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云计算“基因” - 经理世界网

 克林克林 2011-04-24

寻找云计算“基因”

为何传统IT巨头们在云计算大潮当道的时代中动作迟缓?恐怕是“基因”作祟。

作者:孙泠 赵建凯 发布于:2011-4-20 来自:IT经理世界

 

 

“在将企业带入云计算方面,惠普是个值得信赖的伙伴。”刚刚上任四个多月的惠普CEO李艾科在3月15日首次面对媒体公布惠普新战略时,将“云计算”放在了未来惠普三大战略的首位。李艾科新计划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惠普将建立一个与苹果应用商店类似,但规模更加庞大、涵盖企业级和消费级市场的开放应用程序市场。通过这一市场,惠普将利用惠普在设备端、网络、软件以及服务的规模优势,帮助企业级客户向云环境转型,从个人以及企业两个维度提供各种高附加值的云计算服务。

这不禁让人想起前任CEO马克·赫德,他为惠普寻找的破局之道是控制成本和逐渐加大软件在惠普整体营收的比例。相比马克·赫德,来自SAP的李艾科无疑拥有更浓的软件背景,但他并没有选择继续并购软件、服务公司,让惠普变得更“软”,而是将未来直接押在云计算上。

动作迟疑

站在传统IT产业的角度看,大型企业级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已经基本走到了进化的尽头。从最初的数据电子化,到后来根据业务条块划分的模块化企业管理系统,再到面向对象、面向服务的SOA架构,IT在企业中的角色走过了一条由边缘到中心的道路。

最开始IT只是为企业提供间接业务价值,即通过提高IT服务管理的水平来保证系统的稳定,对业务起到辅助的作用;后来,企业开始关心IT服务对业务带来的影响,强调从业务目标角度出发来优化IT服务;再后来干脆达到了IT与业务水乳交融的状态——IT就是业务,业务就是IT。

传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们将自己的角色塑造为帮助企业将IT与业务绑定的“魔术师”。想要达到IT和业务的无缝统一吗?那就需要依靠庞大的数据中心、昂贵的企业套件、复杂的IT方法论和高深莫测的咨询实施顾问。但即使是如此高端的魔术师,现在也必须向云计算致敬,原因很简单,既然IT已经成为企业的基因,云计算改变了IT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那么也就是在改变企业原有的进化路径,解决方案提供商们必须随之转变。

所有的转变都是痛苦的,除了VMware、Citrix等致力于虚拟化的软件公司欣喜若狂外,如IBM、HP、微软、SAP、甲骨文等大型解决方案提供商们面对云计算时迟疑缓慢的实际动作也从侧面验证了这种转型的艰难。

全球第二大的软件公司——甲骨文CEO Larry Ellison曾在2008 Oracle Open World大会上对云计算冷嘲热讽:“计算机行业是唯一一个比女性时装界还要追逐概念和潮流的行业。也许我是个笨蛋,但是我真的搞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这种愚蠢什么时候能够停下来呢?”虽然甲骨文也发布了自己的云计算策略,但也仅限于将原有的套装应用软件SaaS化以及以原有的网格计算为基础的PaaS平台服务。

甲骨文的老对手SAP对云计算持审慎态度,SAP的CTO维沙尔·西卡认为目前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云计算,特别是适合企业商业计算环境的云计算。

微软在发布向云计算转型计划5年后终于取得进展,于2009年11月份发布了Azure云计算平台,以此来追赶亚马逊的领先优势。目前亚马逊来自云服务的营收约5亿美元,是微软云服务营收的5倍多。

IBM虽然早在2007年就推出了“蓝云”计算平台,但直到2010年3月,才开始为企业提供具体的云计算项目,允许企业在IBM数据中心开发并存储软件。之前IBM的做法仍然是过去的惯用手法——联盟。

2009年,IBM与AMD、EMC、Sun、SAP、VMWare等数十家芯片、存储、虚拟化、软件厂商和组织,共同签署了一份开放云计算宣言,为开放云计算制订若干原则,保证未来云计算的互操作性。有评论认为,联盟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制定标准的厂商或组织自己的利益,他们在云计算的先期竞争中落后了,没有明确的云计算战略或者没有提出自己的云计算战略,因此要利用标准让自己赶上来

