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青年之七·“四千万身价”岂有可置喙之处?

 4U 2011-04-09

    北师大某教授要求学生“四千万身价”成为了网络的公共话题,这十分有趣。这让我想到另一件事情,前些时日,笔者有幸读到袁隆平院士的访谈,当记者问到袁院士如何看待自己的“千亿身价”时,袁院士淡淡一笑,“用金钱衡量科学家的价值,太庸俗。”可惜,当笔者看到诸多网民在面对“四千万身价”发出惊讶的嘘声时,心中不禁感叹,知识大于一切货币等价物是世间普世真理,若是连这都无法理解,那么连庸俗都谈不上!

    前文所述袁院士,乃是大家风范,但是可惜中国只有一个袁隆平。所以,当北师大某教授提出“四千万身价”这一要求时,我们清楚地看到,绝大多数活跃在网络上的国人,所惊叹的是“太多了!”——是的,皇皇自名为“P民”、“草民”与“蚁族”的国人,哪里能够挣够四千万?但是,请大家看清楚,四千万不是存款、不是摆在面前的现金,而是“身价”。真正的身价,其实是用钱哪里可以买到的?

    且不说一个知识分子,一位科学家,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工作一辈子的人,其身价都不可小看。而且,须知身价是与存款毫无关系的,且看音乐大师舒伯特、美术巨匠梵高与文学伟人鲁迅均贫苦一生,无一个铜板的存款,试问他们身价几何?一个拥有高学历的人,工作一辈子,为国家、民族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本身就是无价的,岂又何以四千万计算?如此算来,四千万难道还能是多了?

    从小我们就学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人格无价,真情无价”,可惜这些“无价”的东西在近十年来遭遇了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颠覆、拆解。首先是给这些无法估价的东西,统统贴上标签,然后“人情债”可以“肉偿”,见不得人的“二奶”也可以变成堂而皇之的“小三”,在“明码实价”面前,一切潜规则变成了明规则;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哪怕在这种定价面前,渣滓的价格,远远高于精英的价码,一个获得了硕士学位,即将成为国之栋梁的知识分子,其“身价”尚且不如苏紫紫、干露露、潘霜霜这些可以“童叟无欺”的“身”价。这难道不是一个时代的倒退,还是什么?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新闻,却无一例外地倒向了“反精英”主义的一边,博士生跳楼、硕士生失业,本科生卖猪肉,仿佛书读得越多越没好结果。新闻记者睁着眼睛说假话,你们怎么可以相信他们的话呢?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一个亲身经历的事情:笔者一位高中同学,高中毕业以后曾给一位煤老板做“助理”,现在自己独立开矿,早已是存款无数,有一次同学聚会,笔者问他是否愿意进一步读书,他反问:“你难道没看到满街卖假证的吗?”

    我不死心,刨根问底接着问:万一人家查你怎么办?他豪爽地胸脯一拍:“你们这些读书人,太老实啦,在中国,还进化没到人民币说话不算数的时代,再说,老子是有身价的人!”

    当时我忘了告诉他,他的身价其实最多只值O元,弄不好,还是负数,其实,这就是我要谈的身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