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共享 - 浅谈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现状及应对措施

 xzhk 2011-04-22
浅谈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现状及应对措施

汪庆华 刘新

(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摘要:茶叶是我国的国饮,茶叶质量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几年来,随着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加大力度禁止在茶叶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扶持龙头企业加速茶叶加工厂的改造,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已大大提高。茶叶质量安全主要包括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非茶异物和粉尘污染等因素,涉及茶叶的原料生产和加工两个过程。

关键词:茶叶;质量安全;现状;标准;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77-8921(2006)02-066-04

茶叶是我国的国饮,而且目前世界上有160多个其它国家有饮茶的习惯。被誉为“东方文明象征”的茶在西方正在发出绚丽的光彩。随着茶叶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内需的不断扩大,我国茶叶生产和销售将达到平衡,但同时也对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现状

茶叶质量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几年来,随着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加大力度禁止在茶叶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扶持龙头企业加速茶叶加工厂的改造,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已大大提高。茶叶质量安全主要包括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非茶异物和粉尘污染等因素,涉及茶叶的原料生产和加工两个过程。

1.1 农药残留

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农药的源头管理和农药残留的检测,通过市场抽检、企业送检和出口商检等措施,保证茶产品农药残留符合要求。

通过法律手段加强茶园生产环节的管理。200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清洁化生产法”,对茶园地点、土壤选择、种植、加工、包装、运输过程的清洁化做出了具体规定,成为有效控制茶叶农残、重金属、添加剂及其它污染物的法律保障和有力措施;积极推动企业开发茶园,建立茶叶生产基地,扶植龙头企业发展,推广“龙头企业+基地”的合作模式,打造中国名牌商品;对种植者进行技术培训,提高茶农科技素质和应用无公害手段防治病虫害能力与环保意识;鼓励企业开发生态茶园,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推动生物农药的开发引进,提高非化学防治措施对茶树病虫害的控制能力,减免化学农药的施用;鼓励企业扩大生产有机茶、无公害茶,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提高生产水平,取得国际质量认证。

1.2 有毒有害重金属残留

我国国家标准GB967921988(现已作废)中规定茶叶中铅的限量为2mg/kg,与日本≤20mg/kg,澳大利亚≤10mg/kg,加拿大≤10mg/kg,欧盟≤5mg/kg对照,这个指标制订太严格。因此铅指标成为近几年来技监、工商等部门对茶叶抽检的主要不合格项。2005年1月25日颁布的GB276222005食品中污染物的限量中规定茶叶中的铅≤5mg/kg,该标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新标准正式实施后,我国茶叶铅含量超标现象会明显降低。但是应该注意到茶叶中的铅含量近几年确有升高趋势,造成的原因可能有:一是大气污染,特别是对那些邻近城市和公路的茶区;二是土壤污染,由于茶叶经济效益非常可观,茶农对于茶叶也舍得投入,特别是对肥料方面的投入,这会使土壤酸度明显增加,从而导致铅的可溶性相应提高;三是加工和包装工程中的污染。

1.3 有害微生物

NY5244-2004中对茶叶中大肠菌群进行限量。2004年农业部茶叶质检中心对全国茶叶进行普查,其中大肠菌群指标的检测结果超标率为1.1%。从普查结果来看,总体上我国茶叶中有害微生物情况较好,问题主要出现在一些散装茶和后发酵茶。欧盟、美国、加拿大已将有害微生物限量指标作为试检项目,我国出口茶叶中大肠杆菌、黄曲霉毒素均少有检出。

1.4 非茶异物及茶叶理化指标

茶叶中的非茶异物是茶叶物理危害的主要来源。我国紧压茶、茯砖茶中非茶异物的标准(GB/T983322002)是小于1%,而对其他茶叶中非茶异物未做任何规定,GB5009.57-2003茶叶卫生标准中对感官指标中有“不得混有异种植物叶,不含非茶类物质”的规定,GB/T14456-1993中规定绿茶中“不得含有非茶类夹杂物”。近年来,一些国家也做出规定,如日本要求茶叶中不得检出任何非茶异物。在我国极个别地区有不法商人在茶叶中添加人工色素甚至还使用工业染料,经媒体曝光后,给整个茶叶产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由于GB/T14456-93和NY5244-2004中均对水分、灰分指标作了限量标准,根据近几年来茶叶中心对全国茶叶普查结果看水分超标问题突出。2004年茶叶普查结果,水分不合格率有所提高,应引起生产者的注意。水分含量高,容易造成品质陈化、霉变。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2002年对国内茶叶加工厂特别是精制茶厂的调查结果:茶厂受粉尘的污染相当严重,对茶叶卫生质量、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等都具有较大影响。但近3年来茶叶中灰分超标率不断下降,2004年仅为2%,说明茶叶生产者的卫生意识和茶厂的卫生条件均有所提高。

