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想课堂的学生行为评价--blzge的博客

 兮兮來風 2011-04-24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20解码

课堂学习行为“二十条”不仅仅是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规范,更体现在对课堂学习行为的评价功能。科学的评价是促进过程性发展的有效手段,学生课堂学习行为“二十条”具有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从课堂学习行为“二十条”来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探究和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怎么学?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评价的价值。学生课堂行为“二十条”凸显了对学习状态的评价:

(1)对课堂的喜欢程度。喜欢就会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会把学习当做自已的事情,课堂就会成为学生喜欢的场所,由此会增加参与教与学互动中的人数及时间的数量;各个层面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即全程参与;集体参与到对问题的深层次探讨中去。(2)思维。是否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善于思考、善于交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善于合作解决问题;针对问题的回答能不能进行自我评价;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关注;同学的回答错误或提出的异议是否有人指出,正确的是否得到肯定和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否能够彼此交流和分享见解。(3)达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有了新的生成,学生学习有困难时是否得到了帮助;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有变化;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否掌握了技能。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解码学生课堂学习行为“二十条”。

1、文明礼仪与精神状态

文明有礼是当代中学生在课堂上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文明和素质的体现。课堂上文明有礼的外在表现是通过仪表、仪容、仪态以及语言和动作来体现的,我们大多数是农村孩子,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及长时间缺乏好习惯、良好素养的教育。课堂上表现为个别同学对学校老师的提问显得很紧张、拘束,不自然大方,说话低声细气,缺乏现代人应具有的文明习惯和教养。 有些同学认为,中学生正处于发展个性时期,天生豪放,不拘小节,课堂就是学习的地方,只谈学习,课堂上讲不讲礼仪无关紧要……,由此课堂上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貌素质,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养成自然大方的仪态,声音要清晰、洪亮,使文明礼貌、仪表仪态内化为自身素质,形成一种自然体现和流露,能够在课堂上彬彬有礼,应付自如,充满自信,具备良好道德修养。课堂上要讲究尊师的礼仪:学生与教师谈话时,应和教师一同站着讲话。谈话时要看着教师,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同教师交流时要集中精神,姿态端正,双目凝视教师。有不同看法、意见时,不能用无礼的语气、眼神、手势打断教师讲话。要虚心接受教师的建议和批评,不能顶撞教师,上下课要起立迎送。与同学合作交流时不仅举止得体,而且用语要文明。严禁用语猥亵耻笑他人或用轻蔑语言、眼神表达对他人不满。做到了以上这些,更多的学生文明素养会逐步形成,展示丰富的个性、鲜明的风格,课堂上会流露出青春的朝气和自信气质,最终有利学习目标的达成。

2、课前准备与预习情况

预习,它是学习的起始环节,也是课堂学习的前奏,它直接影响着课堂学习的质量进而影响其它学习环节的顺利进行。预习的意义不仅在于一课一节的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此条强调课前的准备工作,尤其强调培养预习能力,方法有 (1)阅读法预习开始的时候,首先从头到尾把课文朗读一遍或默读一遍,边读边思考:新课文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是按什么思路来阐述的?这个思路的道理是什么?读过之后懂不懂?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把这些记录在预习笔记本上。

这种预习方法,表层目的是对新课文知识的预习,深层目的是以此理出一条检验自己学识的水平线。看在独立学习的情况下,自己能掌握住多少内容。上课的时候,除了听老师讲课和小组合作学习外,还要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讲解、同学的理解有哪些差距,这种差距是属于知识方面的,还是方法上的,找到原因也就找到了补短的目标。经过阅读预习以后仍不能理解的那部分内容,不必强求理解,把它记下来作为听课的重点。

(2)回顾法回顾法主要是在预习新课文的时候,要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以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本来,已经学过的知识是应该记住的。可是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学过的知识或者忘记了,或者记不全了,或者记错了而不自知,从而变成了对新课文理解的“绊脚石”。有的同学感到听课效果差,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扫除这些“绊脚石”,缺少听好新课所必备的知识,对课堂上老师讲的新课很难立即理解。课堂上某一处卡壳,后面就更听不懂了。通过回忆,查一查不懂的概念在哪一章哪一节中讲过,如果还回忆不起来,就找出课本或笔记本认真看看,直到弄懂为止。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回顾和听讲新课不同,新内容不懂可以搁着,到课堂上听老师讲;而已学过的知识,老师在课堂上是不会讲的,如果预习时没搞懂,就会影响听课了。

