了促销高手,《水浒传》被讲成是3个女人与105个男人的故事……难道纯正的传统文化真的不能在现代生活容身?

现今的旅游市场,有一种现象也让人深思。屈原祠一派破败荒凉的景象,墙上青苔漫布,地上野草丛生。而与屈原祠仅一山之隔的昭君墓却是游人如织。许多游客只要在用汉白玉塑成的昭君像前与美人合个影似乎就感到“艳福不浅”,于是就满意而归。文人不敌美人,既是价值观念的错位,也反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让位于浅薄的流行文化。

当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中国人是不是该冷静地反省。当商家变着花样对粽子进行高档包装,使它正成为“月饼第二”时,当人们在超市里随意挑选着各种样式的现成的粽子,当一位记者调查五年级某班知道屈原的仅有五人时,当“吃粽子、喝黄酒、赛龙舟”逐渐成为遥远的背影时,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正在高楼大厦间使劲地咳血,泱泱华夏文化也正在呻吟。

同样是对待传统文化节日,那个曾经给我们带来灾难的岛国,很注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保护,比如每年的焰火大会每年都有上百万人观看。我国的《孙子兵法》《论语》是美国权威人士的必读之物,而韩国这个海邦小国更是将儒家思想宣扬的淋漓尽致。而现代的我们呢,我们这些龙的传人却在质疑与颠覆自己的传统文化,折腾着要换龙图腾,这是多么深切的悲哀与不幸啊!

一个古老的民族正在淌血。传统文化正在呻吟,那些被我们引起为豪的传统文化正被现代生活所稀释,污染,然后呢,它们可想的命运之轮将驶向遗弃,抑或沉沦?

你听见了吗,那汩罗江上屈子的呻吟,那天姥山上李白的狂啸,那桃源里陶潜的痛哭?假若鲁迅先生还活着,我不知他会怎样地彷徨怎样的呐喊。

你听到了吗?文化在呻吟.

    宁静的夜里,冷月伴着清风,把自己稀疏的冷影镶入平静碧绿的湖面。带上一把散发着木质清香的摇椅,挟着一本朱自清的散文,揣着一颗寂静而闲适的心,去到湖边细细品味这无垠的月韵。——生活,应该是这样。(生活现象及生活感受,联想起点)

    记得有人说过,温一壶月光下酒,这似乎让我闻到了那壶清雅的酒香,一丝淡淡的飘絮,如风如丝般滑过我的鼻息。这样恬静淡雅的生活,正是我所向往的。它有诗人般梦幻的思绪,清水般淳朴的幽雅,还有那夏日午后阳光滑过窗帘的悠闲……(联想、想象描述)

    淡,并不是一种乏味,真正能体味的人,能从中品出比酸甜苦辣更完美的人生滋味。生活中芬芳的美酒便是从淡淡的点滴中酝酿出来的。早上起床后,桌上放着的一杯余温尚存的牛奶,那是母爱贮存已久的香膏,一经散发,便不可停止。寒冷的冬天,朋友送来的一双温暖的手套,那是友谊在冬日暖阳下绽放的一丝微笑……不要以为生活非要个性的精彩和繁杂的缤纷才变得充实。淡淡的,像中国山水墨画中那渗透的点滴意蕴,也会隽丽秀美。(理性思考点题,结合生活现象联想强化)

    我想,中国的茶道也许在这方面做了最好的诠释。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追溯到古代的陆羽,这其中有一种味道,它就叫——家。他泡的茶,清香四溢,淡雅恒久,似乎远处飘来的渺茫的箫声……人们想,这样的意味常会给人以家的温暖感觉。其实生活也正如此,淡淡的,味道会更美妙持久……(进一步联想,通过“茶文化”强化“淡”的历史文化意韵)

    人们常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只有在淡淡的生活中,才能细心聆听大自然的心声,并从中得到心灵的自由,真正地感悟到生命的真谛。古时有多少文人墨客便是怀着几丝淡淡的愁绪,在苍穹中的月光中,吟出了千古佳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原只是生活中一幅空灵的山水画,却被诗人写得意韵深长。看来,平淡的生活,同样是心灵充实、智慧闪光的源泉。(理性思考,并通过文人生活的联想再次强化“淡”的意韵)

    又是一个宁谧的夜晚,清风伴着冷月,用纤细的手抚过碧绿平静的湖面,荡开一圈圈细细的涟漪。脑海中飘散着肖邦美妙的小夜曲,同样怀着宁静的心,去品味淡淡的意韵荡来的丝丝香味……(生活现象重现,联想回归)

    淡淡的生活,隽永的人生。(再一次点题强化)

    在历年高考作文中,最实用也最易掌握的论证型结构实际上就是这种联想型结构的变式。论证型结构适合于社会性、思想性话题,如“生命与尊严”“自由”“欲望”等。

星星发光,张扬个性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个圆使我想到了循规蹈矩,稳定,规范。有人认为这样就是死板,由于偏爱后一个图形,认为这才是个性的张扬。

