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色农业:西部农业的优势选择和发展对策

 昵称6847525 2011-04-26

特色农业:西部农业的优势选择和发展对策

原载:农村技术经济(京)2003年03期,第34~39页
孔祥智,关付新,中国人民大学农经系 北京 100872

  内容提要: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是地区优势选择的结果,也是西部农业发展道路选择的必然。根据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强调特色,突出重点的发展思路,并给出发展西部特色农业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西部地区/特色农业/优势

      一、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背景
  1.特色农业的概念和特征。特色农业是人们充分利用一定区域内独特的优势农业资源,开发和生产出品质优、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具有绿色或无公害特点的特殊农业类型。特色农业以“特”、“优”、“名”、“精”、“新”等为基本特点,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性。特色农业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生产的地域性特征。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要突出和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条件差异性,区域性独特的气候、水土和物种等自然条件,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特色农业的地域性特征是由两方面原因决定的。首先,特色农业是市场化的竞争性农业,突出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地域性特色,是提高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竞争手段。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性,也就决定了特色农业的地域性。其次,特色农业是生态农业,要突出绿色或无公害化的特点,客观上需要自然因子对农业生产发挥更大作用,即使相同的农产品品种,在不同区域也表现出较大的品质差异。驰名特产如吐鲁番葡萄、哈密瓜、库尔勒香梨、库车杏、兰州百合等,其品种、品质就表现出显著的地域性。
  (2)产品的优质性特征。产品优质性是特色农业生产区域性的结果,也是目标盈利性的条件。只有能够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或特殊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才能使产品有市场,生产有效益,这是特色农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如“中国枸杞之乡”的宁夏中宁县枸杞以粒大、皮薄、肉厚、色鲜、味甜,含有多种人体必需养分而闻名,其药、食、美容保健价值颇高,并已在工商部门注册,不仅国内市场行情好,在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各国也成为倍受推崇的营养珍品。
  (3)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并存特征。因为特色农产品品质好,市场需求量大、竞争力高,当形成区域性规模化生产后,收益显著。特色农产品一般在其盛产区的收入中占有较大份额。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能够兴业一地,富民一方。
  特色农业的三个基本特征共同构成特色农业存在的条件,它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产品质优势强,经济效益高。但从未来发展看,还必须以科技为支撑,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支持力,培育适生新品种,改善品质,精深加工,保持优势,使西部地区的特色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2.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资源优势。
  (1)物种资源优势。西部多数地区开发晚、开发程度低,人口密度低,尤其是独特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和生态条件,造就西部地区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我国珍稀动植物物种基本上集中在西部地区。生物物种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野生比例大,珍稀比重高、经济利用价值高,但目前利用程度较低。例如,云南有植物物种3万多种,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以及古老的、衍生的、外来的植物种类,优势生物物种有观赏植物、野生油料植物、天然香料植物、野生纤维植物、药用植物等,号称植物王国、香料王国、天然花园和药物王国;动物物种中,有两栖类92种、爬行类145种、鸟类778种,哺乳类259种,野生动物种类接近全国的50%。西藏具有生物资源丰富而独特,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的珍稀性共存的特点突出。西藏有藏北高原区、藏中和藏南河谷高原区、中喜马拉雅南坡、东喜马拉雅地区和藏东三江流域等五大生态区。新疆的野生植物资源种类多、用途广,已查明食用、药用、工艺、固沙、观赏等植物3000多种,稀有植物100多种,野生动物资源有130多种,有经济价值的44种。丰富的物种资源为发展西部特色农业提供了优越的物种资源。
  (2)自然资源优势。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以土地为主的资源,西部地区大都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统计资料计算,西部地区人均耕地面积2.1亩,全国平均1.6亩;人均林地5.1亩,全国平均2.8亩;人均牧草地面积11.3亩,全国平均3.3亩;人均水域面积0.8亩,全国平均0.5亩;人均未利用土地面积9.3亩,全国平均3.0亩。我国的草原几乎全部在西部地区。不仅如此,西部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复杂,农业立地条件复杂多样,对于以特殊的资源、气候和立地条件为基础的特色农业,是不可多得的资源优势。
  (3)环境优势。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以传统方式为主,现代化的无机能源投入较少;工业发展相对更加滞后,工业污染相对较小。加之地域辽阔,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均优于中东部地区。这就给西部地区发展以绿色或无公害农产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
  3.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背景和机遇
