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报]碘-131,究竟是啥东西?

 凯旋号 2011-04-08
[健康报]碘-131,究竟是啥东西?
发布日期:2011-03-30 信息来源:健康报 浏览次数: 937 字号:[ ]

      本报记者 彭德倩 这几天,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成为众人关注焦点。碘—131究竟是啥东西?怎样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人体形成伤害?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得从“碘”说起。这个自然界中存在的第53号元素,我们并不陌生。从物理性状来看,它是具有金属光泽的紫黑色结晶物质,易升华,是人体内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微量元素,同时也是保证人体甲状腺正常工作的甲状腺素的重要成分。碘的同位素共有24种,碘—131只是其中之一。

    碘的原子核内共有53个质子、53个中子,形成稳定状态;碘—131这一人工形成的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仍是53个,中子却有78个,质子、中子总数是131个,这就是碘—131的名字来历。中子数较质子数多了,自然就处于不稳定状态,遇到原子核能级变化或其他触发条件,中子就会从原子核内散逸出去,同时释放出一定能量射线,碘-131的放射性由此而来。研究人员还发现,碘—131的半衰期为8.02天,也就是每过8天放射物质会衰减一半,30个半衰期过后,辐射强度已减至原来的十亿分之一,基本无法被探测到。

    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卓维海认为,在现阶段无须“谈碘色变”。首先,和其他放射性元素一样,碘—131在人类生活中也有“天使”的一面。由于人体甲状腺是吸收碘的主要器官,医学领域已有推广应用多年的成熟技术,让病人口服或注射安全剂量的碘—131,待其聚集到甲状腺后,通过“造影成像”、追踪检测伽马射线量来了解甲状腺病变情况。此外,控制剂量服用碘—131,还有助于治疗多种甲状腺疾病。

    放射性元素是否会真正影响人体健康,最关键因素是剂量。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个人平均1年接受的来自环境中的辐射剂量为2.4毫西弗,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近日,包括上海在内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检测的气溶胶中发现含有碘—131,放射性浓度低于10的-4次方贝克/立方米的量级及以下,其附加辐射剂量小于天然本底辐射剂量的十万分之一。这样的情况同样无需忧虑,也谈不上防护辐射。

    当然,我们也不应忽视碘—131危险的一面。人体若在短期内受到大剂量辐射,近期可引起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远期可发生甲状腺结节和癌变。有研究显示,当瞬间接受辐射量低于100毫西弗,对人体没有危害;当辐射量为100—500毫西弗,人体没有疾病感觉,但血样中白细胞数量会有减少;当数值达到1000—2000毫西弗,将出现急性放射病的临床症状,如恶心、呕吐和明显的白细胞降低;一旦达到2000—4000毫西弗,骨骼和骨密度将遭到破坏,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极度减少,出现内出血、呕吐、腹泻症状;若超出4000毫西弗,死亡的可能性达50%。

    儿童摄入放射性碘的危险性比成人更大,因为儿童的甲状腺小于成人,同一活度的放射性碘,儿童摄入后甲状腺所受的剂量是成人摄入后的2—10倍。

    值得一提的是,放射性碘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饮食,被大剂量放射性碘“污染”的水生动植物等可能成为摄入来源。其次才是随受“高浓度污染”的空气吸入。

    在大气中测到极微量碘—131的当下,有关部门加强监测、定期公布,公众理性认识,不盲目恐慌,才是正确的应对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