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 词牌来源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为后唐庄宗李存勖(勖:音xù)所作,因嫌其名不雅遂取尾句“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中的“如梦”得名。又名《宴桃园》,《不见》,《如意令》,《无梦令》,《比梅》等,有单双调。单调正体33字,7句5仄韵1叠韵。双调66字,上下片各7句5仄韵1叠韵。
如梦令,古时词牌名称,李清照,苏轼,秦观,李存勖,严蕊,冯延巳,纳兰性德,毛泽东等都写过此词牌的诗文。其中,以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最为脍炙人口。其后更有小说或流行歌曲以此为题,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又名《宴桃园》,《不见》,《如意令》,《无梦令》,《比梅》等,有单双调。单调正体33字,7句5仄韵1叠韵。双调66字,上下片各7句5仄韵1叠韵。 --------------------------------------------------------------------------------------------------------------------------------------------- 我们先了解一下历史上的后唐吧!因为这段历史就是跟这个词牌的前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后唐是五代时期之一的政权朝代,它取代了后梁,也被后晋所替换。后唐从建立到亡国历史十三年(公元923~936年),在历朝可算是昙花一现。 它的建朝人就是李存勖(音序)。他是何许人也?晋王李克用长子,沙陀人,小名“亚子”。自幼骑马射箭,胆识过人,11岁就随父作战,得到唐昭宗的赏赐和夸奖。公元908年,他设计捕杀了试图夺位的叔父李克宁。他作战的时候,士兵门都还唱着他写的曲子词来鼓舞斗志和稳定军心,作战“无不忘其死”。他的勇猛和智谋令当时的强敌朱全忠大惊,叹道:生子当如李亚子!可见李存勖当年的英姿。
可惜的是,就是这么一位通宵音律,骁勇善战,文武双全的奇人,一旦做了皇帝以后,就开始不思进取,纵淫享乐了。因他自幼习看戏、演戏,所以即位后,常常自己粉墨登场,穿上戏装去演戏,不理朝政,并为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想起来真是汗颜,革命尚未成功啊,亚子怎么不继续努力呢?有一次, 他派人竟抢了驻守魏州将士们的妻女1000多人,搞得众叛亲离,怨声四起。 公元926年,他又听信谗言,冤杀了大将郭崇韬,还险些杀了战功卓著的大将李嗣源。同年,李嗣源在将士们的拥戴下,率军攻入洛阳。一片混乱中,李存勖被乱箭射死,后葬与雍陵,庙号庄宗。庄宗啊庄宗,你好端端的皇帝不做,你做什么戏子啊?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因为了演艺事业而献身的皇帝,其精神真是令人折服啊!
李存勖的起落实属历史之罕见。后来欧阳修在《伶官传序》写道: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意思是说国家兴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没有由于人为的因素在里面吗?我们今天来看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此文是一篇总结历史教训的史论。李存勖一生在位四年,现存词也是只有四首。那就是《忆仙姿》、《一叶落》、《阳台梦》、《忆仙姿》》而其中的《忆仙姿》就是后来我们所为熟悉的《如梦令》词牌。
原词如下: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曾经在桃源深洞里的那次宴会上,有那么多如凤凰一样的美女在唱歌跳舞共度欢乐。还记得分别的时候,你依依不舍的流着泪儿把我送出了门。想起那一切来恍都是一场梦啊,依稀还能看见当时的残月和落花在烟雾中迷离缭绕。(仅为个人理解,不同意见请同样指点!)此词写的是一个典故的。南朝刘义庆《幽明录》记有,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二仙女,“姿质妙绝”,被邀至家,留住半载,因思归甚苦,二女乃“集会奏乐”送别。及还乡,子孙已历七世。呵呵,其实说白了,这就是一次艳遇的。李存勖用这个故事写了这首《忆仙姿》,
这首词写的抒情细腻,意境非常绝美!更是最后一句,“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为后人之所传诵。你看,小令本来就不长的,如果把它写好了,真是令人陶醉的。其实小令考验的就是词人真正的文学功底,是需要很好的炼句和意境的,这样才能使小令彻底的美得醉人。但这些是和我们平时的多多练习分不开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我们首先从短的小令开始学习入手。只要你掌握了其技巧,我想写起来不是很难的。
-------------------------------------------------------------------------------------------------------------------------------------------- 后来苏轼嫌其名不雅,以其中"如梦”二叠字改名为《如梦令》。此后不知有多少文人填过这首词的,既然是我们的苏老先生把它改名了,那么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他所写的其中一首《如梦令》吧! 为向东坡传语,人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我向着正在玉堂{翰林院)的最深处,向曾经耕种的东坡的地方传句话。(其实这一句是倒装句)自从我走了以后,还会有人去过那个地方吗?我仿佛看见了大雪压满了小桥,道路也不通了。我真想再去,再去啊,等我去的时候一定是春雨降临了,我正好又可以在那里撬犁春耕,过着悠闲的日子。 此词虽无磅礴气势,但无一雕饰,自然而成,给人以轻快洒脱。豪放词人真的是豪放啊,欣赏佳句“江上一犁春雨”了! --------------------------------------------------------------------------------------------------------------------------------------------- 再来欣赏一首严蕊的一首《如梦令》: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说是梨花却不是,说是杏花也不是。此花是红和白的两种颜色,它的风韵别具一格,超越了春天的很多花。你还记不记得,记不记得,有人曾经有人在武陵的桃花源里醉过?(因陶渊明写有《桃花源记》)