  (1)农业发展新阶段为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创造了巨大空间。19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告别长期短缺,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农产品市场由长期以来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农业生产的目标也由单纯的数量型增长转向数量型增长和质量型增长相结合,而以质量型增长为重点;从过去大宗农产品的数量保障目标,转变为满足多层次需求的质量保障目标。大宗农产品市场的饱和,既为西部数量扩张型农业生产亮起了红灯,也为其转轨准备了条件,使其不再承受不具优势的粮食生产之压力,并有了多层次需求的新市场空间,展现出特色农业的光明前途。
  (2)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首先,加入世贸组织,面对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将会采取新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利用国际市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得以发挥比较优势,发展果蔬、畜牧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这就大大减轻了西部地区粮食生产的压力,可以动用更多的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其次,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国际化。在以自然资源、人力资本、技术条件及市场竞争力为基础的结构优化过程中,农业这样的资源型产业,地域性将更为突出。利用富裕资源,生产优势产品,是发挥比较优势,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利用西部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发展特色农业,正是提高西部农业竞争力的途径。西部的资源优势和入世机遇的结合,使西部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更为广阔的前景。再次,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已经基本上失去了比较优势,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西部的特色农产品大都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大力发展正逢其时。
  (3)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准备了条件。西部大开发决策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环境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市场体系建设初步完善,这些都为西部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4)可持续发展观为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可持续发展观念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从而为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深厚的社会基础。
      二、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实施西部大开发决策以来,西部地区紧紧抓住机遇,以我国农业发展总体上进入新阶段为契机,对农业结构进行了大幅度调整,特色农业取得了较大发展,西部各省市区在对农业发展的规划中,都把特色农业的发展提到了议事日程。如新疆农业的重点转向棉花、畜牧业、特色林果园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农产品加工业;宁夏农业发展的方向是特色绿色食品产业;甘肃农业在玉米、马铃薯、酿酒原料、瓜果、西红柿、百合、油橄榄、无公害蔬菜、牧草以及畜牧业等特色农副产品方面具有比较突出的资源优势,并提出要大力发展玉米淀粉、洋芋淀粉、干型葡萄酒、果汁饮料、番茄酱、啤酒大麦、啤酒花、油橄榄以及草畜乳等特色农畜产品的深加工;内蒙古把牛奶、羊绒、牛羊肉、马铃薯等特色农畜产品及其加工业以及草业和特色种养业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重点等等。可以说,西部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完全不同于东部地区的现代农业体系、中部地区的粮油生产体系的特色农业体系,其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正在不断提高。
  在此基础上,西部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支柱产业。最突出的是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该区围绕着“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农畜产品和绿色产业开发区”的目标,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一批农牧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乳、肉、羊绒加工已经成为内蒙古的支柱产业,涌现出伊利、鄂尔多斯、鹿王、仕奇、蒙牛、草原兴发、河套恒丰等7个全国性驰名品牌。2001年,这7家企业完成的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分别占全区的12.8%和36.2%。其余各省市区的农产品加工业起步也较快,但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特色农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总的来看,西部地区特色农业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1.绿色农产品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就是绿色农业或无公害农业,提升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的关键也在于此。前面已经谈到,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的资源基础是开发晚,自然条件好,但无机农业的一些天然优势使得农民不一定必然选择特色农业道路,比如陕西省周至县的猕猴桃产业就差一点被“膨大剂”害得几乎全军覆没,近年才刚有起色,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去年又遭遇市场风险。宁夏中宁的枸杞生产也曾深受化肥、农药等有机要素之苦。可见,如何形成绿色农产品发展的机制,使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必然采用绿色或无公害生产方式,摈弃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和添加剂等现代要素的无机生产方式,是西部地区特色农业成功的关键。
