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艺术世界:观众、市场和博物馆》

 華登 2011-04-22
资讯/市场

《全球艺术世界:观众、市场和博物馆》
当代艺术与投资 poker
2010年01月14日 12:12:29 32

编者: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
           安吉拉•白蒂斯格(Andrea Buddensieg)
出版:GAM项目所出版


艺术史家不仅仅是现象的发现和归纳者,杰出的艺术史家和出色的艺术家一样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德国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出生于1935年)就是一位具有艺术家一般敏锐嗅觉和勇气的学者。早在1984年,贝尔廷就写出了《艺术史终结了吗?》这样一部反思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史学的论著,对于传统艺术史的书写是否仍然适用于理解和记录当代艺术的创作提出质疑。当代艺术的实践已经超出了线性的、交替发生的规律和经验,而是在同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内多重线索地、交错发生地上演着精彩的表演。这不仅仅是对艺术史本身的挑战,更是一种对与已有的艺术史学的方法论相关的惯性、经验、权威和权力的挑衅。
从2006年起,年过70的贝尔廷又一次开始向艺术史的方法论开战,并且提出了“全球艺术”的概念。这不是一个时髦而空洞的词汇。这个概念是针对当代艺术在1989年之后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而提出的。这一出发点被艺术史家安吉拉•白蒂斯格(Andrea Buddensieg)在为《全球艺术世界》一书的前言中准确而激动人心地描绘为“当代,而不是现代,已经变成风靡国际市场的一个词语,因为它描绘了一种没有边界也没有历史的艺术。”当代艺术在迅速成长和强大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市场的双重影响下正在经历着复杂和生动的蜕变和发展,很多的变化已经超出了艺术史经验中对于艺术生产的理解,特别是超出了西方艺术史学的经验和理论框架,更是超出了地理、时间、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多种边界。
为此,汉斯贝尔廷与德国新媒体艺术学院和中心(ZKM)的主席、著名的新媒体艺术家 皮特卫贝尔(Peter Weibel)合作以ZKM为主办机构,开启了一个历时数年,仍然在进行当中的庞大而不空泛的项目。在这个项目中,贝尔廷自身也在逐步地深化和更正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个变化可以从该项目所组织的一系列研讨会和出版物的题目的演变中可以看出。这个项目简称为“GAM”,是“全球艺术和美术馆”的英语缩写。贝尔廷在开始命名这个项目的时候体会到在1989年全球化的语境中,影响和塑造艺术实践的不再仅仅是参与艺术生产的个体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或艺术史家,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力量,是艺术机构,特别是美术馆包括现当代艺术馆、以及演变和调整自我定位的人类学博物馆(比如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等)的大量出现和活跃的表现在回应和影响当代艺术思考和创作。所以在“GAM”前期所举办的几次大型研讨会都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和美术馆的馆长或策展人来从各自具体区域和美术馆类型的实践出发讨论当代艺术的变迁和现状。这些研讨会上的发言被集结成册,于2007年出版了《当代艺术与博物馆:一个全球的视野》一书。在此之后,连续举办的两次大型研讨会又体现出GAM的核心人物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得到进一步地拓展,那就是将经济和艺术市场与艺术机构平行地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来研究和探讨,这其中就包括了突出的中国现象,由于短期内艺术市场的膨胀和发展使中国当代艺术的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资源,而艺术生产和思考也在这种生态之中形成其特有的面貌。因此,艺术市场和经济、拍卖行、企业开办的美术馆、收藏家等与艺术家和博物馆一样成为当代艺术的语境和有机的组成部分。这些思考和讨论被集合在GAM项目所出版的第二册研讨会发言文集《全球艺术世界:观众、市场和博物馆》,这也是本文所希望推荐的文集。这本出版物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从波罗的海到拉丁美洲到中东到亚洲等地的实例分析和讨论,论文的撰写者不仅在地理上呈现了全球化的多样性,也在他们所扮演的身份和论点上体现了艺术世界这个生态和系统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不可忽视的是贝尔廷为该书所撰写的35页的论文,其中他介定了“全球艺术”与“世界艺术”的区分,“全球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分,并提出地理、政治和经济因素对于全球艺术的艺术史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