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多人不怪”在日本行不通,为什么?(

 一朵彩云 ltlizi 2011-04-10
 前不久,我们日中韩经贸协会组织每年一度的发奖仪式,颁发“中日经济合作贡献奖”,日本岛根县的小松电器的社长小松昭夫先生多年来为中日友好做出贡献,评为一致推选他获此奖。等我先前与他沟通时,他给我来一句:“孔先生,日本跟中国不一样,礼多人要怪,知道你从礼仪角度发我这个奖,但我无法接受,这里太重了。”

    他这一推辞,让我很不理解。我就想在日二十多年,不知被人退回多少礼物,为什么?中国人喜爱“礼多人不怪”,而日本人却恰恰相反,他们不敢无缘无故接受你的礼,无功不受禄,只要接受了,就会不安,想办法偿还给你。所以,我发现日本人不像中国人那样好贿赂,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将礼法结构纳入视野,既可发现日本与中国的差异。确实,尽管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涉及各个方面,但对吉田孝的上述观点,我们却很难提出异议。

    这不仅因为古代日本具有作为律令国家的文明和作为首长制的未开化两重结构,不仅因为日本直至江户时代,仍未建立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重要象征的礼乐、礼制秩序,更因为在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礼的表现方面,日本人和中国人迥然有异。

日本是一个礼仪之邦,因此,必要的礼仪是人们必修的功课。在日本,几乎一切问候致意均伴以鞠躬。鞠躬不仅具有崇拜的功能、致礼的功能、问候的功能,而且直观地反映了日本人人际关系中的等级秩序。

具体地说,日本的鞠躬礼大致分为三种:最敬的鞠躬礼、普通的鞠躬礼和轻微的鞠躬礼。最敬的鞠躬礼具有崇拜的功能,它的动作很慢、很深,从而显示出最大的尊敬。这种鞠躬礼一般只在神社和佛寺,在国旗之前施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人对天皇也行这种最敬的鞠躬礼。现在这种情况已有改变。因为,战后发表了《人的宣言》的天皇已经从“神”变成了人。普通的鞠躬礼和轻微的鞠躬礼均具有致敬、致意和问候的功能,只是程度略有不同。前者的动作和作法是:双手紧贴大腿两侧(女子双手放在膝上),身体向前倾斜三十度左右,持续约三秒钟。后者的动作和作法是:双手自然地垂于两侧,身体和头部稍稍前倾,持续约一秒钟即可。

鞠躬礼的“梯形结构”和日本社会的等级序列是相对应的。在日本,等级观念具有根深柢固的基础,至今依然普遍存在,成为日本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日本具有“垂直型社会”的结构,具有这种社会结构的日本和西方社会殊然有别。因为,日本的等级差别并不意味着,至少并不始终意味着阶级的差别,并不意味着日本社会被刻板地划分为处于凝固状态的不同阶级。

几十年来,民意测验的结果一直表明,90%的日本人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而且,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贫富差别不甚悬殊。在日本,大部分地区都是深宅大院、豪华公寓和简陋的木屋、小店铺及办公楼比肩接踵地挤在一起,很少有美国的格罗斯角或斯卡达那样的富豪居住区。

除了日益扩展的“团地”(按:住宅小区)以外,不同之收入水平、职业的日本人也都和睦相处,如同一个小村落里的村民。但是,这一切均不否定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社会交往准则,而礼就是将“垂直型”的社会结构联系在一起的重要纽带,以及日本的各个社会生活领域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的日本社会,传统的礼仪准则已被简化,并且变得越来越笼统。即使如此,从外国人的眼光看来,日本人除了最亲密的关系外,在各种场合,尤其是社交场合,仍然是显得拘泥于礼节,并将这种礼节同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评价联系在一起。

在日本,“不拘小节”的人即使不被认为不道德,至少也会被认为不文明和缺乏修养。按照赖肖尔的说法,“日本人即使不一定是最有礼貌的人,也是世界上最拘泥于细节的人。”强调言行举止的循规蹈矩,有时使日本人显得十分谨小慎微,因为他们生怕自己“越位”,遭到无形的讥笑。

在日本,特别是社交场合,一切都是按照等级制的原则表现出来的,“座位”的安排上尤其如此。按照日本人的规矩,任何正规的场合,一个人坐在什么地方是事关等级区别和是否殷勤好客的大事。因此,地位显赫的人或客人须请其在“上座”就位。所谓“上座”,在日本式的房间里,就是陈列艺术品之类的壁龛前面,在其他样式的房间,如西洋式房间、图书馆室、办公室和餐厅,则是离门最远的座位。而且,在注意等级观念的日本,不仅房间里如此,即使乘火车和汽车,甚至乘梯,也有“上座”和“下座”的区别。

总之,在日本,“各就各位”是一种根深柢固的传统习惯,是人们经常注意遵守的行为规范。就严格的意义来说,日本社会几乎没有“平级”,任何细微的差别,如工龄的长短、年龄的大小,也会构成一种差别,并成为区分“先辈”、“后辈”的标准。

除此之外,日本人十分注意处处讲“礼”,而且,这种“礼”似乎始终和等级密切相关。日本人与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时,有递送名片的习惯,且递名片须根据对方的资历和地位,从高到低;并且,如有主客之区别,主人应先向客人递名片。虽然这种习惯和别处并无不同,但含义却有所不同。

在日本,人们之所以交换名片,“理由只有一个:在确定对方所属的机构,并弄清他在那个机构中的职务之前,无法肯定应该给对方多大的敬意。”也如赖省尔所言,在日本,“交换名片的主要意义在于明确某人的具体地位和所在单位……这有助于确立相互之间关系的性质,并表示礼貌和尊敬。”

一般认为,喝酒之际是日本人言行举止最不严肃的时候。即使如此,他们仍然受到礼的约束。在日本,虽然醉酒和酒后“失言”、“失态”会得到谅解,却不应自斟自饮。即使是关系十分密切的朋友和同事,日本人一般也恪守互相斟酒的规矩。

日本人也有送礼的习俗。在日本,租借房屋时要送“礼金”,每年的中元节和岁暮要向“关照”自己的人或单位赠送礼品。许多特定场合,送礼更是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在日本,“礼多人不怪”的说法未必行得通。因为,礼是一种“恩情债”,如果没有显而易见的理由,送礼只会引起对方的不安。

总之,礼貌几乎渗透于日本社会的每个方面,约束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但和中国一样,“礼”并不等于“理”,尤其是拘泥于等级观念的礼,有碍于清廉的礼,更是阻碍个性发挥和正义伸张的社会肿瘤,应该予以切除。遗憾的是,能否做到这一点,目前人们还无法乐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