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长顾问 ? 《论语》润泽人生12:文质彬彬论君子(2) - 我学网(开复学生网)

 未夕老师 2011-04-16

 

君子的自我管理
 

君子是严以律己的人,他们不仅言行恰当得体,而且反求诸己,心态平和,问过即改,安分守己。
 ◎君子反求诸己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孔子认为,君子能够反求诸己,不要求诸人。因为凡事成与不成,首要原因在我。不怨天,不尤人。如钱穆先生说:“君子非无所求,惟必反而求诸己。虽不病人之不己知,亦恨没世而名不称。虽恨没世无名,而所以求之者则仍在己。小人则务求诸人。故违道干誉无所不至,而卒得没世之恶名。”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yǜn),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自己,而不感到生气和恼怒,不正是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君子能够端正人生的态度,学习也好,做事也好,不是为了别人的赞许和表扬,而是为了自我的修炼与提升,至于别人是否理解并不重要,要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与理想,耐得住寂寞。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

所以,君子担心的是自己的德行修养与能力提升,小人才担心别人知不知道自己,别人会如何评价自己。君子注重的是内在修为,小人注重的是外在评价。

◎君子不忧不惧,坦坦荡荡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第十二)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也不恐惧。”司马牛说:“做到不忧愁,不恐惧,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常人扰扰,多在忧惧中,司马牛可能正在忧惧之中,所以,孔子以君子不忧不惧告之。但是,如何才能不忧不惧?那就是当你反省自己的时候,如果能够问心无愧,仰不愧,俯不怍,也就没有什么可忧可惧的了。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结果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来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说桓魋不是他的哥哥。孔子的回答可能是有针对性的。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第十四)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行仁的人不忧愁,明智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描述啊!”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第七)
孔子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君子修养有成,乐天知命,俯仰无愧,其心坦然,荡荡宽大,因坚信自己的人生正途而自信喜悦。小人疏于修养,多有私欲,驰竞于荣利,耿耿于得失,即使处在顺境或富贵,也常常心有压迫忧惧,不能释然。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程子又说:“君子坦荡荡,心广体胖。”

◎君子固穷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一行在陈绝了粮食,从行的弟子们都饿病了,站都站不起不来。子路心怀不悦,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如此般走投无路的吗?”先生说:“是呀。君子走投无路的时候仍然坚守自己的原则,但小人一旦走投无路便恣意妄为了。”

鲁哀公六年,孔子六十三岁的时候,他与弟子们从陈国前往蔡国,结果途中被困在陈蔡之间,断了粮食,这就是所谓的“陈蔡之厄”。
一个人能不能经受住考验,平常的情况下是很难看出端倪的。只有在大顺之境和大逆之境放才能看出究竟,这也就是孔子心目中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君子有过必改
犯错误是正常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不知道改正。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第十九)

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加以掩饰。”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第十九)
子贡说:“君子所犯的过错,好比日食与月食。他犯错的时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了过错,人们依然仰望着他。”所以,只要改正了错误仍然是一个好同志。
 ◎君子之勇6X/^_)W:i0`(A0O0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第十七)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推崇的是道义,君子只有勇敢而没有道义,就会作乱,小人只有勇敢而没有道义就会偷盗。”

    可以看出,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品德,就会出大事;与没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品德最多就是一个盗贼而已。所以,有才有德提拔重用,有德无才因岗适用,无才无德基本不用,有才无德坚决不用。

君子以行仁义为事业,也需要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是义,是事业的正当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君子安分守己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宪问第十四)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业务。”曾子说:“君子的考虑以他他自己的职位为范围。”

位指工作中的职位而言。钱穆先生说“从政当各专己职,越职出位而思,徒劳无补,并滋纷乱。”在职者应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份内的事情。不能好高骛远,越位越权,好种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君子舒泰不骄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第十三)

孔子说:“君子舒泰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舒泰。” 

“泰”是舒泰、安详、自在的意思。君子所求在己,不必得到别人的认同,自得其乐;而小人则靠别人的认可维持自己的自尊,所以尽管处处现实自己,还是显得底气不足。可是看出,最大的自尊还是来自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如钱穆先生评注说:“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故不骄。然心地坦然,故常舒泰。小人矜己傲物,惟恐失尊,心恒戚戚,故骄而不泰。”

皇侃《义疏》云:“君子坦荡荡,心貌怡平,是泰而不为骄慢也;小人性好轻凌,而心恒戚戚,是骄而不泰也。”李塨《论语传注》云:“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按:见20.2),何其舒泰!小人矜己傲物,惟恐失尊,何其骄侈,而安得泰?”

