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古代诗词有效教学

 昵称6210414 2011-04-13

浅谈古代诗词有效教学



宁夏育才中学    师金虎



内容提要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几千年的诗词文化积淀,诗词是中华文化遗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反复吟诵古诗词,披文入情,感受诗词的内在的情韵;要指导学生依托诗词意象体会感受意象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要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诗词艺术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味诗词的思想情感。


关键词:古代诗词教学 情韵 诗境 知人论世


当今社会快餐文化流行,甚嚣尘上,受到广大青年尤其是中学生的追捧,为了看一场名人演的电影或看一场名人演唱会,他们会饿着肚子挤破头,可对于主流精品文化,他们却不闻不闻,造成了中国精品文化的日益消沉,作为培养下一代的教师,责任重大,尤其是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我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我深感传承上的难度,当今的学生功利意识太强,忽视对语文的学习,对古代诗歌就更没兴趣了,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很多同学不爱读诗。考试总是拿几分甚至拿零分,可见诗歌教学的难度有度有多大了。经过实际调查发现,一是由于古代诗歌跳跃性大,距离现在时间太远,而学生的个人人文积淀又太薄弱,二是老师的教学缺乏有效性 。经过我个人的实践摸索之后,我发现老师只要认真踏实而又灵活多变地做了,还是会有效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吟百变,其情可感


读是学生文本性的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的另一种形式,而且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


诗歌语言是没有琴弦的竖琴,中国古典诗歌在创作中更是有意识的把四声的变化运用其中,使得语言文字与节奏、韵律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诗是听觉的艺术,要感受它的音乐性的美,朗读、吟诵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吟咏诗歌是开启理解诗歌大门的金钥匙。诗歌是感性的,它又寓于理性。诗歌的感性形式主要在于声音的组合,古人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通过反复吟咏诗歌,不仅能使学生把注意力倾注在音乐效果和意义之上,而且通过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会获得对诗歌深层次的理性的理解。如教学李煜的《虞美人》,可引入吟诵,注意节奏、重音、韵脚以及表情和动作,心中充满对亡国的伤痛,加以感悟,就能读出作者当时沉痛的伤国之情。不同风格的诗歌需要不同类型的声音来演绎。古人也曾评价柳永的词最适合唇红齿白的妙龄少女轻吟低唱,而苏轼的词则需要虎背熊腰的关西大汉豪迈放歌。我们也不妨根据学生的声音、性格甚至是性别特点,齐读、散读、个别吟诵、音乐配诵。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趣味,真正体味出诗歌语言的无穷魅力。用古人的话来说这就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内。而诗歌更以其细腻含蓄的情感见长,这更需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感情去体验去品味。这种感受是非常精细、微妙的。因此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去感受,去咀嚼,甚至反复体验。 


另外,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哀的情调。而诗歌与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所以不妨把音乐引进来。 教师可以在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后来一段配乐朗诵,以此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感情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感情,并在一首首乐曲里提升为对文化的倾慕和敬重。 
  
   
当然音乐的选择也十分重要,比如古琴曲《高山流水》旋律典雅、韵味隽永,琴声铿锵有力可以伴一些描写边塞,表达赞美之意的诗歌,像《凉州词》、《石灰吟》;埙独奏曲《行云流水》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可作为感情基调悲戚低沉的《雨霖铃》的背景音乐。


当然切不可时常齐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戏剧如此,小说如此,诗歌又何尝不如此呢? 
    
古代诗词,言少而意丰,字缝里透出许多无法言说的,这空白就要借助想象和联想去填补,再将形成自己独有的图画。但是,齐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力,更使学生的感受受别人的而消融了自己的阅读个性,久而久之就会泯灭个人对诗歌语言的独特感受。 《新课标》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当然要想让学生把凝聚于篇章中的思想感情读出来,真正使学生受到感染,教师还要设计出富有思考性的题目,组织学生讨论,实施互动,品赏诗味,整体感知诗词的内涵才行。品味要至少三品
   
一品诗的情味。诗词抒写的内容和感情往往比较含蓄。因此,我们必须透过诗词作品中的意象加以分析,让学生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品诗的意味。诗词作品不仅抒情,还达意言志。抽象的意和理性的志借助一定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诗词作品才会隽永有味。因此,在赏析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通过艺术形象的分析来启发学生悟出诗中的
   
有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赏《虞美人》一词时,是这样启发学生的: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可作者为什么希望它消失?
   
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心中到底在怀念什么?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的前6句中,你认为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词眼?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千古名句,想一想,它究竟在哪里?
   
