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术语常识 一、光圈和快门 - 影像生活 - 搜狐数码公社

 Budiye 2011-04-08

摄影术语常识 一、光圈和快门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3876>一、光圈和快门<BR>1、定义<BR>    光圈是照相机镜头中控制光线的装置, 因为影像由穿过镜头的光影投射到胶片(<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6%95%B0%E7%A0%81%E7%9B%B8%E6%9C%BA">数码相机</SPAN>是CCD/CMOS等图像传感器)上,为了能使光量得到控, 便由开启光圈大小来进行调节。光圈中心开口的大小代表光圈的数值,通常用f系数来表示。数值愈小,孔径的开口愈大,进光量愈多,反之进光量愈少。通常在<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6%8B%8D%E6%91%84">拍摄</SPAN>时所说的“开大光圈”, 是指把光圈的数值调小, 把光孔开大的意思, 如从F5.6调大一级到f4、或二级到f2.8等。同样,“关小光圈” , 是指把光圈的数值调大, 把光孔关小的意思, 如从f5.6关小一级到f8、或二级到f11等。这种习惯上的说法是和镜头上所标示的光圈数值正好相反的, 注意不要弄错。<BR><BR>    各种f值得光圈示意,大家有空时背一下下面的光圈数值: <BR><BR>f1.4 / f2 / f2.8 / f4 / f5.6 / f8 / f11 / f16 / f22 / f32 <BR><BR><BR><BR>                  光圈f2.8 <BR><BR>                  光圈f16<BR><BR><BR>  <BR><BR>    快门是照相机中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装置, 小型相机一般使用镜间快门,而单反相机常用焦平面快门。<BR><BR>          典型的镜间快门结构<BR>    镜间快门位于镜头中间,靠金属片的开合控制曝光。<BR><BR>                       焦平面快门<BR><BR><BR>    顾名思义,焦平面快门位于焦平面附近,也就是胶片(或CCD/CMOS)的前面。焦平面快门一般拥有前幕和后幕两张帘幕,它们是靠一个上紧的弹簧装置来驱动水平或垂直地通过胶片平面,以往水平走向的焦平面快门较多,现在几乎都被垂直走向的快门所取代。当按下快门钮时,前幕开始自上往下走动,然后依照快门速度留下一定的空隙,后幕紧跟着追赶下来,光线就从前幕和后幕之间所预留的空隙投射到胶片上,使胶片感光。空隙越<BR>宽,通过的光量会越多,空隙越窄,通过的光量便会越少。快门速度越快,空隙便会变窄,速度越慢,空隙便会变宽,焦平面快门就是这样以时间长短来调节光量的。在快门速度的标示序列中可以看到,如1/4、1/8、1/15、1/30 、1/60、1/125等。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是倍数关系,是指几分之一秒的曝光时间。譬如说,1/30秒是1/60秒的两倍时间,而通过快门的光量也是两倍。反过来1/30秒是1/15秒的二分之一时间,而通过快门的光量也是倍减。<BR>2、光圈与快门对曝光的控制<BR>    光圈和快门是调整和控制曝光量的装置,它们是倍增或是倍减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来得到相同的曝光量。例如说,光圈F8、1/30秒为正确曝光值时,如果用光圈f5.6、1/60秒,或是f11、1/15秒来组合,它们所得到的曝光量也是一样的。这样,<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6%91%84%E5%BD%B1">摄影</SPAN>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来选择光和快门速度。<BR>    光圈和景深有密切的关系,因为通过调整光圈的大小可以直接控制景深。景深是指在镜头聚焦调节中,所能清晰成像的最远部分和最近部分之间的距离。光圈的孔径最大(f值最小)时景深最小, 孔径最小(f值最大)时景深最大。<BR><BR>             浅景深效果<BR>    当我们知道光圈不但能控制光量, 而且还能控制景深时, 在摄影表现中, 便可以有效地利用它。在实际拍摄中, 譬如以开大光圈, 选用小景深, 就能从距离不同的诸多物体中突出某一物体, 使它能够得到强调, 而它的前后的景物便不在清晰的焦点之内, 从而避免喧宾夺主的现象。另一方面, 如果收小光圈, 选用大景深, 这时照片中的前后景物都将控制在清晰的焦点之下, 相片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和细节。在初学摄影时,可以用大光圈和小光圈来练习拍摄<BR>一些照片, 看看是否能达到同表现的内容有效地相结合, 力求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多作这方面的练习, 日积月累, 便会熟能生巧, 在日后的摄影创作中自然地应用自如。 <BR>  在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中, 一般不论光圈的实际设置值为多少, 为了方便取景对焦, 通常镜头总是在最大光圈的情况下取景和对焦的, 只是在拍摄曝光时光圈才自动处于设置值。<BR>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 收小光圈有利于增加景深, 但并不是拍摄时把光圈收得越小越好, 如果孔径太小, 镜头会产生衍射现象, 影像的细节会受到影响而变得模糊。事实上, 对于大多数照相机镜头来说,从最大光圈收2~3挡,也就是F8左右为最佳光圈孔径值, 因为在这时镜头的像差和衍射会有着最佳的折衷。<BR>    同光圈一样, 快门除了能调整和控制曝光量之外, 还能控制被摄体的清晰度。因为快门速度越快, 通过镜头的光线(影像)在胶片上停留的时间越短, 因此能够把瞬间的动作记录下来。如拍摄运动物体或体育比赛时, 只要使用高速快门, 就可以把运动中的一瞬间定格下来, 这也是摄影所特有的表现语言之一。相反, 快门速度越慢时, 光线(影像)在胶片上停留的时间越长, 移动中的被摄体就会留下流动的影像, 这也是摄影中表现动感的一种独特方法之<BR>一。但对于不同的运动物体, 到底用多少快门速度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这就得在实际拍摄中去积累经验了。<BR>3、数码相机的光圈与快门<BR>    数码相机的快门与我们传统相机的快门有着很多理论上和应用上的不一样。用我们已掌握的传统相机的知识已不能完全指导摄影实践了,我们有必要了解数码相机快门的知识。<BR>    首先,数码相机快门的工作原理就有所不同。数码相机的快门有全电子快门和机械快门两种。全电子快门是通过对影象传感器件的光电模拟电量读取时间的控制来控制曝光时间的。机械快门与传统相机快门的作用相似,但作用原理却不完全一样。专业的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就是用的机械快门。数码相机上使用机械快门的目的;一是通过控制快门关闭的时间来达到控制曝光量的目的。二是与电子快门配合,用机械快门做辅助器件,以提高图象的信噪比。<BR>    其次,数码相机的快门在不工作时所处的状态是不一样的。传统相机的快门是关闭的,而数码相机的快门是打开的。这样才能使CCD接受光产生电信号,供取景屏(LCD)使用。数码相机的快门是在拍摄时才关闭,然后再打开进行记录曝光。这也是数码相机快门得时滞较长的原因之一。<BR>    再其次,因为数码相机的全电子快门曝光原理与传统相机快门曝光原理的不同,对闪光同步的认识亦应当有所变化。数码相机的闪光同步时间有很大的范围,它可以轻易的达到1/1000秒。传统相机进行闪光摄影时,快门速度对曝光是没有影响的,影响曝光量的只是光圈的大小。可在数码相机上数码相机的快门速度对曝光就有着明显的影响。对于距离较近的物体进行闪光拍摄时就会出现曝光过度,表现为画面上有一些小白点。这就是噪音强的表现。此时,我们可以通过调高快门速度来控制曝光,使曝光正常。<BR>    数码相机有较大的快门控制范围,专业相机可以轻易的就达到1/16000秒。