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茶叶行业质量分析报告

 xzhk 2011-04-09
(一)、行业概况

  在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今天,饮茶成了一种新的时尚。人们在享受茶叶色、香、味、形的同时,也十分关注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茶叶质量状况日益影响着茶叶的消费水平,也关系茶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茶叶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项经济指标增长幅度较快,令人鼓舞。

  ——茶叶生产、销售稳步增长。我国是世界茶叶大国。全国茶叶种植面积2004年达到127万公顷,比1999年增长12.4%,比1995年增长14.4 %;目前,茶园面积居世界第一。全国茶叶总产量2004年达79万吨,比1999年增长17.9%,比1995年增长35.3%;目前,茶叶总产量居世界第2位。全国茶叶出口量2004年为28万吨,比1999年增长47.4 %,比1995年增长68.2%;目前,出口总量居世界第3位。茶叶国内销售总量2004年为52万吨,比1999年增长20.9 %,比1995年增长38.2%。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茶叶生产、销售增长加快,呈现出持续上升势头。

  ——茶叶行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主导下,我国茶叶行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新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原来那种以国有、集体企业为主的格局已经彻底改变,大部分国有茶叶企业纷纷改制为股份制或其他公司制企业,集体企业、私人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种非国有企业占全国茶叶企业的绝大部分;其次,大型茶叶企业所占的比重减少,而中、小型企业日益增多,特别是小型企业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主导企业。

  ——茶叶产品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日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一是在茶叶档次上,名优茶比例逐年上升,大宗茶比例逐年下降。目前不少茶叶产区的名优茶产量已占茶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有的甚至高达70%以上。二是在茶类结构上,名茶类的产量和增幅也有明显变化。近十年,绿茶、乌龙茶、普洱茶增长幅度较大,红茶下降,边销茶原料和其它茶类基本持平,有小幅度波动。2004年全国茶叶总产量比1995年增加了20.75万吨,其中绿茶增加了18万吨,乌龙茶增加了3.3万吨,红茶减少了1.2万吨。三是茶叶产品呈现多样化趋势。目前,除了各种传统茶类外,各种果味茶、加香茶、泡腾茶、药茶、抹茶等不断出现和增长,占居了部分市场份额。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茶叶深加工产品发展很快,尤其是茶饮料近几年来增长幅度很大,几乎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1997年茶饮料刚起步时产量还不足20万吨,到2004年已达到300万吨,短短7年时间,增长了14倍。

  (二)、行业水平及质量变化
 
  茶叶质量是茶产业进步发展的标志之一,也是茶产业进步发展的动力和目标。20年来,国家对茶叶产品质量进行了多次监督抽查,有力地稳住了茶叶产品质量,并逐步促进了茶叶产品质量的提高。

  1.假冒伪劣问题得到有力地遏制。

  长期以来,茶叶产品的假冒伪劣问题是制约茶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一些名优茶产品,由于售价高、利润空间大,致使一些生产、经销企业屡屡制假售假,既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又严重影响了这些名优茶的声誉。

  在实施茶叶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前,茶叶质量等级混乱,一般比收购实物标准样的品质至少降低1~2个级,有大量伪劣产品混入流通领域,充斥市场。甚至有不少霉、陈、劣变茶叶也流入市场。可以说,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假冒伪劣问题成了茶叶行业的主要质量问题。这一时期茶叶质量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就是假冒伪劣问题。经过若干年的国家监督抽查之后,到了90年代中期,假冒伪劣问题有明显好转,特别是劣质产品显著减少。但到了90年代末期,假冒伪劣问题又有所抬头。经过持续不断的监督抽查的震慑下,近几年假冒伪劣的势头有所遏制,特别是有严重霉变、严重异气味的茶叶产品明显减少。这是我国20年来茶叶产品质量的最大变化。

  2.产品合格率在迂回中攀高。

  茶叶产品合格率是衡量茶叶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20年来,我国茶叶产品合格率有升有降,但总体上看在不断上升。特别是最近5年来,茶叶产品质量有明显改善(见图1)。

