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绮画语:绘画中的色彩——从一个广为流传的“忠告”谈起(文、图) - 日志 - 史振荣 -...

 shizhenron 2011-04-10
    我们学习色彩时,听得最多的忠告是:要按照自己眼睛所见来画。多少年过去了,自己的绘画实践却恰恰与此相反:我如果按照自己眼睛所见来画,就会画得很吃力,很差劲;如果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按自己的想法去画,效果就好得多。我疑心,这广为流传的“忠告”,其实是自欺欺人的谎言;这谎言只因被不断重复,似乎就成了真理。其实,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与自然色彩等值的客观色彩。看,是一种感知审美信息的知觉活动;画,则是审美信息的优选、组织和传达。画家们也绝不是“按照自己眼睛所见来画”,而是按照自己的审美理念去加工改变。我宁愿相信,画家画出来的,不是他自己眼睛看到的,而是是他想让别人看到的——是他审美理念的一种视觉传达
 
    颜色和色彩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需要加以区别。色,即颜色;彩,即光彩。而“色彩”,则是色与光的结合,是光在那里起主导作用。色是光之子,光是色之母。我们不妨试着给色彩下一个简单的定义:色彩——即物体(颜色)在光照条件下呈现出的面貌。客观的讲,色彩是大自然中光的吸收反射现象;主观的说,色彩就是色光在人的视网膜的反映,会受到特定个体生理、心理乃至文化方面影响。我们可以花钱买颜色(或带色的物体),但是却买不到“色彩”。色彩只能通过每个人自己的眼睛去感知。所谓“画家的眼睛”,从生理角度说与普通人无异;是后天的学习使画家的眼睛获得迥异于常人的专业特点。显然,绘画中的色彩决不等同于自然界的色彩——它取决于画家感受上的特点,是因人而异的,并且往往带有个人的“偏见”。
 
    老康德曾经断言:在一切造型艺术中,就美术而言素描是本质的……赋予草图以鲜明的色彩感只是魅力的一部分。无疑,它们或许会以它们的方式使物体生动活泼而刺激感官,但是它们无法使物体值得审视并美妙动人。康德表达了他那个时代的共同看法。这在欧洲17世纪兴起的风景画中得到印证:这一时期的风景画显然主要是通过素描造型和明暗光影来达成的,色彩比较单调——通常把一幅画组织在三种色区:前景是棕色区,中景是黄绿色区,远景是蓝绿色区;取得同大气透视所显示出的一般自然景观相似的效果。
 
    早在18世纪,狄德罗就认为:“素描使万物有形,色彩使万物有生命。”稍后的巴比松画派画家倡导面向自然,对景写生,画家调色板上的色彩逐渐丰富起来……而在绘画中真正赋予色彩相对独立的表现价值,则要归功于印象派画家兴起的那场“视觉革命”。印象派绘画注重绘画的光、色、形、意、美的融合。把闪烁的阳光和微妙的阴影引入画面,绘画随之变得清新明丽、生机盎然。在印象派绘画作品中,光和色是基本的绘画语言和艺术要素,是画面上快速跳动的音乐旋律和慢慢流淌的文化符号。
 
    经过印象派色彩革命的洗礼,色彩在绘画中被赋予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现代绘画时常把色彩当成形式的真实体与结构来看待,而不是把色彩当成形式的额外装饰物。这反映了当代人们对色彩总体看法上的态度变化。 在现代绘画中,绝大部分画家注重色彩的表现力。因为在绘画中,由运动和形式产生出来的共鸣空间,归根结底是一系列相互间隔的色阶。在每个色阶中,微妙的色彩差异能产生强烈的对比冲突。色彩的间隔犹如形式的张力。张力来自形式,色阶来自色彩。实际上,色阶即色彩之间的一种张力,它使色彩具备了造型的能力——艺术形象由此诞生。
 
     我们知道:艺术需求一种感性知觉上的愉悦体验,一般是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正是这些知觉特征传达出审美信息,作用于欣赏者的心灵。基于视觉感知的绘画艺术,色彩传达出的知觉特征是极其鲜明,因而也是极其重要的。正如塞尚所说:“颜色是我们脑袋和世界碰头的地方。”他认为,在画家的眼睛里,“只在色彩里来占有客体,把它和别的客体联合着,让画的东西从色彩里诞生出来,萌长出来。”。我相信塞尚的这句至理名言:“色彩丰富之际,即形式完美之时。”
 
                                    史振荣  写于  绿绮画室   2011年元旦

 附图:我的两幅小画——在丰饶的大自然面前,我深感自己调色板的单调、贫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