正因为有这宽阔的可控制范围,才能适应变化万千的拍摄环境。<BR><BR>二、关于ISO(感光度)。<BR>    在传统胶卷相机上ISO代表感光速度的标准,在数码相机中ISO定义和胶卷相同,代表着CCD或者CMOS感光元件的感光速度,ISO数值越高就说明该感光材料的感光能力越强。ISO的计算公式为S=0.8/H(S感光度,H为曝光量)。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感光度越高,对曝光量的要求就越少。ISO 200的胶卷的感光速度是ISO 100的两倍,换句话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ISO 200胶卷所需要的曝光时间是ISO 100胶卷的一半。在数码相机内,通过调节等效感光度的大小,可以改变光源多少和图片亮度的数值。因此,感光度也成了间接控制图片亮度的数值。<BR>    在传统135胶卷相机中,等效感光值是相机底片对光线反应的敏感程度测量值,通常以ISO 数码表示,数码越大表示感旋光性越强,常用的表示方法有ISO 100 、400 、1000等,一般而言, 感光度越高,底片的颗粒越粗,放大后的效果较差,而数码相机为也套用此ISO值来标示测光系统所采用的曝光,基准ISO越低,所需曝光量越高。<BR>    传统照相机本身是无感光度可言的,因为感光度只是感光材料在一定的曝光、显影、<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6%B5%8B%E8%AF%95">测试</SPAN>条件下对于辐射能感应程度的定量标志。使用过传统相机的人,都知道胶卷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感光度———通俗一点就是衡量胶卷需要多少光线才能完成准确曝光的数值。我们在照相机商店买的100、200、400的胶卷,数字表示的就是感光度。感光度一般用ISO值表示,这个数值增大,胶卷对光线的敏感程度也增,这样就可以在不同的光线进行拍摄。像ISO100的胶卷最适合在阳光灿烂的户外进行拍摄,而ISO400的胶卷则可以在室内或清晨、黄昏等光线较弱的环境下拍摄。<BR>但是,由于照相机与普通照相机不同,他的感光器件是使用了CCD或者CMOS,对曝光多少也就有相应要求,也就有感光灵敏度高低的问题。这也就相当于胶片具有一定的感光度一样,数码相机厂家为了方便数码相机使用者理解,一般将数码相机的CCD的感光度(或对光线的灵敏度)等效转换为传统胶卷的感光度值,因而数字照相机也就有了“相当感光度”的说法。<BR>    用通常衡量胶片感光度高低的眼光来看,目前数字照相机感光度分布在中、高速的范围,最低的为ISO50,最高的为ISO6400,多数在ISO100左右。对某些数字照相机来说,感光度是单一的,加之CCD的感光宽容度很小,因而限制了它们的在光线过强或过弱条件下的使用效果。另外一些数字照相机相当感光度有一定的范围,但即使在所允许范围内,将感光度设置得高或低,拍摄效果亦有所区别,平时拍摄应将它置于最佳感光度上这一档上。和传统相机一样,低ISO值适合营造清晰、柔和的图片,而高的ISO值却可以补偿灯光不足的环境。<BR>    在光线不足时,闪光灯的使用是必然的。但是,在一些场合下,例如展览馆或者表演会,不允许或不方便使用闪光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ISO值来增加照片的亮度。数码相机ISO值的可调性,使得我们有时仅可通过调高ISO值、增加曝光补偿等办法,减少闪光灯的使用次数。调高ISO值可以增加光亮度,但是也可能增加照片的<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5%99%AA%E7%82%B9">噪点</SPAN>。<BR>由下图看出,ISO值高的图片会比ISO值低的图片亮,但是同时,也容易增加噪点。<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三、关于<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7%99%BD%E5%B9%B3%E8%A1%A1">白平衡</SPAN><BR>    在荧光灯的房间里拍摄的照片会显得发绿,而在日光阴影处拍摄到的照片则莫名其妙地偏蓝,我想刚玩数码相机的朋友大概碰到过这种情况吧,其原因就在于“白平衡”的设置上。能够对这一现象进行补偿的功能就是“白平衡”。你如果不想在拍摄的时候让皮肤变得怪里怪气,就跟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白平衡为何物? <BR>  白平衡控制就是通过图像调整,使在各种光线条件下拍摄出的照片色彩和人眼所看到的景物色彩完全相同。简单地说,白平衡就是无论环境光线如何,仍然把“白”定义为“白”的一种功能,这样可以保证色彩还原的准确性。一般而言,采用全自动方式时,我们的易用性数码相机也会采用自动白平衡,在特殊环境下很容易失误。此时,建议大家调用数码相机中的预设白平衡值,其中包括室内白炽灯、户外晴天、酒店等多种常见的环境。<BR>  不过白平衡还有很多另类的用法,比如不同的白平衡值会使得照片产生偏色,而利用这一特性,我们可以使作品产生一些特殊效果,这往往比使用滤色镜之类的小附件更加自然,而且十分方便。利用黄色的自定义白平衡产生蓝色光,淡蓝色自定义白平衡产生暖调的橙红色光,我们可以人为控制照片的偏色。为了令照片更加柔和,采用淡蓝色物体来自定义白平衡即可;为了令照片更加深邃,采用黄色来自定义白平衡即可。 <BR>  在某些拍摄环境下,数码相机预设的白平衡值可能不够用,而白平衡又是十分抽象的概念,难以用简单的数值来描述。此外,我们可以利用数码相机的白平衡捕获功能,这也是最为准确的方式,不过使用时相对繁琐。首先找一张你认为最标准的白色物体,一般是白纸或者白色的石膏雕塑。随后打开数码相机的白平衡捕获功能,将镜头对准标准的白色物体,此时数码相机可以准确地捕获当时环境下的白平衡参数。 <BR>  掌握了白平衡,拍摄出的照片就会有准确的色彩表现。<BR><BR>四、关于曝光补偿<BR>    曝光补偿(EV)的概念:摄影其实就是摄影者运用自已掌握的摄影技术通过摄影器材对环境光线的计算、捕捉景物成像的过程。这个过程与设备的光圈值(控制单位时间进入相机的光通量)、快门速度(曝光时间)以及ISO(感光度,对光线的敏感程度)有关。如今的传统设备以及数码相机都会通过自己的内部程序,对环境光线进行计算,自动调整光圈、快门甚至ISO值。但在复杂的光线及强对比高反差环境下,P(程序自动曝光)挡拍出的照片往往差强人意,效果不是最佳。这时就需要拍摄者手工对设备进行相应的曝光参数调整,这就是曝光补偿EV(expose value)。<BR>  光的补偿、调整的手段很多,一般的有闪光灯、摄影灯、反光板的外源光线补偿;调整光圈值、曝光时间的光通量参数补偿。上面这几种补偿的方法,从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分类到“光线补偿或曝光控制”的概念中去。还有就是数码相机特有的EV的调整补偿。<BR>  外源光线类的闪光灯光线补偿,在缺乏其他补光光源情况下补光偏硬,往往会在被摄对象的背景上留下明显的阴影,同时会使被摄主体高反射部分失去层次,失真严重,所以一般很少采用。<BR>  摄影灯可以营造出很好的拍摄效果,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往往局限于摄影棚之内。<BR>  补光效果柔和的反光板对于小场景<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4%BA%BA%E5%83%8F">人像</SPAN>类摄影应用广泛,常用于主体面部补光,其局限性不言而喻。<BR>  光圈以及快门的光通量参数调整,往往由于拍摄过程中需要考虑景深,以及运动物体因素影响,实际运用中会有捉襟见肘的感觉。<BR>  对于现在普及的数码相机来说,最常用到的手法是进行EV的调整,以期达到曝光补偿的目的。<BR>  消费级数码相机大多具备±2.0EV调节范围,高档些的DC可达可达±3.0EV。考验一台DC的指标之一就是它的手动调节功能,而在EV调整中调整精度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一般的以0.3或0.5为级别。级差越小越能满足拍摄者的创作意图。<BR>  对于初学者来讲,曝光补偿一般用于静物、景物拍摄的场合。这个场合适合你从容进行参数调整,用不同的补偿值拍摄多张片子,从中选择最佳作品出来。