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取舍有道——自在人生的大

 我爱妞妞8 2011-04-11
1.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

   ——徐特立

    给予和索取,人生不变的经典论证话题,永远达不到平衡的2个端点,人是贪心自私的,注定这个论题永远没结果。对于每个人来说,索取永远要比给予少的多,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无辜的给予了太多,索取了太少,心理的天平永远达不到平衡点,争吵的根源永远是这个永恒的话题,也许每个人的索取对于自己来说都是正当的权利,也许对方的给予永远不及自己给予的多,于是这个话题还再继续。

    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总是在不断的索取,向自己的父母,向大自然索取。他们已经习惯了索取,他们总希望别人为自己做些什么,认为别人为你所做的就是理所当然的。从而造就了人自私的性格,总是想让别人给予,从未想过要付出点什么。这种索取与给予的不平衡必然会导致自己一无所有,“只有付出才有回报”这句话是人人都知道的。有的人会说:付出也不一定有回报,但可知如果不付出,就更不大可能有回报。其实人生就像是一本零存款的存折,你投入、给予的越多,索取、拥有的将会更多。

    布施是实现的空间

    当一个人不断地向别人索取时,他的贪欲就会越来越大,他就永远也无法得到满足。禅者说:“布施是实现的空间。”人若拥有很多东西而不愿去布施去给予,便体验不出自我实现的喜悦。一个人之所以感到自己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是因为他能有所贡献。人若不懂得给予,便体会不到自己的富有,就会穷得捉襟见肘。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十分吝啬的,人们都叫他吝啬鬼。吝啬鬼家里粮满仓、柴成垛,可他还总是装穷叫苦,占别人的便宜。一天,吝啬鬼家来了一个他多年前的一个老朋,他就把家里所有的好东西,好吃的、好喝的都藏了起来,还装着一幅很为难能的样子,他到邻居家里借了点米和菜,用稀饭“招待”了他的老朋友。晚上等客人走了以后,他才把自己家里的香喷喷的饭菜端了上来,自己美美的吃了一顿。

    吝啬鬼要去祭神,他想让神保佑他更加富裕。祭神是需要献上供品的,他摸了摸雪白的米饭、馒头,闻了闻香喷喷的腊肉熏鱼,碰了碰盖得严严实实的成坛的老酒,终于没舍得拿出来,而是跑到邻居家里借了一碗小米,从当天吃剩的菜中拣了3条小鱼,又将未喝完的半瓶酒带上,就很慷慨地出门了。

    到了神住的庙中,他摆上那些不像样子的供品,认真地祈祷说:“神仙爷爷,我拿了酒、鱼、米饭来供奉您老人家,请您保佑我有更多的财富吧。让我那干旱的高坡地也都长出茂盛的庄稼;让我那水涝的湖洼地也都收获上万石的粮食吧!请将我的这些财富和您的保佑传给我的子孙后代,让他们也年年丰收,永远获得多多的财富吧。”但结果呢?,他的庄稼一无所获,财富也被他的儿子一天一天的败坏完了,他成了一个真正的穷光蛋。

    生活中,这种吝啬鬼太多了,他们要求实在是太多了,他不但希望神保佑他自己获得许多,还希望保佑他的后代子孙也要得到许多。可是他供奉给神的又有多少呢?索取之前,我们应该想想“给予”。

    在佛教中饿鬼的梵语是preta,它指的是一种爬虫类动物,它的食量很大,吃了东西之后肚子会变得更大而食量也会随着大增。于是,它吃得愈多,也就愈感到饥饿,永远吃不饱。佛家用这种动物的名称来表示贪婪,,索取不正是一种贪婪的心态,他的心永远是饥渴的,他会不停地向外追求和占有,把生活当作追逐的手段,他只想把一切的东西占为己有,有了这样一种心态就注定了其心理的贫穷。即使他拥有再多的东西,也是悲哀的!

