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流行“婚字头”文化谁之殇

 快乐老姐 2011-04-15
         学生流行“婚字头”文化谁之殇         

                 作者:二叔
   每个人的心灵都需要一个港湾,所以人们向往婚姻。但是真正走进婚姻以后。人们却会发现自己向往的港湾并没有想象得那样安宁和温暖。在婚恋生活中,人们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扰,心理也存在太多的误区,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婚恋中的男女无法体会到甜蜜和幸福。然而,谈到“婚”,对于这个晚婚晚育的年代,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个人问题了,“婚”策动到整个社会的结构和价值观。从热播的《金婚》、《隐婚》、《闪婚》、《裸婚》……一系列的电视剧横空出世,到大学生们也开始关注“婚字头”作品。这显然已经上升到了一个社会的高度。笔者据悉,近日,武汉某高校图书馆发布2月份到4月份的图书借阅排行榜,书籍《毕业后,我们裸婚》和《拼婚》挤进前10名,而在前100名榜单中,“婚字头”作品就达到几十几本。图书馆管理人员说,在该校图书馆的最新调查中,《毕业后,我们裸婚》在借阅排行榜排名第四,《拼婚》排名第七。这类书基本上是刚被还回图书馆,就又被借出去了。不少同学感叹谈到“身边的同学都在关注这些,自己不看,就感觉OUT了。”同校的小马同学还说,上次室友在谈论《裸婚时代》这部即将播出的电视剧时,因为不知道什么是“裸婚”,自己插不上话,感觉很尴尬呢?