<BR>  正确调整EV值:在典型欠曝场景(物体亮部的区域较多,如逆光、强光下的水面、雪景、<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6%97%A5%E5%87%BA">日出</SPAN>日落场景等)使用EV+,在典型过曝场景(物体暗部的区域较多,如密林、阴影中物体、黑色物体的特写等)使用EV-。简单通俗地说就是“白加黑减、亮加暗减”。<BR>  需要注意的是数码相机无论在P挡还是S或A挡下,当对EV值进行调整时,相机的光圈/快门参数也会有相应的变化:P挡下EV调整时,相机光圈、快门都会做出自动调整;A挡下光圈固定、EV调整会联动使快门的速度变化;S挡下快门固定、EV调整会联动使光圈大小变化。但是这些光圈、快门的变化不会影响到最终成像后的曝光补偿效果。<BR>  如果掌握好了曝光补偿的调节,那么数码相机使用起来就会比较得心应手了。玩熟了数码相机,接着我们就该来看看如果拍摄照片才会好看了。<BR><BR><BR>五、关于色温<BR>    自然界的光线不总是相同的。可感知到的一个物体颜色依赖于照射到他的光源。人类的大脑可以很好地“校正”这些颜色变化,但是我们所使用的胶片或CCD/CMOS感光器却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BR>    不同的光源发出光的色调是不同的。不同光的色调是用色温来描述的,单位是开尔文(K)它是这样定义的:在常温下把一块理想的纯黑色金属物质加热,随着温度不断上升物体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人们把不同颜色下的温度叫色温。<BR><BR><BR>     <BR><BR><BR><BR>    开氏温标用K(kelvin的缩写)单位来表示温度,越低的数值表示越“红”,越高的数值表示越“蓝”。红和蓝并不是光线本身颜色,只是表明光谱中的红或蓝成分较多。下面看看开氏温标中的常见标准:<BR><BR>“绝对零度”在开试温标中表示为0K,对应的是-273.16摄氏度或-459华氏度,在这个温度下物质的热活性完全停止。<BR>蜡烛的色温一般在1800K<BR>白炽灯在3000K<BR>晴天为5200K<BR>阳光直射下5000K<BR>阴天下6500-9000K<BR>深蓝的天空本身可以到20000K!<BR><BR>    在各种不同的光线状况下,目标物的色彩会产生变化。在这方面,人们对白色物体的变化最为敏感:在室内钨丝灯光下,白色物体看起来会带有橘黄色色调,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拍摄出来的景物就会偏黄;但如果是在蔚蓝天空下,则会带有蓝色色调。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拍摄出来的景物会偏蓝。为了尽可能减少外来光线对目标颜色造成的影响,在不同的色温条件下都能还原出被摄目标本来的色彩,这就需要数码相机进行色彩校正,以达到正确的色彩平衡。<BR>    白色物体因反射了全部的可见光谱,所以数码相机把它作为调定的标准,在进行手动白平衡调整时,白平衡机构会试图把一定范围内除了纯白色以外的其它色调调制成纯白色,如果这个部分是黄色,它会加强蓝色来减少画面中的黄色色彩,以求得更为自然的色彩。数码相机只要在拍摄白色物体时正确还原物体的白色,就可以在同样的照明条件下正确还原物体的其他色彩。。因此称为白平衡调整。它分为自动和手动调整,手动更准确一些且调整范围更大。传统相机是*使用不同的胶片(日光型、灯光型)或不同滤色片来实现正确的色彩平衡的。<BR>      要想得到色彩还原正确的PP,就要在拍摄现场光源下进行手动白平衡调整,具体操作:如果拍摄现场有纯白色物体(如纯白色墙体),那么用镜头对准它充满相机取景器,调整手动白平衡(一般是按住手动白平衡钮1-2秒),就可以了。看看屏幕有什么变化?!如果拍摄现场没有纯白色物体,带一张白纸调白平衡效果更好,但一定要注意在被摄现场光线下进行。当然,也可以利用手动白平衡原理来设置我们需要偏色的效果。如:把相机对准蓝色物体(如蓝天)调整白平衡拍日出、日落等。注意:一般消费级数码相机没有手动调节白平衡或色温的功能。<BR><BR>六、关于焦距<BR>    焦点与镜头中心点的距离便是焦距,如果你在相机的英文规格书上看过"f =",那么后面接的数码通常就是它的焦长,即焦距长度。如"f=8-24mm,38-115mm(35mm equivalent)",就是指这台相机的焦距长度为8-24mm,同时对角线的视角换算后相当于传统35mm相机的38-115mm焦长。一般而言,35mm相机的标准镜头焦长约是28-70mm,因此如果焦长高于70mm就代表支持望远效果,若是低于28mm就表示有<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5%B9%BF%E8%A7%92">广角</SPAN>拍摄能力。<BR>"可对焦范围"则是焦长的延伸,通常分为一般拍摄距离与近拍距离,相机的一般拍摄距离通常都标示为"从某公分到无限远",而进阶级设计的产品则往往还会提供近距离拍摄功能(macro),以弥补一般拍摄模式下无法对焦的问题。有些相机就非常强调具有支持1公分近拍的神奇能力,适合用来拍摄精细的物体。<BR><BR><BR>七、什么叫景深<BR>    经常听到有很多朋友问,景深是什么?是不是拍摄的主体清楚,背景模糊?数码相机为什么拍不出好的景深效果?<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6%95%B0%E7%A0%81%E5%8D%95%E5%8F%8D">数码单反</SPAN>相机为什么很容易就拍出景深效果呢?接下来,我们就利用这时间,先来回答一些大家提 出比较集中的问题,然后简单分析一下景深产生的原理,以解大家心中的谜团。<BR><BR>问题一<BR><BR>    什么是景深? <BR><BR>    回答:从原理来讲,在远焦点和近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这个范围之间就叫景深,也就是说在对焦点前后,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范围的,而被摄体的前后纵深,控制了在感光元件上的影像的模糊度。光圈、镜头及拍摄物的距离是影响景深的重要因素。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反之景深越大。主体越近,景深越小,主体越远,景深越大。为了要凸显被拍物,很多人会选择小的景深。当然如果你要拍风景,我们就会建议选择大的景深。<BR><BR>问题二 <BR>    相机的景深很重要吗?景深是不是就是要获得被摄物的主体很清晰,而其他则模糊的效果吗?单反相机的<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4%BB%B7%E6%A0%BC">价格</SPAN>要比普通相机贵很多,如果我们通过后期制作来实现景深效果,那不是投资小了,效果一样的嘛? <BR><BR>    回答:景深是拍摄时的纵深清晰范围,在大光圈时景深较短,目前销售的单反相机基本都能做到较好的浅景深。另外景深的深浅主要是衡量镜头的技术标准,不是衡量摄影艺术的绝对标准,后期制作出来的照片,是无法获得那种绝对自然的效果。<BR>问题三<BR><BR>    关于数码相机的景深和CCD/CMOS感光元件有直接关系吗? <BR><BR>    回答:在传统135胶片里面,胶片画幅的尺寸都是35mm,而现在运用在数码相机里面CCD/CMOS能够满足这个画幅大小的只有<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4%BD%B3%E8%83%BD">佳能</SPAN>的少数几款专业机型,除此以外的数码相机,无论专业也好准专业也好,都无法满足这个要求,所以很多以前用胶片相机的玩家选择数码相机之后明显感觉景深很难出来。此外,网上还曾经流传一个计算景深的小程序,其中焦距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可以肯定,感光元件与景深有直接关系,但要明确的是,影响景深的因素有两个第一是镜头,第二才是画幅。<BR>    <BR>怎样用数码相机得到较浅的景深 <BR><BR>    首先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购买大CCD/CMOS感光元件的数码相机,使之更加接近于传统35mm胶片相机,这也就是目前专业数码相机和准专业的分水岭,而且充分在价格上体现出来。