另外安排好预习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老师讲课前,自学老师要讲授的新课。用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把下一阶段要讲的一章或几章的新课内容自学一遍。什么时间采用哪种预习方法,每次预习要花多少时间,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好,预习还是不会奏效。如果时间安排不好,就适得其反。一是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影响做作业;二是容易疲劳,效果不佳;三是看了过多的内容,第二天上课还讲不到,用途就不太大了。预习时间的安排要注意处理好复习和预习的关系,在有限的时间内,先安排好复习的时间,而将预习安排在所有作业都做完之后进行。

学会选择预习课目。中学生每年都同时开五六门课到七八门课。如果各门课程同时进行预习,肯定会出现时间不够、预习质量难以保证的矛盾。因此,预习前必须解决好选择预习课目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要点是一定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同学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需要预习。 

预习语文的方法上面说的是预习的一般方法,各门功课都可采用。但是,各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因而预习方法也不尽相同。若是在预习前就把握住课程特点,那么预习的效率也就会大大提高。例语文课的预习。语文课多是由一篇一篇内容上不相关联的文章组成,它的知识的连续性主要表现在字、词、句的含义和语法上。语文课的目的,一是学习祖国的语言,二是训练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从这些特点出发,语文课采用及时预习的方法比较好。

(1)通读课文课文一定要通读,而且应该朗读。朗读不仅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过好字词关读课文的时候,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易理解的句子勾画出来。书上没有注解的字词,可查一查字典、词典,特别是一些似懂非懂的句子,要搞清楚。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这样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是不确定的意思,“确凿”是非常确实的意思,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把这两个词连在一起用呢?找一找参考书,看看是怎样解释的,如果找不到参考书,就用彩笔标画出来,以便讲这部分时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释的。

(3)初步分析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识别层次与段落。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独特见解的地方,也可在课文边作上符号,老师讲到此处时就格外注意一下。

(4)归纳中心思想用笔把归纳的内容记下来。上课的时候,和老师概括的中心思想相对照。经过上面四步,找准了自己听课时的重点、疑点和难点,一篇课文的预习就基本解决了。总之,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在预习过程中要注意思考。

预习数理化的方法把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和语文课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数理化有一个共同的也是重要的特点:知识的连续性特别强。所以数理化课程虽然也可以作及时预习,但集中时间作阶段预习、学期预习,学习效率会更高一些。

数理化课程中有大量的公式,有的课本上有推导过程;有的课本上没有推导过程,只是把公式的最初形式写出来,然后说一句,“经推导可得”,就把结果式子写出来了。无论课本上有无推导过程,学生预习的时候都应当合上书亲自把公式推导一遍。书上有推导过程的,可把自己的推导过程和书上的相对照;书上没有推导过程的,可在课堂上和老师的推导过程相对照。这样就易于发现自己的推导有没有出错的地方。自行推导公式既是自己在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又是在发现自己的知识准备情况。通常,推导不下去或推导出现错误,都是由于自己的知识准备不够,要么是学过的忘记了,要么是有些内容自己还没有学过,只要设法补上,自己也就进步了。数理化的知识连续性强,前面的概念不理解,后面的课程就无法学下去。预习的时候发现学过的概念有不明白、不清楚的,一定要在课前搞清楚。汇集定理、定律、公式、常数等,数理化课程中大量的定理、定律、公式、常数、特定符号等,是学习数理化课程的最重要的内容,是需要深刻理解,牢牢记住的。所以,在预习的时候,无论你做不做预习笔记,都应当把这些内容单独汇集在一起,每抄录一遍,则加深一次印象。上课的时候,老师讲到这些地方时,应把自己预习时的理解和老师讲的相对照,看自己有没有理解错的地方。试做练习,数理化课本上的练习题都是为巩固所学的知识而出的。预习中可以试做那些习题。之所以说试做,是因为并不强调要做对,而是用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预习效果好,一般书后所附的习题是可以做出来的。

3 课堂“自我”意识与能力表现程度:(自主、自学和自信意识与能力,自律、自控、自择和自理意识与能力,自我反省、自我激励、自我总结意识与能力)。

我们常观察到课堂中存在诸多问题:1)学生缺乏兴趣,自主学习的意识淡薄;(2)缺乏合作意识,未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3)探索能力差,学生自控能力不强:不能调控或反省自身的学习过程。(3)学生自律意识不高:没有形成稳定的学习情绪和内在的学习动机,缺少自我约束或自我管理;(4)缺少主见性:做不到积极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不能积极参与协作学习,分析、判断、评价和吸纳他人的见解。