  2.“命令农业”造成资源浪费。一些地方不是根据本地的资源条件,而是根据政绩的需要,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推行某一品种,“万亩果园”、“十公里无公害蔬菜走廊”、“百万头无公害猪”等现象在很多地方都出现过。甚至在资源相近的两个县,也经常出现你发展什么我发展什么,你建设一个农产品市场,我建设相同的更大规模市场的现象。这些做法,完全无视农民是农业生产主体的法律地位,不仅侵犯了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还会由于对市场把握不准或者同业恶性竞争而对特色农业的发展带来灾难性后果,造成农业资源的大量浪费。
  3.特色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难以准确把握。在西部一些地区发展特色农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宁夏发菜和宁夏、甘肃、陕西等地滥挖甘草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西北有些地区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还在发展高耗水农业项目,如蔬菜、瓜果、花卉等,由于缺乏资金,节水工程和节水措施不可能跟上去,也是这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隐患。
  4.特色农业的发展怎样与现代科学技术对接,是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当前,甚至在许多专家那里都有一种误解,即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不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要素,就是完全采用或者尽可能采用世代相传的传统技术,一些地区在实际操作时也是这么做的。其结果就是产出效率极其低下,形成不了规模,从而也难以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而当前的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又存在着价格高、效率低的缺陷,在西部地区难以推广。这说明我国的科学技术储备已经明显满足不了西部地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需要,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度出发,有关部门必须尽快解决这一关键问题。
      三、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和重点
  1.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总体思路是:以西部地区丰富的特殊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为发展方向,以农业产业化为拉动力,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实现西部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根据上述思路,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不仅要突出“特色农业”中“特色”的一般性,更重要的是必须突出“西部特色”中“特色”的特殊性,要赋予其西部地区自然、经济和社会特征。走生态农业道路,生产特色产品。生态不仅是自然生态,还包括历史文化生态;特色不仅是物化在产品中的资源特色,还反映西部地区民族、历史、文化特色。具体说来,要突出以下几方面内容:(1)突出环境特色,发展绿色产品。西部土地无污染或轻污染,具有生产绿色产品的理想环境。西部地区优越的大气、水质和土壤环境,决定了广大西部地区是我国最适宜的绿色食品生产区域。在发展质量农业的背景下,品牌加绿标等于名牌的绿色产品,将成为我国西部农业在发展新阶段参与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拳头”。(2)突出物种资源特色,发展珍、野、稀、名、特产品。西部丰富的物种资源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宝库”。对物种资源合理开发,保护利用,将物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经济优势。通过技术攻关,对野生动物进行驯化和人工饲养,对野生植物进行培育和改良,开展新兴的特种养殖业和种植业。以生物多样性促进农业产品的多样性,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3)突出气候特色,发展土特产品。过去利用气候条件发展反季节产品,但随着东、中部地区技术设施改进,季节产品的优势正在削弱。但可以利用气候特色发展气候与土地、水共同形成独特品质的土产,使其他地区无法用模仿的人工环境进行生产。(4)突出草原特色,发展草牧产品。广阔草原是西部地区重要的资源和环境特征,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对自然产品的崇尚,越来越将草牧产品和工厂化养殖产品区分开来。具西部特色的草牧产品必然是人们对安全食品的选择。(5)突出民族特色,发展清真产品。西部地区许多区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特别是食用清真食品的回族、哈萨克族少数民族人数较多,清真食品也代表着西部特色。从消费需求来看,东、中部地区的食品多样化需求中对清真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特别是对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来讲,突出民族特色尤其重要。(6)突出文化特色,发展民族饮食产品。西部地区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其食品及其独特的制作方法所蕴含的文化有着潜在的商业价值,有待开发和发扬光大。将其和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发展特色产品加工业,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重点。(1)特色种植业。西部地区棉、糖、果、菜、花、烟、蚕等经济作物品质好,产量高,应逐步建立名、优、特农产品生产基地,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提升竞争优势。包括:建设新疆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在云南发展优质甘蔗,在内蒙古和新疆发展高糖甜菜,建设糖料生产基地;在西南地区发展优质柑橘、南方梨、热带水果,在西北地区发展猕猴桃、苹果、梨、葡萄等优质水果,建设水果生产基地;在云南元谋、甘肃河西走廊和青海发展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和野菜,在新疆发展西瓜、甜瓜,建设蔬菜生产基地;在云南发展高档鲜切花,在内蒙古和新疆发展干花,建设花卉生产基地;在云南发展优质烟叶,建设烟叶生产基地。(2)特色畜牧业。加快发展肉牛和肉羊生产,突出发展奶牛和优质细毛羊生产,并把推广优良品种作为调整西部地区畜牧业生产结构的主要措施,将区域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西部地区要把特色畜牧业与牧草资源平衡发展。在畜草平衡的条件下,调整畜群品种结构,转变养殖方式,建设牛、羊规模化养殖基地,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要尽快建立无规定疫病区,防止类似“疯牛病”那样人类目前还无法控制的动物疾病在西部地区蔓延。