很多厂商虽然接连推出高像素的数码相机,价格也不提升甚至降价,但我们却发现其感光元件的尺寸并没有增大。 <BR><BR>    其次是<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5%BE%AE%E8%B7%9D">微距</SPAN>拍摄,一般这种模式下面可以得到较浅的景深,但这种浅景深和真正的浅景深还有一段距离。从实际使用的角度来看,其实根本不能做到完全模糊,并且一般<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5%BE%AE%E8%B7%9D">微距</SPAN>拍摄在近距离拍摄当中使用比较多,其他时候很少用到。 <BR>    “大光圈+大变焦”的运用被很多人推崇,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调焦距离和镜头焦距的影响是平方关系,它们对景深影响要比光圈还要大,所以要想维持景深不变,镜头焦距每增大一倍,光圈要相应减小两到三挡。<BR><BR><BR>景深的相关因素<BR><BR><BR><BR><BR>1.镜头的焦距 <BR><BR>    镜头的焦距不同,景深就会产生不同。长镜头可以产生比较短的景深效果,短镜头可以产生比较长的景深效果。 <BR>2.光圈 <BR>    一般来说光圈越大,景深越短,光圈越小,景深越长。 <BR>3.镜头距离主体的距离 <BR>    距离主体越近,那么景深就越短。反之亦然。<BR><BR>八、镜头<BR>    镜头是照相机最主要的部分之一,也可以说是相机的中心元件。我这里只讨论35mm的规格的相机的镜头。 相机的镜头由多组光学镜片组成。包括凹透镜和凸透镜。好的镜头需要有高解析力(指表现细节的能力)和好的反差(指表现明亮层次感的能力)。<BR>    <BR>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主体在画面上的大小可以由镜头来控制。当相机固定于一点时,我们所观察到的景象范围取决于镜头的焦距长短,当用15mm的超广角镜头将一大片风景收入眼底时,600mm的超望远镜头在这一点只能看到树上的一只老鹰。我们平时可以买到的镜头由很多种,从鱼眼镜头,广角镜头,长焦镜头,微距镜头,变焦镜头,定叫镜头等等,不过对于现在大多数普通的数码相机用户来说,由于镜头不可更换,而且由于价钱太昂贵,所以备一堆镜头的可能不大,大家作为基础了解了解吧。<BR><BR>    对于长焦镜头和短焦镜头之间的主要差别,其实就在于视角的不同(也就是所能包括入画面的范围的不同)。例如15mm的超广角镜头的视角为110度,而600mm的超长焦镜头的视角只有4度。另外28mm、50mm、105mm、200mm的镜头的视角分别为75度、46度、23度、12度。 <BR><BR><BR>标准镜头<BR><BR>    在35mm规格的相机中,50mm到55mm的镜头被成为标准镜头,它的视角在45度左右,和人一个眼睛的视角差不多。因此使用这种镜头所得到的效果会很自然舒适。 <BR><BR><BR>广角镜头<BR><BR>    焦距不到50mm的镜头都可以成为广角镜头。而小于20mm(包括20mm)的镜头可以成为超广角镜头。短焦距的镜头可以得到比较广阔的画面,当你退无可退而又要得到更大范围的景色时,广角镜头会很有用。广角镜头具有以下几个特性:<BR><BR>    1.视角宽阔可以得到比标准镜头更大范围的景色。28mm的镜头的视角为75度,和人双眼的视角相当。而使用15mm的镜头视角可以增大到110度。<BR><BR>    2.长景深。用广角镜拍摄时,可以让前景到背景都达到比较清晰的程度。 <BR>    3.线条会出现扭曲 当用广角镜仰视或俯视拍摄时,照片中的线条会由近到远汇合。当镜头向上拍摄某建筑时,会产生建筑向后倒的感觉。 <BR>    4.夸大的透视效果 关于透视的问题后面说。 <BR>    5.画面边缘会被拉长 由于球性玻璃的特性所决定。<BR><BR><BR><BR>长焦镜头<BR><BR>    焦距大于100mm的镜头都可以称为长焦镜头,最大的据说有2000mm,呵呵,没见过。它具有以下特性:<BR><BR>    1.视角窄。只能看倒一小部分的影象,所以可以排除一些你所不想要的东西,更突出主体。 <BR>    2.浅景深。和广角镜头相反,望远镜头的景深比较短,如配合大光圈,背景的虚化会非常强烈。<BR><BR>    3.压缩的透视效果 同样放在后面说。 <BR>    4.放大影象 当你进无可进时,使用望远镜头可以使主体进一步放大。 <BR><BR><BR>变焦镜头 <BR><BR>    现在很多的数码相机都是变焦镜头,流行的是3倍到12倍不等(不算数码变焦)。变焦镜头使用便利迅速,但往往也有其缺点,普通的变焦镜头往往影象的素质会比较差,对一些很专业的人士来说不太适合,我的肉眼凡胎是不易辨别的。<BR><BR><BR>定焦镜头<BR>    就是焦距固定的镜头,变换焦距得靠摄影者向前移动或向后移动实现,理论上定焦镜头相对于同焦段的变焦镜头拥有更佳的成像质量。 <BR><BR>    还有一些特殊的镜头,包括反射式镜头,增倍镜,鱼眼镜头,透视控制镜头等都不常用,不多说了。但还说一种,就是微距镜头,因为现在数码相机上表现微距功能的相片非常流行。数码的微距功能往往是通过变焦镜头来实现的,但真正的微距镜头,要能够在很近的距离下对焦,并能形成至少1/2大的主体(0.5倍的放大倍率),甚至更严格的说法是要求得到和主体相同大的影象(1倍的放大倍率)才能算是微距镜头。<BR><BR><BR>九、关于测光<BR><BR>    <BR><BR>    摄影是光影结合的艺术,但是如何将光运用好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现在大多数相机都是自动测光、自动对焦相机,所以相机的自动测光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究竟什么是测光呢?简单的说,相机的光圈是控制相机通光量的元件,而快门则控制着曝光长短,只有正确的控制通光亮,才能保证相机正常曝光,胶片或者数码相机的CCD传感器能清晰的成象而不会出现欠曝或者过曝的情况。虽然现在大多数数码相机拍摄的图片都可以通过后期数字暗房处理来调节曝光,但是对于过曝过渡的图片,暗部细节和层次已经全部丢失,如果要想调节回来也比较困难,而如果是欠曝严重的照片,修正曝光后则会出现较多的噪点,细节也会有所损失,所以尽量让拍摄的照片拥有正确的曝光,是我们拍摄数码照片的前提之一。数码相机大多提供了多种测光方法可供选择,如何选择又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这里我们就分析目前常见的几种在数码相机中出现的测光方式,希望能对您日后的拍摄带来一定的帮助。<BR><BR><BR><BR><BR>1、相机自动测光的原理<BR><BR><BR><BR><BR>    相机自动测光是如何实现的呢?其实原理非常简单,相机自动架设所测光区域的反光率都是18%,通过这个比例进行测光随后确定光圈和快门的数值,光圈和快门是有相关联系的,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光圈值越大,则快门值越小,而如果光圈值越小,快门值则越大。18%这个数值来源是根据自然景物中中间调(灰色调)的反光表现而定,如果取景画面中白色调居多,那么反射光线将超过18%,如果是全白场景,可以反射大约90%的入射光,而如果是黑色场景,可能反射率只有百分之几。标准灰卡是一张8×10英寸的卡片,将这张灰卡放在被摄主体同一测光源,所得到的测光区域整体反光率就是标准的8%,随后只需要按照相机给出的光圈快门值去拍摄,拍摄出来的照片就会是曝光准确的。如果整个测光区域的整体反射率大约18%,就像我们上面说的背景以白色调为主,这时如果之按照相机自动测光测定的光圈快门值来拍摄的话,拍摄得到的照片将会是一张欠曝的照片,白色的背景看起来会显得发灰,如果是一张白纸的话拍摄出来的就会变成一张黑纸了。所以,拍摄反光率大于18%的场景,需要增加相机的EV曝光补偿值,具体补偿的EV值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再分析了,此时经验就显得非常重要。反之,如果拍摄反光率低于18%的场景,例如黑色的背景,拍出的照片往往会过曝,黑色的背景也会变成灰色。所以,拍摄反光率低于18%的场景,需要减少EV曝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白加黑减”的原理。