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培养学生数学观察能力

 昵称6800008 2011-04-18
浅谈培养学生数学观察能力
作者:刘华    文章来源:实验二小    点击数:1337    更新时间:2006-11-10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同时新课标教材为师生提供了大量的主题图,新的教学模式也倡导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这些主题图以及情境的创设需要学生全面地进行观察,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成为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一、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观察。增强学生勤于观察的意识,培养学生数学观察能力。

1、利用主题图或创设的情境,增强学生勤于观察的意识。新的教学模式倡导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具体的情境,教材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主题图,教师应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对主题图或具体的情境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增加观察的意识。

2、利用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特点,增强学生勤于观察的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客观的认识数学,教师应该做到如下两点:首先是要让学生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如学生每天上学、放学涉及到的时间就隐含着一系列的数学知识——认识钟表,作息时间表,爱惜时间等等。其次就是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眼光”转向更为宽阔的生活情境,看一看身边的人或事物以及通过媒体传来的信息中,存在哪些数学现象,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等。要做到这两点,就需要学生留心观察,因此,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增强学生观察的意识。

二、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观察,教给学生善于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数学观察能力。

学生有了观察的意识,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境指导学生观察,教给学生善于观察的方法。

(一)观察内容的指导

1、观察物体数量的多与少

观察物体数量的多与少,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观察单一物体数量的多少入手;二是观察不同类物体的分类数量的多少;三是从不同角度将物体分类数数。教师应该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观察。例如:1、教版年级第一学期教材第3页,每一幅图中的物体都是单一的,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知道多种数量有几个,从而学习110,第36页第2题,第3题每一题中的形体和图形都不是单一的,教师引导学生先进行分类,才能观察不同类物体分类数量的多少;第39页的“做一做”,教师引导学生既可以从颜色上分了去数数,又可以从形状上分了去数数等等。

2、观察数量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学会了观察物体数量的多少,还应该学会观察数量间的相互关系,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数与总数,大小数与相差数、每份数与总数、一倍数、倍数与几倍数等等。例如:在“倍的认识”时,教师应该抓住时机,让学生观察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如4只蝴蝶和24只小鸟,在比较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多少关系后,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小鸟的只数中有64只,接着让学生摆学具,摆出64只,在观察中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倍的概念。

(二)观察顺序的引导

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是学生学会观察的关键。观察的顺序大致有三种:一是横着看,也就是从左往右看,或者从右往左看。例如:一年级第一学期教材第14页和第15页的数数,就可指导学生从左往右或者从右往左看;二是竖着看。也就是从上往下看,或者从下往上看,例如:学习乘法口诀时,可以指导学生借助直观图竖着看,让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掌握乘法口诀的规律;三是从中心向周围扩展。例如:一年级教材第75页的加减混合,它是用天鹅飞来飞走的情境说明的。原来有4只天鹅,先飞走了3中,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几只天鹅?算式是43+2,这样就比较形象,指导学生观察,再列式计算。

三、尝试成功,促进学生观察,养成学生勇于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数学观察能力。

学生数学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循序渐进的长远工程。为了让学生养成勇于观察的习惯,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不断地尝试成功,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学习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时,学生通过自己摸、看、想,发现了“面”在“体”上,此时教师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己把“面”从“体”上搬下来,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成功,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不断学生观察,培养学生数学观察能力。

观察是智慧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使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这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