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文:双排键电子琴声乐艺术指导职能探索

 兿海名洋 2011-04-21
双排键电子琴声乐艺术指导职能探索
【摘要】 本文通过对双排键电子琴用于声乐伴奏的适用性与便利性的分析,提出双排键电子琴声乐伴奏时还可以履行艺术指导职能。又分别探讨了在声乐表演、声乐排练、声乐作品制作与创作、声乐教学训练等环节与活动中,双排键电子琴声乐艺术指导职能的重点内容与特点。
【关键词】 声乐伴奏 双排键电子琴 艺术指导 声乐排练
声乐伴奏华美化、便利化、专精化、指导化等发展趋势,已导致伴奏形式经由节拍器械与单一乐器伴奏,升级为和声乐器(钢琴)与乐队伴奏。双排键电子琴作为新兴的功能强大的交响乐器,在伴奏的华美性与便利性等方面,具有不低于,甚或超越钢琴与乐队伴奏的优势,必将逐渐进入声乐伴奏领域而后来居上[1]。
双排键电子琴用于声乐伴奏,由于它在结构功能和运用方式方面存在着不同于钢琴与乐队之处,会产生某些不同于独奏的演奏要求,需加探索[2]。
钢琴与乐队伴奏导致声乐作品复杂化,使作曲家在创作之初,就把伴奏作为歌曲整体构思的一部分来考虑,伴奏与歌曲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紧密配合着歌曲的进行,并随着歌曲的陈述、展开与再现不断丰富及变化,同时又有其自身的逻辑布局。此时,伴奏与歌唱相得益彰,共同成为声乐艺术的组成部分,从而对演唱者提出了比单纯歌唱更高的音乐要求,即声乐与器乐的密切结合、相互辉映。于是衍生出钢琴艺术指导与指挥艺术指导的职能,来帮助演唱者达到这一更高要求。由于艺术指导的工作性质相当于音乐教师,显然,依托功能齐全的双排键电子琴,比依托钢琴与乐队,来开展艺术指导活动,具有相对优越性与便利性[3]。
本文将在以上认识基础上,探讨双排键电子琴声乐艺术指导的职能。
声乐伴奏不仅用于声乐表演,声乐作品创作与制作,还更多地用于课堂声乐教学、声乐排练。此时,高水平的声乐伴奏者常会在单纯伴奏之外,又兼负起音乐教师职能,即对歌唱者或声乐学生在(除了吐气发声之外的)作品风格、音乐处理、语言掌握、声音运用等方面进行艺术指导。在欧美等声乐发达国家,19世纪末便已形成了艺术指导的专业,由声乐伴奏家或乐队指挥担任。另一方面,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在国外经过一百年左右的发展,已分科为歌剧排练教练、艺术歌曲演奏、声乐艺术指导和音乐会伴奏等若干有所关联但目标不同的专业。这表明了声乐伴奏的专精化趋向。
我国音乐学院中也已将资深声乐钢琴伴奏教师称为艺术指导。在这个意义上,声乐伴奏的地位已由合作伙伴上升为指导者,其作用也相应扩大,由辅佐而成为声乐艺术的保障。
声乐伴奏的指导化与专精化趋向,所突出的并不是乐器的独奏水平与演奏技巧,而是更侧重于音乐处理、风格把握、语言等等方面,并从适应音乐表现的角度(绝非从发声技巧的角度)指导演唱者调整声音的运用,和以丰富的舞台经验指导演唱者的表演活动。其中,使演唱与伴奏相互和谐匹配地准确表现作品,乃是重点。因此专精化与指导化正是为了更好地和美化。
双排键电子琴丰富的音色与强大的音响,以及特具的多乐器音色交响功能,使它在代替乐队伴奏上具有便利性。它的易于移动、自带扩音装置又使它比钢琴便利。特别是利用其内录、混响技术可以获得失真小并且迭加了回响效果的伴奏音带,可在教歌、练唱、排练、音乐效果检查中反复播放,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可以大大降低活动成本与准备时间。
但是在为合唱伴奏,戏剧伴奏以及代替乐队作声乐伴奏时,由于取消了指挥,双排键电子琴伴奏者要身兼指挥与伴奏两重角色,其编配、指导的任务更重。此时,其艺术指导职能可以参照指挥的艺术指导职能来拟定。
对双排键电子琴伴奏者来说,这种指挥设计就是编曲配器与音色选择。双排键电子琴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已使各种乐器演奏中依赖熟练的高难度技巧,可由简单的键盘操作而实现。从而使学习演奏比较容易,使演奏者的主要精力可集中于总谱阅读、音色鉴选、编曲配器和改善音乐效果上。这意味着双排键电子琴演奏者的实质工作与基本素养,相当于乐队指挥,其读总谱、作曲、配器方面的较多知识与实践,也使他能比钢琴等传统乐器伴奏家更快更好地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从而,比传统乐器演奏者更适合于担负艺术指导职责。
双排键电子琴声乐艺术指导活动,可以在几种相关的场合(环节)分别进行。第一是声乐演出准备与表演、总结环节,第二是声乐排练环节,第三是声乐教学、训练环节。对于声乐学生、刚组建的合唱团队或歌唱新手,或许要三个环节齐全、衔接地实施艺术指导。而对专业歌唱人员,大多只须经过第一、第二两个环节。对成熟的歌唱家,又在娱乐性、联谊性表演时,甚至只须进行第一环节的艺术指导。一般来说,歌唱者音乐素养与演出经验愈丰富,须加以艺术指导的环节愈少,艺术指导的内容愈少,艺术指导的方式愈温和,艺术指导活动变成了取得共识与默契的过程。
当然也会发生逆指导的现象,即当双排键电子琴演奏者声乐伴奏与演出的素养不够,又为表演经验丰富的歌唱家伴奏时,反而会得到对方的指教点拨。这告诉我们,为了胜任声乐艺术指导职责,双排键电子琴演奏者必须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声乐伴奏水平和舞台演出经验。
在声乐演出准备与表演、总结环节,艺术指导指向于获得最佳的演出效果。
本文来源于 www.(论文网) 原文链接:http://www./jiaoxue/qitajx/040G242R010.html由于舞台吸音,歌唱者与双排键电子琴演奏者对听到的声音要素会把握不准,而对琴声与演唱声的响度比例的准确把握是演出效果的前提,所以事先要到各观众席聆听、试音。如果歌手乐感强,就可以使用自动伴奏,并随机启、停伴奏节奏,充分利用低音和弦、打击乐、琶音等功能,使音乐华美谐和。伴奏前先要根据乐曲分析,选好自动节奏和伴奏音量,并在与歌手取得共识后,在乐谱上记下音量开关位置,防止在演出中临时调整,影响效果。自动节奏可按乐曲进行穿插换用,但不宜从头加到尾,以免扼制了歌手的自由发挥。当歌手用延长音、自由节奏等发挥声乐技巧时,须及时关闭自动伴奏,改用手动键控。并用足键或手动打击乐打出低音节奏,以配合下键盘旋律,构成不很鲜明的伴奏音响,与歌手的自由节奏相配合。伴奏中还可适当加入混响音,并在乐句结束时加入“通通鼓”,以平衡节拍时差和提示歌手进入新乐句,这些都能增强伴奏效果。在歌手感到困难的较高、较低音处,可经过歌手同意加入乐器的人声音色,反之在歌手表演歌喉与技巧之处,则减弱甚至停止伴奏。此外对于歌手出场、服饰、表情动作、行礼谢幕等,也须关注与指导。