<BR><BR><BR><BR><BR>    如果相机支持手动设置曝光补偿,则可以通过这个方法解决,如果相机不支持这个功能,那么可以设置在相机的手动档,记录下相机用自动档第一次测光得到的光圈快门数值,随后切换到M档,通过适当增减快门速度来实现曝光补偿的目的。<BR><BR><BR><BR><BR>2、什么是TTL测光?<BR><BR><BR><BR><BR>    在许多相机的规格表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个常见的名词“TTL测光”,这个“TTL测光”究竟是什么含义呢?“TTL测光”的英文全文是Through The Lens,意思是通过镜头,用在测光这里就是表示这是一种通过相机镜头测量光线的方法,简称为“TTL测光”。<BR><BR><BR><BR>  “TTL测光”技术起源于1964年,当时人们外出拍摄时都需要携带一块测光表,先测光之后再设定相机的光圈值以及快门值,随后进行拍摄,整个过程比较烦琐。而“TTL测光”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拍摄时,摄影师半按快门,相机启动TTL测光功能,入射光线通过相机的镜头以及反光板折射,进入机身内置的测光感应器,这块测光感应器和CCD或者COMS的工作原理类似,将光信号转换为电子信号,再传递给相机的处理器运算,得到一个合适的光圈值和快门值。用户完全按下快门,相机按照处理器给出的光圈值和快门值自动拍摄。“TTL测光”最大的优势就是,“TTL测光”得到的通光量就是标准底片的曝光参数,如果相机前面加装了滤镜,“TTL测光”得出的测光数值和不加滤镜时是不同的,用户此时不需要根据相机加装的滤镜重新调节曝光补偿,只需要直接按下快门拍照即可。<BR><BR><BR><BR><BR>3、相机测光模式<BR><BR><BR><BR><BR>    大多数的数码相机或传统傻瓜相机,大多数都具备这几种测光方式:**平均测光、**局部测光、点测光以及评价测光。这几种测光方式基本可以应付目前所有的拍摄,但是在影楼以及一些专业场合或者广告拍摄,摄影师依旧依赖测光表的数值来进行拍摄。<BR><BR><BR><BR><BR>(1)**重点平均测光(或简称:**平均测光)<BR><BR><BR><BR><BR>    **平均测光是采用最多的一种测光模式,几乎所有的相机生产厂商都将**平均测光作为相机默认的测光方式。**平均测光主要是考虑到一般摄影者习惯将拍摄主体也就是需要准确曝光的东西放在取景器的中间,所以这部分拍摄内容是最重要的。因此负责测光的感官元件会将相机的整体测光值有机的分开,**部分的测光数据占据绝大部分比例,而画面**以外的测光数据作为小部分比例起到测光的辅助作用。经过相机的处理器对这两格数值加权平均之后的比例,得到拍摄的相机测光数据。例如<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5%B0%BC%E5%BA%B7">尼康</SPAN>的相机采用的就是**重点平均测光,<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5%B0%BC%E5%BA%B7">尼康</SPAN>相机的**部分测光占据整个测光比例的75%(这个比例各家品牌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他非**部分逐渐延伸至边缘的测光数据占据了25%的比例。在大多数拍摄情况下**重点测光是一种非常实用、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测光模式,但是如果您需要拍摄的主体不在画面的**或者是在逆光条件下拍摄,**重点测光就不适用了。<BR><BR><BR><BR><BR>    **重点测光是一种传统测光方式,大多数相机的测光算法是重视画面**约2/3的位置,对周围也予于某些程度的考虑。对于习惯使用**重点测光的摄影者,用这种方式测光比使用多区评价测光方式更加容易控制效果。<BR><BR><BR><BR><BR>    适用拍摄用途:个人旅游照片,特殊风景照片等。<BR><BR><BR><BR>(2)**部分测光(或称:局部测光)<BR><BR><BR><BR><BR>    **部分测光和**平均测光是两种不同的测光方式,**平均测光是以**区域为主其他区域为辅助的测光方式,而**部分测光则是只对画面**的一块区域进行测光,测光范围大约是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十二进行测光。**部分测光模式是适合一些光线比较复杂的场景,此时需要得到更准确的曝光,采用**部分测光可以得到拍摄主体准确曝光的照片。**部分测光可针对一些特殊的恶劣的拍摄环境应用,能更加确保相机处理器计算出画面**主要表现对象部分所需要的曝光量。在舞台、演出、逆光等场景中这种模式最为合适,不过由于分割测光(矩阵测光)模式的兴起,这种模式现在已经逐渐较少在相机中出现了。而佳能是坚持采用**部分测光(局部测光)的厂商,一直到最新推出的<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OS">EOS</SPAN> 30V胶片相机以及<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OS">EOS</SPAN> 20D数码单反相机中都设计了9%区域范围的局部测光,这可以让没有点测光功能的相机在拍摄一些光线复杂条件下的画面时减小光线对主体的影响。<BR><BR><BR><BR><BR>    局部测光方式是对画面的某一局部进行测光。当被摄主体与背景有着强烈明暗反差,而且被摄主体所占画面的比例不大时,运用这种测光方式最合适;在这种情况下,局部测光比第一二种测光方式准确,又不象点测光方式那样由于测光点太狭小需要一定测光经验才不容易失误。<BR><BR><BR><BR><BR><BR>    适用拍摄用途:特定条件下需要准确的测光,测光范围比点测光更大时。<BR><BR><BR><BR><BR>(3)点测光(SPOT)<BR><BR><BR><BR><BR>    **平均测光(**重点平均测光)虽然可以充分的表现整个画面的光线反应,但是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需要精准的小范围物体曝光准确时,**平均测光(**重点平均测光)就不那么好使了,即使是**部分测光(局部测光)有时范围也有些大。为了克服这些不足之处,一些厂商研发出此种点(SPOT)测光模式来避免光线复杂条件下或逆光状态下环境光源对主体测光的影响;点测光的范围是以观景窗**的一极小范围区域作为曝光基准点,大多数点测相机的测光区域为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相机根据这个较窄区域测得的光线,作为曝光依据。这是一种相当准确的测光方式,但对于新手来说,却不那么好掌握,怎样去区别一个测光点,变成了一个需要学习的技巧,错误的测光点所拍出来的画面不是过曝就是欠曝,造成严重的曝光误差。由于点测光的技巧,还可以用在日益盛行的数字相机微距拍摄时大放光彩上,这样可以让微距部分曝光更加准确。因此喜爱微距拍摄者必须尽力学好这种测光方式,初步可以选则画面中的中间小区域来作为测光基准点。点测光在人像拍摄时也是一个好武器,可以准确的对人物局部(例如脸部、甚至是眼睛)进行准确的曝光。<BR><BR><BR><BR><BR>    点测光只对很小的区域准确测光,区域外景物的明暗对测光无影响,所以测光精度很高,其用途主要是可对远处特定的小区域测光。掌握这种测光方式一是要求摄影者对所使用相机的点测特性有一定了解,懂得选定反射率为18%左右的测光点,或能对高于或低于18%反射率的测光点凭经验作出曝光补偿。点测方式主要供专业摄影师或对摄影技术很了解的人使用。点测方式使用不当会添乱。<BR><BR><BR><BR><BR>    适用拍摄用途:舞台摄影,个人艺术照,新闻特写照片等。<BR><BR><BR><BR><BR>(4)评价测光(或称分割测光)<BR><BR><BR><BR><BR>    评价测光(或称分隔测光)测光方式是一种比较新的测光技术,出现时间不超过20年,最早由尼康(Nikon)公司率先开发这种独特的分割测光方式。评价测光(或称分隔测光)测光方式与**重点测光最大的不同就是评价测光(或称分隔测光)将取景画面分割为若干个测光区域,每个区域**测光后在整体整合加权计算出一个整体的曝光值。最开始推出的评价测光(或称分割测光)一般分割数比较少,例如尼康是将测光区域分割为八个部分,各自**测光后通过相机的**处理器以及内建数据进行测光,还有的厂商采用56区域测光功能,佳能、美能达、宾德等品牌的相机也都有类似的测光模式设计,区别仅在于测光区域分布或者分析算法不同。