2 茶叶质量安全水平与国外主要贸易国的对比分析

我国茶叶是传统出口产品,非洲是我国茶叶主要出口地,占总量的43.4%,其次是亚洲,占总出口量的36.7%,欧洲占13.5%,北美占6.4%。非洲是我国绿茶特别是珠茶的主要出口地,近年来,除了对茶叶提出了品质要求外,对农药残留也开始重视,目前我国出口非洲的茶叶在农药残留上的障碍不大,主要存在级别混乱、灰分超标和添加非茶类物质等问题。亚洲的日本是我国蒸青茶和乌龙茶主要出口国,日本对茶叶的农药残留限制较多,需要检测的农药残留多达82种。日本正在制订新的食品卫生法,预计2006年5月开始实施,实施后设限农药残留由82种增加到约144种;设限以外的农药残留全部按“一律标准”即限量为0.01mg/kg,超标农药残留为违法行为。我国乌龙茶出口受到农药残留的困扰,日本又是蒸青茶的唯一目标市场,其安全水平存在隐患。欧洲市场是我国高档茶叶出口的主要地区,欧盟国家针对茶叶中的农药残留制订了严格的限量标准。检测农药不仅品种多达185种,而且限量要求极低,其中159种低于检测限,形成了我国茶叶出口欧盟的技术垒壁。最近获悉:欧盟先后发布了G/SPS/N/EEC/260和G/TBT/N/EEC/85通报,两项通报的拟批准日期均为2005年8月1日,拟生效日期为批准日期后6个月,届时硫丹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残留限量按照0.01mg/kg执行,比现在的30mg/kg下降了3000倍,这将对我国茶叶出口欧盟造成很大障碍。尽管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在国际上仍处于中级水平,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多的卫生安全问题,如要达到欧盟标准的茶叶产品数量极少。

3 茶叶产品标准情况和标准实施情况

我国制订的茶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有140多个。其中包括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生产技术规程等相关标准,另外地方标准达数百个。整个茶叶标准体系数量庞大,标准之间交叉重复,技术指标不一。涉及到产品安全质量的标准有:《无公害食品茶叶》、《绿色食品茶叶》、《有机茶》三个行业标准,这三个标准对产品的安全质量分层次提出了要求,农业部在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时,《无公害食品茶叶》标准得到全面贯彻和实施,并组织了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茶叶产品安全质量。鼓励在条件成熟地区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茶,调整我国茶叶产品的结构。

4 对策与措施

4.1 继续扩大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从源头解决茶叶卫生质量

解决茶叶卫生质量必须从源头抓起,其中最重要的是各地应尽快扩大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通过政府支持,企业投资、积极引进外资,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茶叶出口基地。技术部门应积极做好为企业、茶农提供技术指导,特别是要宣传茶树禁用的农药品种、茶园合理施药和茶农卫生意识,力争使相关的生产和加工人员了解和掌握先进、适用的卫生生产知识,并做到自觉应用。

4.2 健全茶叶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茶叶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主要包括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技术规程、加工技术规程、产品包装与贮存、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和人员素质等方面。为进一步提升我国茶叶市场竞争力,在保证茶叶质量安全方面应重点抓好优势基地建设、茶园管理控制、茶厂优化改造、茶叶清洁化加工、茶叶质量可追溯、两端质量检测等六方面关键控制技术。茶叶质量控制正由过去的只重视“终端产品质量检测”逐步过度到“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茶叶行业当前应尽快推动“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体系,按标准要求组织生产和销售;有条件的地方亦可按“绿色食品”生产体系或“有机茶”生产体系组织生产和销售。

4.3 加强对国外茶叶产品质量标准的研究

加入WTO后,茶叶进口的关税壁垒虽然撤除,取而代之的“绿色”技术壁垒将成为国际茶叶贸易的主要障碍。茶叶进口国或地区将会以种种理由,例如,以保障本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安全为由来制定(订)苛刻的茶叶产品质量标准,以达到控制茶叶进口、压低茶价和保证茶叶质量等目的。因此,我们要始终加强对国外茶叶标准的研究,以便及时制定(或修订)我国茶叶相关标准和为政府间谈判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还可减少盲目执行和应用国外标准的可能性,以免给我们的工作带来被动。

4.4 大力推进茶叶名牌战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加入WTO后,中国茶叶与其他产茶国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将展开平等的竞争,产品竞争的核心是品牌竞争,企业实力的竞争,品牌的背后是质量、价格和服务等。因此,要提高我国茶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加强品牌宣传,强化中国茶叶的品牌优势。

4.5 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茶叶产业的发展关键要依靠技术优势,依靠科技创新。加入WTO后,根据WTO的反出口补贴规则,政府不能出资补贴出口商品,但能为提高国内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服务,如农业科技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检测、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推广与培训等方面提供服务。因此,为了提高我国茶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政府应大力增加茶叶科技投入,根据市场需求,在产品和技术研发上下功夫,以新品种、新技术、先进设备和强大的创新能力来武装茶叶产业。

4.6 加大茶叶产品监管力度,提高茶叶整体质量安全

农业部近几年每年都对茶叶生产基地进行普查,各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也对辖区内的企业自检合格的茶叶产品进行省级定期监督抽查,还有工商部门对流通领域的茶叶进行抽样检查,以上种种抽查都是各级政府部门作好对茶叶监管的基础。抽查的结果可以发现问题,对开展风险评估提供基础依据;对发现的问题建立数据库,给科研提供研究方向,发现潜在的问题可建立一个预警机制,对一些代表性的问题,还可进行专项调查。

4.7 尽快推行茶叶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促进我国茶叶产品质量的提高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深入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从生产加工源头严把食品安全关,2004年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发了《关于印发糖果制品、茶叶等13类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的通知》(国质检监[2004]557号),决定自2005年1月1日起对茶叶等13类食品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该项工作的有效推行,可以促进我国茶叶产品质量的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