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前歌声”让孩子们与快乐同行

 兿海名洋 2011-04-21

“课前歌声”让孩子们与快乐同行

——观摩吉林市中小学音乐教育活动有感

 

郭声健

 

 

    201010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吉林市召开,会议期间,代表们分赴多所中小学校观摩了学校艺术教育现场。令笔者感受最深的一项活动是已经在吉林全市中小学普及多年并成为了该市艺术活动品牌的“课前歌声”。

所谓“课前歌声”,是指在每一节课上课前,各班自行组织学生演唱歌曲,一般由每班文娱委员担任指挥,学生跟随交互式电子白板上提供的音乐伴奏和呈现的影像画面进行演唱。“课前歌声”这项活动于1990年由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发起,继而推广至全市各中小学校。吉林市教育行政部门及各中小学校通过举办现场研讨会、开展班级歌唱比赛交流、聘请专家指导、确定指导性曲目等方式,使“课前歌声”活动得以成功地推广和持续下来。21年来,“课前歌声”活跃了该市的中小学校园文化生活,丰富了艺术教育内容,营造了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成为吉林市艺术教育的一道靓丽的风景。与此同时,“课前歌声”还“催生”和“唱出”了诸如“百灵鸟”、“太阳花”、“小云雀”等一批在国家级艺术展演中获奖的合唱团。特别是乡村校园也因此飘出了优美的歌声,如飘洋小学的学生合唱团在2004年就走进人民大会堂演出获得金奖,2009年又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参加国际交流演出并获得5块金牌。20108月该合唱团作为全国六个合唱团中唯一的农村孩子合唱团,参加维也纳的世界和平合唱节被评为“杰出合唱团”,其中的两名学生还入选世界和平合唱团,参加了上海世博会的演出。

    吉林市中小学的“课前歌声”活动,不仅感动了大家,更是引发了我们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诸多思考。

 

一、窘迫的现实:歌声寥寥校园静悄悄。

    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小学校园是书声琅琅歌声嘹亮的地方。可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校园印象在改变,回荡在校园里的歌声离我们渐渐远去了。分析起来,大致有三个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窘迫现实。

    第一,音乐教学内容的丰富,导致了音乐课堂上的歌声越来越弱。音乐新课改之前,歌唱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新课改之后,音乐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了,歌唱在音乐教学中的传统主导地位随之被音乐鉴赏所替代。不仅如此,由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有四大领域,歌唱只属于表现领域里的一个方面,而在高中阶段歌唱也只是六个模块之一,这就使得即便是在音乐课堂教学领域,歌唱的比重急剧下降。如今的音乐课堂上,学生歌唱的机会少之又少了。

第二,音乐课外活动的功利,导致了唱歌已成为少数人的特权。在现在的中小学校园,我们也偶尔能够听到优美的歌声,那更多是学校合唱团在排练,或者是学校在准备艺术节展演和艺术类比赛的节目,或者是极少部分音乐专业特长生在为高考和中考而突击做着应试准备。总之,本属于每一个孩子的歌唱权被无情地剥夺,学校为了这样和那样的功利目的或“窗口效应”,把歌唱的机会只赐予了极少数人。

第三,学校应试教育的重压,导致了生动活泼的校园寂静沉闷。如今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文化,应试成为了校园运转的轴心。而应试需要寂静的校园,需要安静的心态,需要独立的学习空间,这一切都让歌声与之格格不入。歌唱会被认为制造了嘈杂的声音而影响了其他班级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会被认为让学生精神亢奋而无法静心学习,会被认为让学生因此而聚到一起而分散了学习精力。因此,本应该歌声嘹亮的快乐校园,现在越来越失去青春的活力,甚至安静得让人有些窒息。

 