例如佳能顶级机器上设计的21区域TTL测光准确并且快速,这不仅仅依赖于相机本身的硬件性能,还和相机的处理能力以及数据分析算法关系紧密。<BR><BR><BR><BR><BR>    多区评价测光是目前最先进的智能化测光方式,是模拟人脑对拍摄时经常遇到的均匀或不均匀光照情况的一种判断,即使对测光不熟悉的人,用这种方式一般也能够得到曝光比较准确的片子。这种模式更加适合于大场景的照片,例如风景、团体合影等等,在拍摄光源比较正、光照比较均匀的场景时效果最好,目前已经成为许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最常用的测光方式。<BR><BR><BR><BR><BR><BR>    适用拍摄用途:团体照片,家庭合影,一般的风景照片等。<BR><BR><BR><BR><BR>    上面介绍了测光的原理以及几种常见的测光方式,希望能给大家在实际拍摄中带来帮助,不过实际拍摄中受到物体色彩、各种光源以及自然界的光影都会影响到相机的测光精度。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曝光补偿?正补偿还是负补偿,这些都需要您根据实际情况以及经验来判断。多拍片,多看片,多理解,希望大家都能拍出自己满意的照片。<BR><BR><BR><BR><BR>十、相片储存格式<BR><BR><BR>    接触过数码相机,你一定已经听说过JPEG、TIFF等术语,简单的说就是数码相机所拍摄出照片的存储格式,对应于文件名后缀就是*.jpg、*.tif,其实许多数码相机还提供了RAW数码相机原始记录格式(尼康的称为NEF),其实严格的说RAW并非一种图像格式,不能直接编辑,RAW是相机的CCD或CMOS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原始数据的记录,单纯地记录了数码相机内部没有进行任何处理的图像数据,将其存储下来。RAW是未经处理、也未经压缩的格式,可以把RAW概念化为“原始图像编码数据”或更形象的称为“数码底片”,将其比作“底片”是因为想通过“底片”获得完美照片,是需要后期“电子暗房”工作支持的。RAW像TIFF格式一样,是一种“无损失”数据格式,对于5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一个RAW文件保存了500万个点的感光数据。而TIFF格式在相机内部就处理过,就好比说SONY相机以色彩艳丽著称,<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5%AF%8C%E5%A3%AB">富士</SPAN>相机在人像上色彩把握很稳重等,这些都是影像处理器对色彩特别处理的结果。而 RAW格式则是“原汁原味”未经处理的数据,像我们所用的JPEG、TIFF等文件是数码相机在RAW格式基础上,调整白平衡和饱和度等参数,生成的图像数据。<BR>  数码相机常用的JPEG和TIFF格式都是被大家所熟悉的,以下我只做简单介绍,重点是大家不经常应用的RAW格式,通过对RAW格式软件的应用、图片的调整、存储,到后期的出片,一一做出说明。<BR>  TIFF它是一种非失真的压缩格式(最高2-3倍的压缩比)。这种压缩是文件本身的压缩,即把文件中某些重复的信息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记录,文件可完全还原,能保持原有图颜色和层次,优点是图像质量好,兼容性比RAW格式高,但占用空间大。<BR>  JPEG是一个可以提供优异图像质量的文件压缩格式,设置为JPEG格式所拍摄的照片在相机内部通过影像处理器已经加工完毕,可以直接出片。而且在大部分数码相机中,这个“加工”功能还是很出色的,并且我可以负责任地说JPEG是一个值得相信的存储格式。虽然JPEG是一种有损压缩格式,一般情况下,只要不追求图像过于精细的品质(普通消费级DC也很难谈上追求图像的及至),你会发现JPEG有诸多值得考虑的优势,所谓压缩格式就是,JPEG获得一个图像数据,通过去除多余的数据,减少它的储存大小,但在压缩过程中丢掉的原始图像的部分数据是无法恢复的,通常压缩比率在10:1至40:1之间,这样JPEG可以节省很大一部份存储卡的空间,从而大大增加了图片拍摄的数量,并加快了照片存储的速度,同而也加快的连续拍摄的速度,所以广泛用于新闻摄影。如此之多的好处,对于大多数人和普通家庭来说,低压缩率(高质量)的JPEG文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BR>  现在我重点说说很多人不是很熟悉的RAW存储格式。目前越来越多的数码相机已开始使用RAW格式拍摄照片, RAW文件是 “毛坯”,我们可以任意的调整色温和白平衡,进行创造性类似“暗房”的制作,而且不会造成图像质量的损失,保持了图像的品质。相机通过场景拍摄, RAW只会记录光圈、快门、焦距、ISO等数据,并未对所拍摄的图片进行任何加工,为图像保存了完整的数据,RAW格式它能够给每个像素点更深的数字深度,为摄影师的创作保留了很大的空间,摄影师通过后期对图像色彩调节,提高整张照片的图像色彩质量,存储文件大小也只有相对应TIFF文件的一半左右,从存储空间节省上讲要比TIFF有明显的优势。<BR>    我们如何能获取到RAW格式的图片呢,首先必须有一台支持RAW格式的数码相机如SONY的DSC-R1,在拍摄前将数码相机图像格式设置为RAW格式,设置完RAW格式后,相机除了ISO、快门、光圈、焦距之外,其它设定对RAW文件一律不起作用,因为色彩空间、锐化值、白平衡、对比度、降噪等所有操作将在电脑中由你自己控制调整。那为何我们所拍摄的RAW格式的图片不能在电脑浏览器直接打开?这是因为RAW数据由于没有进行图像处理,没有升成普通的通用图像文件,所以想打开RAW文件,只能利用数码相机附带的RAW数据处理软件,将其转换成TIFF,JPEG等普通格式。由于各厂家CCD或CMOS的排列和转换方式和影像处理器的运算方法不同,RAW数据的记录方式也不同,所以只有通过厂家所提供数据处理软件才能将其转换成通用格式。如果只是想浏览RAW格式的图片,只需要在网上下载一个RAW Image Thumbnailer的软件,装上之后能够方便地浏览RAW格式的图片,而且显示速度很快。Photoshop CS8.0版可以打开不同品牌相机RAW格式,但由于各品牌新品相机上市速度太快,所以需要到Adobe公司官方网站下载相应相机的插件,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补丁”,打好补丁后CS就可以正常打开RAW文件了。不过还是建议使用原厂家所提供的数据处理软件,因为相机厂商不会把CCD的排列及运算等核心技术提供给Adobe公司,所以Photoshop是通过反解数据的方法打开RAW格式的,在反解运算的过程中会有部份误差,如奥林巴斯的RAW格式在Photoshop中打开时明显图片整体颜色偏“品”,白色部分呈现的却是粉红色。但哈苏、徕卡等品牌采用Adobe的DNG格式RAW文件标准,不需要任何插件可以在Photoshop中直接打开。<BR>    目前比较大的彩扩店如今日捷诚、东方明珠、今日汇丰、北斗星的数码制作部对RAW格式的文件还是不能直接打开的,大家只能先在家里把RAW 格式转换成普通格式如TIFF、JPEG后再去彩扩店出片。为了体验更加精彩的数码生活,建议大家买一台专业photo打印机,打印机使用的八种颜色:红色、蓝色、亮光色、黄色、洋红色、青色、粗面黑、照片黑,使图片层次丰富、色彩细腻,图像表现的极为出色,图片视觉堪称完美一点也不为过(还省去了跑彩扩店的大量时间)。<BR>    RAW格式所以存在,是为所拍的图片锦上添花,通过对曝光、亮度、对比度的调整,让图片达到最佳效果,但我们不要把相机中的图片全部寄托在后期电脑修正调整上,我们要明白一张图片一旦曝光过度或严重不足,后期再如何对图片进行调整也不会达到满意效果,再有经验的美术编辑,也不可能把它修复成完美的图片,所以我们应当从一开就要使用正确的摄影技术,去用心拍摄每一张图片,后期只是通过对图片简单的整体或局部的调整,让图片呈现出最佳或特殊的视觉效果,但调整要适度,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给一种“过了”或“假”的感觉。摄影是视觉艺术,是精彩瞬间的凝固,我还是钟爱摄影们捕捉住的瞬间画面,我会被这个瞬间所感动、会被这个瞬间所震撼、会被这个瞬间所……如果不是特殊需要,如制作特殊效果的数码照片等,我最不愿意看到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图片后期修图和调图工作上,有这时间您还不如在摄影技术上上多下下点功夫呢,技术练到家这才是一劳永逸。