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区位分析

 华夏蛐蛐 2011-04-27

浅谈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区位分析

临潼区油槐中学 中学一级 张银鹰 710604 2008.10


     内容概要:在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引进并强化了“区位”这一内容,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城市和旅游等区位的分析与选择,构成了人文地理的主体内容。在教学中,对于区位因子的分析比较和选择,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迁移、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本文着重从区位分析应把握的基本原则和区位的比较分析两个方面对“区位”进行分析探究,这正是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关键词:区位 区位因子 区位分析


    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区位。区位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行为,只有在最佳场所下活动,才能取得最优效果。不同的场所有着不同的区位条件。而区位条件也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人类对自身活动场所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的好坏。区位论是研究人类活动区位选择,分析其形成原因与条件,预测其未来发展的科学。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引进并强化了“区位”这一内容,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城市和旅游等区位的分析与选择,构成了人文地理的主体内容。

    区位因子(又叫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它包括自然区位因子,诸如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河湖水文、植被、土壤、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更重要的还有人文区位因子,如交通、市场、技术、劳动力、聚集效应、政治(政策)和宗教等。一个区域的区位条件对其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教学中,对于区位因子的分析比较和选择,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迁移、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是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一、区位分析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按照区位因子对区位主体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区位分析应把握以下五个基本原则:

   1、综合性原则

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影响工业、农业、商业、城市、交通、旅游等的自然区位因素和人文区位因素中的各因素、以寻求最佳区位,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2、可持续原则

这是区位选择的核心原则。三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是区位评价的基本出发点。生态的可持续是基础,它强调工农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的可持续是条件,工农业生产布置以后既要生存发展,又要节料,又要增长数量,更要改善产品质量、提高效益、节能节料、清洁生产;社会的可持续是目的,工农业发展要促进就业,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主导性原则

不同的产业部门,其投资要素中各要素所占比例不同,区位选择一般是看是否满足其主导性需求。如装配工业区(普通服装、电子电器)要看是否有廉价劳力,冶金工业(炼铝业)看是否有廉价的电力和原料(铝土矿),水电开发主要看水力资源是否丰富(取决于流量和落差)和库容大小(与地形地貌有关)。饮料业(啤酒)看是否有便捷庞大的市场。商品粮基地主导是廉价土地和水热条件;花卉业主导是市场和水源;宁夏和河套平原水稻主导因素是水源;南疆长绒棉主导因素是昼夜温差大和光照强。

4、因地制宜原则

要因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而制宜。通过分析某地区位,具体把握区位联系的特殊性,细心地分析给定的环境特点,发挥“比较优势”是合理布局的基本方法。如“珠三角”具有中国南方“门户”的位置——临近港澳台、面向东南亚,对外贸易的优势无限,宜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武汉市具有中国中部“中心”的位置,——“九省通衢”,对内贸易的优势无限,宜大力发展内向型产业;而上海具有中国“大地理中心”的位置——长江流域出海口、南北沿海航线的中点,是长江流域和东部沿海两大经济带的交汇口,对内、对外均有明显优势,发展内、外向型产业都适宜。

5、因时制宜原则

区位因子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除了静态地从综合、主导方面分析区位因素外,更要从发展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例如,某个工业地域的繁荣、衰弱等皆由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引起的。譬如,钢铁工业分布的历史演变为:早期趋向于煤矿,后因能源的利用率提高了,又趋向于铁矿产地;现代则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又开始趋向于市场,临海分布。即前期为煤铁复合型,后期为临海型;再如,劳动密集型工业大约每十年“飞”一下,二战期间主要在美国,20世纪50-60年代在日本,70年代在亚洲“四小龙”,80年代“飞”到中国东南沿海和东南亚,90年代扩展到中国沿海省份,进入新世纪,主要进入中国的中部省份(即中部的崛起),其趋向不外乎是寻找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

二、区位选择的比较分析

区位优选的核心是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说明主体区位需求的满足程度。以下通过对城市、工业、农业、交通区位的分析比较,来探讨区位的分析评价办法。

(一)城市发展的区位分析

1.城市新区的发展区位选择——从城市的整体发展需求分析比较城市各个方向发展的优势,选择发展的重点方向(大比例尺的平面图上)。

例“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区位优势在于①地处环渤海地区,京都门户,地理位置优越;②能源资源(煤炭、石油)丰富;③可开发的土地资源(滩涂)多,地价低;④工业基础好,科技水平高;⑤海陆空交通发达;⑥市场广阔;⑦国家的大力支持等。