    给予是为了更好的得到

    给予和索取就像人的呼吸一样,当你吸入空气,而没有放出废气,你的肺就充满二氧化碳,如果你继续摄入,而从来不将整个胸部的东西都排放出去,就会将二氧化碳逼进体内,然后你的呼吸就变得很浅,这样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它会损坏我们的健康,更有甚者,它会让我们走上不归路。我们正确的做法是,首先将它丢出,忘掉摄入,身体将会照顾它自己,身体有它自己的智慧,它比你更聪明,将气呼出,忘掉摄入,不要害怕,你不会死,身体将会摄入,而它将会摄足它所需要的,你呼出多少,它就会摄入多少,平衡将会存在,如果你只是摄入,那么你将会扰乱平衡,因为有那个聚藏的头脑存在,才会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不正常的人只有取,而从来不给;正常的人给和取是平衡的;而超正常的人是只有给,而从来不取。一棵苹果树,经过漫长的分枝抽叶,终于在一年的春天它开花了,结果了。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被人拿走了9个,它自己只得到一个。苹果树愤愤不平,干脆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只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了,自己依然得到一个。

    “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我得到了20%,翻了一翻。”这棵苹果树心里平衡了。

    而另一棵树恰恰相反。它在第二年更加努力的吸收阳光雨露,动力生长,结出100个果子,被拿走99个,自己只得到一个,却乐在其中;第三年,依然蓬勃生长,保持勃勃生机;第五年它结出500个果子,成为苹果林中辉煌一景。其实,得到多少果子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永远在成长!不是吗?最后,第一棵苹果树死掉了,而第二棵苹果树却还在快乐的生长着,奉献着,被人们赞赏着。

    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交一个朋友,就请帮他一个忙。”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你想得到一样东西,你就要付出为得到这样东西的东西。

    在春秋时期,晋国当权贵族智伯倚仗权势向魏桓子强行索要土地。魏桓子的谋士献计,同意给土地,这样智伯就会更加贪婪,再向其他贵族要地,其他贵族就会联合对付他。后来智伯被贵族联合打败,魏桓子得到更多的土地。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在追求利益时犯了鼠目寸光的错误。他们看见的只是金钱,而从来没有看到财富;只看见自己的利益,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互惠互利;他们只看见眼前的蝇头小利,看不见远方取之不尽的“宝藏”。我们都曾被表面上的利益蒙蔽双眼,在获得真正财富的路上迷失方向,蓦然回首时才懂得学会给予,其实给予是最好的得到的方法。

    智慧品人生

    西方人信奉“施比受更有福”,而中国自古推崇“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老黄牛精神。《道德经》言:“将与取之必先予之。”西方人相信:“凡你所施予别人的,最终都会回到自己身上。”我们想有所“取”,必先得有所“予”,有时给予也会带来收获,而一味保留可能反而会落得一无所有的下场。当我们学着付出所追求的东西时,我们同时也在促成编排一出优雅生动,活力十足的舞蹈,它构成了永恒的生命的律动。所以,请别再吝啬手中的种子,因为如果你将它们播撒,就能让世界上每个角落都绽放出幸福的鲜花。

  2.理想,始于另一种放弃

    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会越早发现新的奶酪。

   ——斯宾塞·约翰逊

    放弃的美,在于它所需要的勇气。那是一种心灵的割舍,内心的期待在说出放弃之后化为虚有,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心中才会再萌发了另一个希望。放弃不是逃避,而是对另一种人生理想的追求。放弃不是退缩,而是一个崭新的选择的开始。放弃是一种开始,把自己的生活进行重新的定位,就需要放弃曾经所拥有的东西。明白的人懂的放弃,真情的人懂的牺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脱!

    懂得放弃

    放弃虽然让我们失去了一些东西,但重要的是那颗心还依然火热而激越,所以放弃的同时也正是另一种人生的开始,对万事万物,我们都不可能有绝对的把握。如果刻意去追逐与拥有,就很难走出患得患失的误区。不是有人说结束也意味着开始,开始也就是结束,只要摆正心态,放弃也是另一种开始。

    勇于放弃的人应是有胆识与魄力的。他们能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放弃无法实现的空虚的梦幻,以免徒劳无溢;放弃那些无法胜任的职位,以免心力交瘁;放弃那些没有结果的爱情,以免独自饮泣。范蠡不就是放弃助越灭吴后的荣华富贵,才能带着西施双宿双飞.过着自己平淡安逸的生活。试想,当年的范蠡如果不满足眼前的荣耀,不舍得放弃一时的荣华,会不会因功盖其主而引发兔死狗烹的悲剧。陶渊明放弃了五斗米,才换来“采菊东篱下”的闲适,才有“悠然见南山”的发现和惊喜。