针对这五个问题,学生思考讨论的情况,本文无法显示出来,但就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我们认为执教者围绕一个字,引导学生从精神层面上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确实是在字上下了工夫。
   
三品诗的兴味。诗词很容易激起读者强烈的兴致。品诗时,我们不要忘记引导学生注意诗词中那些新奇别致的地方,如构思新颖、表达巧妙、句式变化等,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读到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或王维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观猎》)时,学生感到很新鲜,因为这些句子的语序都已倒转了。这时,教师就应该点拨学生研究倒转的意义,告诉他们倒戟而入可使诗意别具风味,气势轩昂的道理。
   
情味、意味、兴味,加上韵味,在一首诗词中不会全有,往往是以此为主,兼及其他。我们应根据作品的特色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细细辨味,千万不要偏嗜偏见。




合作入境,体味诗境


新课标强调: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在古诗词教学中,对于词句的分析,意象的理解,艺术手法欣赏等方面,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学习,相互切磋,相互交流运用,同时教师要加强指导,点拨,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


(一).抓住意象,赏诗明境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诗歌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意境是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显现


意象大致分类及含义:


1、 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或顺利
   
黄 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 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 气节 积极向上
   
柳: 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 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 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 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 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 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
、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 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由于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怜子。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3
、动物类
   
猿猴:哀伤 凄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鸿鸽::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
)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 鸦:小人 俗客庸夫 哀伤
   
沙 鸥:飘零 伤感
   
鸟:象征自由
   
[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
)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古诗词中燕子意象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4
、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 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 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露: 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 游子 飘泊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天晴:欢愉 光明
   
金风:秋风
   
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5
、器物类
   
玉:高洁 地重游 脱俗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 ():官位名望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西楼小楼:闺怨之情;丝竹:音乐;汗青:史册;须眉:男子;巾帼:妇女;桑梓:故乡;轩辕:祖国;三尺:法律;寸管:笔;青鸟:信使
   
船:兰舟、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樯撸(借代大船、战船)。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
   
例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风之旗,树灵鼍(tuó,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
   
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杜甫诗中的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旅夜书怀》《登岳阳楼》
   
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饯别校书叔云》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韦诗描写春花、春草春树春鸟春潮春雨等明丽的景象,用一系列繁密景物烘托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中心意象,既是写实化描写,又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化表现。
    6
、颜色类
   
白:纯洁 无暇 丧事
   
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绿:希望 活力 和平
   
蓝:高雅 忧郁
   
黄:温暖 平和
   
紫:高贵 神秘
   
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7
、关于人的品质、行为活动的。
   
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六朝旧事、南朝旧梦:表示往日富贵繁华的生活。
   
击楫: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
   
娥眉(蛾眉):美女
   
峨眉:高尚的德行
   
青青子矜:有才能的人
   
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
   
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后来也用户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怀桔:指孝顺双亲。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诗人常常用诗歌里的山林宫阙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所谓宫阙也言魏阙,是朝廷的代称,也是诗人受到当道重用的象征。所谓山林则是指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作者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息影草泽的形象的代称。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袁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
   
南冠:指囚犯。典故出自《左传·成公九年》一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8
、地点:
   
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 (国家) 衰败 萧条 (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 (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
   
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 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 武陵人代表隐居的人
   
柳营:指军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天地尘世:鸿蒙、希夷、太清、太虚。
   
细柳营: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9
、其他类
   
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雪: 琼玉、碎玉、冰花、六出;信:鸿雁、尺牍、尺素
   
亡国:后庭花。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浮生:表示短暂虚幻的人生。
   
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酒: 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还有以下意象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了解意象及其大体含义(大体,但不是诗诗如此)后,学生形成一些认识,便能归纳出一些特征,把握意境,更加顺畅赏析诗词。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


(二).体味手法,欣赏艺术。


欣赏应该遵循由局部到整体或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欣赏艺术特色是从整体表达上把握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具体到每首诗中,主要从艺术手法和艺术构思人手,如《诗经》中所选诗歌的比兴手法和一咏三叹、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诗歌中常常用一些修辞之法来将诗人的情感形象的外化出来。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鉴赏诗歌时,通过分析其一些修辞的运用,更能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如:李白的秋浦歌中曾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夸张手法来展现了诗人的绵延无绝的愁思,甚为形象。又如: 李煜的《虞美人》中有句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将一江春水来喻自己滔滔不绝的愁情,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因此,抓住某些诗歌时常运用的一些手法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其诗歌表露的情感。


(三)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挖掘、领悟出古诗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白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垅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一目标,有别于解放以来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突出欣赏体验,体现了中学语文文学教育思想的归。以往,教师囿于经验性的思维定式,认为学生的生活阅历与社会经验不足,理解古诗很困难,因此,对诗歌的思想内涵及艺术特点的解读,往往采用指令性的,即直接告诉的方法,忽视甚至抑制了学生的个人感受与评价,这显然是违背新课标要求的。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一些有条理的生活图景和画面来,把自我融人诗歌,朴去,从而把握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好的体会诗人在诗歌,卜创造的意境,这是一种很好的欣赏能力培养方法。诗人艾青说:所有意象,意境,象征都是通过想象而产生。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同样,诗歌的鉴赏也离不开想象。想象,联想,都是个性化的活动,这也是不能强制统一的。无论诗歌意垅的建构还是诗人情感的领悟,都需要学生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生活经验中去寻找相应的形象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达成与诗人的沟通。另外也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卒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肴泪眼,竟无语凝啧。这一幅画面就可以启发学生联系相关的送别场景,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等加以充实,词人与心上人临别的依依不舍、怅然若失就生动形象的再现眼前了。为什么诗人此时无语,亦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教授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就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融人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语言来刻画诗人月夜无眠,在月光的清晖中低吟、徘徊,怀人思远的悄景和远方的爱人揽镜自怜的相思之苦,从而探究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营造的刻骨铭心的哀婉气氛。