2.城市“点状”的区位分析(小比例尺的平面图上)。多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形成多与自然条件有关——气候优越、地形平坦,水运、水源方便、矿产丰富。发展多与经济壮大有关,如交通的发展、经济的开发有关。如重庆市的形成和发展区位:①位于嘉陵江和长江的汇合处;②直辖市;③西南重要的工业基地。

(二)工业区地理区位分析

1.国内某地比区位分析(小比例尺地图),要结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因子进行综合分析:

例:① “首钢”迁往渤海湾的小岛——曹妃甸的区位选择,主要是大北京的环境发展要求,又有曹妃甸海运便利、深水港(可停泊25万吨级船舶)、滩涂广阔,加之有环渤海经济区等优势因子的吸引。②在海南文昌建设新的航天发射中心,主要考虑该地纬度低,航天器能利用地球自转获得较高的初速度,有利于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③又如:在中部崛起中江西省的区位优势有哪些?——可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升级换代的要求出发,分析江西省的位置和资源所能满足的条件,诸如劳动力、土地更廉价、矿产、原材料及旅游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等。

2.工业区(大比例尺地图上——城市平面布局)要从“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角度考虑:①“风”—— 要注意图中的风向条件,应保证有大气污染的废气不吹向居民区,即工业区应位于常年盛行风向中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②“水”——应保证有污染或高温的废水不流向居民区和农田,注意河流的流向。③“宝”——良好的经济效益。依据工业生产的指向性,有选择地接近原料地、燃料地、水源地、市场消费地和科研基地等。如在内蒙古草原“奶牛带”上形成的诸如蒙牛、伊利等100多家乳品加工企业,主要是考虑接近优质的奶源基地。④“地”——从地域空间联系、地形地貌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来分析。

(三)农产品生产的区位分析

1.在小比例尺平面图上,从农产品的生产特点、质量要求和营销需要的特殊条件来分析:

(1)“米袋子”问题。可从商品粮(余粮)多来分析。例如:试分析鄱阳湖、洞庭湖、江汉平原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发展的条件?——余粮多,稻米生产的特殊需求来分析。①地势平坦,易机耕;②气候优越,水热丰富,单产高;③劳力充足而廉价;④国家政策扶持。

(2)“菜篮子”问题。例如:珠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市郊地区)的牛奶、花卉、蔬菜生产区位分析。——其生产是为城市居民生活需求服务的。应从市场广阔、交通方便、靠近水源、劳力廉价、保鲜技术先进、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3)“钱袋子”问题。例如:分析陕西中部黄土高原地区(富县、洛川、白水)苹果生产的区位优势条件。苹果是水果,是辅助食品——市场要好;质地要 “脆”——水分适中、“甜”——昼夜温差大,色泽“艳丽”——光照充足;施肥、整枝、疏花、护果——耗劳多;一旦栽培就有中长期效益。故可认定:果品品质优良,面向国内外市场,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可鼓起农民的“钱袋子”;处于平原向高原、湿润区向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适中,气候条件优越;劳力、土地廉价,生产成本低;有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和资金的扶持等优势因素。

2.大比例尺平面图上的农业区位选择

图上的城市是面状分布的,城郊农业是以商品农业为主,这要依据农业的单位面积产值和的要求接近市场的程度,从远及近:①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园;②乳肉禽蛋区;③蔬菜花卉区水产区(临河);④粮食产区;⑤水果产区,有序布置。图上城市是点状分布的,有等高线表示地形地貌的,农业区域开发应因地制宜,发展立体生态农业:陡坡水源区以水土保持林为主,缓坡以果林和经济林为主,高原、草山草坡以畜牧业为主,平原以粮食为主,低洼易涝地区可发展水产养殖业。

(四)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分析

对于交通线的区位,可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从两头和沿线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来分析其建设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如教材上对京九铁路和青藏铁路的分析。又如分析京沪高速铁路开工建设的影响因素,可就其①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成本低、运量大、能全天候运行,②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京沪通道的“瓶颈”问题,④促进东部沿线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对于交通线上站点的区位分析,如上海修建外海深水港——洋山港,主要是看中了洋山的深水航道(航道水深14~15米,可供大吨位船舶自由出入和停靠),加之该海域海床地质构造稳定,岛屿众多,滩地发育,建港的陆域广阔,全部建成后,将会使上海成为世界级的深水港和国际航运中心港。

总之,区位理论在地理新课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一部分内容是人文地理最有生命力的部分。运用这一理论,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改理念。加强对区位分析的教学研究,正是地理新课程的必然要求。作为地理教师,要以培养公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寻求最优 “区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