呵呵,初看的第一感觉,好像是让我们猜谜语。不是梨花,也不是杏花,还是红红的和白白的花,那是什么花啊?当看完后面的“武陵”二字,才恍然大悟,眼睛顿时一亮,原来是桃花! 严蕊,原姓周,字幼芳,南宋女词人,出身低微,后沦为台州营妓。(就是慰劳那些打仗的军士的女人。好惨啊!在此强烈鄙视和痛恨这样不人道的古时制度!)她善弹琴,弈棋,歌舞,丝竹,书画,真的也算一位难得的宋代才女啊!可惜命不好,实在替她惋惜!不过她后来也是因祸得福的,故事是这样的: 她与当时天台的太守唐仲友交情很深,而唐本也风流倜傥,一来二去的,让他的上司朱熹看见了。朱熹对唐平时本来就有不满之处,便把他们一并收监,说他们两个私自什么什么了。严刑拷打之下,严蕊死活不肯屈招。后来朱熹调到别的地方去了,换岳霖继任提点刑狱。岳霖早闻她的芳名,也为她的才学所钦佩,于是有意释放于她,便问她以后的归宿。严蕊当即口占了一首《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岳霖听后大加赞赏,便判与她立即从良了。
--------------------------------------------------------------------------------------------------------------------------------------------- 不过提起《如梦令》,人们最熟悉的还是易安的这两首的早期的作品了。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现在时常还记得那个时候在小溪边的亭子处,我一直玩到太阳落山,喝得大醉以致差点忘记了回来的路了。当游玩的兴奋渐渐消失,还要趁着天黑划船回家,迷迷糊糊的不知怎么划进了一片荷花当中去了。赶紧抢着划呀,划呀,却惊动了水滩上的鸥鹭,它们纷纷扑翅飞了起来! 写的是多么的美啊!你醉了也就算了,你还事后写下来,让如今的我们读了,也都跟着你醉了哦!小令写的如此简练清新,没有半点雕痕,活生生的为我们描叙了一个天真有趣的少女游玩很晚划船回家的情景。最后一首,我们不得不看,因为这首《如梦令》对于她和我们,都是十分重要的。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昨天夜里雨狂风急的,浓浓的睡上了一宿,还是没有把酒意全部散去。我担心外面的海棠花被风雨吹打坏了所以不忍心去看,于是试探的问一下正在卷帘子的人,她确回答说,海棠还是昨天那个样子的。你知道吗?知道吗?院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了,而红花稀少了啊!
写的如此曲折委婉,形象生动的,“绿肥红瘦”一句更是全篇神来之笔,实在是令人不得不佩服李清照,你是真才女了!不过,我们今天还是不讲解她传奇一生的,因为以后还会讲到她的。 我再说为什么这首词那么重要了。因为就是因为这首词啊,轰动了当时整个朝野,也是这首词,才真正的意义上奠定了她乃“才女”的地位,害的当时的太学生赵明诚日夜做相思梦啊! 是这么回事,赵明诚看了李清照的这首词后,对她钦慕不已,于是就对他父亲赵挺之说,他午睡时在梦中看到一本书,醒来记住这么几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赵挺之为儿子解梦道:“看来你要娶一个能写词的才女为妻了!‘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不就是说你将要做‘词女之夫’?!”其实现在想起来,觉得哪里有这么一回事的啊?这分明是赵明诚编的哦,因为他喜欢李清照了,想把这个梦当接近李清照的借口吧?呵呵!后来这对有情人还在很真走到一起去了。可见这个梦还这起了作用的! --------------------------------------------------------------------------------------------------------------------------------------------- 《 如梦令》的故事终于写完了,看看窗外也已经很亮了,可我的心头好像始终没有亮起来,似乎依然还沉浸在那些故事里。哎!如梦,如梦,而我这一夜不曾有梦! 如梦令·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县人。父李格非,北宋知名文士、散文家。丈夫赵明诚,宰相赵挺之子、金石家。她是中国古代杰出女词人。著有《李易安集》十七卷,《漱玉词》一卷(别本五卷),不传。今人有 《李清照集注》 、《重辑李清照集》等。
正文常记溪亭日暮①,沉醉不知归路②。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 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 ③争:同“怎”。 译文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如梦令·苏轼赏析这首《如梦令》,毛氏汲古阁本题作《有寄》,傅榦本调下注云:“寄黄州杨使君二首,公时在翰苑。”当是元祐元年(1086)九月以后,元四年三月以前,苏轼在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词中抒写怀念黄州之情,表现归耕东城之意,是作者当时特定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及流露。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颇多气势磅礴之作;但在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词作,显示了东坡创作风格的多样性。这首《如梦令》便代表了苏轼创作清淡的一面,词中不设奇险之语,清新淡雅而自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