什么是个性的张扬呢?周杰伦手舞双节棍唱着“哼哼哈兮”是一种个性;女子十二乐坊站着拉二胡是一种个性;凡高的《向日葵》又是另外一种个性……其实,个性就是展现自我的风采,展现自我的才华,展现自我的见解…… 我们应当承认,个性张扬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然而,时下却有一些人一味地去模仿别人,追求所谓的“时尚”:一个“酷”的表情,一个“炫”的姿态,这些在我个人看来,并不是个性的张扬,而是一种肤浅的作秀罢了。试想一下,走在大街上,每个人都和周杰伦一样留着一小把胡子,再戴个墨镜,摆出一脸的“个性”,那么我们周围必定是单调、黯淡无彩的了,这便又回到了“圆”的图形,达成了共性。一味盲目地去模仿别人,便会失去一些原本属于自己的真我风采。其实社会大舞台上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何必要穷根究底,去争论红楼中的花魁呢?不正是有了宝钗的端庄,黛玉的优雅,湘云的开朗,妙玉的清高,熙凤的泼辣,还有那晴雯的俏丽,紫鹃的聪慧,平儿的细致,大观园才得以流光,《红楼梦》才得以溢彩么?不正是有了这么多性格迥异的人,才构成了这个多元丰富的社会大舞台的吗?所以,我们所提倡的“个性张扬”必须是针对自我的内在和潜,只有真诚,诚实地绣出自我,张扬个性,才能像第二幅图那样,变成一颗耀眼璀璨的星星,升起在人生大舞台上。

然而,光光主张“个性张扬”是不够的。个性的张扬又必须受“圆”这个道德与法律的制约。就像高中规定我们女生不能留长发,这其实是对张扬个性的抑制。但试想一下,眼前一片红发、金发,甚至绿发,发型各异,那还叫什么校园啊。学校之所以制止,是因为这样“个性的张扬”是不符合“高中生的个性”的。所以,个性还必须符合特定的时代、背景,而这便要受到“圆”这个规矩的限制了。当然,“圆”的制约还应当合情合理,赋予“人性”;有关“圆”的规定还应根据时代的改变,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做出调整,只有这样,个性的张扬才得以理解,得以支持。只有这样,社会大舞台才得以发光,丰富多彩,升起的星星才得以与日月同辉!

风,从水中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圈圈年轮……那么朋友,我们从时代的大舞台上走过,又该留下点什么呢?我们应当留下青春的骄傲,寻梦的足迹;我们应当留下真我的风采与个性的张扬;我们应当留下无悔的演绎和星光的灿烂!

[点评]这篇议论文表现了较高的思辨能力。第二段共四个层次,第一层举例说明什么是个性的张扬;第二层用然而一转,指出一味盲目模仿不是个性的张扬;第三层进一步指出社会是多元化的大舞台,间接论证不必模仿;最后水到渠成得出个性的张扬必须表现真我的结论。这一段只就第二幅图展开辩证的阐述,起承转合,鞭辟入里。第三段笔锋一转,回到第一幅画,论证个性的张扬必须受这个道德与法律的制约,同时又指出制约要合情合理、适时而变,使个性的张扬得到理解和支持,整段充满着辩证统一的思想。开头从第一幅画切入,即便转到第二幅画,简截利落,可惜误用由于一词(当用于是);结尾改用散文的笔调,富有文采和抒情味,堪称豹尾。(乙平)

找准位置,绽放光彩

  黑龙江考生

  虎啸深山,鱼翔浅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世间万物各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生命的玄机是找到自己的位置,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找准位置,需要审视自我,认清自我,用一颗平静的心聆听自我价值的呼唤。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如果我是山,就要站成一种尊严,让山花灿烂,山风拂面,让每一处角落都渗透梦的语言,让我的价值在太阳底下展现;如果我是水,就要流成一种磅礴,让小船远航,鱼儿欢畅,让每一股细流都一往无前,让我的价值迎风吟唱。

  找准位置,需要相信自我,肯定自我,用一颗不屈的心擎起千斤重的理想。

  也许我们“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也许我们“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许我们“仰天大笑出门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但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其中有几多豪迈与洒脱。真正的英雄是在自我相信、自我肯定中升起的伤痕累累的星。

  找准位置,那是张骞“凿空”的驼铃阵阵,那是苏武牧羊的忠洁刚烈,那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漫漫,是卫青迎向大漠的旌旗猎猎,是岳飞拔剑戟地,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是郑和下西洋的浪花飞舞,雄心勃勃。

  找准位置,不能让迷雾遮住双眼,不能任狂风吹散信念。即使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即使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怀抱,我们依然坚强地擦亮双眼,寻找生命的契机,等待机遇的光临。

  绽放光彩,勇敢地迎接生命的挑战,让生命像宝剑铿铿锵锵闪着寒光,让生命像寒梅的一缕暗香。居庙堂之高而心系苍生,处江湖之远而乐观豁达。

  绽放光彩,即使我只是一只小小的飞虫,也要努力飞翔,努力张开翅膀去拥抱自己的梦想。

  没有人因为平凡而注定平庸,平凡的“雷锋”那是和谐社会的“螺丝钉”,平凡的“焦裕禄”那是两袖清风的丰碑,你和我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平凡的岗位一样会有生命的亮色,平凡的付出一样可以汇聚成江海。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找准位置你会像蛟龙掠过浅滩小河,到浩瀚的海洋上击水三千;你会像大鹏飞越平地低空,在苍茫的天宇中扶摇直上。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找准位置,绽放光彩。

训练题目:生命的养分(北京市海淀区高三期末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命的含义是极其丰富的,有生物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

  生命的养分是多种多样的,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

  请以“生命的养分”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要求:一、要善于联系现实,不要空论“生命的养分”。二、要善于“以问领写”,写出层次感。写好后用红笔划出层次性句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