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沼液物流配送
![]() ![]()
现代化的养猪场 智能配肥机 记者 董小芳 鄞州记者站 章燕飞 通讯员 崔 佳/文 胡建华/摄 前言 农业“生态化、智慧化”值得期待 鄞州区的农业正进入一个极具生态、智慧特色的现代化阶段。 又到春耕时节。 这几天,鄞州区东吴镇小白村的农民胡敏珊正全副心思扑在青蛙育苗上。 为什么不忙着备春耕,而是在田里培育青蛙苗? 听到记者的提问,老胡笑了笑说:“这也是在备春耕啊!青蛙可以吃害虫,那我就不用打农药了。一来省钱,二来环保!你看,我这里除了种植水稻,还养了乌龟、鸭子等,也是一条小的生态链了。去年就因为绿色生态的招牌,收入至少增长20%呢!” 老胡的这块“生态田”,正是鄞州区农林局打造“生态农业”的试验田。 不仅如此,在鄞州区一些地方,农民只要把田间数据及时准确输入电脑,就会得到各种指令,然后根据这些指令来调节农事、安排生产;养猪场老板只要打开电脑进入特定的系统,哪头猪过几天该打什么疫苗、哪头猪该配种等整个牧场的生产信息都能了如指掌。 这些听起来像天书一样的事情,便是鄞州区“智慧农业”的雏形! “无论是生态农业还是智慧农业,都是我们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的一部分。”鄞州区农林局局长朱良华介绍说,现代农业为鄞州区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从分散生产、低水平、低附加值、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到规模化、高科技化、市场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鄞州的农业正大踏步向更高层次迈进。 2010年,鄞州区粮食播种面积41.85万亩,总产量19.3万吨,晚稻亩产达493公斤,创造了该区晚稻单产的历史纪录。 2010年全国粮食生产县(市、区)中,浙江有5个。其中宁波仅有的一个就是鄞州区! 时值春耕,就让记者带着您走在鄞州的田间地头,一睹现代农业的风采吧!(董小芳) 机器插秧,智能配肥,种田变得越来越容易。 水稻种植规模从100多亩扩大到200多亩,姜山镇蔡郎桥村的蔡永明反而比以前清闲了不少。 “现在都是高科技,种田省事多了!”老蔡笑着说,“这不,我前几天刚在合作社里用智能配肥机配好了肥料。以前每次配肥不仅要耗费大量人力,而且哪一块地到底缺什么也经常把握不准。现在有了这个机器,地里缺什么补什么,精确着呢!” 老蔡所说的“智能配肥机”,依赖的是鄞州区农林局农业技术服务站主持开发的“测土配方智能配肥系统”,它将“测土配方专家系统”和“智能称重配肥系统”整合为一体,由GPS地图确定田块的位置,以“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因地制宜,个性化配肥。据悉,这在阿拉宁波尚属首台,甚至在全国也不多见呢。 这台看似普通的机器到底有多神奇?在创宁合作社,记者亲自体验了一把。打开电源,机器右手边的显示屏上出现了鄞州地图。记者随手点击了姜山镇山西村一个地块后,屏幕上显示该地块“土种为黄化青紫泥田,粘土,一等二级地”,只要输入种植茬口和需要施肥的面积,相应的配方肥成品就会按要求配比生产。如想实现500公斤亩产,电脑则立刻给出翻耕时需施碳酸氢铵等基肥的建议,以及插秧后追肥的日期和数量。 “为了做到个性化配肥,我们前期进行了大量的采样工作,然后将数据输入测土配方智能配肥系统当中。目前已经在全区采集了2000多个土样,也就是平均每20亩地一个土样。”鄞州区农林局农技推广站的专家介绍说。 让老蔡省心的可不仅仅是这些。 “现在我插秧全部都用机器插了。以前每次农忙时至少需要找15个小工,现在机插后最多六七个人就够了。而且人工插秧速度毕竟慢,错过了最佳时机,水稻产量就会受影响。”老蔡说,他给自己算了一笔账,用机器插秧后,每年可以省去小工工钱2万余元,晚稻产量平均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 据统计,目前鄞州区20至50亩以上、100亩以上及300亩以上种粮大户,机插率分别达到50%、70%和90%。水稻机插的实施,使得不少种粮大户土地承包面积从小到大、粮食产量从低到高,屡创浙江农业吉尼斯相关纪录。 不仅如此,鄞州区农林局还和鄞州区气象局联手,免费为区内种粮大户发送农业生产信息。什么天气应做好什么应对、近段时间要防治哪些病虫害等,都会以短信形式发到种粮大户手机上。 无怪乎老蔡笑着感慨:“插秧有插秧机、配肥有智能配肥机、什么时候该防治什么病虫害也有专家短信提醒,现在种田省心又省力!” 生态直播,搭循环链,“绿色”也能成为生产力。 若说一项看似小小的技术拯救了一个年产值达10亿的产业,你信不信?鄞州区的蔺草种植户们对此可是深信不疑!家住横街镇凤林村的周绪国就是其中一位。 “以前每到蔺草收割、晚稻播种的季节,光清理每亩地大概500公斤的废草就把人累得够呛。晒干、焚烧,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有时天气不好一耽误,就错过了晚稻插秧的黄金时段。”周绪国说。 2007年,区农技站的工作人员向他介绍了一种生态直播的技术,即在蔺草收割前一星期,直接在蔺草田里套播晚稻,而不用再将废草收割焚烧。 