 

君子的与人相处


 与人相处是一门大学问。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最能够看出一个人的素质、德行、修养、胸怀与境界。是君子还是小人,也自然会看得明明白白。

◎君子团结而不勾结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第二)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 

本两章言君子以忠信待人,其道公。小人以阿党相亲,其情私。这里,孔子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处世原则:开诚布公,光明磊落。君子没有自己的成见、偏见与私心,无论是自己喜欢的或者不喜欢的,认识的还是不认识,亲的还是不亲的,远的还是近的,他们都能够一视同仁,用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与别人交往。

朱熹评注说:“周,普遍也。比,偏党也。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

◎君子之争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第三)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一定要争的话,那就比赛射箭吧。相互作揖行礼,上堂比试,完毕后下来喝酒。这就是君子风度的竞争。” 

“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代的射礼。君子进德修业,不争就能得到自己所想得到的,所以无所争。即使要争,也要彬彬有礼的争,光明正大的争,而不是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种竞争的精神有其积极的意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无处不在。良性的竞争利人利己,恶性的竞争损人不利己,所以,竞争也应该遵守法制规定与约定俗成的礼制规范,以德为先,文明竞争,共同发展。

◎君子和而不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第十三)
孔子说:“君子能相和,但不相同。小人只相同,但不相和。”

“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而各方面之间又尊重差异。“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孔子的这句话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和重视。第一,为人做事要追求“和”的境界,和则两利,斗则两害,要为双赢和多赢共同努力;第二,和未必是同,我尊重你的意见,但我未必同意你的意见,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都不同,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要求别人都赞同自己的意见,都与自己保持一致,要尊重别人的独立人格;第三,求同存异,差异产生美,意识到差异的重要性,正是有了不同世界才丰富多彩,正是有了差异性,才有了互补与合作;第四,不要为追求“和”而丧失原则与独立人格,不要刻意地追求“同”,如果所有的人对一件事情出奇地一致,应该引起警觉;第五,要防止那些人云亦云,盲目附和求同的人,尹氏曰:“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第六,特别是作为领导者在追求“和”同时要注意那些不同的声音,也可能那些不和谐的声音正是真理所在。

杨伯峻先生评注说:“和”与“同”是春秋时代的两个常用术语,《左传》昭公二十年所载晏子对齐景公批评梁丘据的话,和《国语?郑语》所载史伯的话都解说得非常详细。“和”如五味的调和,八音的和谐,一定要有水、火、酱、醋各种不同的材料才能调和滋味,一定要有高下、长短、疾徐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使乐曲和谐。晏子说:“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因此史伯也说,“以他平他谓之和”。“同”就不如此,用晏子的话说:“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我又认为这个“和”字与“礼之用和为贵”的“和”有相通之处。因此译文也出现了“恰到好处”的字眼。

◎君子“易事而难说”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yuè)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子路第十三)
孔子说:“君子容易打交道,但很难讨好他。不按正当途径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小人不好打交道,但很容易讨好他。不按正当途径去讨好他,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他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这段话其实是说给领导者听的。在领导者的身边,有的人会讨好,有的人不会讨好。如何对待讨好的人?讨好领导是一种人之常情,不要大惊小怪。关键是看下属用什么方式方法讨好,是用自己的工作业绩讨好,还是用歪门邪道讨好,领导者要明察秋毫,切忌上当受骗。

◎君子之恶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jiāo)以为知者,恶不孙(xùn)以为勇者,恶讦(jié)以为直者。”(阳货第十七)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卖弄聪明却自以为明智的人,厌恶狂妄无礼却自以为勇敢的人,厌恶揭人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

◎君子的明辨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一句好话就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有问题而不重视他的话。” 君子的明智“不以言论重用人”,君子的胸怀“不以人废其言”。

◎君子成人之美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第十二)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和这相反。”

孔子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人际关系的准则,这就是“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与人相处要抱着一颗善心、仁心,助人成好事,不助人成坏事。要扬善抑恶,行善积德。

◎君子交友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第十二)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再依靠朋友帮助自己修养仁德。”

这里曾子指出了结交朋友的一个重要作用和目的,就是不仅提高自己的学问修养,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帮助自己提升仁德修养,走上人生的正途。所以,结交朋友要慎重,如果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不仅无益于自己的事业,更可能会使自己走向歧途。