初中学科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意义是学生广泛联系个人已有知识和个体生活经验之后生成的,每个学生的探究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感悟和发现。这就使合作学习、相互探讨、共同提高成为可能。同时,建构主义课程理论也认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共享群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的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和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环节。因此,在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和认识的时候,要及时讨论、交流自己的探索成果,师生、生生的对话、互动之中,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交流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享受群体智慧的快乐,拓展个体视野,获得成功的体验。比如就“《荷塘月色》是通过什么手段表现美的”这个问题,学生就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鉴赏,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个人的体会。通过交流,他们的体会就得到补充和拓展,学生自主学习所得也由狭隘走向广阔。这将引导学生主动地、自觉利用各种资源来促进自己的学习。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及时总结,总结自己达成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心态等,有利于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较强的自我监控能力,有助于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效果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及能力培养的形成。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馈,在总结反馈中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监控、调节能力,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理性学习、主动学习。

总结、反馈过程如图所示:

需要解决的问题
思考:我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我的方法正确吗?

↓是

思考:我需要那些信息?

我的分析正确吗?

↓是

运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我的结论正确吗?


↓是

小结、交流、讨论

我的结论完善吗?

↓是

再次总结,结束学习

以上所谈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及能力培养培养的一点尝试。这四点分别构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也共同构成学生自主意识培养的一个完整过程。只要在教学实践中持之以恒,效果是良好的。

4、小组合作学习意识与表现(互助互动互学、尊重他人、一视同仁、平等参与、机会均衡,与同伴交流、向同伴学习、与同伴合作、与同伴分享、倾听同伴意见)。

培养合作学习意识

应试教育和升学的压力使目前的中学教学带有浓厚的竞争色彩,学生视学校为竞争场所,每个人都想胜过他人。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学生们往往养成一种扭曲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应的利己行为。他们大多缺乏合作意识,更少有利他行为,缺乏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基本技能。由于人的个性差异,有些成绩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而不愿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单兵作战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大家团结协作、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各小组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小组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才能创造一种“利己利人”的学习情境。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应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各小组成员会因为观点不一而产生争议,每个成员都要明确争论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决问题。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小组内学生之间密切合作,保持和谐的同伴关系,同时又要使小组之间彼此能有一定的竞争,把小组之间的竞争建立在小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促进共同发展。

合作学习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合作学习在突出合作的主导地位的同时,不否认竞争与个人活动的价值,而是将之纳入了教学过程之中,使它们兼容互补,相得益彰。

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会引用资料摆事实、讲道理,要注意以理服人、以礼相待,不能强词夺理、恶言相争,做到既合作又交流,在讨论中学会如何更好地参与讨论。

分角色讨论是学生积极参与合作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对某一环境事件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有机会体验到不同角色人士对环境事件的感想、态度、价值观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在教学“开发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中,可分生态学家、当地土著人、巴西政府代表、农牧场主等不同角色进行讨论:哪些角色支持开发雨林,哪些角色反对开发雨林?我们是否支持开发热带雨林?这些活动以分组形式进行,需要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及同学之间思想开放、充分合作、容忍歧义的氛围,使学生逐渐养成主动参与、协商合作的态度和行为习惯。讨论是一种交流方式,不一定非要达成一致意见,在讨论中学会合作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学会表达观点。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合作探究问题。各小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求同存异,推选一位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同学阐述本小组对某一环境现象或事件的观点和看法,要求学生在表达观点时,做到言简意赅、有理有据。

5、探究意识与表现(研究性学习意识和科学精神,与接受性学习的结合)。

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合作精神,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能使学生作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习态度端正,积极参与,团结协作,敢于承担任务,在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意识和科学精神上,要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在学习形式上,研究性学习也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但在学习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问题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具体的、有社会意义的。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习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习题)的学习活动相比较,研究性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如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等,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传统的学校教育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其教学过程基本上是间接经验的学习,这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掌握千百年来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知识体系。然而现代学校教育不仅有文化传递的功能,还需要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直接经验的参与,这与学习者的个人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这个基础应该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结合。间接经验是前人直接经验的总结和提炼。直接经验则是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间接经验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更好地被学习者所掌握,并内化为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研究性学习之所以强调学习体验的重要地位,主要是因为学习体验可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更为重要的是,"创造"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能力、方法,而且是一种意识、态度和观念,有创造的意识,才会有创造的实践。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包括了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对固有观念的质疑批判意识、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以及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观念意识的形成也是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感性认识的作用可能更为重要。也就是说,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创造行为的个人的观念体系。