起初,周绪国对此有很多担心。“这样做效果好不好,会不会影响晚稻产量,心里没底。所以我先选择了30亩地进行试验。看见长出的秧苗没有以往的整齐、密集,我左思右想,差点重新‘返工’。幸亏区农技站的专家们阻止了我。” 收割时,周绪国仔仔细细算了笔账:产量没有减少,农忙时用工人数减少一半以上。如此下来,每亩地节约成本约180元,400亩地就是7万多元! “没想到这个看似简单的生态直播技术能带来这么大的效益!既省了翻耕、整地、插秧,节省了成本,还避免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真是一举两得啊!”周绪国笑着说。 这项生态直播技术,就是由鄞州区农技部门自主研发的“蔺草茬晚稻废草生态直播技术”。2008年在全市推广。2010年,该项目获得全国农业丰收奖二等奖。 据统计,2010年鄞州区推广该项技术7.32万亩。按每亩平均节本增效150元计算,全区一年节本增效1098万元。 让绿色生态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生产力,鄞州做了更多的探索。 在东吴镇小白村,有块水稻田里产出的大米,竟然卖到了10元钱一斤。而且,如此高的价钱竟然还供不应求。究其原因,就在“生态”二字。 走进这片农田,仿佛走进一个原滋原味的生态园:除了水稻,还有小面积的芝麻、玉米、蔬菜、水果,鸭子在水中嬉戏,偶尔还能在水稻田里看见几只顽皮的小乌龟。 “我们要搭起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链。芝麻、玉米、蔬果等是供益虫栖息的,如蜘蛛、寄生蜂等;鸭子可以吃稻飞虱,乌龟最喜欢吃水稻田里的害虫福寿螺。”“地主”胡敏珊介绍说,这样一方面大量减少了化学农药、肥料的使用,去年光氮肥使用量就减少了近70%;另一方面,生产出的绿色农产品也为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年收入比以往增长至少20%。 不仅如此,鄞州区还在全省率先开展沼液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方式,打造循环农业新模式。 智能生产,种养结合,推动畜牧效益最大化。 别看小徐年龄只有30出头,养猪的经验可也有10余年了。只是近来的小徐有些不同:每天一到养猪场,他不再是直奔猪窝查看生长情况;而是打开电脑,点点鼠标就知道哪头猪该打疫苗,哪头猪到了配种的时期…… 记者凑上前去仔细看个究竟。只见小徐打开的网页上有一个很醒目的“生产提示”栏,里面详细的写着:近期待配242头,待产478头,断奶206头,免疫提醒1078头。 可是怎么知道具体是哪头猪呢? 面对记者的疑问,小徐笑着在电脑上演示起来:“比如待配这一项,只要点击进去,就会出现一个详细的表格,因为我们给每头猪都进行了编号,所以只要对应编号去找就好了。” 如此智能化的生产平台让小徐的牧场经营如鱼得水。“以前都是拿笔写在本子上,常常比较混乱,甚至自己连牧场里有多少猪都不清楚。现在不仅能随时掌握最新数据,而且也不会漏掉任何一个生产环节。” 如今,小徐牧场的养殖规模已经壮大到17871头。 “这个平台叫‘生产企业管理平台’,是我们打造智慧农业的一个尝试,根本目的就是推动畜禽养殖的精细化、科学化,推动全区畜牧业效益的最大化。”鄞州区农林局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全区已经有4家大型牧场开始使用“生产企业管理平台”。生产的科学化也推动了牧场规模的不断壮大,生产效益随之提高。 除了“点”上的智能生产平台,鄞州区还搭建了一个“面”上的“动物防疫指挥管理信息系统”。在现有条件和系统功能状态下,建立了养殖户乡镇县级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通道,实现全区畜牧养殖业的信息化管理,包括存出栏变动、免疫提醒等情况几乎实现同步更新。 同时,为了推动畜牧业效益的最大化,鄞州区还在全市创新性地试点推行了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 在岐海牧场,记者看到了一个由“猪沼(肥)草(菜、杂粮、水果)鱼”构成的生态循环链:对养殖场猪粪进行干湿分离,猪粪通过高温发酵后制成有机肥;尿液及冲洗污水进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气作为牧场生产生活用能,沼液、沼渣及有机肥料返田及灌入河道培育浮游生物,同时将种植的牧草经过加工再作为养猪饲料。 随着牧场建设的不断完善,今后每年可对7300吨养殖污水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产生的沼液等可替代化肥使用,降低了种植成本,改善了土壤结构,为农田改造提供了保证,企业每年可利用沼气、牧草及水产养殖等创造经济效益40多万元。 全国粮食先进生产县,鄞州这样打造。 宁波市鄞州区历来是宁波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年来,鄞州区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夯实现代农业基础的重要举措,走出了一条政策支持、经济高效、科技进步的特色现代粮食发展之路,保证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发展。 