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的知识需要管理》
![]()
综合门户:校内网
专业门户:书社会
英语门户:沪江门户
二、知识保存
三、知识共享
读田志刚的《你的知识需要管理》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书应该说很难写,而读完老田的这本《你的知识需要管理》后第一感觉就是系统性,实用性和可读性。我们不是写一本纯理论的书,读者看了书的目的仍然是如何去实践和应用,而这本书基本就达到了这个目标。
看了书后首先对个人知识管理是什么?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的转化?如何在知识的学习,保存,共享,使用和创新各个阶段改进自己的知识管理平台,提升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这些都是读完该书后可以回答的问题。该书第二个特点就是大量的案例分析,使用的工具和技术的介绍,这些内容基本上都是看了后马上就可以去应用的内容。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很早以前我就已经读过老田的《个人知识管理心得》,但是对我在知识管理方面的启发很大,而这次的这本书则是读者多年在知识管理领域的系统化总结。而在几年前,又在网上认识了个人知识管理领域比较有深入研究的萧秋水和长云,使我有机会能够在这个小圈子里面一起探讨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问题。 对于这本书我给9分,推荐给刚接触知识管理概念或者已经知道了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又不清楚如何行动的读者阅读。相信读后一定会对大家有所启发,帮助大家理清思路。 在读完该书后,激发了一些我对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些深层次的思考,也分享给大家。 我原来总结过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目标驱动,而目标驱动即是通过目标驱动实现自我的价值,这个价值可能涉及到家庭,金钱,个人成就等多方面的。但是实现价值还是比较抽象,这里Amy的一个总结很好,就是实现价值的前一步是通过PKM能够高效快速的解决问题,只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强了价值才能快速实现。 因此要能够解决问题,首先要形成你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库,其次是要让自己的知识和面临的问题能够很好的匹配,则形成相应的方法和模式。 在书P51页开始谈个人知识管理的五个问题,这一节非常重要,五个问题进行综述后后面的章节针对如何解决每个问题展开,体现了本书的逻辑性。但是不得不看到另外一个问题,在这里我们原来经常谈的是个人知识管理生命周期和PDCA循环,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生命周期我原来培训用到的是
对于学习知识首先要明确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意义,德鲁克和大前研一等都将终身学习提升到了很高的高度,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够持续改进自我。在讲怎样学习前必须要明确我要学什么?在书的P55页谈到个人的知识结构问题,给出了知识结构金字塔,而对于每个人则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行业和领域给出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图,在这里我原来做过软件开发,咨询,职业经理人的知识体系结构思维导图,大家可以参考。 有了个人知识体系结构,就可以自己对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作一个评估,我已经掌握了哪些?还有哪些没有掌握?我要达到的目标还需要我掌握哪些内容?通过这种分析就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后续只是制定学习计划循序渐进的进行了。 对于学习的具体方法,书里面给出的经典书籍的阅读,线上的论坛,线下的圈子,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习,向同事和朋友学习,向老板和下属学习等都是很好的学习方面。在互联网时代,学习已经转化为一种互联发展,特别是很多Web2.0网站,博客,SNS等,增加了大家相互学习的机会。而搜索引擎的使用,一方面是资料和信息的收集,一方面是特定问题的解决。Wiki百科,知识库,各种问吧都是很好的找寻问题答案的渠道。 而我对学习方法的理解,简单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知识的共享,一定要注意到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你收集到的各种电子文档资料的共享,这只能说明你有分享精神。另外一方面则是你工作,实践和学习心得的共享,这才是我们真正强调的知识共享。因为这种共享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即隐形知识显性化了,这正是我们讲的知识管理工作者的重要能力。即要让别人知道你知道,逐步通过共享精神树立自我品牌和价值观。 对于知识的创新,我有一些自己的理解,什么才算得上知识的创新,知识创新和产品创新,发明创造是否是一回事情?在这里我考虑的是狭义的知识创新,因为广义的创新TRIZ方法论已经有明确的体系。对于狭义的知识创新,首先要再回过头来了解知识的定义: 知识是有用的信息,这个定义意义不大。我重新对知识定义为知识为已经显性化的有用的经验。包括我们数学学习的公式,物理学的定律,包括民间流传出来的有用谚语等。通过这种分析,就比较容易去探讨知识创新的问题了。 首先是某条知识,当其所处的环境,时间和人变化的时候,原来的知识存在可变性不适用。比如原来有一条知识是:如果天空有乌云一定会下雨,这条知识可能在一些特殊场景下并不适用。当我们对不适用的场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归纳,对该条知识进行完善,即是知识创新。 其次是知识的组合问题,包括现有的项目管理,管理会计,运筹学,微观经济学等都是属于组合学科。组合学科的出现其实就是很好的知识组合的案例。对于已有的知识,我们应用多个知识一起解决了一个问题,发现这些知识组合以后还可以解决同类问题,然后我把这个知识显性化出来,即知识的创新。 因此知识的创新重点就是找寻问题根源和本质,多分享交流,然后思考有无更好的解决方法。不是什么产品大发明才是创新,在个人知识管理上任何对自我效率提升的小改进都是创新。 《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读书笔记最近在困惑如何管理自己的知识,知识管理的内容说白了就是:摆脱“不知道知道”让你“知道不知道”的。这方面的书籍不多,找了田志刚先生的这本书来看,遂写下读书笔记。--《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这本书是知识管理专家田志刚先生,针对知识管理所写的一本介绍个人知识管理入门的普及书。 