<BR><BR>十一、关于像素。<BR><BR><BR>    很多朋友问的第一句话,你的数码相机是多少象素的,其实这一点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象素越高就能带来更高的清晰度,他只能带来在电脑上看更高的分辨率而已!接下来,让我了解下CCD和象素之间秘密吧!  <BR><BR><BR><BR>    到底需要多少CCD像素?<BR><BR><BR><BR>CCD,是英文Charge Coupled Device的缩写,中文译名即“电荷耦合器件”。从功能上看,它负责将镜头传来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类似于普通光学相机的胶片。<BR>  CCD光电转换是通过CCD上面布满的许多感光点(MOS电容)来实现的。一张图片,就是通过这一个个的感光点来描述其色彩、亮度与灰度的。<BR>  对CCD感光点,我们通常的另一种描述是“像素”。理论上,像素越多,拍摄时就能使被拍摄物的影像分得更精细,对图像的描述也会更精细。也就是说,要提高图像的分辨率,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高像素个数,即CCD感光点的个数。<BR>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CCD像素的个数,构成了数码相机成像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因素——甚至,被绝大多数人当作了唯一重要的参数,尤其是在普通消费者那里,“唯像素论”已经变成了主流消费观念。开头的例子中,那位同事,就是了为500万像素,甚至连变焦能力和镍氢电池都可以容忍。<BR>  那么,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像素的个数呢?<BR>  有人说,如果要达到普通35mm光学相机的画面质量,数码相机的像素至少要到千万以上。这句话的另外一层意思好像是,即使如600万像素级的高档家用数码相机,其成像质量也无法与普通的光学相机相比。<BR>  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上面的比较是不公平的,因为所有的一切皆取决于我们的应用。在一些特殊的行业,比如出版、影像、广告行业等,它们经常需要将图片放得很大。对这种应用,即时目前最先进的千万像素级数码相机,与传统光学相机相比,也捉襟见肘。而在家用领域,却极少有把照片放大到7寸以上的需求——即使7寸照片,200万像素也完全满足需要了。<BR>  下面列出一组分辨率、像素与实际成像大小的关系:600×800=48万像素=3寸照片<BR>  700×1000=约80万像素=5寸照片(3.5×5英寸,毫米规格89×127);<BR>  800×1200=约100万像素=6寸照片(4×6英寸,毫米规格102×152);<BR>  1000×1400=约150万像素=7寸照片(5×7英寸,毫米规格,127×178);<BR>  1200×1600=约200万像素=8寸照片(6×8英寸,毫米规格152×203);<BR>  1600×2000=约310万像素=10寸照片(8×10英寸,毫米规格203×258);<BR>  1600×2400=约400万像素=<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6%A0%87%E5%87%86%E7%85%A7">标准照</SPAN>片(8×12英寸,毫米规格203×304);<BR>  1600×2800=约400万像素=宽幅照片(8×14英寸,毫米规格203×356)。<BR>  (注:以上分辨率是相应尺寸照片所需要的分辨率,可能与数码相机所能调节的分辨率档次略有不同。一般地,图片的分辨率乘积就是所需像素的个数。在同一相素数情况下,所能成像的最大尺寸也大致相差无几1热纾?00万像素产品,其可调节的分辨率档次在数码相机中可能表现为2048×1536,也可能表现为1600×2000。)<BR>  从上面的对比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普通家庭,如果没有特殊的放大需要,那么,300万像素应该是一个性价比都比较好的产品档次,甚至,200万像素也说得过去。如果在一种较低价位上,片面追求高像素值,那就极有可能损失相机的其他功能,而这些功能,比如变焦能力、微距拍摄能力、镜头质量、芯片处理速度等,对数码成像的质量而言,同样是极其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300万甚至4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所拍摄的画面质量倒不如部分200万像素级产品高的原因。现在的一个市场趋势是,许多厂商正利用用户对像素的盲目崇拜,玩起了像素升级的游戏。当然,升级的代价是成本的迅速增高。即以<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7%B4%A2%E5%B0%BC">索尼</SPAN>的P系列看,其P52、P72与P92相比,除了像素由300万增加到500万外,功能几乎没有其它质的改变,然而,就是这个像素的变化,就引起了价格从2500元到3500元的变化——几乎增加了1000元!<BR>  为了迎合用户对像素的偏好,有些厂商还在插值像素上大做文章,比如说富士的SuperCCD技术。而插值像素的真面目是,通过软件运算得到新的像素数,从而提升画面的分辨率。由于新像素不是CCD的物理感光点产生的,也即不是对画面的真实描绘,虽然画面可以翻倍地增大,但画面质量必然有所降低。因而,购买时一定要搞清楚光学像素与插值像素的值到底是多少。<BR>被人忽视的CCD大小<BR>  如果拿索尼的MVC-CD300与P92这两款产品放在一起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前者是300万像素,而后者是400像素,但前者价格却比后者高了近2000元!个中原因在于,除了镜头的不同外,CCD面积的大小也是影响数码相机成像质量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MVC-CD300是300像素,CCD面积为1/1.8;而P92是400万像素,CCD面积才只有1/2.7英寸——像素多的面积小,像素少的面积反而大。<BR>  在选择数码相机时,只关注CCD像素数的消费者可能忽略了CCD面积这个更为重要的参数——可能,还有人把CCD的大小理解成了显示屏LCD的大小。而有的产品似乎也不太愿意告诉消费者这个参数,干脆不标明自己CCD的大小。<BR>  CCD面积的增大意味着什么?<BR>  在同样的像素条件下,CCD面积不同,也就直接决定了感光点(MOS)大小的不同。感光点的功能是负责光电转换,其体积越大,能够容纳电荷的极限值也就越高,对光线的敏感性也就越强,描述的层次也就越丰富。相反,如果感光点的体积过小,就容易出现电荷溢出的现象,使画面出现噪点。<BR><BR><BR>  不仅如此,CCD的大小还直接决定了焦距的长短。数码相机由于CCD面积远小于传统光学相机的35mm胶片,因而,它的镜头焦距就可以做得很短。如果增大了CCD面积,则必然要带来镜头焦距的变长,这自然会提高生产的成本。同理,如果CCD小一些,那么,相机的在焦距变短的情况下,也能做出类似长焦的效果,当然,其拍摄图片的景深也会大打折扣的——这也是家用数码相机拍摄景深无法与专业相机比美的一个重要原因。<BR>  基于这一点,有些数码相机玩家并不看好那种仅升级像素个数却不改变CCD大小的做法,他们认为,如果CCD面积相同,倒不如去买像素值低的产品。如果再联系上面对照表中的数据,在CCD像素处于一种浪费的状态时,这种说法不无道理。<BR>  对于专业数码相机,其CCD面积往往做的比较大,比如尼康D1x,其像素仅为547万,但价格却高达3万元左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CCD面积高达23.7mm x 15.6mm。与之相较,我们前面说过的索尼P92,尽管其像素为400万像素,比D1x仅少100多万像素,但其CCD面积却只有1/1.8英寸(即8.1mm x 6.64mm),远远小于D1x。<BR><BR>  对于300万级的家用数码相机,一般CCD的大小为1/2.7英寸——即使400万像素级产品(如索尼的P92)达到了1/1.8英寸,但考虑到100万像素的增加,其MOS的体积并没有增加,CCD的相对面积也没有发生变化。