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二)

 學潕祉境ゞ 2011-04-17
 

第二章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什么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特征

1)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整个死亡的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些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的特征: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完善发展,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心理发展的具体过程具有不可逆性);发展的不平衡;发展的差异性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与矛盾

1)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A、少年期心里发展的特点(身体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个性的发展)与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感的矛盾、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的矛盾、意志的自觉性与冲突性的矛盾)

B、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特点(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与矛盾(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求知欲和识别力的矛盾、情绪与理智的矛盾、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

3、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心理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4、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及主要特征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依赖感知的动作来适应外界环境,开始认知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的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词语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任然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转性,单维思维,拟人化或泛灵论)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儿童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或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是思维任然需要具体事务的支持(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转性、去自我中心化、具体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其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已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命题之间的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5、最近发展区及其教育意义

1)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知道的情况下,借助承认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2)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以达到的水平,还应看到正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教育意义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人格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整体性、结构性、独特性、社会性

1)人格发展阶段理论:A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儿童的信任感,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B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C4-5岁)、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有两个:一是发展良心,二是获得性别角色);D6-11岁)、勤奋感对自卑感(该阶段的危机是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的冲突);E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父母教养子女理想的方式是:控制、期望、沟通、关爱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各种教育要求,经常以集体规范、集体舆论、多数成员一致的意见或共同行动等形式,对学生个人的认识、态度、行为等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3)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同辈群体又为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提供社会模式或榜样,同伴群体还是将自己行为同别人行为进行社会比较时的参照标准。

8、分析青少年自我意识突变的原因及特征

1)自我意识突变的原因:A、生理上的原因(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使青少年出现成人感);B、心理上的原因(反省思维的出现,青少年开始把自身作为思考的对象,审视自己的个性特点、道德品质和情绪状态);C、社会上的原因

2)特征:A、成人感和独立意向的发展;B、自我的分化(青少年不仅能认识和评定自我的所作所为,还能把做出这些行为的自我作为客观的对象加以分析、评定);C、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深度不断的增加;D、自我评价趋于成熟(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强,自我评价逐渐从片面性向全面性发展,对自己的评价已从自身特征和具体行为向个性品质方面转化)

9、学生的认知差异、性格差异及其教育意义

1)学生的认知差异及教育意义:

A、认知差异:认知方式差异(个体在直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智力差异。

B、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应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适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2)学生的性格差异及教育意义

A、学生的性格差异:性格的特征差异(对现实的态度、自觉调节自己行动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和内倾型)

B、教育意义:为了促进学生德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学生的性格差异是复杂多样的,除表现为性格特征的差异外,还可能表象为性格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并存。教师要抓住其性格的本质方面,进行全面了解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促使其发扬性格中积极的一面,努力克服消极因素。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通过自我修养塑造良好的性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