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一个好家长

 萧雅aaa 2011-04-13
                                                   做一个好家长
 

是学生,就要努力做一个好学生;是老师,就要努力做一个好老师;是家长,就要努力做一个好家长。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好家长呢?关键是我们怎样认识自己的孩子,怎样看待自己的孩子。有这么4句话,很值得我们做家长的思考:

 

一、把孩子看成孩子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大多数家长最头疼地就是管孩子的学习,而他们的方法,只有“三板斧”:1、“又在看电视”?! 2、“作业做了没有”?! 3、“你看人家某某就是比你行”。这三板斧下去,无疑会遭到由软抗到硬抗一系列的反弹,然后,陷入僵局,无语、拒食,接下来大多数情况是母亲去讨好子女,恢复关系。子女乘虚而入,要钱、要买东西。花了钱后,又回复到开始的三板斧。从母亲嘴里,子女唯一能听到的就是三板斧,用别的孩子来贬低自己,用作业和成绩来剥夺心爱的电视和自尊,用指责来代替爱心,用“告状”,借父亲之手压服别人……。与此相反,几乎所有的女人对外人都是最会夸奖的。无论从一件不怎么相配的新衣服,还是从身体的胖瘦、年龄,总能找到夸奖对方的地方来,这种夸奖甚至让人听起来虚假而肉麻。但是,对自己的孩子,她们却表现出惊人的吝啬。就像说一句好话比登天还难。然而,她们又总能找出一个不容置疑的理由——“自己人,不用讲假话”,“高标准、严要求才是对他好”来为自己辩解。

不要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给过重的压力。几乎所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标准都是如下:1.成绩全班第一,全年级前几名,保送清华、北大。2.听话,叫他学习就学习,叫他起床就起床。3.不贪玩,不看电视,不上网,不穿名牌、不乱花钱、不早恋、不闯祸。4.外人面前有礼貌,在自己圈子里的人都说自己的孩子最好。我们可以用心默一下,是不是这个标准?我们可以再分析一下,这个标准对不对?过不过分?

第一个标准,是要全校的同学都成为自己孩子垫背的,全国的孩子都不如自己的孩子,不被清华北大录取。俗话说,“要得公道,打个颠倒”,你自己做得到吗?第一名,只有一个,每个家长都要求自己的孩子去争,争不到就不满足,这对孩子来讲公平吗?

第二个标准,与第一条自相矛盾,在外做最强的,回家却要做最弱的,像一块橡皮泥,没脾气、没个性、逆来顺受,像个木偶、应声虫,换你做得到吗?

第三个标准就更无礼,自己打麻将,聊天、喝茶,却视小孩贪玩为恶习。自己穿名牌,或想穿只是买不起,却不准小孩喜欢名牌,别的小朋友都喜欢,不准自己的小孩喜欢,自己都要看电视、上网,却不准小孩做,这种不公平的要求,小皇帝们哪里可能接受?!

当然,也有大人自律的,为了小孩做到,自己假装圣人。有些明着自律,偷着也玩,自己要做到都那么困难,为什么要把难受强迫小孩接受呢?这是成人的标准,这是在扼杀小孩的天性!

第四条,对小孩来说仍然是受罪,认都不认识的人却要求见面点头哈腰,这些人跟他们的世界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要为别人而活着?为面子而活着?孩子不好,丢你的人了?这碍得着吗?孩子是孩子,你是你,干嘛扯在一起?

以上四条,再好的人都做不到,而强求小孩去做,当然永远达不到要求罗。一点希望都没有的事,谁有兴趣去做呢?想不到一块去,怎么谈得拢呢?后面的事就不用说了。

 

二、不把孩子看成孩子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你的私有财产。

子女并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他们应该、也可以有自己的独立的思维,父母应当尊重这种权力。

那种有条件的爱,实质上是剥夺了孩子的独立思维的可能,是依仗子女对父母的依赖关系,强迫子女按照父母的思维方式思考的一种强权的行为。在这种背景下,子女成为了一种父母之间相互炫耀的物品。谁家的孩子升了官,发了财,家族有光,子女成了父母挽回失意过去的工具,好像是完成宿愿的一种精神寄托。在这种私有化、物化的背景下,孩子背负着本不该背负的责任,一个个被逼得走投无路,好像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别人而活着,为父母的脸面而活着,为周围的人的一声褒贬而活着。人生的意义都被扭曲了,非出人头地,否则不如一头撞死算了。

这种观念最有害的是,失去了家长与子女之间相互尊重的基础,父母与子女之间除了依附还是依附,除了苛求还是苛求。这种缺乏尊重的环境,导致了子女很难形成独立自主的完整人格,也就达不到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最终限制了个人发展的速度。往往要等到离开父母、离开家庭的那一刻起,才开始重新度量自己的生命旅程,为时晚矣。

