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

  2011-04-27
 
 

 

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

 

倪红梅  何裕民*  沈红艺  方盛泉

 

摘要 在系统分析亚健康概念产生的背景、亚健康的内涵及中医“未病”的多重含义的基础上,明确了亚健康与中医未病的关系,提出了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干预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亚健康;未病;治未病;

Sub-health and Treatment of Pro-disease

NI Hong-mei  HE Yu-min  SHEN Hong-yi et 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Abstract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health and pro-disease in TCM by analyzing the producing background and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ub-health as well as multi-meaning of pro-disease in TCM, so as to elucidate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treatment of pro-disease and intervention with the sub-healthy patients.

Key words Sub-health; Pro-disease; Treatment of pro-disease

今天的医学不仅是关于治病的科学,更应是关于健康的科学。亚健康概念的诞生和广泛深入的研究,正是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注重生存质量的体现。“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预防思想和原则,在医疗卫生工作向预防前移的今天,对其研究的重视是必然的。亚健康和中医“未病”之间存在诸多的关联,厘清二者的关系很有必要。同时,对亚健康的干预和中医“治未病”的研究也有助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未病防治体系。

1 亚健康概念的产生及内涵

亚健康概念的提出和亚健康状态凸显的问题,与人和自然、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引发的冲突密切关联[1]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产业社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来自生活、工作、学习、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也日益沉重;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的价值观念随之改变,心理应激明显增多。同时,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对新的医学模式、医学目的和健康标准的讨论。在人们观察和解决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思维和行动方式上,从单纯注重生物因素过度到关注生物、心理、社会、生态等方面。医学的目的也不只局限于治疗疾病,而是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疾病前期的预防上。对健康的标准也从追求传统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无病即健康的“生物健康”为目的,转向了追求“心、身及社会适应健康”[2]。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看到了除健康和疾病之外,人体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鉴于此,原苏联的N·布赫曼

 

  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了“第三状态”的概念。随后各国学者也纷纷提出类似名称,如亚健康状态、中间状态、次健康状态、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等等,“亚健康”是我国学者提出的“中国式”名称[3]

目前,国内外对亚健康暂无公认的统一定义。如董玉整[4]认为,所谓“亚健康”,是指人们表现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王琦[5]指出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根据我们课题组前期的理论研究认为,亚健康是介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类状态或一个过程,它的发生、发展常与社会、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既可表现为有自觉症状但各种检查结果正常,也可表现为检查结果有所偏离却不符合临床疾病诊断标准或尚够不上亚临床标准, 其本质大多是可逆的心身失调。

由于亚健康的表现是多方面的,目前对亚健康状态的描述不尽统一,我们课题组认为[67],亚健康的表现主要有:(1)多症状群亚健康:多数情况下表现为一类综合状态,常见的如虚弱、疲劳、消化不良、抑郁倾向、焦虑倾向等;(2)单一症状亚健康:以某个非特指性症状最为突出,如便秘、失眠、记忆力下降、疼痛等;(3)无症状亚健康:某些生理参数或检查有所偏离,却不符合临床疾病诊断标准或尚够不上亚临床标准。如血压偏高、血脂偏高、血粘度偏高等。

此外, 衰老、更年期、围产期、围经期等生理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偏离正常的症状或体征, 既非健康状态,又非病态, 故也可泛泛理解为亚健康。我们命之为生理性亚健康。但应明确指出的是:它们不属于通常理解的亚健康范畴。

2 中医未病的多重含义

“未病”两字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有所发挥。归纳历代医学家强调的未病概念,它具有多重含义,具体分析如下:其一是“尚无病”之未病。进一步分分解出 “平人”、“未病之病”两个属概念。

“平人”:即《内经》所谓的阴阳平和之人——个体不仅没有疾病,而且内在脏腑气血功能有序,心身机能协调,且还涉及个体与外界环境的适应与和谐。

“未病之病”:为唐代孙思邈所提出,其在《备急千金要方·论诊候》中有曰: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以用心,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亦。在此“未病之病”者,已不是 “平人”,而是潜在的、有可能生病的未病之人,但目前征兆并不明显,不易发现。

其二是“已病”状态下之未病。进一步也可分解为两类情况:

“病虽未发,征兆已见”:如《素问·刺热篇》所言:“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已病尚未传变”:尚仅停留在某一脏(某一阶段),并未累及下一阶段(他病未发)。如《难经·七十七难》与《伤寒论》所言:“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这也是叶天士“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旨趣所在。