    学生流行鈥溁樽滞封澪幕
    这类题材已成流行
    笔者以为婚恋作品为什么受热捧?主要反映了当前大学生“想提前感知婚姻生活”感受。对于现在校园基本上是80末、90初的学生,走出校园就即将面临婚姻的压力。不同的人在婚姻中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这让大学生对婚姻产生了很多不确定性,提前了解一下恋爱和婚姻很有必要。看婚姻作品,只是对以后婚姻家庭生活的一种提前感知,当然,也有学生表示,看婚恋作品与一些电视剧热播有一定关系。
    对此笔者以为,主要是近年来“恐剩文化”在影响大学生的婚恋情绪。目前关于“剩女剩男”、“败犬”甚至“圣人”等字样满天飞,说的都是大龄青年的单身情况。“剩斗士、必剩客、斗战剩佛、齐天大剩……”这些不是食物名、也不是卡通角色,而是指大批大龄未婚人士组成的“剩客”演绎的另类“剩”文化。这些名词背后传达的也是一种对单身状态的焦虑。现在其中的部分入也不再掩饰,直接将自己称为“恐剩族”,表达的是担心自己步入剩女剩男行列。不仅大龄青年有这种焦虑,一些年纪不大的人也开始被这些方面的情绪困扰。社会上某些因素阻碍了男女的结合,比如网络时代,面对面交往变少;比如丈母娘不愿意接受没有房子的女婿等等。但我们需要明白,社会变了,上一代的适婚年龄并不适合现在一代,从前的人性成熟就可以结婚,现在的人读个大学出来,再工作个几年,积累上一些家庭生活资本,也就快30岁了。交友圈很小,如果不靠相亲很可能成为一名剩女或剩男。这些都是恐剩族出现的原因。  
    “剩客”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可分为不同段位:
    【25-27岁】:剩斗士。这些人过了普遍认为的最佳寻偶年龄,虽“被剩下”,但是还有勇气继续为寻找伴侣而奋斗,故称“圣斗士”。  
    【28-31岁】:必剩客。属于他们的机会已经逐渐减少,而他们自身又因为事业忙碌无暇觅偶,别称“必剩客”。   
    【32-36岁】:斗战剩佛。身经百战,在残酷的职场及风花雪月的情场中摸爬滚打存活至今,但是依旧单身的人尊为“斗战剩佛”。  
    【36岁以上】:齐天大剩。没啥说的,啥原因都有,反正“齐天大剩”了。
    不管“婚”的书籍还是影视剧,它们都是一种武器,是一剂良药,是一缕春风,它们都客观反映了大学生对未来婚姻的恐惧。对于80后剩女基本上都是本科以上学历,有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及文化素养,在大学里摸爬滚打过四年,或  “待嫁”。也许有过凄美快乐的感情经历,但是毕业后都劳燕分飞,都知道“组织行为学”里的本我自我超我,也能看的懂《time》里的八卦新闻。个个都能称的上“知本家”,有着较为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也都算是“白骨精”,做事麻利,做人干脆,在工作上都是稳准狠的角色,虽然都是“奔三”的晚婚一族,扎在90后非主流里一下就显出来,但是也会装个嫩,换上休闲装溜达在学校里偶尔也能滥竽充数,喜欢感叹自己“人老珠黄”,但是真被人说略显“老态”的时候还会据理力争。
    其实爱情这个话题对于80后剩女来说是永不褪色的,而且是充满期待,只是对于这些已经经历过青葱岁月的女孩来说,爱情的话题已经谈的太久,周遭朋友的经历使得每个“剩女”都提高了警觉,让她们又期待又排斥,而且在即将要经历爱情的时候,就会发现种种障碍,就像林嘉欣最近主演的《爱情左右》一样,看过以后不仅婉言,同样是出色的、大龄的、单身的林嘉欣,却对于碰到的一段段“爱情”产生了抵触和抗体,那一段段期待中的完美变成了遗憾。姐妹坐在一起笑谈的时候,也总是会说是琼瑶阿姨“毒害”了我们,大家在高谈阔论“结婚是瞬间的天堂一辈子的地狱”的同时,还在游走于一场场相亲中,等待着或许发生的爱情。
    对此笔者拉杂网络犄角,德达世界婚恋所,真心出炉“剰文化”的真实原因。
    一、总认为自己很优秀,择偶眼光过高,对男方的长相、才华、学历、人品、经济、地域等各方面都很挑剔,结果择偶范围狭窄。   
    二、女权主义意识甚强,相处中,男方一旦有与自己观念不同的地方,她们便立即产生反感情绪。   
    三、习惯使她们只重视自己的感受,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自我。比如,很多“剩女”有洁癖,一旦对方在卫生习惯等方面有她看不顺眼的地方,她便无法忍受。  
    四、猴子掰包谷,最后错过了最佳择偶时期。在当“剩女”之前,她们常常是众多男子追求的对象,可她总是觉得还会有更好的男士在等着她,最后就被剩下了。  
    五、很多人可能会因为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所伤,从此固执地认为,她此生不会再有真正的爱了。于是,便有一种自残的心理。   
    六、事业上要追求成功,不仅仅她自己这样认为,就连她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也如此鼓励她。加上情感上的伤害和空虚,导致她躲在自己的事业中,以此为寄托。  
    七、女权主义思想、自视过高、心灵的伤害等使几乎所有的剩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她们生怕找不到比周围女性朋友的丈夫更优秀的男人,遭人笑话。  
    八、消极等待的态度。 
    九、不良的家庭教育,迟迟不能断奶。有相当部分的剩女只要没结婚,哪怕30岁,35岁,40岁,还跟父母住在一起,她们被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她们在家里的身份永远是“女儿”,而非一个独立的单身女人。她们在法律上是单身,但是在生活方式上不是。  
    十、苍白保守的生活方式。很多剩女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是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大学也是走读每天回家,好象是在上高四高五高六。工作了还是两点一线,只不过把学校换成了工作单位。朋友就是中学大学的小猫几只,出了校门好象就丧失了交朋友的能力了。很多中国人的生活都是如此,只有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完全没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生活,没有社交。剩女们都习惯把生活圈子小的原因归结为“因为我的工作特性,所以没有社交”。  
    十一、把爱情当童话,受挫力差。很多剩女到了25岁,30岁,还不能从童话公主梦里醒过来,她们对爱情没有体验经历,只有想象。一旦初恋失败,就痛不欲生,然后彻底否定男人,否定对爱情的追求。最雷的一句典型话就是:爱情太伤人,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文尾,笔者,真心希望,此文过后,“人人都享鸳鸯恋,个个都是爱情高手”,不管是“婚字头”书籍还是电视电影,它们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救命稻草,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还需自己调整心态,重建爱情观,才是真正的王道,也希望必修恋爱课能起到预期的期望。“剰时代”希望你没有被孤独。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即将恋爱的大学生以及还没结婚的单身男女,祝你们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