   (四)让学生从字词悟出妙处。


文学是语言的文学,文学作品尤以诗歌的语言最为凝练,最为优美和丰富。所以,学习诗歌当然也要从品味诗歌的语言入手。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艺术,一些精美的词语是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妙语,妙就妙在字词之间的奇妙组合,如自春色空好音(杜甫《蜀相》)、花溅泪、鸟惊心(杜甫《春望》)。这些词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教学中可启发学生深入体会。不仅如此,还要注意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这些字是诗人炼字的结果,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微风燕子斜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些字在表达上的准确性、含义上的包容性与音响上的音乐性,都值得教师引导学生体悟与思考,让学生深切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


(五)注重佳句的积累与运用   


 炼字有利于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凝炼与美妙,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但也要注重佳句的积累与运用。佳句有以写景如画而称善的,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有因叙写深刻而出名的,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有以说理精当而见长的,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也有因富有哲理而流传的,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总之,不管句子是叙事、抒情、写景、状物、说理,还是句子在篇首、篇中、篇末,凡意丰形适者都可选作佳句分别归类。
   
佳句因其佳而往往脱离原作流传人口,人们就借助这成句表情达意,成为一种熟语或格言。但是,由于实际需要,佳句有时又因各人不同的理解而被赋予新意。例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原是登泰山观感,而今则借指登高望远,眼前开阔,治学、处世、为人都有此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原意是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而今则用来说随着时间推移,人也一天天在变化。老师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是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因此,我设计了课前自查资料识诗人这一教学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阅读,不仅有助于扩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还能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得到体现,通过观察、倾听、动手操作等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积累知识信息的能力。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此,后世历代诗文论者多为推崇。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李白的大气豪放,王维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比如,南北朝时代,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剽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南朝社会相对比较安定,故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唐代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诗歌题材自然也就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等等,达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炭峰。鉴赏古典诗歌,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地而不是牵强附会地把握主题。


同时 ,我们还应该明白诗歌鉴赏是心与心的碰撞,它像谈恋爱时一对有情人一见钟情后情感的颤动而发出的麻辣火花。杜甫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们欣赏诗歌就是以意逆志。但同样一首诗。不同人生阅历和文化生活背景的人去欣赏往往烙上鲜明的个性解读特征,诗无达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欣赏诗歌有一个典型特征,那就是面对同一首诗往往会出现多元解读现象。而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多元解读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正因为如此,多元解读往往在诗歌欣赏中被老师们所青睐,但是一定要掌握好分寸,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滑入脱离文本的随意解读,犯了诗歌欣赏的大忌。为此,多元解读首先要依据文本追求共通见解,然后再依据文本追求个性解读。共通见解是人们共同普遍的审美体验的结晶,个性解读是每个人独特的个性感悟.而在实际鉴赏过程中往往是两者交相融合,一而二,二而一,使诗歌解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象。例如欣赏李煜《虞美人》中愁的内涵,共通见解是表现李煜的亡国之愁,而个性解读的愁的内涵就因人而异了:有人认为面对美好的春花秋月,词人却发出何时了的感慨,抒发了人生绝望之愁;有人认为词的前六句中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抒发了词人人生短暂无常的忧愁;而有人认为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直接抒发了词人认为人生就是无穷无尽的悲愁的虚无主义思想,等等。这些感悟都是以文本解读为根据.再加入每个人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而触发的联想。同样,曹操的《短歌行》中忧思的内容.共同见解一般认为清代张玉毂说得对: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古诗赏析》卷八)但唐代吴兢说它:言当及时为乐。(《乐府古题要解》)清代陈沆认为: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诗比兴笺》)至于像李商隐的《锦瑟》和戴望舒的《雨巷》,因意象丰赡.扑朔迷离,一直引起人们多元解读的无限兴味而乐此不疲,道理是相同的。因此,诗歌教学的多元解读,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既要教会学生以我之心去寻求古人之心,还要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心去个性解读,从而进入新的审美境界,享受无穷之乐。




诗是开启心灵的艺术,诗可以提升人的文化索质。诗歌在新教材中有较大的比重,而我国又是一个诗歌王国。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灵活运用新课程理念和调节教学模式指导诗歌教学,让学生在诗海中尽情的徜徉,尽情的吸收享受诗歌中洋滋的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想只要我们辛勤耕耘,就一定能有所收效的。


参考文献


1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4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5 温立三:《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