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木清华之图书馆篇: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4U 2011-04-19
水木清华之图书馆篇: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2011-04-18 08:32:17)

巍巍清华,百年沧桑;群星璀璨,桃李芬芳。从百年清华走出的俊杰英才不计其数,而留驻清华,见证校园历史变迁和兴衰起伏的,则是那些寂静无言的川石草木和一座座或典雅或雄武或美轮美奂或古色古香的经典建筑。值此水木清华百年校庆之际,作为清华大学的多年老友和合作伙伴,微软公司通过在必应首页连续一周展示的七张清华校园图片,与广大读者共同追忆百年清华的辉煌历史,并以此为清华百年华诞献礼。

 

水木清华之图书馆篇: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水木清华之图书馆篇: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清华图书馆老馆(提供:清华大学;摄影:李睿)     

  

清华大学现在的图书馆是一个新老建筑完美衔接的楼群,图片中是其老馆之东翼,乃清华最早的图书馆,也是清华早期“四大建筑”之一。此图片由清华大学提供,李睿摄影。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如果把清华园的建筑当成一首曲调优美、旋律悠扬的乐曲,那么清华图书馆无疑是这首乐曲中最动听的音符之一。无论旭日东升还是夕阳西下,无论寒来暑往还是岁月更迭,每当你走进清华大学图书馆,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书香,映入眼帘的是莘莘学子孜孜以求的身影。这里是知识的海洋,这里是求知的天地,这里是通向彼岸的精神家园,这里是走向辉煌的成功之路。

 

图书馆的历史变迁

 

清华大学图书馆馆舍由联成一体的东西两部分组成。其中东部(老馆)建于1919年,扩建于1931年;西部(新馆)也即“逸夫馆”于1991年建成。全馆总建筑面积27820平方米。新馆与旧馆风格基本一致,浑然一体,是建筑工程中的杰作之一,曾被评为“北京市九十年代十大建筑”。

       

作为清华早期“四大建筑”之一的图书馆老馆,位于清华大学校园中心,由美国建筑师墨菲设计,19164月始建,19193月完工,是建校初期“四大建筑”中最先动工和建成者。老馆当时的馆舍面积仅有2114平方米。30年代初,因学校发展需要,在有“南杨北梁(梁思成)”之称的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主持下,建成了今老馆之中部和西部,馆舍面积扩建至7700平方米,可容书30万册,阅览座位700余席。

     水木清华之图书馆篇: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关肇邺院士设计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于19919月建成。新馆既保持了同老馆风格上的一致,浑然一体,又不失自身的时代感,同时又在许多细节上有所创新,因而获得了1993年"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至2009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已经达到近2.8万平方米,阅览座位2800余席,馆藏总量约有376万册(件),包括20多万册古籍和一批甲骨、青铜器和名人字画等文物珍品,中、外文学术性全文电子期刊逾48000种。

 

图书馆之名人轶事

 

从清华图书馆中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家大师,也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的轶事佳话。今天我们撷取几例关于大师和图书馆的故事趣闻,以飨读者。

 

(一)钱钟书:横扫清华图书馆

水木清华之图书馆篇: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1929年,钱钟书以数学15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一度名震校园,但是他的国文、英文水平却使不少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位初出茅庐的翩翩才子一到清华便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馆藏的图书甚至英语辞典的借书期限卡上几乎必有他的名字。他的同学饶余威在《清华的回忆》一文中写到钱钟书时说:“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他还有一个怪癖,看书时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画下佳句,又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笔。”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正是由于在文学上的共同爱好和追求,心灵的默契交融,使得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先生一见钟情,并执手走完一生,成就了日后的一段佳话。如今的清华园里,依然流传着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先生平实却美丽的爱情故事。杨绛在她的文章《我爱清华图书馆》中说:“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最爱的是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里,最爱清华图书馆。……我敢肯定,钱钟书最爱的也是清华图书馆。”                                             

 

(二)朱自清:曾任清华图书馆馆长水木清华之图书馆篇: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不知迷醉了多少人的心。身处凡世的纷繁杂扰,我们都会渴望在一个失眠的夜里融入一脉宁静的月色、观赏一片起风的荷塘。当时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的朱自清先生还兼任图书馆馆长。

 

据传,当时清华学生“不拿他这个图书馆馆长当回事儿”,一位学生因在图书馆找不到所要借的书,竟将电话打到朱先生家里,让他到图书馆帮着找。但是朱自清先生是非常敬业的,在1938年国难当头的时候,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艰苦南迁的同时,朱自清也不忘把西南联大最重要的资产——图书想办法带进昆明。当年春天,他将3万册图书从北京带到昆明新校址,但可惜的是其中约7000册则在重庆被日机炸毁。

 

(三)曹禺:在图书馆中完成名作《雷雨》

水木清华之图书馆篇: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一代戏剧大师曹禺也与清华大学图书馆拥有一段不解之缘,他的名作《雷雨》即是完成于图书馆中。他的同学孙浩然这样回忆曹禺在清华大学的读书生活:“他整天泡在图书馆里,从图书馆出来,也总是抱着一摞书,在路上碰到他,他也在看书。”

 

在清华大学的日子里,曹禺如饥似渴地从古今戏剧大师的作品中吸取营养。他几乎读遍了馆中所藏有关戏剧的图书,年仅23岁身为研究生的曹禺在图书馆“西文阅览室大厅的东北边,靠近借书台的长桌”的座位上写出了第一部中国式的话剧剧本《雷雨》。这部光耀中国20世纪戏剧史的名作上演后轰动剧坛,历久不衰。

 

(四)宗璞:常被父亲带去图书馆

当代著名作家宗璞,原名冯钟璞,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宗璞出生不久时,父亲冯友兰执教清华,全家移居清华园,于是她从襁褓中就开始结识清华图书馆。宗璞对小时候随父亲进入清华图书馆是的情形仍然历历在目。她在文章《那祥云缭绕的地方──记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回忆了很多当时的情景。

 水木清华之图书馆篇: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宗璞与父亲冯友兰先生

 

抗战胜利以后,宗璞进入清华外文系学习,虽然“在家中虽然有一个小天地,图书馆是少不得要去的”,宗璞非常喜欢图书馆里的大阅览室。她还在文中提到了从清华图书馆里走出来的少年闻一多。“闻一多1912年入清华学堂,在清华学习9年中,少不了要在图书馆读书,9年中他在课余写的旧体诗文自编为《古瓦集》”。

 

智能聊天机器人小图

 

小图或许难以和前面提到的名家大师相提并论,但是TA的出现受到很多网友的欢迎和热捧。小图是清华图书馆推出的智能聊天机器人,TA可以与网友在线“聊天”,可以提供图书馆相关咨询服务,还能及时地进行学习并且即学即会。

水木清华之图书馆篇: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清华图书馆推出的智能聊天机器人小图

 

小图一经推出,就引起了许多网友们的兴趣,他们纷纷向小图“发难”,还不时对小图进行“调教”,这也让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网站顿时热闹了起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推出,让人们看到了庄严肃穆的清华图书馆另外活泼可爱的一面。

 

(注:文中所用图片与资料编辑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