    也许有人要说:“放弃了,我便一无所有。”放弃,自然要带着一些疼痛。刺骨的寒风是落叶飞动的翅膀,在完成生命最后的,也是最美丽的旅程后,落叶归了大地,当叶在冬天不能再为大树提供益处时,不如早早离去,去开始他的又一个理想:“化着春泥更护花”。在造物者眼里,一切永远都在开始。当狂风过后,一株老树轰然倒下,我们在心中叹息老树生命结束的同时,为什么不去想:不久,一棵幼苗将会从它倒下的地方从新生根发芽,新生命才刚开始。”放弃不是一种过错,放弃了生活的轰轰烈烈,才能享有平平淡淡;放弃了急流险滩,才能拥有温馨港湾。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能够花红满树,桃李芬芳。哲人早就说过: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面对生活的诱惑,我们必然要学会放弃一些东西,才会让生活更有精彩,才能让新的理想萌发出来,才会有新的成功。

    不要让那段无谓的情感纠缠住最美好的瞬间,索性就用一张白纸记录下所有的悲伤、烦闷、急躁与空落的心情和所有的已经失去意义的努力奋斗过的程式化生活,将其揉皱成团,丢进纸篓,或者干脆,饮一壶茶,杯尽、然后对自己说;好吧,重新来过。因为,你放弃了他才会遇见比他更完美的人,才会找到真正属于你的幸福。终将收获的都是自己的心情!保持一颗平常心,营造一种境界,收获一种性格,只要不迷失方向,只要心静如水。人的一生会有许多的过客走在你的生命里,只要把握好每一次邂逅,第一次都可以创造奇迹!这样的人生旅途才会走得更稳、更加顺畅。

    人来到世界上,本来就是赤条条,所以我们更不必担心什么,放弃是一种你我都有的权利。懂得放弃是人生的大智慧,适时的放弃是自知与明智的美丽结晶。有选择、有放弃,这才是完美的人生,放弃一个达不到的理想,才会有另一个达到的理想。

    放弃=开始

    生命中有些东西,像是握在手中细软的沙,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当你恍然,张开手掌时,连遗留的痕迹都那么惨淡。在我们的生活中,自己真正所需要的,往往要在经历许多年后才会明白,甚至穷尽一生也不知所终!面对已经拥有的美好,我们又因为常常有了得而复失的经历,而存在一份忐忑与担心。因为拥有的时候,我们也正在失去,而放弃的时候,我们也许又在重新获得。放弃或许是另一种生活,另一种理想的开始!

    在万恶的旧社会里,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学的是医术。一天,在课堂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有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刀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然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在中国人被砍了头以后,“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而这种欢呼,这每一声欢呼都深深的刺激着鲁迅的心。他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同学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他清楚地认识到要拯救中国,首先要拯救中国人民的灵魂。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记的中华儿女,起来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夜以继日地写作。

    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他放弃了做医生可能带给自己的荣耀,放弃了自己最初的理想,最后毅然拿起手中的笔,做了人民的作家,用自己犀利的文字唤醒了沉睡多年的国民,他以笔为武器,深深的刺进敌人的胸膛。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国家的独立、为了人民的幸福无怨无悔地燃烧了自己。为了“唤醒国人”的目标,他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方向,每一次的放弃,同时意味着另一个更明智的选择。因为懂得适时地放弃,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放弃,既是遍历归来的路,又是重登旅程的路,又是对过去诱发深思的路,也是对未来满怀憧憬的路。千万朵智慧的灯火灿烂着温柔和明朗的天空,牵出生命音乐般轻柔的翅膀、牵出一生春光明媚的季节。

    智慧品人生

    人生有太多的诱惑,不懂放弃就只能在诱惑的旋涡中丧生;人生有太多的欲求,不懂放弃就只能任欲求牵着鼻子走;人生有太多的无奈,不懂放弃就只能与忧愁相伴。我们应该懂得,错过花,你将收获雨,错过你,才能遇见她。放弃对物欲横流的追索,打开自己的心窗,寻一片美丽诱人的沃野,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沉醉在花香与泥土的气味中。因为懂得放弃,所以珍惜拥有。离开是叶的必然,所以枝头上的叶伸展着躯体,在为树收集了一辈子的阳光和雨露后,悄然离开,去珍惜属于自己的安逸。放弃就是在一条已经走到尽头的路,重新寻求另外的出口,这个选择无论怎样的艰难与迷惘,都会收获意外的绚烂。放弃所拥有的,给自己新的开始,因为理想始于放弃。

  3.丢掉该放弃的

    当鸟翼系上了黄金时,就飞不远了。

                          ——泰戈尔

    有人说: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无能,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在每一个人心灵的最深处,总会存放着许多的事,许多的人,比如一个心仪却无缘分的朋友,某种投入却无收获的感情,某种心灵的期望,某种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