二、迫切的需要:歌声陪伴青少年成长。

歌唱无论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甚至是在整个中小学教育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优美而嘹亮的歌声应该是中小学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可以这么说:没有歌声的学校不是好学校;没有歌声的教室不是快乐的教室;没有歌声的音乐教育不是完整而真正的音乐教育;不提供给每一个孩子歌唱机会的教育不是公平和优质的教育。因此,让中小学校园歌唱起来,让歌声陪伴学生快乐成长,这是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第一,歌唱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整个中小学音乐教育体系中,歌唱教学与其他方面教学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是实施最公平的教学,也是最便于操作的教学。目前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严重存在着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享受音乐教育权利不公平的问题。之所以存在这样的不公平,主要是因为音乐教育的师资以及硬件器材设备等教育资源在配置上的不平衡。而且由于音乐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属于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而使得这种教育资源配置上的不平衡更为严重,城乡之间反差极大。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歌唱教学体现出了它最具普惠性的优势,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最广大的中小学生享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因为,歌唱教学相比音乐教学的其他方面而言,操作最为简便,对硬件设备和音乐教师专业水平的依赖性程度最低,它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师资问题也相对容易解决。可以说,任何一所学校,只要想开设歌唱课就都可以开设出来。其次,它是学生最喜爱的教学,也是影响最深远的教学。中小学生之所以喜爱歌唱教学,主要是因为,只要是身体健全的人,几乎人人天生都喜爱歌唱,而且在歌唱面前一律均等。只要有嗓门,能发出声音,就可以想唱就唱,就可以唱得响亮。可以说,歌唱遍及每个角落,歌唱伴随整个人生。

也正是由于歌唱教学所具有的这种特殊优势,使得它在整个音乐教学体系中处于一种特殊的、无可争议和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这样的一种地位主要表现在:其一,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内容,也是最基本的课外活动形式。不管我们的音乐课程改革怎么改,不管音乐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哪一方面,歌唱教学在音乐教学体系中的这两个“最基本”的定位,都是无法改变的,这是音乐与音乐教育自身规律所决定的。其二,歌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是学生最有效的抒发情感途径,也是最有效的群体交往手段。同样的道理,不管我们如何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也不管我们强调通过什么内容和途径来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歌唱教学的上述两个“最有效”也是不容置疑的,这是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审美特点所决定的。

总之,歌唱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最具普惠性、最有生命力、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领域和模块,理应在音乐教学中处于头等重要的地位。重视歌唱教学,是遵循教育规律、尊重人的天性的基本要求,是音乐教学追求真实、回归自然的必然选择。歌唱教学可以融合鉴赏与创造等其他相关领域和模块的内容,在整个音乐教学体系中发挥着基础和统领作用。

第二,歌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十分独特的作用。

校园文化具有“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鲜明特点,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主流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校园广播、课间音乐、电视网络、课外艺术活动以及教室、走廊、学生各类活动场所等,处处都体现出校园文化的特质和学校的特点,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为青少年营造了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成长环境。艺术教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显示出很强的活力。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最主要内容,和其他方面比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是发挥着十分独特的作用。

如前所述,如今的中小学校园,基于多方面的原因,歌声越来越微弱,使得本来应该朝气蓬勃、生动活泼的校园越来越像静谧的科研院所、森严的政府部门抑或像成人大学,中小学的校园文化成人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没有了歌声或者歌声微弱,中小学校园就没有了青少年所特有的积极向上的活力,就没有了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天真活泼的童趣。青少年儿童正是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他们有健康的情感需要表达,有正常的情绪需要发泄,有学习的压力需要释放,而歌唱则是他们最好的情感表达方式,最理想的情绪发泄途径,和最有效的释放压力的载体。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一个充满着歌声的校园,能够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它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特点。