  3.茶叶中农药残留问题逐步得到控制

  茶叶在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农药的污染,致使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量超标现象不断发生,给消费者身体健康、茶叶出口,以及茶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在90年代初,我国茶叶农残超标问题比较严重,如在1991年第4季度监督抽查的79种茶叶产品中,有17种产品的DDT含量超标,占21.5%;其中含量最高的达2.12mg/kg,是国家标准的10.6倍。从地区情况来看,90年代初四川省等地生产的茶叶,农残超标问题最为严重。经过几次国家监督抽查,并及时公布抽查结果后,全国震动很大,四川省等省市各级政府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得茶叶农残问题明显好转。到1996年第1季度国家监督抽查时,农残合格率已提高到90%以上,但是在90年代末,由于茶叶行业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原有的大量国有、集体企业纷纷改制为个体、私营企业,致使茶叶农残问题又变得严重起来。在1998年监督抽查中,农残合格率仅下降到61.0%;在1999年监督抽查中,农残合格率进一步下降到57.1%。这些结果公布后,再次震动了我国茶叶行业,并引起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年,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茶叶农药残留量加强茶叶质量监督管理的通知》。此后,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特别是各地质检部门的有效监管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茶叶农残合格率逐年提高,到2003年国家监督抽查时,农残合格率已上升到90%左右。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绩。国家监督抽查制度功不可没。

  4.茶叶感官品质时好时坏,但总体上能保持稳定状态

  茶叶感官品质是指茶叶色、香、味、形等感官性状的质量,它是衡量茶叶档次和饮用价值的一项最重要的指标。20年来我国茶叶的感官品质不合格问题经常发生,甚至曾一度成为茶叶产品质量的主要问题。90年代初在国家监督抽查的产品中,平均有30%左右的茶叶感官品质不合格,其中在1992年国家监督抽查中,茶叶感官品质不合格率高达40.7%。感官品质不合格主要是茶叶产品的实际质量等级低于或严重低于其标称的质量等级,以及茶叶品质特征不符合该茶类应具有的特点。经过几年的国家监督抽查,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企业的重视,使得茶叶产品感官品质逐年提高。到了90年代中期,茶叶感官品质合格率上升到90%左右。但在90年代末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茶叶感官品质问题再次变得严重起来。在1998年、1999年的国家监督抽查中,茶叶感官品质平均合格率只有61.0%。随后,在加大国家监督力度和有关部门的持续监管下,茶叶感官品质再次提高;到2003年,国家监督抽查茶叶感官品质合格率达到83.8%。从近几年情况来看,我国茶叶的感官品质总体上保持稳定状态。可以说,历次茶叶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有力地维护了广大茶叶消费者的利益。

  5.重金属含量大部分符合标准,但个别茶类有上升趋势

  茶叶在生长过程中会富集一些重金属元素;铅和铜就是其中的二种。茶叶中的铅和铜含量与茶园土壤条件、大气污染和加工设备等情况有关。20年来我国大部分茶叶中的铅和铜等重金属含量都符合标准要求;特别是铜含量,绝大部分茶叶符合要求,极少的超标现象;少量茶叶有铅含量超标现象,也不会对饮用者造成较大的危害。消费者可放心饮用。但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某些地区和某些茶类中铅含量有增加趋势,致使部分茶叶铅含量超标问题时有发生。经媒体暴光后,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极大不安。2000年3月,上海市有关部门对上海市场上的某类茶叶产品的铅含量情况公布后,全国各媒体大肆炒作,不仅上了互联网,还被国外媒体转载,对我国茶叶行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自2005年10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新的铅含量国家标准后,茶叶铅含量超标现象将会明显减少。但对个别茶类来说,今后仍然会有不少茶叶会出现超标问题,对此仍然需要加以重视。

  6、包装和标签质量明显改善,合格率逐年提高

  茶叶包装作为茶叶产品质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0年来其质量不断提高,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不断向多样化、高档化、美观化、功能化方向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包装材料的卫生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茶叶产品的标签具有指导茶叶消费者选购食品、向消费者明示茶叶质量状况、向监管部门提供执法依据等多种作用,是现代产品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20年来茶叶产品标签不规范现象比较普遍,但对历年的国家监督抽查结果的仔细分析后,发现标签质量是茶叶必检项目中提高最明显,合格率上升最快的项目。1990年国家监督抽查时,标签基本符合要求的不到10%,大部分产品标签严重不符合GB7718-1987要求;1991年国家监督抽查时,标签合格率增加到25.3%;以后几年其合格率逐年提高,到最近几年其合格率已达90%左右,这是十分可喜的进步。

