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位容易被误读的古人 - 冷月无声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十廿卅卌 2011-04-28

十二位容易被误读的古人

史海钩沉 2009-09-13 12:27:24 阅读20 评论0   字号: 订阅

1 嫪毒(lào ái,音近“涝矮”)

歪评:始皇妈妈的老爱人,不但不涝不矮,反而高高大大,英俊潇洒,能混到这种地步,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若活到今日,一定又是一个周星驰哥哥。

正传:秦太后赵姬年轻守寡,时常与吕不韦来往。眼看着秦王政渐渐长大,吕不韦恐怕祸害到自己,于是找到一个叫做嫪毒的人冒充宦官者,伺候太后。太后与毒欢爱无比,不久怀孕。因怕别人知道,就搬到雍地宫居住。嫪毒长期伺候太后左右,得到许多赏赐,受封为长信侯,而且朝中之事不管大小,都由嫪毒决定,他家有门客一千多人。河西太原郡也改成了毒国。

秦王政九年,嫪毒在内宫与人下棋赌酒,酒醉发生争斗,嫪毒瞪眼呵斥道:“我是大王假父,你是什么东西,竟敢与我打斗?”此人气愤不过,向秦王揭发。秦王政下令官府调查,具得实情。嫪毒狗急跳墙,发动叛乱,被秦王政平定。九月,诛灭嫪毒三族,并杀死太后生的两个儿子。

2 褒姒 (bāo sì,音近“包四”)

歪评:周幽王的“包四”奶,既继承了妲己的风范,又是“一骑红尘妃子笑”和“狼来了”这样故事的鼻祖,堪称经典。

正传:褒姒,周幽王的宠妃,生卒年不详。褒人所献,姓姒,故称为褒姒,甚得周幽王宠爱。褒姒生性不爱笑,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举烽火召集诸侯,诸侯匆忙赶至,却发觉并非寇匪侵犯,只好狼狈退走。后来,褒姒勾结权臣,废申后和太子。申后之父联络甑侯及犬戎入寇,周幽王举烽火示警,诸侯以为又是骗局而不愿前往,致使幽王被犬戎所弑,褒姒亦被劫掳。

3 郦食其(lí yì ji,音近“离异鸡”)

歪评:这只嗜好饮酒的“鸡”,天天哼哼哈哈,到处招摇卖笑,最后竟成了奇异的“烹得鸡”。

正传:郦食其,陈留高阳乡人,少年时就嗜好饮酒,常混迹于酒肆中,自称为高阳酒徒。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于是天下群雄奋起响应。项梁、项羽起兵于会稽,刘邦发难于沛县。当陈胜、项梁等起义军路过高阳时,郦食其等非常轻视他们,只有对刘邦十分敬仰。一天,刘邦正在洗脚,忽报乡里有位儒生求见。刘邦一向轻视儒生,曾经拿儒生的帽子当尿盆,以此来污辱儒生。忽听有儒生求见,非常愤怒,他说:“我以天下大事为重,没有时间接见读书人。”在外等候已久的郦食其瞪大眼睛,手握利剑,大声叱骂看门人。看门人报告刘邦,刘邦一听是高阳酒徒,连脚都来不及擦,赶忙起身迎接,马上谢罪,并赐酒款待,成为千古佳话。后郦食其为刘邦轻取陈留,打好根基立了首功。

公元前204年楚汉相争时,郦食其又建议刘邦取荥阳,广积粮,据天险,以待机夺天下,并说自己愿意去说服兵众将广、割据一方的齐王田广。高阳酒徒的这一建议,成为刘邦夺取天下的战略思想。郦食其到了齐地,向齐王晓以利害,齐王欣然同意罢兵守城。这时由于韩信乘机攻齐,为田广所误解,认为这是郦食其出卖了他,遂将郦食其烹杀。

4 冒顿 (mò dú,音近“莫独”)

歪评: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叫“莫独”的大龄青年,因为害怕孤独,所以四处挑衅侵扰,弄得国无宁日。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莫”让那些大龄青年孤“独”,应该让他们尽快娶个老婆,以免惹出事端,危害世界安全。

正传:冒顿单于(?─公元前174),匈奴部落联盟首领,姓挛氏,初质于月氏。其父头曼单于攻月氏,冒顿盗月氏善马逃归,头曼以为勇,命统率万骑。公元前209年杀父自立为单于,其时正值秦末,中原连年战乱不息。冒顿单于在东边击败东胡,西边赶走月氏后,乘虚攻占河南地。其时他已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其后又降服了西域二十余国。数侵扰汉之边郡。汉高帝七年,高祖刘邦贸然进兵,被围于白登山七日,用陈平计得脱。后缔和亲之约,汉岁赠匈奴币帛。汉惠帝时,冒顿曾致书吕后,言语亵慢。汉以国力不足,不敢与之抗衡,以宗室女伪为公主出嫁,并赠以财物,然冒顿仍侵扰不绝。

5 墨翟 (mò dí,音近“莫敌”)

歪评:流行的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墨翟的人生经历说明,即使是一介“贱民”,只要志存千里,万夫也莫敌。

正传: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小邾国人。约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是我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做过工匠,长于机械制造,他称自己为“贱民”。从墨子一生的活动看,他属于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他早年曾受过儒家的教育,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他发觉儒家非常强调礼乐,主张厚葬久丧,不利于人民,于是弃儒而去,后来创立了自己的学派。

6 曹沫 (cáo mèi,音近“曹妹”)

歪评:司马迁大兄弟说:这个“曹妹妹”可真够了得,一把匕首就搞定了三座城池!