政策保障 近几年,鄞州区逐年加大粮食生产的财政扶持力度。2010年区级财政及区农业发展基金共安排5280万元扶持粮食生产、订单粮补贴、粮食功能区建设、粮食生产机械化推广等。为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该区对新购置抛秧盘、机插秧盘的,在市级补贴基础上,再分别每张补贴0.2元和0.35元。同时对500亩以上种粮大户参与统一育秧、统一机耕、统一机插、统一机收、统一植保等给予补贴,对种植大小麦20亩以上且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农户,给予每亩20元的农机作业补贴。 除了财政支持,鄞州区还加大了粮食生产的风险保障力度。近年来,该区切实加强基本农田监管,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把制止耕地抛荒列入对各镇(乡、街道)考核的重要内容。为降低粮食生产风险,对水稻、大小麦和油菜等实施农业政策性保险,区级以上补贴保费的90%,农户只需负担10%。自2007年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该区先后对受到台风等恶劣天气损害的粮食经营大户理赔1029万元。此外,还实施最低保护价收购制度和订单粮食价外补贴政策,有效减少了粮食市场波动给农户带来的经济损失。 搭建平台 为进一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鄞州区在2009年启动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着力将其打造成为粮食稳产高效模式示范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区、统一服务先行区。 一是抓好“核心区”示范点建设,规定每个功能区必须设立一个核心区,并根据功能区规模大小,确定核心区面积从200亩至1000亩不等。二是开展农田地力提升工程。启动实施“标准农田土壤地力提升工程”,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在全省率先开展沼液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打造循环农业新模式。三是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激励、优化服务,鼓励专业种粮大户、粮食生产合作社在功能区内采取委托流转、季节性流转、土地股份合作等形式开展土地流转,逐步完善土地长期承包和短期租赁相结合的流转机制。 两年来,鄞州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项目实际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已建成市级功能区20个、面积10.12万亩,建成区级功能区18个、面积3.3万亩,连续两年在宁波市范围内率先完成建设任务。 依靠科技 大力推广粮食生产高效生态新技术是鄞州区粮食生产的“法宝”之一。近年来,该区引进了一批品质优、产量高、适合栽培的新品种进行优化、示范和推广,全区水稻良种覆盖率大幅提高,2010年粮食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该区农技部门还自主研发了获得全国农业丰收奖二等奖的蔺草茬晚稻废草生态直播技术,避免了焚烧废草带来的环境污染,节省翻耕、整地、插秧等工作环节,每亩可节本增效150元左右。鄞州区还积极推广振频式杀虫灯、性诱剂、黄板、高效低残农药等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强化服务
不断强化责任农技推广服务。改变传统农技培训由区、镇两级统一培训的模式,实行农技人员直接联场联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推广方式。完成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改革,建立了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区级农技指导员为骨干、镇乡级责任农技员为基础、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全面开展粮食生产“五统一”服务。全区建立了创宁粮机专业合作社、惠农农机合作社等30余家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开展“统一品种、统一肥水、统一植保、统一技术、统一机械化”的“五统一”服务,社会化服务领域从原来的机耕机收为主逐步发展为育秧、统防统治、烘干、加工等全方位服务,全年统一服务托管面积达到30万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