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阅读不可少

 劢踔 2011-04-22

 

 

 

□ 河川

423日,是世界读书日。阅读对人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中华民族无疑是一个有着良好阅读传统的民族,有关名人与书的趣事不胜枚举。北宋大儒张载,屏居南山之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这是读书人的境界。一代伟人毛泽东酷爱读书,他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青灯黄卷式的传统阅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大儒、伟人。

然而,近些年来,我们更多地看到,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新趋势,许多年轻的一代,更喜欢在资讯汪洋中嬉戏冲浪、浅尝辄止,变成了“知道”分子。阅读变得功利化了。在许多书店里,显眼位置处多是权谋、管理、应对纠纷等类的“快餐”书籍。书店里的人头攒动,正和心灵的饥荒形成强烈的反差。往往我们读的功利书愈多,发现饥荒越厉害。捧着教辅书、快餐书、漫画书太久,我们的视野变得狭窄,只局限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进而造成精神上的乏力,思考社会、思考人性的乏力。

在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的今天,阅读已不仅仅关乎个人的修身养性,更攸关一个国家和国民的素质和竞争力。为什么读书,读些什么书?在这个关于读书的节日里,我们该重新思考,重拾读书精神,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书香社会。

如果仅仅满足于浅阅读或是功利化阅读,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毁灭性的。不求甚解的肤浅阅读会养成肤浅的思维,这种肤浅的思维会做出肤浅的决策。在高科技浪潮中,很多发达国家反而更强调传统式阅读,世界很多国家都把提倡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过实施这些措施重新唤起传统阅读。

传统阅读更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抽象思维、理性思维,更有利于培养人的文化尊严和文化自觉。古人读书讲究“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慎思之、笃行之。”读书是提高文化修养和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要把传统阅读做深做好,就要从娃娃抓起。一个人如果从少年时代没有养成阅读习惯,长大了再培养就会很困难。读书应尽可能地阅读经典著作,因为经典不仅是经过长久实践的检验,而且多出于大师和名家之手,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学术修养也反映在书中。

在阅读已呈大众化、通俗化甚至娱乐化的今天,更需要传统阅读、深度阅读,不能满足于“我在读,我在看。”读书不仅要过眼,更需要“过心”、感悟、印在心上,才能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