正传:曹大妹子说:可惜当时没有美眉在场,不然,拿下十座城池也是毛毛雨!

曹沫,鲁国人,以力大勇敢著称。鲁公喜勇力,以曹沫为鲁将,与齐交兵,三战三败,鲁公很是害怕,于是乃割逐邑之地以求和,但仍用曹沫为将。

齐桓公答应和鲁在柯地会盟。正当桓公与鲁公在坛上盟誓时,曹沫执匕首冲上坛去,劫持了齐桓公,桓公左右恐伤到主公,不敢动作。问曹沫:“你想怎样?”曹沫说:“齐强鲁弱,您以大国攻鲁太过分了。现在鲁国城墙倒塌即会压住齐境,大王您看怎么办呢?”桓公被迫答应尽数归还侵夺鲁国的土地。桓公话说完后,曹沫投匕首下坛,站在群臣之中,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大怒,想毁约食言。管仲说:“不可。若因贪小利而背信诸侯,等于失去了天下人心,不如给他。”于是桓公乃尽退还所侵掠鲁的国土。曹沫三战所失的土地又都被全数归还。

7 樊於期 (fán wū qi,音近“反屋期)

歪评:古人动不动就割自己的脑袋送给别人当礼物,这本是人家的业余爱好,也无可厚非。要是现代还有这种行为艺术,那么,我敢肯定故事的背景一定是情人节那天。

正传:战国末年人,本为秦将,逃于燕国。秦王政曾以“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时,荆轲谋求以其头和督亢地图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以便行刺。他听说以后,立即自杀,以助成功。

8 李悝 (lǐ kūi ,音近“理亏”)

歪评:缺乏人文高度和宗教关怀的变法,在历史面前当然“理亏”了。

正传:战国初期政治家、法学家。魏国人。他以魏文侯相(一说魏文侯师)的身份主持魏国的变法进行了一系列发展封建制的改革。在经济上他提出了“尽地力”的主张,要求充分利用土地多种各类农作物,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和平衡粮价的“平籴法”,保护封建经济。在政治上他主张打击贵族,扶植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加强封建国君的权力。在法律上,他总结了春秋时期以来各诸侯国的立法经验,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经》。魏国通过变法终于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一个诸侯国。

9 赵衰 (zhào cūi,音近“赵催”)

歪评:赵衰用忠心耿耿催生出了重耳的春秋霸业,他的后人却用野心勃勃催生出了赵国。

正传:赵衰,即赵成子,字子金,亦称成季、孟子余。春秋时期晋国之卿。生年不详,卒于晋襄公六年。赵衰早年即有贤士的名声,与少年时期的晋文公重耳相友善。重耳因骊姬之乱出奔,流亡在外19年,赵衰一直相随。流亡期间,赵衰在生活上照顾重耳,路上携带饭食,走散了都宁肯饿着也不吃,留着给重耳。在归国谋位的大业上,更是费尽心机,帮重耳出谋划策。重耳流亡到齐国,齐桓公待他甚好,给他安家,使他过上舒适的生活。重耳一住 5年,不愿离去。赵衰与咎犯等人密谋,把重耳灌醉,抬上马车,又开始周游列国,寻求帮助,终于使他成为晋国国君。晋文公即位之后,赵衰又帮助他走上称霸诸侯的道路。赵氏后来成为晋国六卿之一,赵氏的后人赵盾、赵武、赵简子、赵襄子都成为晋国的股肱之臣,最后自立为赵国。

10 冯谖 (féng xuān,音近“冯宣”)

歪评:勇士舍生取义,冯谖却散财取义,后者虽然不如前者悲壮,但其营销宣传水平却更高一筹。

正传:《战国策》中记载的“冯谖市义”的故事,为很多人所知晓。冯谖是孟尝君的一个门客,一次,受孟尝君委托到封地薛地收租要债。冯谖看到薛地百姓遭受灾害,生活艰苦,就放弃了讨债收租的念头,当着百姓的面将账本契约付之一炬,空手而归。面对孟尝君的不解,冯谖认为,虽然没收回钱财,但却“为君市义 ”,争取了民心。后来孟尝君告老还乡,果然受到薛地百姓的欢迎。

11 米芾 (mí fú,音近“米福”)

歪评:六岁读诗,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入仕,可惜四十三即亡故,由此可见,此人的天赐之“福”不过比“米”粒稍大一点。

正传:米芾(1051-1108)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

12 万俟呙 (mò qí xiè,音近“末齐谢”)

歪评:看到这名字就让我想起“千刀万剐”这个词。所以,现在气得我不想再作评论了,诸位看官再见拜拜,闪了!

正传:南宋奸臣。在秦桧的指使下,与张俊等联合制造假证,以“莫须有” 的罪名,将岳飞及子岳云等毒死在大理寺监狱。今在岳飞墓前,其与害死岳飞的秦桧、王氏、张俊四人的反剪双手铸铁跪像,跪在墓前,受尽后世唾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