研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重过程而非重结果,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在这里,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者还需要了解不同的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这种合作包括合作的精神与合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因此,培养中小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6、问题意识与发问频次

根据互助互补的原则,教学中要为学生多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伙伴学习的环节,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激活审美意识和情感,增强了视觉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不失时机地组织小组讨论等形式来促进学生全面参与学习活动,利用每个学生看问题角度的相异点互相启发,就能激发自身欣赏的灵感,活跃思维,从而拓宽自己的思路,形成问题意识,增加有感而发的次数。

7、创新意识与能力(求异性和批判性思维展现情况,提倡异口“异声”,提防异口“同声”)。

注重九个方面的培养:对权威性结论的挑战或否定,不同于常人、常规的做法或思想,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科学的追求精神,善于质疑问难,丰富的想象力,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等。

8、动手实践表现与能力

课堂上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则等经过实践得以验证,发展思维,及时提供课堂教学信息反馈,使思维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显示出来,要敢想、敢闯、说真话、说新话,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出新思路与新方法,这里的新思想,新方法,在学习上 “敢试”,努力把创新意识付诸实践,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9、口头表达与交际能力

训练(一)、在演讲和辩论中有意识地剔除口语杂质

所谓的口语杂质是指那些不起任何表情达意作用的音节。主要包括滥用语气词和使用口头禅。②应该承认,同书面语相比,日常口语中语气词是用得比较多的,但口语、书面语的主要区别并不表现在语气词的使用上。更重要的是,较多使用语气词是口语的特点,却非优点。在许多学生的口语表达中,语气词用得太多而使得语句表达松散、凌乱、拖沓。这种情况往往是思维阻滞,缺乏训练的表现。有时,把一段话中这些无关的语气词去掉,五分钟的话可缩到三分钟。对自己常用的语气词和口头禅加以统计,并由学生自己建立个人语言小档案,在学生演讲、辩论、回答问题时,教师针对这两方面进行提点并作记录。让学生每周自录一段即兴发言,由学生自己加以改进。

训练(二)在朗读和背诵中加强语音能力

变文字符号为可感的视觉或听觉是最有效的办法。提高朗读、背诵对培养语感起到一定作用,也是培养表达能力的主要手段。朗读、背诵从形式上以被学生接受而产生效果。

例如配乐朗诵。诗歌散文等采取配乐朗诵的形式不是简单找一段音乐边放边朗读,或者直接播放事先配乐的朗读带,在理解文章意境和所表达感情的基础上自己挑选音乐来配,看谁的配乐与诗文的内容、意境、感情、背景最吻合。利用艺术相通的特点,把两者结合起来,既学到语文知识,受到美的熏陶,又使学生的语音能力在朗读中得到提高,为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打下了基础。

训练(三):在课前三分钟演讲和辩论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课前三分钟演讲是一种传统的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根据演讲稿选择一点特别有感触的内容进行联想、拓展发言。

根据演讲进行评论。结合三位同学的评讲,老师可以发表一点自己的见解。学生特别注重老师的看法,所以老师的评论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评讲中老师多以表扬和鼓励学生为主,大力赞扬学生的可取之处。学生演讲中的不足,则以希望的方式提出,激发学生演讲的兴趣,是演讲时的课堂气氛更为轻松,这样有利于解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便于“张口”。同时老师的评论也为下一次评论的同学作了示范。

在课本剧表演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想象力。

表演课本剧,改编、表演,演后再讨论评析,全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只在背后做指导。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主动钻研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可以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及体态语言––––动作、神态、表情、手势、体姿等,对学生的要求更高。而且,在表演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们展现自我提供了舞台。学生亦可利用这些机会,锻炼胆量,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10、阅读方法与效果(读书、读文章、读题等要体现学科特点)。

