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扰素诱导剂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中国兽药114

 z_yaqiu 2011-04-10
 1957年Isaacs 和Lindenmann首先发现了病毒干扰现象与干扰素,尽管干扰素的发现,给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但外源性干扰素制造困难,产量有限,价格昂贵。由基因重组生产的干扰素的某些结构特性与内源性干扰素的差异而导致生物活性较低。同时,外源性干扰素在动物体内存留时间较短,必须依靠连续给药才能保持血液中的有效浓度。但是由于连续给药用量过大,除药费开支昂贵外,还可产生副作用。目前所用的干扰素,不论是纯化的天然干扰素,还是以DNA重组技术产生的干扰素,均有许多毒性,临床使用时常可造成白细胞减少、贫血、头痛、发热、肝功能异常、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等,在生产上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导致干扰素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因而干扰素诱导剂的研究,给畜禽病毒性疾病的防制指明了方向。
      能刺 激 机 体 产 生 干 扰 素的物质 统 称 为 干 扰 素 诱 导 剂 。正常动物细胞中本来就存在合成干扰素的结构基因,因而细胞有合成干扰素的潜能,在未经诱导剂作用前,干扰素基因被抑制,处于静止状态。干扰素诱导剂作用于细胞后,使细胞内产生特异性因子,它可与结合在干扰素操纵基因上的蛋白抑制物相结合,从而使干扰素操纵因子失去抑制而开始转录,合成干扰素信使核糖核酸(mRNA),再转移到胞浆核糖体,转译成干扰素前体。再借助于信号多肽的作用,使干扰素搬运到细胞膜,信号多肽被切割,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成熟干扰素便分泌到细胞外,表现出其抑制病毒作用。研究证明,病毒是良好的干扰素诱导剂,在有效的和适宜的宿主中,所有动物病毒都能诱导出干扰素,而鸡新城疫病毒是最好的诱导剂之一。
      一、干扰素诱导剂的作用特点
      目前已被证实的有诱导生成干扰素能力的诱导剂,除病毒以外,还有细菌、真菌、原虫、立克次氏体、植物血凝素、刀豆球蛋白A、葡萄球菌肠毒素A以及某些人工合成的核苷酸多聚物等。近年来发现许多中药是良好的干扰素诱导剂,这给中药抗病毒和防制肿瘤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给中药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很大的空间。而应用弱毒疫苗作诱导剂,刺激动物使其自身产生内源性干扰素,可克服了使用干扰素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因为疫苗接种以后,其弱毒在宿主体内都有短期的增殖过程,也就是说疫苗本身在宿主内不可能短期消失。
      有试验证明,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接种7天以后,在猪体内仍有弱毒存在。由于干扰素诱导剂(弱毒疫苗)的持续存在,只需一次性接种,即可持续地产生干扰素,而不需要连续给药。
      张桂红等利用鸡白细胞、脾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对外源性IFN诱导条件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以有机锗诱生干扰素的能力最强,其它依次为NDV-F、植物血凝素。
      二、疫苗作为干扰素诱导剂的临床应用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兽医工作者利用疫苗作为诱导剂,使患病动物主动产生内源性干扰素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大家将这种方法称作“疫苗疗法”。这种方法,无论从生产实践、经济核算以及临床应用方面都显示了独特的优越性。
      方在治在(1988年)介绍:采用5~50头(预防剂量)大剂量猪瘟弱毒疫苗一次性肌注防制自然感染猪瘟病猪,早期疗效可达80%以上。病猪在注苗后数小时至24小时之内即可显效。该文还介绍,1983年,王效周在猪瘟疫区应用大剂量应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187头猪瘟病猪进行了紧急接种,轻重病猪分别获得了79.8%和52.8%的疗效。其用量是25千克以上的猪用20~25头份,25千克以下的猪用15~20头份。
      治疗鸡痘试验,1983年林声汗报道,用鸡新城疫Ⅰ系苗1克,加生理盐水10~20毫升稀释后治疗鸡痘。每只鸡肌肉注射0.3~0.5毫升,病鸡于注射次日开始显效,5~10日痊愈,人工发病与自然发病的治愈率分别为94%和97%。
      浙江省永康市畜牧中心王国阳 (2003年7月16日) 介绍,用鸡新城疫Ⅰ系疫苗治疗鸡痘,试验中1011只自然感染鸡痘病毒而发病的小鸡,用新城疫Ⅰ系苗100~400倍的不同稀释浓度进行干扰免疫治疗,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100倍稀释液的显效率为95.0%,200倍稀释液为90.6%,300倍稀释液为82.0%,400倍稀释液为80.0%,有效率达100%。说明用100~400倍稀释液进行干扰免疫治疗效果最佳。
      1984年吴振权等报道,用鸡新城疫Ⅱ系苗抢救患新城疫的病鸡有效,其用法是Ⅱ系苗10倍稀释滴鼻,同时内服保济丸25粒,救活率为91.35%;Ⅱ系苗20~25倍稀释,每只鸡肌注0.2毫升,疗效亦达90%以上;方在治用Ⅱ系苗100倍稀释,每只鸡肌注0.3~0.6毫升有效,用Ⅰ系苗50倍稀释,每鸡肌注0.2~0.3毫升,同样有效。其显效时间,一般只需一天左右。其中少数已经初步免疫后再度感染发病者,3~4小时即可显效。
      王国阳介绍,浙江省永康市原野养殖有限公司猪场的4000头猪,用2倍量猪瘟疫苗进行干扰免疫治疗后6个月内未发生猪瘟疫情,对18只有猪瘟临床症状的猪只,用20倍量猪瘟疫苗进行治疗,一周后饮水、采食都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对猪无名高热的治疗,徐水秋(2006年11月28日)建议:对发病初期的猪群,试用鸡新城疫I系疫苗注射,每支500羽加注射用水16~20毫升,每头猪注射2毫升,即一支疫苗可注8~10头猪。因为新城疫I系疫苗是用于鸡,对猪无毒副作用,比猪瘟、蓝耳病等疫苗用于猪体更安全,同时它又是干扰素诱导剂,不用再注射干扰素即可干扰病毒的复制。