  3.中药材的开发和产业化。西部地区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几乎包括汉、藏、蒙、维、傣、壮等各个民族经过几千年实践挑选下来的行之有效的药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当前,中药现代化是研究和开发的重点。(1)加强中药材基地建设,建立中药材种植规范。在宁夏、四川、甘肃、新疆、青海分别发展枸杞、甘草、红花等中药材,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2)扩展产业规模。中药生产企业规模小,效益低,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管理不规范,要通过兼并、破产、重组等方式扩大西部地区中药企业的经营规模,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3)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主要是:开发速效、方便和绿色中药,开拓欧美和东南亚市场;利用中药的优势大力发展营养保健产品,要在产品的质量、包装等方面下功夫;注重对老字号企业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此外,在慢性病、疑难病等领域要发挥中药产品的优势。(4)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要建设一批现代化的研究中心、实验室和产业化基地,建立一批现代化的研究方法和工艺技术,建立和完善中药系列标准规范,建立一支新型的中药人才队伍。
  4.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西部地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加工业形成以粮油制品、肉制品、果蔬制品、饮料制品等为主,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体系。拉长产业链条,将比较优势提升为竞争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对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投资的乘数效应大,此外,在工业化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还是工业化的首选产业。因此,建议政府要在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上给予政策、金融和其他各个方面的支持;要加快卫生标准、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实现与国际接轨,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要鼓励农产品加工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坚实后盾;要加快与农产品加工业关系紧密的加工机械部门的发展速度。
      四、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外向性、强带动的原则,重点建设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和龙头企业群体,根据市场的需要,彻底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界限,把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优化组合,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要采取以“企业+农户”为主的产业化形式。发达地区的经验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保证农民按照绿色或无公害标准生产特色农产品的有效机制,也是使特色农产品生产上规模、上档次、确保农民利益的重要手段。
  2.加强实用技术的研制和推广。西部地区实用技术研制和推广的重点是:(1)实用无公害技术,包括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研究的方向是速效和廉价,既要使农民用得起,又要使其效率不低于同类无机要素;(2)特种种养技术,即适合西部地区特定自然条件的特种植物和畜禽种植和养殖技术。(3)节水技术,主要运用于西北缺水地区的蔬菜、瓜果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4)农产品加工技术。
  3.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根据西部地区的区位特点和市场走向,确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不同对策:稳定本地市场,保证群众基本收入;拓宽国内市场,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减少投资风险,保护群众生产的积极性;瞄准文化传统、消费习惯相近地区,扩大绿色产品、特色产品、高精细产品的出口,开发利用“绿色”、“生态”品牌效应,树立西部地区绿色农产品的形象和信誉。各级政府要把工作重点放在研究市场、提供信息服务上,以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企业和农牧民的生产经营活动。
  4.全方位扩大开放,形成特色农业发展的动力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引导外资、私人投资投向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借助外力推进开发建设。加强与东中部地区的联合协作,抓住国内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调整和各级换代的机遇,开展与国内先进地区的对口支援与经济技术合作。加快政府推动,强化政策措施,努力吸引国际财团、跨国公司、国内强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于特色农业及相应的加工业项目。积极开展双边、多边合作,在环境保护与建设、水土整治、自然灾害防治、可持续农牧业、环境控制、消除贫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建立全球环境与发展合作伙伴关系。

参考文献:
  [1]陈东景等.新疆特色农业初探.农业经济学,2001(2)
  [2]国家统计局农调队.中国西部农村统计资料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9
  [3]孔祥智,马九杰.农业内部就业深化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经济问题,1997(2)
  [4]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1.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0
  [5]陆大道等.中国区域发展报告2000.中国商务印书馆,2001-3
  [6]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