◎君子上达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第十四)
孔子说:“君子日日长进向上,小人日日沉沦向下。”是积极向上还是消极沉沦,也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君子的表率与影响力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第十二)
季康子请教如何为政,问道:“如果杀掉那些为非作歹的人,亲近修德行善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何必要杀人呢?只要您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为政者的品德像风一样,老百姓的品德像草一样,风向哪边吹,草向哪边倒。” 

孔子反对暴政,主张德政。领导者要用自己的德行去教化民众,感化民众。上有所好,下必甚之,领导者好德,则下属自然也会效法。如钱穆先生评注:“凡其人之品德可以感化人者必君子。其人之品德随人转移不能自立者必小人。是则教育与政治同理。世风败坏,其责任亦在君子,不在小人。以上三章,孔子言政治责任在上不在下。下有缺失,当由在上者负其责。陈义光明正大,若此义大昌于后,居上位者皆知之,则无不治之天下矣。”孔子给那些只知道拿大棒惩罚下属的领导者提了个醒,不要总是迷信自己手中的权力,要注重自己的德行修养,以德治天下。

 

君子的价值准则


 君子为什么能够文质彬彬,举止得体,为人处事都显得得心应手,恰到好处,最重要的就是他们拥有自己的价值准则。
 ◎君子何陋之有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第九)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很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去住的话,怎么会简陋呢?” 

“九夷”在齐鲁的南方,比较偏远闭塞。有所作为的君子并不在乎外在的环境,他们的心中自有一番天地。所以,他们“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君子的富贵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wū)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第四)
孔子说:“发财当官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去接受的;贫贱是每个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君子也不会去逃避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心,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是背离仁心的,在紧迫的时候如此,在颠沛的时候也是如此。” 

孔子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认同人们追求富贵免于贫贱的需求与愿望。但求取富贵必须通过正道去获取,消除贫贱也必须通过正道去实现,如果能够做到这些,那就离君子不远了,也就走向了仁人的正途。正如朱熹所注“言君子为仁,自富贵、贫贱、取舍之间,以至于终食、造次、颠沛之顷,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也。”

孔子在这里还特别指出了在特殊情况下,一个人是否能坚守自己求仁的信念。比如“造次”仓促之时,颠沛流离之时。“慕富贵,厌贫贱。处常境而疏忽,遭变故而摇移。”“惟君子能处一切境而不去仁,在一切时而无不安于仁,故谓之君子。”(钱穆先生语)。在非常情况下,还能不能恪守求富贵、远贫贱之正道,是对每个人的最大考验,也是真君子与伪君子的区别所在。
朱熹评注说:“不以其道得之,谓不当得而得之。然于富贵则不处,于贫贱则不去,君子之审富贵而安贫贱也如此。君子为仁,自富贵、贫贱、取舍之间,以至于终食、造次、颠沛之顷,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也。然取舍之分明,然后存养之功密;存养之功密,则其取舍之分益明矣。”
 ◎君子义为先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第四)
孔子说:“君子所了解的是道义,小人所了解的是利益。” 

“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每个人的用心不同,自然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对每个人的立身处世十分重要。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第四)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样干。”

“适”,可以;“莫”,不可以。“义”,宜也,应行之事,恰到好处。义与道相表里,又称道义;义与仁相表里,又称仁义。钱穆先生说“仁偏在宅心,义偏在应务。仁似近内,义似近外。”所有的事情都要符合“应该”的要求,比如扶老携幼,这就是应该的。如何判断应该不应该呢?就要从善的角度来审视了。
一个人要有内在的仁心,但在为人做事的时候,还需要随机应变,一切以合理、合适为妥当。一般情况下,仁与义是表里如一的,比如好心能办好事,但有时候也需要灵活应对,否则,好心不一定能把事情办好。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说:“君子以道义为原则,用合礼的方式去实践,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诚信的态度去完成,这样做,真是个君子啊!” 

