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析当今社会的管理学 - 3158.cn资讯

 布袋和尚说得 2011-04-21

分析当今社会的管理学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1-01-04

 

21世纪的管理学究竟走向何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回答和猜想。尤其是关于管理学是不是科学的争论,几乎吵翻了天。在这一争论中。明茨伯格认为,管理中有科学的成分,但不全是科学。管理中科学的成分是关于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和互动规律的总结与提升。那么,究竟什么是管理学呢?它的未来走势如何呢?

管理学是一个让人兴奋的领域,以外行人的眼光看来那是根本看不透的,他充满了乐趣和挑战,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来融合。

管理学在中国来说常常被人看不起,认为是无用的学科,有人会说,我即使不学管理学,我也一样可以做老板,当老总,对的,但那只是管理学里面的一点点一点点,真正的管理学是一片无边的海洋,从这岸看不到那岸,充满了社会的整个角落。德鲁克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把企业看作了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器官,我们需要对整个社会来进行管理,没有了管理便没有了秩序。

管理可以提高效率,在以前甚至古代来说无系统的管理也许对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没有多大的影响,但是在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情况下,如果不懂得管理,没有实习有效的管理那是可怕的一件事情,那最终将被淘汰出局。

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过可以称得上管理学家的大师,即使现有的一些有名的企业领导人也只是从自己的经验和总结中摸索出来的,而真正的像德鲁克先生一样的大师还未出现,所以这也许是中国管理学界的悲哀,如此一个人口的泱泱大国竟然没有几个德高望重的管理学家,所以在中国管理学的地位一直比不上经济学,而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总是要依赖于经济学家的分析。

可能这也是由于近几十年来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人们爱谈经济,想搞经济,但却忽略了管理的重要性,忽略了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所以大批的资源被浪费,现今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我们可以进行研究,他们走的是靠资本原始的积累,走的是资源浪费型的道路,那个时代管理学还未出现,所以我们不过分的责求他们,而今天在发展的经济过程中,我们应该强调的是管理的作用,而不是在走从前的老路,可以这么说任何一个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促进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管理,而不能只顾经济。

经济学在今天应当为管理学而服务,任何经济学的理论都是在建立在假设之上的,而管理讲求的是实效性,有效性,中国今天更需要管理,经济要为管理来服务,这是未来社会形态将要走向的必然趋势。
 
 
西方社会管理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文章作者:[虽死犹生的国企人]

  从单纯狭义地考察人的行为,到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
,人与企业的相互依赖和融合,再到从社会文化的高度来研究人
的行为模式,“人”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越来越得到清楚
的认识,企业逐渐将注意力从对“钱”、“物”的管理转向对“
人”的管理。

  管理活动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只是在过去的
几百年中,尤其是上个世纪,管理才被系统地加以研究,逐渐形
成一种知识体系,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

  20世纪前半期,是管理思想多样化的时期,有三大主流派别

  科学管理学派 从如何改进作业人员生产率角度看管理,把企
业看作机器,而管理者是工程师,他们确信只要有可用的输入,
机器就可以保持正常运转,任何由员工造成的未能达到预期结果
的问题,都可以看作是工程问题,只要加点润滑油(钱当然是最
好的润滑油),机器就会恢复正常。而事实证明:时代越往前走
,这种办法的效力就越弱。

  定量分析派 专注于开发应用数学方法,主张将统计学、最优
化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等计量方法应用到管理决策中。事实证明:
这种办法的效果很不明显,因为管理者直接了解企业的现实的活
动和问题,而无须借助于这种抽象的活动。

  人力资源派 强调人力资源对企业的重要作用,重点研究对人
的管理。在20世纪后半期,三大派别趋于一体化的背景下,人力
资源派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构成了关于激励和领导的现代观点
。人力资源派有众多的理论思想,下面按其形成年代逐一介绍:

  工业心理学思想(1912年)研究工作对人的要求,识别最适
合从事某种工作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特征,将心理学的实
验方法应用到人员选拔、职业指导和工作安排方面;研究和设计
适合人们的工作的方法、手段和环境,以提高工作效率;认为员
工的学习和训练是最经济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和手段,员工的
心理条件极为重要。

  系统组织理论(1938年) 企业是具有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的
人们组成的,管理者的主要作用是在沟通和激励员工尽最大努力
。企业通过其影响力的职能来有意识协调和改变员工的行为和动
机。企业的要求要同员工的需求结合起来。

  需求层次理论(1943年)人类的需求包括五个层次:生理需
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从基本的
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自我实现,按层次排列,只有在需求层次中
的某一步得到满足,下一层次的需求才会被激活;一旦人的某种
需求被充分满足,就不再对行为产生激励作用,这时人会追求更
高层次的需求,如此逐级上升,成为人类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自我实现(即发挥出个人的全部潜能)是人类生存的最高需求。

  强化理论(1956年) 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激励那些企业需
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企业不相
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正强化包括奖金、提升等措施,
负强化包括处分、降级等手段。

  X理论和Y理论(1960年) 管理者关于人性的观点是建立在一
些假设基础之上的。X理论假设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逃避责任,
必须采取强制措施和惩罚办法,迫使他们实现企业目标。推崇胡
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政策。Y理论假设员工视工作如同休息、娱乐一
般,如果员工对工作作出承诺,会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直
到完成任务,大多数员工主动承担责任,并具备正确决策能力。
建议让员工参与决策,为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和责任感的工作,
建立良好的群体关系,会极大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双因素激励理论(1966年)使员工在工作中感到满意都是属
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因素;使员工感到不满意都是属于
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因素。前者称为激励因素,后者称为
保健因素。保健因素包括企业政策、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工作
报酬等,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不能接受时,就会产生不满
意,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意
,并不能导致积极态度,这就形成了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
中性状态。激励因素是指那些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
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成长和发展机会等。要调动员工的积极
性,不仅要注意物资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要注意工作
的安排和员工的精神鼓励,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这种内在的激
励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明显。

  有效管理者理论(1974年)管理者的效率,往往是决定企业
工作效率的最关键因素,而有效管理的首要活动是分析管理的环
境,明确提高工作效率必需解决的问题。

  Z理论(1981年) 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和亲
密,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为基本原则,实行民主管理。

  企业文化理论(1981年)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
部分。

  学习型企业理论(1990年)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企业的学习
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
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企业,具有以下特
征:员工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包括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程
学习和团体学习形式;“地方”为主的扁平结构(即从最上面的
决策到最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的间隔最少);自主管理;管理者是
设计师、仆人和教师。

  资本主义社会经过100年的探索,走进了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
大门。而社会主义呢?他们恰恰在步资本主义的后尘,把人家丢
弃的口香糖逐个的又嚼了一遍,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难道不是
社会主义的悲哀吗?我们的改革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落后而
改革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