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事实:诸葛亮成就了司马懿! – 铁血网

 吴双江藏书館 2011-04-28
  • 历史事实:诸葛亮成就了司马懿!

  • vincentheb 发帖于:中国历史
    发布时间:2009-10-14 20:38:18
    共43条评论】【浏览9867IP
  • 看到这个标题大家一定觉得奇怪吧,诸葛亮和司马懿不是死敌吗,怎么说诸葛亮反而成就了司马?大家不要急躁听我慢慢道来。诸葛亮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我就简单介绍下司马懿吧,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取代魏室从而一统天下开创了晋朝江山,司马炎即位后追尊司马懿为晋宣帝。

    曹操任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曾逼迫司马懿在丞相府就职,当时司马任的都是文职主要侍奉太子。曹操临死之时曾有遗言说司马此人存有二心,不可授与其兵权,此后司马大都是任文职后虽有带兵但很难有机会把持军政大权。然而一个人物的出现却改变了这种状态,那个人物正是诸葛亮。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遗志恢复汉室第一次北伐出兵魏国。当时曹真任大都督总领魏国全部军马,但是曹真显然不是诸葛亮的对手,结果节节败退,魏国危矣曹丕也很害怕,在这危难之际许多大臣推举司马懿为大将军出兵对抗诸葛亮。司马懿一上任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剿灭了意图反叛的孟达,显示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从此便有了诸葛亮六出祁山而不胜的历史,而在对抗诸葛亮进攻的几年里司马懿从大将军升到大都督又到太尉,逐步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也为以后其诛杀曹爽积累了大量的实力和亲信。司马懿一生中最大的功绩就是成功的击退了诸葛亮的六次北伐,而历代的历史学家也早有定论:司马懿的军事才能要高于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但绝不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甚至连一个合格的军事家都算不上。大家不要受三国演义小说的误导,小说中把诸葛亮描写的如神一般,其中的空城记,借东风,草船借箭等情节全是杜撰的,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正如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关于诸葛亮的本来面目易中天教授在他的节目品三国中也有详细讲述,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易中天品三国,有助于你了解历史的真相。

     

    那又有人要问了既然司马懿的军事才能远在诸葛亮之上,为什么司马每次两军对阵时大都采取坚守不出的战术?诸葛亮北伐是举全国之力,劳兵远征,且远离后方,运输补给线很长,后勤保证不足,是属于劳师远征。而司马懿不但有稳定的后方,充足的后源而且是以逸待劳。双方军事态势一对比明显司马懿占据绝对优势,而且以司马懿长途行军迅速击败叛军孟达之例来看,司马懿一举攻破蜀军应该不难。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样做可能的带来的后果:诸葛亮兵败如山倒,损失惨重从此几年甚至十几年很难恢复元气再次出兵北伐,而一旦没有了战事,魏国无危险可言,曹丕和众曹家的大臣一定会剥夺司马懿的兵权,以防止他拥兵自重甚至造反,因为魏国的天下就是这样得来的。如果是这样司马懿可能就此年老然后辞官回乡老死家中,也就没有了后来他们司马氏的天下,更没有了大晋王朝。这样的结果我们一般人都能想到,更何况是人中之龙凤的司马懿,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没有了对手诸葛亮,自己的政治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所以司马懿就采取了三十六计中的以逸待劳之计,这样即能抵挡住诸葛亮的攻势,又能避免两军大规模作战从而使两国的元气都没有受到实质性的的损伤, 蜀国每次都是粮草尽断之后便率兵回朝。司马懿对诸葛亮也是非常了解的,他知道诸葛亮的赤胆忠心,为了实现刘备的遗志恢复汉室一统天下,诸葛亮一定会竭尽生平之力来实现这个愿望,哪怕是这个愿望根本就不现实?因此就有了诸葛亮六出祁山却无功而返,而司马懿却在这宝贵的五六年时间里积累了很高的威信和强大的实力为他的儿子司马昭和孙子司马炎日后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六次北伐确实成就了司马懿在魏国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而也就成就了司马氏的天下。司马懿深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所以一直告诫自己的两儿子明里要示弱,暗中慢慢积累实力,笼络人心,从而一统天下。反观诸葛亮为了刘备的遗志穷尽国力出兵北伐,不仅徒劳无功反而致使蜀国的国力大减从此加速了蜀国的灭亡。因此从历史的真实角度来看,司马懿不论是在军事上,策略上还是长远政治眼光上都比诸葛亮更高一筹。从单纯历史观点来说,谁加速了天下的统一谁就对历史的贡献最大,从这一点上来说司马懿对历史和社会的贡献也要比诸葛亮大。但三国演义却把诸葛亮吹的神乎其神,而司马懿却成了诸葛亮六次北伐中为显示其根本不具备的“杰出军事才能”的配角,完全颠倒了历史史实,在这里我要为司马懿鸣不平。

    以上只上我的一家之言,如有不同意见大家可以提出来共同讨论,欢迎各位历史学家的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