快速阅读方法是从文字中间迅速吸收有用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其目的是尽快抛弃多余信息,吸收有用信息。快速阅读可使阅读速度由每分钟100—150字。其阅读要求是:①注意力要高度集中。②克服出声朗读、逐字阅读和回归倒读的习惯,而采用无声视读法。③运用概念阅读法组读。④运用垂直阅读法作纵向扫描。⑤采取跳读技巧,根据文献结构,抓住概要、掌握中心和重点。可见,快速阅读法并不仅是单独追求速度的快读,而且是注重质量的一种创造性的理解过程。快速阅读的方法很多,比较主要的有:
概念阅读法,即从文中挑选出单个概念,然后综合包含在一个或几个句子中的思想,很快理解。使用概念阅读法,不仅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还可提高思维综合能力。

垂直阅读法: 又称纵向扫描法。是指在读横排版文献时,眼晴以较少振幅,沿每页书的中心设想线,由上而下垂直扫描,迅速阅读。

一目十行法:一目十行法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不失为一种有用的读书法。对内容不太重要的完全可以一目十行,但对经典著作,重要的专业书,不能用这种方法。一目十行,实际上是对信息的浏览筛选过程,当发现有价值的观点材料时,再仔细阅读或做摘记。一目十行与鲸吞法不同,前者是十行十行的浏览,后者则一页一页甚至几页几页地往后翻。

三遍读书法:这是茅盾、苏步青等著名学者提倡的一种读书方法。第一是读大概,是“鸟瞰”式的,对整篇文章先有个印象;第二遍是“精读”式的,可像机枪手学习枪械装卸那样,来个大拆卸,仔细考察、慢慢体味;第三遍实际上应是多遍的意思。

“宝塔式”阅读法: 这是政论家邹韬奋创造的一种读书方法。他在读书时,遇到其中“特别为自己喜欢的,便在题目上做个号,再看第二次;优其喜欢的再看第三遍;最喜欢的,一遇着有偷闲的时候就常常看。”这样读过的书就形成了一座宝塔,基础最大,越往上越小。所以,邹韬奋将自己的读书方法形象地称为“宝塔式”读书法。

以写带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理论,马上用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边读书边写作,以写带读,学以致用。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颇得益于这种读书方法。

内容交叉法: 指一个人在连续读书的过程中,感到疲倦时,可换读另一种内容的书,增强阅读效果。
五步阅读法:又称SQ3R读书法,是由美国衣阿华大学创用,后流行于英美等国的一种综合性读书法。SQ3R英文“Surrey”(浏览)、“Question”(发问)、“Recite”(复述)、“Review”(复习)五个词首字母的缩写。这种阅读方法将阅读过程分为五个步骤:①浏览。通过看前言、序跋、目次、内容摘要及正文中的大小标题、注释、附录等,概括地把书看一遍,,从整体上对全书有个印象,明确书、文的重点和难点。②发问。对书、文中的重点、难点之处进行阅读,提出问题以备在深入阅读中思考,寻求答案。③阅读。带着所提问题,对书、文进行深入细致地阅读,并作读书笔记,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④复述。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阅读中所获取的知识信息进行回忆检查,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以提高阅读效果。⑤复习。对阅读过的内容,不断地进行复习,以巩固记忆,保证学习成效。五步阅读法符合感知、记忆与思维相联系的规律,因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1、做题技巧、速度与正确率

语文学科为例解析:

  一、积累运用题:

选择题:每个判断都要有明确依据,不要单纯从感觉出发,要从相应的语文基础知识的角度进行分析。要善于运用比较选项的方法排除非答案项。名句名篇默写题:不是死记硬背,要能理解运用诗文名句,不写错别字。古典诗词阅读题:从诗句入手读懂诗歌内容。关注信息点,如标题、作者、注释、抒情议论句。鉴赏诗词要结合具体的诗句。

二、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侧重理解文章原意,要结合平实所学,大胆推测。文言文翻译题:要字字落实。注意对省略内容特殊句式的理解,可结合全文大意推知句子词语的意思。文言文断句题:要通读文段,了解大意,可以借助句子中的提示词语帮助判断。

现代文阅读要加以区别对待。文学类作品阅读题:从散文、小说的文体特点入手分析作品,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结合分值推测答题点的个数,所有的理解都要在文中有依据。科学类文章阅读题:问题的答案在文章中都会有相应的语句,关键就是对文章中所蕴含的信息做好分析、筛选与整合,选择题可以借助选项与选项之间的比较。