田志刚确实是个人知识管理领域的专家,大多数没有接触过个人知识管理的人,在读过这本书之后,一定可以对知识管理产生一个完整的印象。而在这个印象的基础上,可以从容地决定自己是否应该管理自己的知识。这也正是本书的定位:入门介绍。 个人知识管理当然需要先了解现状: 在第一章中“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大爆炸和人生苦短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掌握知识的学习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是人的价值体现。不懂管理知识会对个人有怎样的不利,从而,从反面说出了我们的知识是需要管理的。 书中提出了,我们一般会遇到的知识问题有: 1. 2. 3. 4. 5. 这也正是本书的结构。知识管理就是这五个环节不断往复的过程。之后,作者便分别阐述。 ------------------------------个人启示: 根据本书的观点,我和很多人都一样,陷入了信息时代的信息焦虑症。事实上,对于网络的信息依赖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太多的受益。相反,一旦成为依赖的成瘾习惯,便将大量时间都挥霍掉了。时间是怎样被浪费掉的呢?无非就是入睡得太晚,起床得也太晚。我想我只能先从入睡着手,戒掉网络依赖。 学习知识是为什么?似乎很多人没有怎么学习他的生活还是好好的。但是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学习就不行了。 本章讲述了学习知识的必要,还有学习的策略,不过,这些都不够介绍有助于学习的工具重要。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很少的想过自己的工具组合。那么通过本书,就可以接触到。这些工具即使不是用于学习知识,对于其它方面都有很好的帮助。正如我在学习时间管理的时候,往往陷入了诸多的时间管理工具的学习和使用上。但实际上,时间管理只需要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即可。同样的道理,知识管理,在学习知识阶段,要面临解决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学的问题,而是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有时候放弃学习的无关方向更加考验毅力。因此,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的确定很关键。学习知识,本质上应该是学习确立的知识方向并不断筛选无关知识的过程。 学习了知识,但未必就可以在学了之后永久的保留在自己的大脑里面。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帮我们,将这些知识暂时保存,在我们想用的时候再调出? 一方面,需要整理自己的文档,让电脑里面的文件井井有条;一方面,也要让自己接触过的,有利用价值的知识好好的保存下来。 这对于我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一章。我是属于典型的信息混乱存放的人。在电脑中总有数不清的好东西,但想找也总是找不到。但可惜的是,正如最有用的高招最后总是一句:“无招胜有招”一样,当我想参考别人的保存命名系统时,作者竟然不给点建议了,这是我看此书最大的遗憾。 有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总是抱怨没有伯乐,这到底是为什么? 有才能,就是说自己有着相应的知识,可以应对和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如果别人不知道自己有这样或那样的能力,遇到问题,不会找自己谈,那么,自己再有能耐,也不可能被别人发现。 总之就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就要找到途径,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特长,从而有机会发挥自己的长处。 在本书里面,系统的罗列出了这些途径——你服务单位的IT系统、正式的出版物、个人博客、维基、微博客。 ------------------------个人启示: 作者提出的分享知识的方法,我是极为赞同的。但我想补充一点,现今对于共享知识的看法已经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关注于个人品牌营销上。诸如“秋叶”、“秋水”和“且行”之类的网络牛人,大多依托网络平台,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是为自己奠定了品牌价值。不过,出来混的迟早要还的。要做这样的事情,需要保证的有两点:1.已经有才了;2.有时间有精力去分享知识、经营品牌。作为刚出社会的我们而言,还是先重点学习自己的知识先吧。 知识不被自己,或是他人使用,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东西。在自己的职业发展的生涯里面,如果没有正确的使用自己的知识,就不能让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从而无法体现个人的价值,所以不正确的使用自己的知识,对自己的发展是不利的。 个人的价值,是在于自己的知识具有独特性,而且这个独特性的知识还是很多人需要的(这个未必,不过我在这里是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的)。所以,正确的使用知识是在于让自己有“市场”。 这里面,书中提到了几个途径: 1.把个人知识与任务和项目相结合,向某个固定的机构提供知识服务:也就是一份能实现知识使用的工作; 2.把个人知识表现为专利形式,通过销售专利向全社会提供知识服务:这更加适用于那些理工科类产品; 3.把个人知识产品化,直接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诸如培训或者出书等。 原有的知识组合,对于当时来说是有意义的,但是,知识是一个不断更新的东西。仅仅是靠原来的知识结构面对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肯定有一天,是不足的。这样,个人的价值,就变相的贬值了。更新自己的知识组合,创造属于自己的独门武功,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是令自己一直处于不败之地的秘诀。 我的阅读感受是:知识的学习,刚开始是比较传统的,独立的。但每个人的脑袋擅长的是混沌加工。不同的学科之间的知识,在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可能被加工成为非常独特的第三学科出来。而新创生出来的这些知识,就是跟随一辈子的竞争优势。一辈子能做到这样的水平,也就非常牛逼了。 ------------------------------------------------------------全书的写作启示: 1 逻辑结构非常清晰,体现了结构化思考的精髓。 2. 表述通俗易懂, 用最简单的话语表达最高深的意思。 3. 方法不需多,执行更重要:任何理念再理想,也得付诸实践才有现实意义。 这三点,几乎都是我需要好好领会精神,加以内化的核心。总结一下就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