拨开浮云

如果拆分来看,“云”与“互联网”似乎具有相似的隐喻性,而一旦与“计算”搭上边,“云计算”涵盖的内容似乎就更多,边界也更加模糊。有IT解决方案提供商将云计算与过去的“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联系起来,称云计算是其的升级版,即通过互联网实现虚拟服务器效用,使用户的所有活动、应用、消费等需求的满足都可以在“云端”实现。

一旦与用户需求相关,云计算的轮廓似乎马上就清晰起来,这时候会有人告诉用户,“云”是一种在不增加对新IT基础设施、员工培训、软件授权等投资的前提下,拓展IT能力的方法。

更多的人容易把云计算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SUN和甲骨文等厂商力推的网格计算混为一谈,但其中自有道理。云与网格都拥有庞大的、灵活的多层体系架构以及多任务的并行处理能力,云的计算能力则是集中“输送”的,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云端的各种服务和应用;而网格则是网状式分配,即把大任务分割成不同的小任务,再将各个小任务交给底层不同的处理单元。

实际上,从技术角度看,云与网格是密切相关的,“云计算实际上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把网络间的各种资源串联起来,按照不同需求,以不同的计费方式把应用服务再通过互联网输送出去。”SAP大中华区CTO张侠博士说。

 

 

如果说二者的根本区别,其实是在应用上。“网格计算支撑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是用集中的资源来做一两件大事情;而云计算下面的应用比较多,既可以是企业级的应用,也可以是个人级的。云的应用是在横向和纵向全维度扩展开来的,应用效率高。”IBM大中华区云计算总经理朱近之说。

把应用、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提供作为一种服务模式进行兜售,这让大大小小的IT厂商乐于向用户“兜售”自己基于云的服务。从以SaaS为代表的软件服务到PaaS的平台服务,再到诸如存储、数据中心之类的基础架构服务,不一而足。“当一些新的IT服务以云计算的形式被提供出来的同时,也有另一些旧的产品被贴上‘云计算’的标签重新包装,以‘新瓶装旧酒的方式’推向市场。”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中心总经理朱近之说。

面对形形色色的云计算服务,用户表现得更加审慎。“我们一直在观望,因为我们目前还看不清楚云计算到底是什么,以及它到底能做什么?”国内一家大型化工企业的CIO说。

互联网“气质”

云计算技术及应用起源都深深地打上了互联网公司的烙印。目前,在云计算领域走得最快最远的三家企业——Google、亚马逊以及Salesforce.com都有自己的核心云计算服务,分别从PaaS、Laas、SaaS三个层面实现了云计算的经典应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开发新的技术。在他们的基因中,是互联网打下的深深烙印,而没有传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们左手软件右手硬件的“Solution”气质。

成立于1999年的Salesforce.com凭借着自己在当初创新性的通过云端为客户提供商业服务,颠覆了IT厂商传统的软件销售的方式,其订购式的业务模式允许客户按需付费,以及“End of Software”的理念让云计算在企业级软件市场中脱颖而出。作为Salesforce.com的客户,戴尔公司的总裁迈克尔·戴尔不无羡慕地表示:“Salesforce.com已经为全球企业级软件业带来了创新浪潮……我们非常赞赏类似这样的深刻了解并致力于为互联网的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的公司。”

Salesforce.com的创始人兼CEO贝尼奥夫把自己的公司比作云计算的“传道者”,27岁时他已经成为甲骨文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总裁,但1999年,贝尼奥夫拿着拉里·埃里森的200万美元投资辞职创办了Salesforce公司。贝尼奥夫将传统CRM设计成一个独特的软件解决方案放在主机托管模型上,在主机托管的环境下,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定制并使用纯粹互联网架构的CRM系统。

如果说Salesforce是云计算的先行者和推动者,那么亚马逊则让云计算得以普及。亚马逊在运营自己的电子商务业务的同时,除了在全球部署了足够丰富的服务器资源,更积累了非常强的技术经验。亚马逊的E2C(Elastic Compute Cloud)是云服务开发和应用的综合平台,并且E2C的可伸缩性切实满足了不同客户的按需要求。E2C只是亚马逊云服务中的一种,在其总的云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下,客户即可以在亚马逊的服务器上创建一个“映像”来运行自己想要的软件和应用程序,还可以通过专门的接口来分配内存和存储资源。亚马逊则根据客户所用操作系统及分配给每个映像的内存和硬盘容量的不同来收费。曾几何时,亚马逊几乎成了“云计算”的同义词。