孩子的世界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不要用你的世界去理解他们。

孩子只能靠自己长大,你不要总是替代他们。

“丙种球蛋白”可能人人都知道是补充免疫功能的药品。当过多使用丙球之后,自身的免疫机能就会下降,就会产生对药物的依赖。一旦断药,就会因没有免疫功能而生病。

我想说我们的母亲们,在不停地给孩子注射“丙球”,在做辛辛苦苦破坏孩子的自身功能的蠢事。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有些“照顾不周”的孩子,反而健全很多、成熟很多、懂事很多,这是不是值得我们想一想呢?当我们怪罪孩子这也不会,那也不行时,有谁想过是自己造成的呢?为什么穷人家的孩子又行呢?难道遗传上有问题?依赖关系极大的限制了孩子的发育,学习是因为父母要求而为,而不是出自自身前途的考虑、自觉自愿而为,病根还在于依赖关系,它阻滞了自我当家的机能形成。

穷人的孩子无法依赖父母,不满现状,因此很早就在为自己的将来打算了,学习的意义、目的自然就清楚得多,哪用得着谁来提醒?有一部电影《风雨哈佛路》,讲的一个双亲吸毒、不能自理,堕落家庭的女儿,在无依无靠的情况下,产生了不愿一辈子过流浪生活的强烈愿望,最后,硬是在无家可归,吃垃圾,睡地铁的背景下,两年学完四年的中学课程,以最优的成绩申请到《纽约时报》奖学金,读上了哈佛。这部片子家长们都应看一看,什么叫自觉?怎样才能自觉?自觉的结果是怎样的?放弃那种丙球式的溺爱吧!这一点我们比动物还做得差。

每个小孩都有他与生俱来的潜能,会思考、会分析、会观察、会适应,即使你不刻意地教他,他也会很自然地学会说话走路,溶入社会。作为家长,你的责任只是尽早地刺激、唤醒小孩的潜能,让潜能转化为能力,而不是通过代替、依赖,使潜能退化和消失,“用进废退”的原理可能人人都懂,但你在做“用进”还是“废退”的事呢?每一个家长都应当明白一个道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无论你说了什么,说了多少遍,最终还要看小孩接受了多少,有多少转化成了小孩自己的想法。

有一个问题最能检验小孩的动因,就是看小孩做事的原因,是因为家长要我做的,还是发自小孩自身需求想做的,无论是学习还是别的什么事。随着“要我做”和“我要做”三个字的不同,哪就是本质上的飞跃,其做事的态度、效果、克服困难的勇气会完全不同。

作为家长不能将“要我做”转化我“我要做”,将永远是一个失败的家长。因为做事缺乏动因,一旦离开了家长身边,灾难性的垮塌就会自然而然的来临,一发不可收拾。

 

三、孩子还是孩子

孩子是在不断犯错、纠错中长大的。你要允许孩子犯错,甚至要宽容孩子犯同样的错误。

陶行知先生在担任育才小学校长时,看到王友用泥块砸一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他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他掏出一块糖果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他又掏出一块:“这第二块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王友更惊疑了,眼睛睁得大大的。他又掏出第三块塞到他里:“我调查过,你用泥块砸那些男孩,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我们知道,“常理”看来,王友得到的应该是严厉的批评,猛烈的斥责,抑或是“邀请家长”,结果却是这般出乎意料!王友感动极了,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
    他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为你正确的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只可惜我只有这一块了,我的糖送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是啊,成长中的孩子就是那含蕊的花苞,那一颗颗蕊心就是孩子成长的敏感神经。一个厌恶的眼神,一句随口的批评,一个“无可救药”甚至“无能为力”的姿势,都会刺激损伤他们的身心。

 

四、孩子不会永远是孩子

孩子毕竟会慢慢长大,你不要总是用不变的眼光看待孩子。你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变化,看到他的成长。你要无限相信孩子的潜能,无限相信孩子会自己长大。

作为家长,我们要杜绝十种言行:
1、 恶言:傻瓜、说谎、无用的东西。
2、 侮辱:你简直是个废物。
3、 责备:你又做错事了,真是坏透了。
4、 压抑: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5、 强迫:我说不行就不行。
6、 威胁: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吧。
7、 哀求:求求你别这样做了好吗!
8、 抱怨:你做这种事,真让我伤透心了。
9、 贿赂:你若考100分,我就给你买脚踏车。
10、 讽刺:你可真行,竟能做出这种事!

 

相信我们都能成为成功的好家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