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修基本须知

 觉醒的大地 2011-04-16

禅修基本须知

安般念(入出息念)修法要点

一.静坐时,以舒适、自然、正直、稳固的姿势坐着(不一定须要盘腿)。

二.先放松身心,自然呼吸。

三.在人中或鼻孔出口处周围选择能感觉呼吸与皮肤接触最明显的“一点”(接触点)。

四.持续地觉知经过接触点上的入出息(呼吸)。

五.不要跟随气息进入体内或出到体外,只应专注于接触点上的入出息。

六.行、住、坐、卧都持续如此专注,避免间断。

说明

“舒适”:坐姿舒适则心易专注,不会被身体的不适所扰。因此腿痛时可以换腿(换腿同时应继续保持专注),不应强忍,以修心为重,不在于外表形式上的精进。

“自然”:坐姿应自然,不应勉强,自然才能持久,勉强不能持久,而且易生病痛。

“正直”:坐姿应正直,头颈正直,下颚微收,背脊端正,两肩平垂,胸部微张,小腹微收。

“稳固”:以最稳固的坐姿静坐,则最能持久。

“不一定需要盘腿”:可依个人的习惯,或盘腿、或两腿分开并排平贴地面、或侧坐等等。

“放松身心”:静坐时若身心紧绷,则心难以平静,修行不易收效,而且易生病痛。

“自然呼吸”:安坐后,最初可以先慢慢做几次深呼吸,然后应保持自然平顺的呼吸,不应加以任何控制。若控制呼吸,则易引生胸部不适等问题。

“人中”:鼻子正下方人中部位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作为专注入出息所依靠的接触点。

“鼻孔出口处周围”:接触点亦可选在两鼻孔之间的鼻中隔外缘,或一侧鼻孔边缘上的任何一点,或一侧鼻孔,或同时注意两侧鼻孔(的入出息)。

“接触最明显”:接触点应选在入出息的感觉最清楚的那一点。既已选定接触点之后,最好每次固定专注于经过该点上的息,不应轻易更换到其他点,如此对定力的培育有很大的帮助。然而,若选一侧鼻孔边缘的某点为接触点时,专注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会因为身体自动更换到对侧鼻孔呼吸,而难以感觉入出息。此时可更换到对侧鼻孔边缘的某点为接触点,并继续专注经过该点(新接触点)的息。尽管可以如此,仍不应频频更换接触点,守在一个接触点至少应持续三十分钟以上,不得已时才能更换接触点,否则不易培育稳固的定力。

“接触点”:之所以必须将心固定守在一点(接触点)的理由是为了避免心随着呼吸进出。心只专注于经过接触点上的息,而不随着息进出;就好像守城人只专注于经过城门下的过客,而不去注意尚未走到城门,或已经走过城门的人一样。但是有些人无法守住固定的接触点,或无法感觉任何接触点,对于这样的人而言,只要他们能感觉到入出息,或能知到入出息,即已足够,他们只需持续地感觉或知道入出息本身,不必一定要依靠接触点。

“持续地觉知入出息”:妄想生时,不必理会妄想,一觉察到妄想,立即回来专注入出息。如此不断练习,久修工夫纯熟,妄想自然愈来愈少,定力自然愈来愈持久。

“不要跟随气息进出”:若跟随气息进出,则不易培育稳固的定力。

“行、住、坐、卧持续专注”:避免间断,持续修行,则能迅速培育起稳固的定力。故应禁语、放下万缘、止息思虑,则必然日起有功。





安般念的次第

一.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单纯地专注于息的本身(整体概念),不应注意息的个别特征,如:推动、流动、冷、热、支持等, 亦不应注意息的共同性质:无常、苦、无我。 保持强而有力的正念,平静地专注于每一次入出息,不理会一切妄想或外缘。

二.知息长,知息短

能专注于入出息至少半小时之后,可进行此阶段。继续专注于入出息,同时亦能自然地知道每一入出息时间的长短。

三.觉知息之全身
   能专注于入出息,并且知道息之长短,持续至少一小时以上时,即可进行此阶段。   在接触点上持续地觉知每一入出息从头到尾的过程。知道每一息的开始、中间、结束。心如此持   续地专注于入出息,没有机会分心。
四.静止息之身行
能专注于每一息从头到尾的过程,持续至少一小时以上时,入出息自然会变得微细,此时只需单纯地专注于那微细的息。若息不变微细,可于静坐前发愿:“愿息变微细”,然后继续平静地专注于每一息从头到尾的过程。
进入第四禅时,息才完全静止。

说明

“安般念的次第”:初学者应学习这些次第,熟练后,则可单独采取其中最适合自己的方法,长时间专注

“息的整体概念”:息本身只是一种“概念法”(即世俗观念;世俗人以为有实体的事物),还不是“究竟法”(即分析到究竟不可在分的根本成份)。我们专注息时应专注息的整体概念(息的本身),而不应注意息的部份特征,如推动、流动、冷等等。