  三、写作题根据题意写作,恰当而充分地展示出自己的知识积淀;要突出个性,在自己的优势方面做到长处特长

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做题技巧,加强训练,提高做题速度与正确率 

1、、做听力前,先静心等候,发下试卷后初步扫视前两道题及最后一段的几道题,了解要问的是哪方面的问题。然后安静听试听题,了解、熟悉讲话人的语音、语调、语气。

2、不少同学做题时总是前松后紧,建议这部分同学调整做题顺序。做完听力后,先做阅读或短文写作,最后做单选。切记短文写作前先打草稿,以免将第二卷涂得乱七八糟。当然,最好能科学合理安排好时间。

  3、做阅读理解时遇到比较难懂的文章时,建议先避开,这样容易调整心态。最后处理时可先看题干,若是问文章大意或作者意图的题,不妨将文章的首尾段细读,中间部分加快扫视速度,提高正答率。

4、在平时训练中,梳理错误,建立错题库,提高做题正确率。具体方法是,将自己做错的题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建立错误原因分析库,找出自己的主要问题,以杜绝再次出错,提高做题正确率

12、笔记、摘要方法与质量。

笔记可以记下书本上没有的,而老师在课堂讲授的一些新知识、新观点。不断积累,便获得许多新知识。

(1)、准备要充分

首先,准备好学习用具。把课本、笔记本、作业本、文具盒等准备齐全,上课前只把与所讲科目有关的书本放到桌面上,其它书本或资料不要放在桌面上。最好给每一门课程准备一个单独的笔记本,不要在一个本里同时记几门课的笔记,这样会很混乱。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笔,以便通过颜色突出重点,区分不同的内容。

其次,课间活动应做些轻微的体育运动,散散步,吸收新鲜空气,使大脑得到休息。最后,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一种渴求的心情,盼着上课学到更多的知识。有了这样的身心准备,才能进入理想的精神状态,提高听课效果。

(2)听课要抓住重点。老师讲课的内容,要听得准确,听出重点,听出弦外之音,听出老师讲课的意图;手要有选择地记,要记重点、难点和疑问。

(3)每页笔记的右侧,留出1/3或1/4的空白,用于课后拾遗补缺,或写上自己的心得体会。左侧的大半页纸用于做课堂笔记。

(4)笔记方式多种多样。学生在课堂上常用的笔记方式有要点笔记、提纲笔记及图表笔记等。

要点笔记:不是将教师讲的每句话都记录下来,而是抓住知识要点,如重要的概念、论点、论据、结论、公式、定理、定律,对老师所讲的内容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

提纲笔记:这种笔记以教师的课堂板书为基础,首先记下主讲章节的大小标题,并用大小写数字按授课内容的顺序分出不同的层次,在每一层次中记下要点和有关细节。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图表笔记:利用一些简单的图形和箭头连线,把教学的主要内容绘成关系图,或者列表加以说明。图表比单纯的文字更加形象和概括。

(5)在笔记遗漏时,要保持平静。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担心,不要总是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听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出一定的空间,课后求助于同学或老师,把遗漏的笔记尽快补上。

(6)要以理解为主,眼耳手脑齐动员

(7)课后要及时检查笔记。下课以后,尽可能及早将笔记内容简明扼要地概括。
从头至尾阅读一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将遗漏之处补全。同时将自己对讲课内容的理解,将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右侧的空白处。这样,使笔记变得更加完整、充实、完善。

做笔记和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简洁、善于选择。摘要一些虽简短但是有意义的短语或句子,简明扼要。它们会在你的记忆里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在你背诵和复习的时候用起来更可得心应手。

2、用自己的话。页边空白处简短的笔记应该用你自己的话来写,这是因为自己的话代表你自己的思想,以后这些话会成为这一页所述概念的一些有力的提示。

3、理解为先,系统为主。先读,再理解,然后做摘要,最后把握系统结构。

13、记忆方法与效果(记忆能力是一切认知能力发展和提高的基础)。
  记忆是积累知识经验的基本手段,是学习的基础。如何才能实现快速记忆呢?