日常生活中如何为人做事?孔子为我们列出了四个步骤:第一,坚持原则;第二,遵守规范;第三,谦虚谨慎;第四,诚实守信。如朱熹所注:“义者制事之本,故以为质干。而行之必有节文,出之必以退逊,成之必在诚实,乃君子之道也。”
孔子又说:
“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第十五)
“君子坚守正义,而不拘泥于小信。” 

“贞”,正的意思;“谅”,信,守信用。孔子不是说过:“言必信,行必果”吗?为何这里却说不能拘泥小信呢?孔子认为,“信”必须以仁道为前提,并且服从于礼的规范。孔子又说过:“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义之与比。”这个“义”就是在仁道的前提下,看看守信是不是合适,是不是符合仁道。否则,为了坚守小信可能会造成大的祸害而违背了仁道。
 ◎君子怀德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第四)
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德行,小人关心的是产业;君子关心的是规范,小人想的是利益。” 

一个人境界的高低决定了人生的前途与未来。小人痴迷于眼前的小恩小惠,声色犬马,有时为了获得一己之利而丧失做人的道德,破坏为人的规范,甚至损人利己,危害社会;而君子则着眼于德行的修养与人生境界的超拔,时时处处以德行与规范为准绳,不越雷池一步。可以看出,小人是处在“自我”,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君子则处于“我们”阶段,人我良性互动,共存共赢。这可能就是君子与小人的分别吧。

朱熹评注说:“怀,思念也。怀德,谓存其固有之善。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怀刑,谓畏法。怀惠,谓贪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

◎君子修己安人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第十四)
子路请教如何做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身边的人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的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的百姓都安乐,恐怕连尧舜都觉得难以做到吧?” 

孔子在这一章里指出了儒家为人做事的最高境界,这就是“修己安人”。这也应该作为统治者与领导者的终极使命。第一,修己养德,提升境界,提升水平;第二,安人安天下,达则兼济天下,造福一方,造福社会。

钱穆先生评注说:“人道莫大于能相安,而其端自安己始。安己自修敬始。孔门本人道论政事,本人心论人道,此亦一以贯之,亦古今通义。在己不安,对人不敬,而高踞人上,斯难为之下矣。孔子所言,悬之千百世之后,将仍见其无以易,此所以为圣人之言。故欲求百姓安,天下平,惟有从修己以敬始。至于百姓之不尽安,天下之不尽平,尧、舜犹以此为病。孔子盛推尧、舜,而《论语》言尧、舜其犹病之者凡二见,则人力有限,所以君子又贵乎知命。”

 

君子之道:“三戒”、“三畏”与“九思”


     如何成为君子,孔子提出了著名的君子“三戒”与“三畏”说。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第十六)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未稳定,要戒惕好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戒惕与人争斗;到了老年,血气衰弱,要戒惕贪得无厌。”

《淮南子?诠言训》:“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强暴,老则好利。”人生的三个阶段,需要注意什么,孔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生有两气,一是血气,属客观生理之气;二是志气,属主观意志之气。君子是让“志气”统帅“血气”的人,而不是相反。如钱穆先生言:“血气,人之生理之随时有变者。戒犹孟子所谓持志。孟子曰:‘志者气之帅’,谓以心理统率生理。君子终生有所戒,则其血气无时不为志所率。后人言志,多指有为,不知有戒,是亦失之。”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第十六)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论。至于小人,他们不懂得天命所以不敬畏天命,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慢侮辱圣人的言论。”

所谓天命,朱熹解释曰:“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知其可畏,则其戒谨恐惧,自有不能已者。”古代对于在高位的人叫“大人”,如《易?干卦》“利见大人”,《礼记?礼运》“大人世及以为礼”,《孟子?尽心下》“说大人,则藐之”。对于有道德的人也可以叫“大人”,如《孟子?告子上》“从其大体为大人”。这里的“大人”是指在高位的人,而“圣人”则是指有道德的人。

钱穆先生解释“三畏”:“畏天命:天命在人事之外,非人事所能支配,而又不可知,故当心存敬畏。畏大人:大人,居高位者。临众人之上,为众人祸福所系,亦非我力所能左右,故不可不心存敬畏。畏圣人之言:古先圣人,积为人尊,其言义旨深远,非我知力所及,故亦当心存敬畏。天命在人事之外,非人事所能支配,而又不可知,故当心存敬畏。”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第十六)
孔子说:“君子遇到九种情况是要思考的:看的时候,要考虑是否看得清楚;听的时候,要考虑是否听的清楚;脸上的表情,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与态度,要考虑是否谦恭;说话的时候,要考虑是否真诚;做事的时候,要考虑是否敬业严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向别人请教;即将发怒的时候,要考虑有什么有后患;获取的时候,要考虑该不该得。”

孔子提出的“君子九思”,把人们日常的言行举止都概括了,如果我们确实能够做到这些,注意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日积月累,自然就会修养有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