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潮起潮落卖花郎

 雪堂箫声 2011-04-12
                                                 潮起潮落卖花郎

                                                                      
      “卖花嘞——”邵生泉推着装有一二十盆鲜花的童车——他儿子小时候用的能坐能睡的那种车,在古城黄州的集贸市场上边走边吆喝。
     “哎!不买的来看一看,买的要看清楚,我这里的乔木花、灌木花、藤本花、草本花、宿根花,还有球茎花……”邵生泉像跑江湖的“叫场子”一样,介绍着花的品种,花的用途:“客厅里有盆花,显示主人高洁文雅;卧室里有盆花,给夫妻带来温馨和谐;给朋友送盆花,友谊天长地久;给恋人送盆花,爱情花好月圆……”他那童车上的那些花,本来就千姿百态,异色奇香,再经他这么一吆喝,把一些卖菜的买菜的吸引过来。一会儿的功夫,你一盆,他一钵,一二十盆鲜花各有买主。他如释重负,挑了两样便宜菜丢进童车,迎着灿烂的朝阳,向家里走去……

                                                  正视苦难

      邵生泉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进入不惑之年会当花匠,做花贩。他儿时的理想是当一名画家。那时候,他除了上课,就是绘画。东坡赤壁公园的花圃里,遗爱湖的芙蓉前,常有他写生的身影。黄冈中学一位美术老师对自己的这位得意门徒称赞道:“邵生泉同学把牡丹、菊花、荷花画活了。”
      然而,邵生泉近日去看望那位退休的美术老师时却说:“在我过去40年的人生路上,很少见到花的芳姿倩影,倒是泥泞漫道,荆棘丛生。不过,我还是走过来了。”
      25年前,一阵震天价响的锣鼓爆竹,震碎了邵生泉的“画家梦”。和千千万万的同龄者一样,高中毕业的他,胸戴大红花奔赴“广阔的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在那拖一板车土杂肥到三四里外的棉田才天亮的高强度体力劳动的日子里,在那一天才四个半工分价值几角钱、一个月只供应半斤食油半斤猪肉票的艰难岁月里,邵生泉没有消沉,继续做着儿时的那个梦。他常常支撑疲惫的身子,坐在煤油灯前,对着石膏像,用那变得粗糙、长满了茧的手,把领袖的风采临摹得逼真传神。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村“革命会”的人“警告”邵生泉:不要歪曲了领袖形象!邵生泉不得不含泪收藏画笔。不久,那画笔的羊毫被老鼠咬得七零八落……
      1980年,邵生泉被知青返城的波涛涌回了黄州,他走进了黄冈市黄州区外贸局。听说他能写善画,局领导叫他“在办公室试试”。
      “生命里能够让我们欢喜满意的时刻实在不多。我们这代人常常要付出许多无谓的代价,才能得到所期望的那一点点快乐。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这一点点的快乐格外感激珍惜。”凭着这种生活感悟,邵生泉在“靠站加油”之后,开始在人生的另一条跑道上急驰飞奔。他编简报,出墙报,办专栏,写新闻……把局里的文秘和宣传工作搞得有生有色。

                                                   接受苦难   

      涨潮了。这是改革开放的大潮。“不安分”的邵生泉迎着潮头下海——到区外贸局土特产品进出口公司开发外贸产品。
      他到当年插队落户的地方,指导农民植桑养蚕,摘茧出口;他协助引进并推广饲养瘦肉型猪,在南湖建起黄州区第一个中猪出口基地;他参与菜牛的品种改良,引进了黄州区第一批瘦肉型菜牛……
      随着一批批蚕茧、中猪、菜牛等品种的出口,黄州区土特产品进出口公司的外贸收入逐渐递增。在这种递增中,邵生泉的人生之火,青春之光,逐渐亮起来了。
      又涨潮了。这是市场经济的大潮。它把靠计划经济手段运作进出口业务的一些县市外贸企业冲得一进昏头转向。黄州区土特产品进出口公司未能幸免厄运,外贸收入一年年减少,进而一年年亏损。在这种亏损中,邵生泉再一次跌入人生的低谷——他1年多没领到一分钱的工资,“在职失业”了!
      苦闷徬徨中,邵生泉走进东坡赤壁公园,儿时的那个花圃不见了,他怅然若失;来到遗爱湖边,少年时的那片芙蓉无影无踪了……他一声长叹,纵身一跃,在湖中好一阵畅游,头脑仿佛清醒了许多。他想起了邓大山的《接受苦难》。回到家来,他找出好久没用的毛笔,把《接受苦难》中的一段话写成条幅,挂了起来——
      “接受苦难,就是在苦难的压迫下奋起抗争,就是在苦难的氛围里顽强拼搏,最后制造出一份自己的生活。正视苦难并理性地接受苦难,就不会祈望所有的日子都阳光明媚,所有的桅帆都一路顺风,而要在身处逆境时奋力划向生命的彼岸……潮涨潮落是大海的图腾,大悲大哀是人生的壮景。没有苦难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没有切肤之痛的感觉,就不会有醍醐灌顶的精彩!”
      在黄州区轻纺易中心工作的妻子祝莲美回到家来,见了这条幅,那皱了多日的眉头舒展开来;听了丈夫关于黄州花卉市场的调查和决定主动下岗、种花卖花的想法,她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溢满笑意的脸像莲花一样美丽……