1)注意集中,保持浓厚兴趣。自觉自愿,乐意学习,采用一定活动动作的办法,如画图、拼图等方法来学习,由于自我参的程度高,记忆的效率也就高。

2)加强理解,学会组块

心理学研究指出短时记忆容量为7±2组块,如7±2个数字,7±2个字母,7±2个单词等,为了提高记忆量,应该扩大每个组块的量,主要方法有类别群集、联想群集、主观组织、意义编码、心象化、记忆术等方法。

  类别群集指在记忆一系列项目时分门别类来记忆,效果好。

  联想群集指通过联想,来扩大记忆内容。联想定律有:接近律(由一种经验想起在时间空间上相接近的另一种经验);相似律(由一种经验想起在内容上之相似的另一种经验);对比率(由一种经验想到性质上或特点上这相反的另一种经验)等。

意义编码、心象化、记忆术等指在遇到学习无关材料时加以主观组织或附于一定意义,或通过具体形象或使新的信息已熟悉的编码相联系,以便于记忆回忆。

  上述方法的共同点,是加工方式组块化,即把若干小的组块组成数量更少而体积更大的组块
  (3)及时复习,强化记忆。

  及时复习是有效防止遗忘的好方法

复习时应该注意归纳整理、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利用编写提纲、列图表等方式把知识加以系统化。同时,在记忆中可以适度多记些,心理学研究指出,一般学习程度以150%为佳,过少或过多地记效果也不好。

  复习时应注意排除记忆内容间的干扰,早上晚上的学习时间由于受到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的影响较少,应有效利用来记忆材料。

  4)经常回忆。学习时,不断进行尝试回忆,可使记忆错误得到纠正,遗漏得到弥补,使学习内容难点记的更牢。闲暇时经常回忆过去识记的对象,也能避免遗忘。

5)读、想、视、听相结合。可以同时利用语言功能和视听觉器官的功能,来强化记忆,提高记忆效率,比单一默读效果好的多。

6)运用多种记忆手段。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分类记忆、特点记忆、谐音记忆、争论记忆、联想记忆、趣味记忆、图表记忆、缩短记忆及编提纲、做笔记、卡片等记忆方法,均能增强记忆力。

14、任务(活动)参与度与达成度(个体参与率与群体参与率、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

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只听老师讲的学习方式。学会选择,多角度思维,积极发表自已的意见,对同学观点有不同的想法时,要以真诚的语言、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合作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发展多方面的潜能。

积极展示自己的才智和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同学们在交流、合作中感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这样,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感受到老师在注视着自己,没有被忽视、冷落的感觉,使自已的心灵充满被尊重、重视的阳光。

锻炼独立参与思考。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的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要乐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样在学习中就有了积极性和动力。扬起自信的帆,积极参与实践,课堂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方法,无论是语文课堂上的复述与朗读,还是美术课上的作品展示,还是音乐课上的乐器演奏……都为我们提供了自我展示的空间。自我展示让我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是对我们莫大的鼓舞和激励,为我们主动学习提供了情感支持。

鼓励课堂讨论,参与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方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其参与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解除思想上原有的约束,生动活泼,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再次,通过师生的交流,师生之间便于形成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提高自信心。

激励评价,激发自信

在学习中会经常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时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参与是每个集体成员的基本权利。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积极参与他人发起的活动,同时也积极发起一些活动,不用题化、死板的所谓“标准答案”来规范答案在评价各种看法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别人(教师和其他同学)质疑,愿意认真倾听他人的反馈,充分尊重别人的意见,其效果不只是有利于学习问题的解决,还鼓励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看待多元化的现实世界,能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评价与自己不同的见解、民族。乃至文化等问题。这对在交流日趋频繁、广泛的世界中生活的现代人而言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是我们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教育应该培养的素质。

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观察各种事物,观察社会、自然和人,经常地接触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直接获取各种生动具体的信息。同时,要通过查阅书刊、浏览各种传媒和上网等,从纸质文本、音像资料和电子文本中获取信息。训练时,在快速阅读中使用找出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办法搜集信息要点[知识要点],并简要摘记;而后,在广泛的课外阅读实践中,运用这种读书方法,使其成为一种技能)、筛选式读书法(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对阅读材料分步检索筛选,获取所需信息)都是培养搜集信息能力的有效方法。为提高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可采用问题式读书法(针对阅读材料从正反两方面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并逐一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辨析知识,提高信息判断力)、评价式读书法(针对文章提出个人的看法和见解,列举优点和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在对信息的价值和正误进行评价中提高信息判断力)。为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可设立文摘卡,一边读书,一边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简要摘录(重要内容可以详细摘录)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信息、新方法以及自己所需的有关信息。同时,注意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称及出版日期等有关信息,以便今后进一步查阅。还可对信息进行分类摘记(比如,先按语文、数学、史地、生物等方面分成几个大类,每类再分成几个小类,如语文可分为语言积累、语言知识、文学常识、名言警句等),并进一步在分类的基础上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排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摘录的信息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查阅。