      对于幼猪腹泻有人介绍,采用鸡新城疫I系疫苗(作干扰素诱导剂),对幼猪腹泻的防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其方法是按50~100倍生理盐水稀释(每0.5克鸡新城疫疫苗)进行交巢穴或肌肉主射,剂量为3~5毫升,现配现用。此法保护率可达95%以上,治愈率达86%以上。经治疗的病猪在24~72小时后,粪便成形,肛门无红肿粘湿现象,症状逐渐消失、痊愈,对个别未痊愈者,可再用药一次即可痊愈。
      但1986年,有人用了大剂量(体重5~17.5千克用10~30头份;20~30千克用35~50头份)猪瘟疫苗,对因预防接种猪瘟疫苗后造成带毒感染而发病的猪进行治疗,却得到了无效的结论。方在治先生认为,这是由于应用疫苗剂量过大的必然结果。
      三、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以上事例说明“疫苗疗法”理论上有依据,实践上有成功的范例,疫苗疗法还可以起到部分替代血清的作用,而又较使用血清更为方便和便宜。对于防制畜禽病毒性传染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这为在畜牧生产中进行紧急接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某些已感染而尚未表现出临床症状的畜禽个体有中断潜伏期的作用。
      但是二十多年来,疫苗疗法都处在探索阶段,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有章可循的治疗方案。哪一些疾病可以使用疫苗疗法?除去鸡新城疫疫苗、猪瘟疫苗以外,还有哪一种疫苗适宜作为干扰素的诱导剂?疫苗具体使用多大剂量?许多问题,都需要仔细研究,对于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要有一个估计和预测,象现在这样在疫苗疗法的疫苗使用的剂量相差几十倍的现象是不正常的。
      畜禽病毒性疾病的防制需要综合防制,关键是增强畜禽自身的抗病能力。关于疫苗疗法,还在初步研究阶段,所以,要有目的、有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要有完整详尽的记载,最后的结果必须用数字来说明,通过实践,逐步使其形成完整的方法。也要有科学的态度来推广应用,如果盲目的、一哄而起的滥用这种方法,最终会以给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而告终。我们期待兽医界的有识之士,共同努力,将疫苗疗法尽快地完善,在畜禽疫病的防制中发挥作用。
      免疫关键词链接
      1.细胞因子(cytokines,CK)  指由多种细胞,包括活化的免疫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或非免疫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所产生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他们作为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分子,主要发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介导炎症反应、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参与组织修复、促进伤口愈合的功能。根据结构和生物学功能,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可将细胞细胞因子分为六类,即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
      2.免疫球蛋白(Ig)  细胞受体(TCR)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识别和免疫反应的三类主要分子。就目前所知,MHC是在群体内个体间最富多态性的系统,有为数众多的复等位基因。
      3.ConA    刀豆素A、刀豆蛋白,来自刀豆,为T细胞有丝分裂原。
      4.植物血凝素(Phytohaemagglutinin. PHA)   来自云豆(菜豆),为T细胞有丝分裂原。主要用于激活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是一种干扰素诱导剂,不仅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白介素-2和干扰素,还可以刺激机体产生非特异性抗体。
      5.NK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它既不需经抗原刺激,也不需要抗体参与,无MHC限制性,即可杀伤某些靶细胞。它具有抗肿瘤、抗感染、免疫调节等作用,还参与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病和超敏反应的发生。
      6.T细胞  是由一群功能不同的异质性淋巴细胞组成,由于它在胸腺分化成熟故称为T细胞。主要发挥免疫调节和细胞免疫功能;成熟T细胞出胸腺迁出,移居于周围淋巴组织中淋巴结的副皮质区和脾白髓小动脉的周围。T细胞发育不同阶段以及成熟T细胞在静止期和活化期,其细胞膜分子表达的种类和数量均不相同。这些分子为抗原性不同的糖蛋白。它们与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细胞的活化、信息的传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及T细胞的功能表达相关。主要细胞膜表面分子有TCR(T细胞抗原受体)、CD2、CD3、CD4、CD8、CD28、CD44、CD45、细胞因子受体等。
      7. TH辅助性T细胞  为CD4+T细胞,调节性T细胞。TH细胞可分为T H1、TH2和TH3三类TH细胞。THl和TH2细胞分泌不同细胞因子,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此外,这两种细胞也可能具有相互间负调节作用,引起所谓免疫偏离。
      8.细胞毒性T细胞(CTL)   CD8+T细胞的两个亚群之一,在免疫效应阶段,Tc细胞识别带有抗原与MHC-I类分子结合的靶细胞,如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癌细胞等,随后发生细胞接触。Tc细胞释放胞浆内的颗粒.其中有穿孔素(perforin)和颗粒酶(granzymes)可作用于靶细胞使其溶解。
      9.B细胞  首先证明是在鸟类淋巴样器官法氏囊内发育成熟的,故称为B细胞。它是体内能产生抗体的细胞,主要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