“知息长短”:入出息速度慢时,所经历的时间自然长,入出息速度快时所经历的时间自然短。我们只是在专注于息的同时,也知道息的长短,如此而已,不应默念“入、出、长”、“入、出、短”......;若要默念,只应默念“入、出”、“入、出”...。
“息之全身”:持续觉知每一息从头到尾的过程,开始、中间、结束。但不应默念“始、中、末”...;若要默念,亦只应默念“入、出”、“入、出”...。

“没有机会分心”:专注于息之全身是很有利的修行法,切实履行者可以体验到很强的专注力,因为当中没有让禅修者分心的机会。

“息变得微细”:不少禅修者在修行相当时间之后,会遇到无法感觉到息的这种困境。这时其实还有入出息存在,但因息变得很微细,而且因禅修者的正念不够强,所以觉察不到息的存在。

若禅修者继续保持心平气和,在之前还能觉知息的那一点平静地等待,则由于其念与慧的力量,他将能再度觉知息。若能专注于微细的息,则很容易就进入禅定。

“息不变微细”:除静坐前发愿使息变微细之外,禅修者不应刻意使用其他任何方法以使息变微细,而应继续保持专注于自然的息。对初学者而言,粗显的息容易专注,微细的息不易专注;但是专注于粗显的息很难入禅定,故必须渐渐习惯于专注微细的息,如此才能顺利提
升定力。



平衡五根

一.信:决定的作用----深信修行安般念能成就禅定。

二.精进:努力的作用----策励精神,保持于入出息。

三.念:忆持的作用----警觉、令心守住息,不忘失。

四.定:专注的作用----一心专注于入出息,不散乱。

五.慧:明了的作用----清楚地知道入出息。

精进根与定根必须平衡:若精进强而定弱,则心倾向掉举不安;若定强而精进弱,则心倾向怠惰昏沈。

信根与慧根必须平衡:若信强而慧弱,则倾向迷信盲从;若慧强而信弱,则倾向空谈评论。

念根愈强愈好,时时保持正念,平衡诸根,不忘业处,则修行易得成就。

说明

“信”:对修行禅定的人而言,坚定的信心非常重要。对安般念深具信心与兴趣者将不难达到成就。

“精进”:持续保持中道平等的精进(不太强,也不太弱)是成功的要素。

“念”: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除睡眠的时间以外,都应时时提起正念,专注于入出息。正念持续愈久,定力则愈深。

“定”:深、强、稳固的定力是修行毗婆舍那(观禅)的基础。

“慧”:清楚了知入出息即已足够;运用太多常识于修行上,或对修行方法做太多的讨论都是慧根太过强的现象,反而会影响修行。

“平衡五根”:要使五根平衡,我们必须以强而有力的正念与精进清楚地了知入出息,并且要充满信心地专注于入出息。



平衡七觉支

一.念觉支:忆持入出息。

二.择法觉支:了解入出息。

三.精进觉支:努力觉知入出息。

四.喜觉支:体验入出息时内心的欢喜。

五.轻安觉支:体验入出息时内心的平静。

六.定觉支:一心专注于入出息。

七.舍觉支:心平等中道、不执着、不兴奋也不沮丧。

掉举散乱时应加强轻安、定、舍觉支;不应加强择法、精进、喜觉支。
昏沈瞌睡时应加强择法、精进、喜觉支;不应加强轻安、定、舍觉支。



慎防五盖

一.贪欲盖:对人、事、物的贪爱、欲望。

二.瞋恚盖:对人、事、物的瞋恨、不满。

三.昏沈盖:心力不振、兴趣薄弱、昏沈瞌睡。

四.掉海盖:心情扰动不安,或追悔过去。

五.疑盖:怀疑、多虑,缺乏信心。

五盖当中任何一盖发生时,必须及时觉察,设法对治,提起正念,超越障碍,继续专注修行。




对治散乱方法

一.禁语:除了小参外,不与一切人交谈,一心禅修,利己利人。

二.止息思虑:不回忆过去,亦不计划未来;如此才不会错失现在。

三.不理外缘:放下一切挂碍,只取入出息为心缘念的目标,不纳受其他任何目标。

四.持续修行:行、住、坐、卧一切威仪中,时时专注于入出息。


对治昏沈方法

一.昏沈发生时,可暂时放下目前所修的业处,改专注于其他业处。

二.若仍无效,可思惟从前曾经熟记的佛法。

三.若仍无效,可完整地背诵曾经熟记的佛法。

四.若仍无效,可用力拉扯耳朵,并按摩四肢。

五.若仍无效,可站立、或去洗脸、朝不同方向追眺、或仰望星空。

六.若仍无效,可做光明想。

七.若仍无效,可来回经行(直线行走)。

八.若仍无效,可小睡片刻,然后再起来继续修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