通过学习,要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为问题解决的能力。即能够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一定的情景引起的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综合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的人够抽取出问题的关键特征、问题所包含的关系和联系,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正确的解决策略,使问题得以顺利地解决。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受策略、知识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其它心理因素的影响。包括:知识的表征方式、思维定势 、功能固着、动机、情绪、人际关系等。

15、师生关系与感情(生与师、生与生的关系和谐,真诚友好,感情融洽,一视同仁,善待他人,人文精神,团队精神)。

和谐的优生与非优生的同学关系首先是在学生中树立平等的人格观,树立平等民主的生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心理相容能力。优生不以自己的""而优,而"非优"也不以自己的"非优"而忧,优生谦虚点,主动热情点,非优生勤奋努力点,去掉自卑心理,积极上进,两类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和谐的干生关系,就干生关系而言,是否和谐,将直接影响到本班的班风。

在课堂教学中,要在和谐师生、生生关系的基础上,变个人努力为团队精神。

小组学习运用合作原理,培养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课堂教学中,利用学习小组,共同研究、讨论问题,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在活动课上每一个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计划拟定、探究研讨,共同克服困难,完成活动任务,培养他们的分工协作能力,真正体会、明白了比、学、赶、帮、超五个字的新内涵。比,不但是比知识,还要比学习方法,比速度质量。要同别人比,也要和自己的昨天比,更重要的是比做人。学,要有方法,有目的,学会从大局出发。赶,要向着自己的目标赶,去努力奋斗,从哪儿倒下就得从哪儿爬起来。帮,就是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你在帮助别人过程中,自己也在不断进步。超,就是超越别人,超越自己。

16、师生评价与态度(积极参与并正确对待学习评价,师生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

课堂评价过程中一般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等多种评价形式,充分调动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开展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应持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谦虚好学的良好品质。比如在课堂上,对同学回答问题的评价:“我同意××同学的意见,想再补充一点”或“我不同意××同学的观点,我认为……”这样,通过听取别人的评价,自己再进行自我评价,既能把问题弄清楚,同时增强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能力。注重自我评价的训练,培养的自我评价意识,上完课、写完作业、测试完毕等,同学们都要自觉地问问自己,我今天表现的怎么样,字写的好不好,哪些知识还没掌握等等,学习成绩也随之不断提高。正确对待互评,反思与同学相处的重要,合作意识的必要,学生要取长补短、正确接受他人意见的好品质。

17、心智技能运用与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运用与发挥程度:注意力集中、观察力细微、想象力开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诚信、责任感、乐观、兴趣、爱好、勤奋、刻苦、耐心、爱心、信心、审美素质和社会性品格等)。

提倡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重构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用广阔的空间去尝试思考问题、分配任务、共同协商;最后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以期获得达到完成任务的最佳途径。学习中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新课程倡导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学习目标,感受成功。我的尝试正是期待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体验不同学习方式所带来的喜悦与成就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增强乐于协作、共同进步的意识,从而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18、作业态度与完成质量

把作业看成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到及时交流,遇到困难会质疑并寻求主动解决的途径,会选择性地做有思维价值的作业,把更多的时间用于那些具有挑战性的、能够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作业上。

19、复习巩固的态度与习惯(及时性、积极性、自主性、自觉性和自动化)。

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在学习中不断体验取得进步的愉悦心情,在学习上主动克服困难。积极寻找科学的复习方法。以思想品德课中考复习为例:查漏补缺,在回顾的过程中,找出被遗漏的、理解不够深入的考点,进行消化和强化,以确保自己掌握的知识涵盖了《考纲》所有的知识点;梳理和串联知识点,检查和理顺知识脉络,增强对于知识点之间、章节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逻辑联系把握;加强理解记忆重点、难点和空白考点,检查并背诵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观点和论断、重要著作、主要历史事件等;加大习题训练力度,增加题感,分析客观性试题的命题倾向和特点,把握主观性试题的答题套路,使自己分析问题的角度与答题思路同命题者的预期相一致;切忌大量模拟,搞题海战术,要将模拟和复习有机结合起来。熟记形势与政策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党中央的最新决策、决议,最高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党的会议精神等都属热门考点。

20、应试技巧与心理素质。

要从心理上使自己适应学习活动,平时不断地积累经验并调整心理素质,使自己少一点紧张情绪,少一点心理压力,尽量轻松地参与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