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肖力:《对当前书法艺术之我见》

 小月弯弯 2011-04-12
     馆主按:我三叔萧力是一名抗战老战士,离休后潜心研习书法。通过学习实践和深入研究,很有心得和见解。现将其《对当前书法艺术之我见》一文权作一家之言推荐给喜欢书法艺术的朋友参考。                                                                    2011.4.12

当前书法艺术之我见
萧力

        在当前全国经济形势蒸蒸日上,各行各业大发展,社会和谐气氛一派大好的形势下,书法艺术也在蓬勒发展。大批爱好者广泛参与,形成了一支浩荡的书法大军,活跃在城市和农村广阔的天地里。这对于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特剧是对于推动十七大精神的宣传贯彻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宣传大军。
        对当前这种形势,有着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这是全国形势一派大好的客观反映,是人民文化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另一种则认为,这是一种五花八门与鸡毛上天的混乱局面。
        我认为这种大好形势是无可非议的,只是缺乏有力的引导和组织。
        面对这种形势应当分析:从参与者中看,不管是文化教育界、工商界、城市市民,还是广大的农民,除职业性的工作者外,大都是业余爱好者。从人群来看,少数是专业的书法工作者和书法家,如全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而绝大部分(百分之八、九十)是与书法有关的职业(如教师等)或者是离退休人员和书法爱好者。真正合格的书法家和专业工作者是少数的。一个省、市至多不过几十个成者上百人,在一个县内更是寥寥无几。而绝大多数的是有一定艺术水平的书法爱好者。全国号称百万书法大军的,主要是这些人(当然初学书法的所谓“学生字”还不具备一定艺术水平者不在此列)。
        对这两个不同的群体应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要求:
        对书法家和书法大家,应引导他们向更高的正确方向发展,向大师级发展,并要求他们担负起指导广大书法爱好者的使命。对他们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敢于向历史上的书法大家挑战。要继承和创新,又以创新为主要目标。而对于广大的书法爱好者来说,则是以继承为主,创新次之。对于他们要指出正确的努力方向,参加组织引导和具体指导。多开交流会多介绍典型经验,使他们尽快入帖,并从帖中走出来走向创新的境界。有人说,当代的书法大家、书法大师出现的太少了,我看这并不奇怪。因为当代的中老年人,他们的青年时代,正处于十年动乱的年代,失去了学习的最佳时机。更何况大师级书家是要有过人的天才和名师的指教。从历史上看,每一个朝代的大师级书家也只不过几个甚至没有,不能要求一个时代能出观那么多的大师。大师不是封的,不是"买”来的,除了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博的知识外主要是书法家经过多年的学习和苦练出来并创出一种书体被群众公认的。如毛泽东的“毛体”,舒同的"舒体"、陈禄渊的新魏体。历代的书法大家一样受到广大人民的爱戴。
        总之,要看主流,看导向,看趋势。
        关于提倡学楷书的问题
        2007年8月全国书协召开了专门会议,提出了打造时代“今楷”,再创楷书辉煌的口号,并成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楷书专业委员会。大力提倡楷书,这是新时代的新举措。没有楷书基础,其他书体也很难发展。对于楷书的理解,不能一提楷书就是唐楷,就是殴、颜、柳、赵,魏碑也是楷书的一种。而且它更早更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更好地开阔思路。提起魏不能不说到张裕钊。他对魏碑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提炼,最后形成了以《南官建校记》为代表的张裕钊书体。魏碑具有许多特点,清康有为把它总结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划俊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味酣足,骨法洞达,结体天成,血肉丰美"不无道理。
        还有新魏碑,它具有结构严谨,端庄大方,外方内圆,雅俗共赏,在峻峭中见稳健,浑朴中见精妙,兼备艺术性和实用性双重功能。它从北魏时期的碑刻文字演化而成,这种书体在国内外报刊、匾牌、广告上广为应用。说起新就碑,书法界无人不晓,但它的创始人是谁?知道的人却很少。他就是陈禄渊。陈宜昌人,号蜀麓居士,享年84岁
(1902-1986),他独创新魏碑体。陈禄渊在上海成名之后,当时的上海市长陈毅曾接见过他。由于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被下放后,回老家潦倒,一蹶不振。这是个不幸的结局。他的徒弟多有成名。他创造的新魏碑却至今盛行不衰。
        书法艺术的努为方向,一是继承,二是创新。而继承的主要方法就是临帖(当然还有理论知识学习等),临帖至少要把一种名帖学到手,从形似到神似,由神似到全部领悟其内涵,即所谓的“钻进去"。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到创新。继承很难,创新更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创新是难以做到的,更不用说成为大家了。
        在继承中有的人缺乏创新意识,就只好长期摩仿。所谓的"书奴"是否就是所指。我认为如果临帖能达到由形似到神似的地步也是难得的。在城市和广大农村,有写对联、匾牌、广告、礼单,甚至室内装饰,以及活跃社区居民生活等大量的实用项目,都离不开这些人。在市民和广大农民的眼重,他们是真正的书法家。我认为如果称他们为书奴是不公平的。历史上也有不少人长期摩仿的。《兰亭序》现行本不就是冯承素等人旱仿的吗?能说他们是书奴吗?摩坊和匠气不同,匠气是写作熟练中的一种弊病。据说全国书法大军达百万之众。这百万人中有多少人是书法家呢?据说加入书法家协会的有三十多万人(其中有一部分人是只缴了会费,并没有经过严格考核的"所谓”书法家),这些人中真正有创新又得到公认的是少数。至于大家和大师更是享享无己。
        关于用字,在中国书画报上有讨论。书法用字关系到教育教学、文字推广、出版印刷等多方面的问题。不能只着眼于现今和书法艺术本身。历代书法作品中的别字,误字、变体字很多,给学习和使用带来了不少困难。有的一个字在几个字帖中善至在一个字贴中各不相同,多划、少划、多点,少点到处都有。全国书协倡导的繁、简分用是适当的。繁、简的要求应以标准字典为标准,草书以标准草书为基础。至于有人说古人也有混用者,只可以看作历史,不能作为榜样.今后不能再混乱。对于什么场合用什么字,除有规定者可以自由选用。不能因为简体字不好表现而拒绝使用。历史上曾用过的简体字应列入繁体字内。添减笔划和变位字、异体字不可能续使用(临帖作品除外)。行书可以王最羲之的《圣教序》为主,参照其他字帖。
         
                                                                                      2011.4

附:打印稿照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