  (三)、行业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假冒伪劣问题一时难以根治。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近几年茶叶产品的假冒伪劣问题已得到较好地遏制。但仍有部分企业产品

  假冒名优茶、假冒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假冒无公害、绿色或有机产品等。

  ——部分茶叶和部分地区农残问题仍然存在。虽然近几年我国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量水平已基本得到控制,但仍有部分茶叶存在不少问题,在某些产茶地区尤为严重。另外,随着欧盟、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茶叶中农药残留标准的日益严格,我国出口茶的农药残留问题仍会显得十分突出。

  ——部分茶叶感官品质不符合要求。有的是质量等级达不到产品包装上明示的等级,比如有的特级茶还达不到一级、二级茶的要求,甚至仅相当于四级、五级茶;有的不具备该类茶叶应有的品质特征,比如有的碧螺春茶,根本没有碧螺春茶独特的风味;有的在香气、滋味方面有明显的问题;有的有异气味、非茶类夹杂物,以及着色、霉变等问题。

  ——部分产品存在茶叶水分、总灰分和标签不达标等问题。水分含量过高的茶叶,容易变质,不易贮存;总灰分含量过高的茶叶,说明卫生状况较差;此外,标签的合格率近几年尽管较高,但如果严格按国家标准来衡量,还有不少差距。一是产品标准标注错误或不规范。二是产品质量等级标注不规范。三是个别茶叶产品上未标注厂名厂址。

  ——茶叶中添加非茶类物质的现象仍有发生。少数茶叶企业在茶叶中添加了一些着色剂、滑石粉、糯米粉、山芋粉、香精及其他类添加剂等,严重影响了我国茶叶产品的质量和声誉。

  (四)、行业新产品、新技术及发展展望

  茶叶行业是传统行业,也是朝阳行业。自茶叶问世以来,从没有被其他产品替代过。在饮料市场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其它饮料也不可能取代茶叶。茶是健康饮料,是文明饮料,这是其它饮料所不可比拟的。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显现出茶的真正价值。茶叶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茶叶产销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中国茶叶有两个市场,一是国际市场,二是国内市场。从国际市场看,上个世纪的下半年到二十一世纪初,世界茶叶生产量和贸易量一直是上升的。尤其是近十年间,贸易量的增长幅度大于生产量的增长。从国内市场看,中国国内是一个大市场,是一个茶类需求多样化的市场。1995年人均消费茶叶300克左右,2004年达到400克,增幅为33%。但是在一些大中城市,人均年消费量远高于这一平均水平。如上海已达到1000克,北京为1500克,广州为1800克。茶是中国的“国饮”,国内有13亿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的市场发展空间很大。

  ——绿茶、名优茶、特种茶等茶叶将畅销不衰。在中国,各种茶类和品种都有不同的消费人群。目前的茶类结构基本上与市场需求是相适应的。绿茶是出口的主要茶类,也是拓展国际市场的重点。名优茶主要市场在国内,近年来消费热度很高,将会继续一段时期。特种茶主要是乌龙茶、普洱茶,因具有独特的品质特色和保健功能,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深加工和服务的延伸将成为茶叶行业新的增长点。传统的茶产品附加值低,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茶经济出现了新的增长点。这就是茶叶的深加工开发,如:茶药品、茶食品、茶水饮料、茶保健品等等。市场前景看好,新开发的产品技术含量高,茶的消耗量小,附加值高,利润空间大,其产值将大大超过传统茶产品的产值。另外,服务的延伸,如:茶馆业的发展、茶叶包装的改进、营销方式的改变、茶文化旅游等等,都将成为未来茶叶行业的增长点。

  ——文化与科技是茶叶行业腾飞的翅膀。茶文化为茶叶拓宽了市场,引导了消费。茶科技改变了茶叶生产面貌,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拓展了茶产品链。因此,我们将茶文化与茶科技比喻为中国茶产业腾飞的双翼。近些年来的发展经验证明,哪个地区、哪个企业这方面做得好,其茶产品就会销路大开,经济效益也会随之提高。

  ——产业化是茶叶经营的发展方向。目前,茶叶发展中存在着质量、品牌、营销、效益、科技等诸多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生产过于分散,企业经营规模过小。因此,产业化经营是最佳的解决方法。这样将有利于做大规模,做响品牌,降低流通成本,增加茶农收入,改变生产面貌。产业化经营是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需要,也是茶产业做大做强的需要,是大势所趋、发展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