但如果300万像素级的产品,其CCD面积却只有1/3.2英寸,那么,其成像质量肯定要打折扣;而有的虽然标称像素值很高,比如部分国产300万像素级产品,但却不肯标明其CCD大小。对于这两种情况,消费者在购买前一定要问个清楚。<BR>  想必大家看完了这个章节,对象素和CCD有了一定的了解吧,那么走到卖场或者和其他玩家交流时,就不要光说“你象素是多少啊”这样话了啦 !至少,可以把我帮助大家学习摄影的这几个章节总结起来,那么我想下次你和其他人聊摄影时,也能说出点点道理啦! <BR><BR>十二、关于正片、负片和<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5%8F%8D%E8%BD%AC%E7%89%87">反转片</SPAN>。<BR><BR>    按照顺序,我们要先介绍“负片”,然后是“正片”,最后是“反转片”。<BR>“负片”(Negative Film):<BR>    是经曝光和显影加工后得到的影像,其明暗与被摄体相反,其色彩则为被摄体的补色,它需经印放在照片上才还原为正像。简单的来讲我们所拍摄的胶片冲洗出来后,所看到的影像是反色的影像,再通过扩印或放大成照片就变成了与所拍摄景物相同色彩的影像。拿黑白的片子来说,在负片的胶片上人的头发是白的,实际上白色的衣服在胶片上是黑色的;彩色的胶片,胶片上的颜色与实际的景物颜色正好是互补的,如:实际是红色的衣服在胶片上是绿色的。负片不论是黑白或彩色均是摄影最常用的胶片。我们平时用普通相机拍照冲洗出的底片就是负片。 <BR><BR>“正片”(Positive Film):<BR>    电影摄影机拍的负片冲洗剪接后,先复制若干拷贝带(原片很珍贵的),再用Positive Film翻正,就可以在电影院放出来了。正片是用来印制照片、幻灯片和电影拷贝的感光胶片的总称。它能把底片上的负像印制为正像,使影像的明暗或色彩与被摄体相同。黑白正片的感色性仅限于紫蓝色光、彩色正片的感色能力比彩色反片弱,因而,正片在摄影中很少使用。彩色正片用于印制彩色放映拷贝(电影、幻灯)。特点是:反差大、灰雾度低、清晰度高、感光度低(而且幻灯片和实际的影响是左右镜像的)。<BR><BR>“反转片”(Reversal Film):<BR>    有彩色和黑白之分,现在说的反转其实是Color Reversal Film,常用于静态摄影。称其为反转片是有道理的:显影第一阶段成的是负像,然后才是彩色染料形成的正像。反转片是在拍摄后经反转冲洗可直接获得正像的一种感光胶片。黑白反转片可直接获得影像阴暗与被摄体一致的透明片;彩色反转片可直接获得色彩与被摄体相同的透明片,其色彩真实鲜艳,但宽容度较小。反转片由于有高质量的正像效果,被大量用于印刷制版或作幻灯片,专业摄影师在拍摄广告照片大多都使用彩色反转片。<BR>黑自胶片与彩色胶片无论是负片正片或反转片,都有黑白胶片和彩色胶片之分。彩色反转片用于景物拍摄。经过反转冲洗过程可以直接获得与景物明暗、色彩一致的正像,可直接用于放映和印刷制版。特点是:反差比负片大,比正片小;宽容度比负片小,比正片大;最低密度小,片基为无色透明。 <BR>他们的比较如下:<BR>    反转片,胶片上的颜色与实际所摄景物是颜色是一致的,可通过幻灯机放映出所拍摄的效果。<BR>正片与反转片的最大分别是:<BR>    正片是用于其它底片“转印——冲洗”后得到的正像;<BR>    反转片是通过“拍摄——冲洗”自身直接得到正像。<BR>    可以说正片就是一种特殊的负片,负负得正嘛,说得更通俗一点,正片类似相纸,相纸的基体材料是不透明的纸基,正片的基体是透明的聚脂纤维、醋酸纤维。<BR>    实际拍摄过程中,使用反转片要比使用负片的要求来得少,因为使用反转片所用的曝光数据一定要正确,否则是无法弥补的;而使用负片,只要其曝光的数据不超过胶片的宽容度,是可以通过扩印或放大时进行色彩校正的。所以一般常称反转片为专业胶<BR>卷,当然也有专业的负片。反转片是属于专业胶片,所以肯定要比负片来得贵。<BR><BR><BR>十三、关于TTL闪光灯。<BR>    TTL(通过镜头)闪光灯控制也称TTL闪光灯自动控制。它不仅要求闪光灯上有这一功能,同时也要求照相机具有相应的机构,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其原理同自动调光式闪光灯类似,但测光是由照相机内的专用测光元件来完成,该测光元件位于反光镜箱底部。在闪光灯曝光时,照相机内的测光元件直接测量胶片平面的反射光(OTF 方式)。当曝光足够时,照相机会通过机身上热靴的专用触点及时地发出控制指令给闪光灯的控制电路,切断电容向闪光灯管的放电回路,关断闪光,从而保证不会曝光过度。TTL闪光灯控制方式与照相机的"内测光" 方式类似,更换镜头时,照相机的测光系统仍能测量出变化的光线,因此对闪光灯的控制较为准确。<BR><BR><BR><BR><BR>    在TTL 闪光灯控制方式下,只要被摄物在闪光灯的有效范围内,操作者不用考虑闪光指数与光圈系数的关系,可以专心致志地构图拍摄,所以该方式已成为中高档照相机的标准功能。<BR><BR><BR><BR>    在 TTL闪光灯控制方式下,虽然被摄画面的背景也会在胶片平面上反光,测光元件也还能反应出这些亮度。但最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在闪光之前并不能自动地控制闪光输出,要等到闪光灯触发、测光元件接收到反光量之后,才能对闪光灯实施控制,所以这是一种被动式的控制方式。<BR><BR><BR><BR>    由于其原理限制,TTL 闪光灯控制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测光系统是无智能的,在TTL 闪光灯控制方式中也是如此。如当背景很黑而且在闪光灯的有效范围之外,被摄主体又离照相机比较近时,因为背景根本没有反射光返回来,闪光灯有可能是释放出全部的能量,被摄主体有可能会曝光过度。这种情况在大型舞会或夜间露天**上比较常见。相反,如果背景比较明亮而且在闪光灯有效范围之内,被摄主体与背景之间距离比较近时,由于背景返回来的光线比较多,容易造成被摄主体曝光不足,如站在一面白色墙之前的留影拍摄,就常见这种情况。<BR><BR><BR><BR>    解决办法是采用自动曝光锁定,其使用方法与不用闪光灯时的方法一样。先对准被摄主体测光(必要时走近被摄主体),然后按下自动曝光锁定按钮,此时闪光灯的闪光量亦随之锁定,再重新构图拍摄。至于读者自己所用的照相机是否能用这类自动曝光锁定,请自行测试。测试方法为:将专用闪光灯接至照相机上并接通电源,先将镜头对准明亮处进行测光并锁定,然后对着一面镜子(最好是大镜面,如穿衣镜,距离要在1。5米以上),按动快门释放钮,进行闪光灯曝光,用眼睛观察其闪光亮度,由于原测光的区域较明亮,闪光灯的输出亮度应该比较小;其次再对准阴暗处(最好是全黑处)测光并锁定,又对准镜子按动快门释放钮。如果这两次闪光的亮度有差别,说明该照相机能实现带闪光灯的自动曝光锁定;反之,则不具备该功能。<BR><BR><BR><BR>    目前绝大多数专用闪光灯都是插在"热靴"上的,或者通过多芯电缆离机实现 TTL闪光灯控制。其原理是:与专用闪光灯同时使用(不插在热靴上),相机的内置闪光灯先微闪一次,通过外置闪光灯内的同步器触发闪光,当相机内测光元件测出闪光足够时,内置闪光灯再微闪一次,外置闪光灯在接收到第二次闪光后,自动关断闪光。<BR><BR><BR><BR><BR>十四、关于APS画幅的概念。<BR><BR>135相机胶片上感光成像面积大约是24 x 36 mm。大多数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CCD或CMOS都比一个135胶卷小,成像区也小。而一般来说DSLR的又比小DC的大。 我们通常把135照片的24 x 36叫做全画幅,而DSLR的感光元件的尺寸叫做DSLR的画幅。 <BR>    APS叫做先进照片系统,是继135之后的一种新型胶片,但其寿命很短,由于数码相机的出现,它很快就被淘汰了。 APS胶卷满幅尺寸为30.3×16.6mm。普通135照片的底片尺寸为36×24mm。 APS胶卷有三种尺寸,C、H、P。H型是满画幅(30.3×16.6mm)C型是在满画幅的左右两头各挡去一端,是长宽比为3:2,P型是满幅的上下两边挡去个一条,使画面长宽比例为3:1,被称为全景模式。 DSLR借用了这一标准,把接近C尺寸的22.5 x 15.0 mm和23.6 x 15.8 mm叫做APS-C画幅。28.7 x 19.1 mm叫做APS-H画幅。相当于135底片36×24mm叫做全画幅。</DIV>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