第三,推广“课前歌声”活动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吉林市20余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开展“课前歌声”的活动,让歌声每天每节课都陪伴着学生,其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归纳起来,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有利于深化音乐课程改革。前面谈到,音乐新课改之后,歌唱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已经削弱了,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歌唱的机会也少了,这是很不正常的,是值得我们好好反思的。“课前歌声”活动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音乐新课改所导致的上述不足,而且“课前歌声”活动的开展,也让学生对音乐更加喜爱和期待,从而也有利于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施。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课前歌声”是一种典型的集体行为,和谐、合作、关注他人,是“课前歌声”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要求,特别是通过开展班级歌唱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在歌声中真切体验到了团队的力量、集体荣誉的珍贵、彼此合作与尊重的重要。第三,有利于改善学习环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口号已经喊了若干年,有关政策也出台了若干个,但学生的学业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越减越重,在教育体制不能得到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这样的状况还会持续下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前演唱一首歌,虽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至少在学生处于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之下能够让他们舒缓一下紧张的神经,让学生能够以更饱满的情绪和更集中的精力去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

 

三、美好的未来:歌声属于每一个学生。

即将颁布实施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11-2020)》,确立了未来十年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目标,其中首要目标是“实现惠及全体的艺术教育”,即让所有的学生都拥有享受艺术的机会。这是针对目前我国一些农村学校还没有开设艺术课程的现状而提出来的奋斗目标。然而,基于师资、设备条件等问题,这一目标的实现显然并非易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认为,“课前歌声”也许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条有效而现实的途径,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课前歌声”活动本身就是艺术教育的内容,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艺术课程。

那么,如何推广“课前歌声”这一既有利于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又有利于促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呢?我们认为,主要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课前歌声”该怎么唱。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要注意:首先,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是采用“每课一歌”模式还是“每天两歌”模式或其他模式,以解决好有时间唱的问题。前者如吉林市的做法,无论上什么课,课前都唱一首歌,后者则是集中在上午第一节课和下午第一节课的课前预备阶段来歌唱,每次可根据时间的长短确定演唱歌曲的数目。其次,在有条件的学校,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声像辅助作用,比如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尽可能为学生的演唱营造富有艺术美感的场景,以解决好有兴趣唱的问题。再次,学校要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要争取获得专家的帮助,广泛收集歌曲资源,建立丰富的“课前歌声”曲库(或校园曲库),以解决好有歌唱的问题。

    第二,“课前歌声”该唱什么。“课前歌声”和上音乐课不一样,学生在“课前歌声”活动中演唱的歌,一定要是学生自己所喜爱的歌,一定不是被人强迫演唱的歌,否则的话,《课前歌声》活动是难以坚持下去的。因此,我们在建立校园曲库或选择演唱曲目时,不要在乎歌曲是来自教材上还是教材外,是艺术歌曲还是流行歌曲,是经典歌曲还是新创作歌曲,是少儿歌曲还是成人歌曲。一句话,凡是内容健康且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的歌,都可以在“课前歌声”活动中演唱,我们要把歌曲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交给学生。需要说明的是,有的歌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会唱,这没有关系,可以让学生边唱边学,边学边唱;也可以由会唱的学生教;还可以跟着多媒体音响设备一起唱。唱得多了,自然就会了。

    第三,“课前歌声”该如何坚持。“课前歌声”活动开展一天、一周甚至一月,或许并不难,但要想像吉林市所有中小学那样二十年如一日地坚守下来则并不容易。那么,如何将这一有益的活动坚持下去,让所有的学生长期受惠呢?首要前提是上面谈到的,一定要让学生唱自己喜爱的歌。除此之外,学校还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强化学生的歌唱兴趣,如定期开展班级歌唱比赛或观摩展示;在学校举行集会的时候组织班级拉歌;评选“课前歌声”优秀班集体和优秀组织者;学校集中培训班级文艺委员以提升他们的指挥能力;及时充实和更新校园曲库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相信能够很好地巩固学生对“课前歌声”活动的兴趣与效果,使“课前歌声”真正成为校园常态,成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朵美丽奇葩。

 

    郭声健: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学、艺术课程与教学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