                                                     战胜苦难

      邵生泉买了5本养花的书,走访了3名花匠,清理了外贸局大院一侧的垃圾场,围起一个80平方米的花圃,开始了人路上的第三次冲刺!时间是1996年的隆冬。
     “梅雪争春未旨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代诗人卢梅坡的这首诗,从梅花的玉容笑貌中,体察出梅花的苍劲挺秀、坚忍不拔和铮铮铁骨的风采。邵生泉从种花卖花的实践中体验到,花草在人们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还深刻地体验了下岗职工的人生价值。
      那是1997年暮春的一天上午,邵生泉把“独占人间第一香”的牡丹、“粉腻香温玉斫姿”的玉兰、“占春颜色最风流”的海棠、“高雅如君能有几”的君子兰、“一年长占四时春”的月季各挑了几盆,摆在外贸局门外的街边,第一尝试卖花。他头戴草帽,站在不远不近的地方,有人问价,便过来答应一声。不多时,花摊前围满了赏花、买花的人。一位花甲老人在一盆牡丹前驻目良久,感叹道:“牡丹不媚不俗,宁折不挠,是我们为人的榜样啊!”老人见人们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到自己身上,不由兴致勃勃,讲起一段故事——
      传说武则天称帝后,为贺太平盛世,显示帝威浩大,正值隆冬之时,令百花开放。百花多不敢违旨,唯牡丹以为不合时宜,独抗旨不从。武氏怒斥它胆大妄为,将它从长安贬到洛阳,与可怜的洛神为伍。牡丹谪居洛阳并不气馁,仍然奋发有为,开得更好,蔚为天下第一……
    “老人家的故事寓意深刻,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邵和泉迎上前去,紧紧握住住老人的手,问了老人的姓名和住址,与老人结下了忘年交。打这以后,邵生泉上街卖花,再不“破帽遮颜过闹市”,而是大声吆喝。
      除了卖花,邵生泉还开设租花业务。近年来,黄州一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举办各类活动,都以鲜花装点环境成为时尚。邵生泉注意搜集信息,主动送花上门出租。
      他说:“花卉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一种精神享受。”他料定,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花卉市场的前景将更加广阔。因此,他不断扩大花卉培植规模,按市场需求调整花卉品种结构。目前,他培育的花卉有200多品种,3年来出售鲜花5000多盆,进入黄州花卉栽培及经销大户的行列。
      邵生泉爱花、种花、卖花、研究花,用辛勤的劳动和智慧的汗水,把大自然造就的有形、有色、有香、有生命的艺术品,创造得品种更繁富,形态更美丽,色彩更灿烂,香味更浓郁,风韵更神妙。在这种创造中,他也塑造了自己追求真、善、美的人格,凸现出一个下岗职工自尊、自立、自强的风采。
      “我经历了下乡、‘下海’、下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都是人生的无奈。但是,下乡为‘下海’奠定了不畏艰难困苦的思想基础,‘下海’又为下岗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所以,我对自己的人生这三种选择,也没有丝毫的后悔。”邵生泉还说,待他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他将以机动车取代童车,开辟更大的花圃,开办花卉经销出租店,进而兴建花卉专业市场,让鲜花香满黄州,让黄州人的生活充满花香!

                                                     (写于1998年10月18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