在声乐排练环节,双排键电子琴取代了乐队,伴奏者常须肩负指挥的艺术指导职能。一个伴唱乐队指挥或一个合唱指挥要激发、提高合唱团员与乐手的音乐水准,首先必须结合具体声乐作品,提高自己的认识、领悟,进行指挥动作的表达构思,并且再进一步构思如何将此领悟与表达构思传递给团员与乐手。这些活动构成了指挥的前期工作,并决定着排练与声乐表演所能达到的高度。前期工作内容,首先是选定声乐曲目,其次是熟悉声乐作品,再次是设计指挥方案。设计时要从整体出发、从细节入手。哪里是呼吸拍、收拍,哪里是起声的拍点,哪个部分强、哪个部分弱,哪个部分渐强、哪个部分渐弱,歌声与乐器声在时间、强度、音色方面如何衔接协调等都要设计清楚,尽可能完美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指挥动作的设计,将作品的速度、强弱、高潮、呼吸、起唱、结束等细节,用相应的指挥动作固定下来,特别是在排练的时候,一定要用固定下来,已为歌手所熟悉的指挥动作对歌唱人员与乐手进行有计划、有步聚、有耐心的、反复多次的强化,这样才能使歌唱人员认真贯彻指挥的意图,并对所演唱的作品有一个完整的、较深层次的理解,最终才可能做到声音的和谐统一。由于伴奏者并不能像指挥那样挥臂,就要改用其他的提示表情与动作。

双排键电子琴的中频音响近似人声,预置音色中也包括了人声音色。在为合唱、重唱表演与在教学、排练伴奏时,可根据演唱团队的欠缺有限制地使用起弥补、衬托作用的人声音色,来养成歌手对圆满音色的听觉与追求。声乐排练中对发音整齐、各声部比例、力度、持续与艺术表达、表情动作等方面,也须关注与指导。

在声乐作品制作方面,特别是歌手用于递交参赛送评的资料时,双排键电子琴伴奏的艺术指导职能,与声乐表演环节类似,而在声乐作品创作中,双排键电子琴伴奏者应成为创作者的助手与辅佐,以自己擅长的配器知识和变奏能力,来实现创作意图并对歌手作适当解说与指导。

在声乐教学、训练环节,双排键电子琴声乐伴奏的艺术指导职能可以最有效地发挥。因为乐器强大而多样的功能,使它可以在声乐训练与音乐教学的每一场合,起到支持与依托作用。而对其中大部分音乐(节奏、旋律、和声、音色、音程、音准等)教学场合,双排键电子琴演奏者比声乐教师更了解其乐理知识与技巧。即使运气、发声等专业技巧训练中,乐器也能通过录音、预置音色等功能,提供分析、比较手段与示范,有力地辅助声乐教师的教学与歌手的自学。

总之,双排键电子琴的声乐艺术指导职能是多环节、多方位、多层次的。其具体内容与方式值得深入探索与广泛开发。

参考文献:

[1]谢及.声乐伴奏发展趋势与双排键电子琴伴奏.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0(1)

[2]谢及. 声乐双排键电子琴伴奏探索艺术教育,2009(8)

[3]谢及.电子乐器与音乐素质教育.中国音乐教育,2005(7)

作者简介:谢及(1974-),男,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副主任、电子键盘专业副教授,主要从事双排键电子琴艺术创作、教学研究与流行音乐教学管理工作。

本文来源于 www.(论文网) 原文链接:http://www./jiaoxue/qitajx/040G242R010_2.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