需要特别注重的是,在两大未病概念之间,孙思邈又提出了“欲病之病”的概念。欲病之病是指身体已经有了疾病,但征兆尚未显现。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希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意思是说很多人的痛苦在于身体不适,精神和体力今不如昔,一定及早了解养生的方法,尽快调理,避免疾病的困扰。如果勉强忍受不进行调理,自认为可以自愈,过不了很久,就发展为顽固之疾了。欲病之病,在外表上虽然有不适的症状表现,仅仅是“苦似不如平常”,医生又不足以诊断为某一种疾病。其可能或将要生病,目前尚未表现为生病,只能说是亚临床,前临床。

总之,归纳历代医家的论述,可见中医学的“未病”是个笼统的概念,它既包括尚无病者,也包括已病者,尚无病与已病之间还兼有一“欲病之病”者。

3 亚健康与中医未病的关系

亚健康概念的提出和深入研究,也与治“未病”概念再次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密切相关。因此,理清亚健康与未病两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分析可知,“亚健康”与中医“未病”本是两个跨度相距2000多年的概念。亚健康”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在医学视野的拓展、健康观念的转变、医学模式更替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未病”一词却早就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时代,之后历代医家不断对其有所发挥,丰富了对“未病”的认识。进一步解析中医的未病理论可知,未病中包括的: “平人”: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健康者,是人们理想的健康状态。 “未病之病”:即有潜在的健康问题,有可能生病的人,但目前征兆并不甚明显。这个“未病之病”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是现代亚健康概念的滥觞, 也是构成今天通常所见的亚健康者的主体。 “欲病之病”:是指已经有外在的不适症状表现,但够不上现代医学意义上的疾病诊断;这是无病者与已病者中间的过渡带。 “已病,病虽未发,征兆已见”:即身体已经有了疾病,只是未发作,但疾病的一些征象已经显现出来; “已病尚未传变”:指疾病发生后停留在某一阶段而并未传变。

综观中医未病与亚健康,“未病”是一个大概念,它既包括无病者,也包括有病者。亚健康则主要涉及中医“未病”中“未病之病”及部分“欲病之病”。而余者都不应是今天亚健康概念所涉及的对象,它们应是临床治疗学所必须关心的内容。

 以上认识构成了中医学对整个健康(平人)、已病及它们之间的过渡带的完整认识。这一认识即是今天从事亚健康研究与防治工作的历史依据和逻辑起点。

4 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干预

“未病”概念的诞生,自然的催生了“治未病”这一重要的中医学防治思想,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确立了具体的防治原则和方法。概言之,包括: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欲病早治,三是已病防变。“未病先防”,注重养生保健,增强体质,防止疾病发生;“欲病早治”,充分应用中医对状态调整的优势,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促使“欲病”向健康转化;“已病防变”,可把握某些常见病、慢性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采取以中医药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由此可见,“治未病”核心就是“主动防范”。该理念囊括了如今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的核心思想。它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疗、康复等健康医学与临床医学全过程都有突出意义。只有贯彻了“主动防范”的“治未病”思想和原则,健康医学与临床医学才能真正担当“卫生(卫生,即护卫生命)”的本旨,也才能真正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少伤害、多增悦的保健医疗服务。而对于今天所言的亚健康的预防和调整,则可在结合一级预防的思想指导下,更多的参合对人体不同状态的调整,这正是中医的优势所在。

总之,不论是现代的亚健康,还是中医提出的“未病”理论,都是积极的预防医学观的体现。注重亚健康研究,可以更切实有效地贯彻“一级预防”这一医学的最高原则。

 

参考文献

1倪红梅,方盛泉,何裕民,等.试析亚健康状态与心身病症的相关性[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1):13-15

2倪红梅,方盛泉,何裕民,等.中医心身相关问题探索[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5):1819

3 何裕民.关于次健康——一个新领域命名的商榷[J].医学与哲学,2000216):4748

4 董玉整,亚健康初探[J].广州医学院学报,199826(3)7778

5 王琦.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l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3)14

6 何裕民,沈红艺,倪红梅,等.亚健康的范畴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829(1)24

7 倪红梅,何裕民,沈红艺.亚健康状态评价构想[J].医学与哲学,2008291):57

8 赵彩霞.亚健康状态与保健[J].山东体育科技,2003251):5557

 

 
 您好:欢迎您光临衔的图书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