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湿疹皮炎类疾患中经典方与经验方的临床运用体会 --中国期刊网

 熬夜者 2011-04-25

在湿疹皮炎类疾患中经典方与经验方的临床运用体会

www.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6-16来源:《新科教》2009年03-04月供稿文/韩冰雪(内蒙古赤峰市第二医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导读]本文分析了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中医学的病因病机、临床分型及各证型的经典方与经验方的临床应用。

摘要:本文分析了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中医学的病因病机、临床分型及各证型的经典方与经验方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湿疹皮炎;中西医结合

近年来,中医中药在国际上逐渐受到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已得到广大医患人员的认可。本文将简要介绍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临床表现、辩证施治原则、经典代表方剂及临床运用体会。
1  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中医学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基本病理反应为病机。病机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以及“内生五邪”等。不同的病机产生不同的病证,不同的病证有着不同的治疗原则。尽管皮肤病病因、病机各不相同,但其中却存在着共同性。只有掌握了常见皮肤病的病因病机、病证和治疗原则上的共同性,才能更好地分析某个皮肤病的本质,进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在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急性期,其病因多为风、湿、热之邪气所致,其相应的病证以风湿证、风热证和湿热证为主。由于风导致的皮肤疾患,临床主要表现为瘙痒、风团、抓痕;湿导致的皮肤疾患,临床主要表现为水疱、渗出、糜烂;热所导致的皮肤疾患,临床主要表现为斑疹、丘疹、脓疱。而在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慢性期,病因多因气、血失调引起,病证以血虚风燥证或脾虚血燥证为多见,皮损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皲裂、鳞屑。
2  湿热证
2.1  热盛于湿型
多见于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急性期。起病急,皮损呈多形性,可有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抓痕、结痂、红肿、灼痒感或肿痛。大便干燥。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除湿,凉血等。常用中药包括黄柏、土茯苓、黄芩、黄连、青黛、白藓皮、马齿苋、石膏、苦参、龙胆草、金银花等。经典代表方剂有“龙胆泻肝汤”。经验方剂有“清热除湿汤”、“石蓝草煎剂”、“利湿清热方”、“皮炎汤”等。
2.2 湿盛于热型
多见于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亚急性期。发病较缓慢,皮损以丘疹、丘疱疹、水疱为主,皮疹周围皮肤轻度潮红,有瘙痒,抓后糜烂、渗液明显。大便不干或稀溏。舌质淡红,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缓或弦滑。治疗以除湿清热为主。常用中药有薏苡仁、车前子、地肤子、白藓皮、茵陈、苍术等。经典代表方剂有“二妙散”、“四妙丸”、“除湿胃苓汤”等。经验方剂有“土槐饮”、“加减除湿胃苓汤”、“除湿止痒汤”、“健脾除湿汤”、“清脾除湿汤”、“健脾除湿汤”、“加减清脾除湿饮”。常用中成药包括“除湿丸”、“二妙丸”等。
3  风热证
多见于急性瘙痒性皮肤疾患。发病急,皮疹可时隐时现,遇热加重,皮损以淡红或黯红色丘疹、红斑、风团为主,灼痒难忍或皮肤干燥瘙痒。身热,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治疗以疏风清热为主。常用中药有连翘、薄荷、牛蒡子、菊花、蝉蜕等。经典代表方剂有“银翘散”、“防风通圣散”、“桑菊饮”等。经验方剂包括“荆防方”、“消风清热饮”、“疏风清热饮”等。常用中成药有“防风通圣丸”、“乌蛇止痒丸”、“黄连上清丸”等。
4  风湿证
多见于亚急性或慢性瘙痒性皮肤疾患。发作急,皮疹颜色较淡,可有水疱、糜烂、渗液、抓痕、结痂,自觉阵发性剧痒(夜间尤甚),皮损经久搔抓后可有继发感染。舌质淡,苔薄或白腻,脉缓。治疗原则为祛风除湿。常用中药有苦参、苍耳子、茵陈、防风等。经典代表方剂有“秦艽丸”、“消风散”等。经验方剂有“全虫方”、“祛风燥湿汤”。常用中成药有“复方秦艽丸”等。
5  血虚风燥证
多见于慢性瘙痒性、角化性肥厚性皮肤疾患。此证多见于老年人,临床上除了有血虚证的表现以外,还兼有动风和干燥的症状。患者常常面色苍白无华,口唇爪甲淡白、毛发不荣,头晕目眩、手足震颤、心悸失眠,口燥咽干、声音嘶哑。全身皮肤干涩粗糙,有明显抓痕、血痂。皮损反复发作,迁延日久,皮疹色淡或灰白伴轻度脱屑,瘙痒明显,常常影响睡眠。舌质红或淡,少苔,脉沉数或沉细。治疗以养血活血、祛风止痒为主。常用中药有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等。经典代表方剂包括“当归饮子”、“地黄饮子”、“四物消风汤”和“养血润肤饮”等。经验方剂有“养血消风散”、“养血熄风方”等。中成药有“润肤丸”、“止痒合剂”、“湿毒清胶囊”等。
6  脾虚血燥证
多见于慢性肥厚角化性皮肤疾患。此证患者的皮损多为局限性损害,表现为不定时瘙痒。病程久,皮损表面粗糙肥厚欲裂、部分呈苔藓样改变,伴有明显抓痕、血痂及色素沉着。可伴有身倦乏力、食欲差、形体消瘦、大便溏、失眠多梦等。舌质淡,舌体胖,少苔或白苔,脉细弱或沉缓。治疗原则为健脾益气、养血润燥为主。常用中药包括茯苓、党参、白术、冬瓜皮、大腹皮等。经典代表方剂有“五皮饮”、“四物汤”和“八珍汤”。经验方剂有“多皮饮”、“健脾润肤汤”。常用中成药有“参苓白术丸”、“人参健脾丸”、“八珍颗粒”等。
笔者在临床工作和学习中体会到皮肤病的发生过程是正与邪斗争的过程,因此治疗皮肤病的过程是一个扶正祛邪的过程。在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急性期,中医药的治疗原则是以祛除风、湿、热邪气为主,从而达到治标之目的;而慢性期的治疗原则以健脾益气、养血活血等扶正为主,最终达到治本之目的。还应该重视的是药物都具有它的两重性,中药也是一样,有其治疗作用,也有其不利于病人的毒副作用。中药不能超大剂量应用,用药疗程也要适度,绝不能擅自滥用,否则可以引起中毒反应。
参考文献:
〔1〕赵炳南,张志礼.简明中医皮肤病学.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
〔2〕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朱仁康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3〕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