与亚马逊的云类似的是Google公司的Google App Engine,开发人员可以自己创建应用程序,并放在Google的基础架构上。而面对个人和企业用户,Google按照每CPU内核使用1小时和每1GB存储来收费,而这些都是基于公司在庞大的服务器资源上运行的在线搜索应用的技术和经验。尽管网络搜索、提供由广告支持的搜索结果是Google的主营业务,但它开始涉猎面向企业的SaaS应用程序加快了业界从套装软件向基于Web的服务转变的步伐,而其应用引擎(App Engine)在PaaS市场提供了值得信赖的另一个选择。

微软在2008年也推出了Windows Azure平台。Azure是一个提供给开发者和ISV(独立软件开发商)的平台,方便他们按需开发、运行、存储及管理基于互联网的云服务应用。开发者可以不更换开发语言来轻松进入云领域,而ISV透过云端可以让自己的产品让全世界的用户使用,以前是一盒一盒的来卖软件,现在通过云端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客户。

在终端用户层面,Azure可以帮助诸如丰田汽车公司来联合开发导航、车内娱乐、汽车能源使用管理的系统。在商业模式方面,则按照资源数量和使用时间来收费。“Azure真正做到了把在线平台技术和基础架构层面的服务器平台技术融合在一起。”微软大中华区首席云计算战略官谢恩伟说。

云计算的平台化被IBM的朱近之解读为“三层式架构”,即底层的是类似服务器等的硬件基础架构(IaaS),中间的一层是管理底层的各种中间件(PaaS),最上面的就是直接面对终端用户使用的各种应用(SaaS)。做实纵深维度的云平台之后,IBM把自己的云横向推广到行业里。“我们希望通过行业云的形式带动整个行业的提升。”IBM全球副总裁兼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博士说。

很显然,平台化是云计算必然要走的路径。而在这个平台上,终端用户、开发者、系统集成商,方案提供商一个都不能少。单纯的依靠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一两个无论是个人级的还是企业级的在线应用,这样的提供商在云计算的大趋势下不会有太多的亮彩和空间。

与有着天然互联网基因的Google们相比,传统解决方案提供商面向云计算的转型则要艰难得多。从软硬件搭售到逐步转变商业模式,继而通过互联网提供产品及服务,传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则需要仔细核算转型的利害得失。

而现在大部分传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的云计算策略听起来更像是营销策略而非实际行动,他们并不愿意放弃解决方案的丰厚利润而认真考虑推动云计算,很多时候是在平衡自己的赌注,甚至依靠云计算战略来为自己的存储和服务器部门促销。正像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所说的:云计算是被逼出来的。

蒸汽机的发明实际上并没有引起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人类主要经济模式开始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变迁的真正起始点来自于铁路等交通网络的大规模铺设;同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也并未源于爱迪生发明神奇的电灯泡,而是源于稳定的电网系统成为社会公用的基础设施。

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提供了与铁路和电网近似的基础设施名叫Internet——互联网,这为云计算在企业级领域的大规模部署提供了硬件条件。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数字业务中心研究员Michael Schrage认为,IBM、甲骨文、微软等传统系统提供商的一大共性就是拥有要求越来越高的巨型客户,比如沃尔玛、波音这样的巨型客户往往极力避免和专有解决方案供应商产生联系,而是希望自己的系统是标准、开放并且可扩展性更强。在曾经是媒体记者的Michael眼里,如果在开放或者互操作性的环境中TCO更低,客户一定会放弃专有,而追逐开放。

“客户可不管埃里森(甲骨文公司CEO)多有魅力,也不会管鲍尔默(微软公司CEO)多有魅力,而只看解决方案是否满足了我的需求。”Michael开玩笑说,就像当初沃尔玛在实际操作上强迫供应商之间进入协作,巨型客户会推动解决方案供应商向云计算迈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