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内容

 lisige 2011-04-28

目录

一、认识教师的职业倦怠

(一)职业倦怠的内涵

(二)职业倦怠的表现

二、调控倦怠——优化社交技能

(一)职业倦怠与人际交往

(二)调控师生关系

(三)调控同事关系

(四)调节社交技巧

三、调控倦怠——学会管理压力

(一)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

(二)缓解考试压力

(三)缓解管理压力

(四)缓解自我发展压力

四、调控倦怠——驾驭班级管理

(一)职业倦怠与班级管理

(二)应对课堂问题行为

(三)掌握课堂控制策略

五、调控倦怠——有效管理时间

(一)职业倦怠与时间管理

(二)学会珍惜时间

(三)学会有效使用时间

六、调控倦怠——寻求社会支持

(一)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

(二)认识教师的角色定位

(三)利用支持性网络体系

为什么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社会其它行业的人群?为什么教师常常会感到热情耗尽、厌倦易怒、情绪情感极度疲劳?为什么教师会对学生表现出消极、冷漠、疏远的行为?为什么教师的成就感降低,减少了对工作的投入?为什么在不断加大师德建设的同时,学校的“师源性伤害”却有增无减?…… 诸如此类的现象,是教师在职业压力的重负下形成的职业倦怠的表现,而职业倦怠的形成,既反映出教师自我心理调控技能的缺乏,也反映出我国职前、职后教育对教师心理成长关注的缺失。

 

一、认识教师的职业倦怠

(一)职业倦怠的内涵

[ 教育叙事 ]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有时间在出差的间隙见见老朋友马丽,她是一名中学教师。我们约好在咖啡馆见面,我坐定不久,她如约而至。看着她,感觉很吃惊。疲惫的神态,黄黄的脸色,和我几年前认识的那个充满活力的马丽完全不一样了。聊过之后才知道,每一天学生、家长、校长,计划、考试、检查让她无休止地忙碌着。她从前最喜欢的逛街、游泳、唱卡拉 OK也不能使她快乐了。她对一切失去了热情。她像一把因风吹、日晒、雨淋而褪色、破旧的遮阳伞,疲倦、无力地支撑着。她说:“ 你知道吗?这就象一个人在窄窄的楼道里爬楼梯,压抑、无趣可又无法停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 焦点透视 ]

分手后,我思考了很久。而且,通过调查,我发现不仅仅是马丽一个人这样,很多老师都正处于这样的状态。这些教师头脑中存在着一种 模糊的意识,这种意识是一种不确定的苦恼感。她们害怕工作、感到筋疲力尽、不关心学生,他们对工作表现不满,而且逃避社会工作。随着这种不确定的苦恼感的增强,工作中、家庭中的问题似乎越来越势不可挡,难以克服了。工作表现逐渐变得更糟。教师们感到无能为力、不胜任工作、经常请假、生活就是为了周末和假期,盼望着退休。

大家到底是怎么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是倦怠,教师职业倦怠。“倦怠”一词最初由 美国神经科医生费登伯格于 1974 年创造,并将其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具体来说,教师职业倦怠就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所处于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体现为以下三个指标:情绪衰竭( emotional exhaustion )、去个性化( depersonalization )以及个人成就感丧失( 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其中,情绪衰竭是倦怠的代表性指标。它的特征是缺乏活力,有一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情绪耗竭经常伴随着挫折、紧张,使人在心理层面上自认为无法致力于工作。去个性化指的是以没有人情味的、非人性的方式对待他人,其特征是把服务对象视为“物”而非“人”,对他人冷嘲热讽、漠不关心、态度消极冷淡。个人成就感丧失是指自我效能感降低,以及倾向于对自己作出消极评价,尤其是在工作方面,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履行教师的职责,感觉无助,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也随之降低。

这时教师显得不知所措,精疲力竭,冷嘲热讽、烦躁和退缩。与人开始疏离,对人的态度缺乏人性,自身潜能不能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明显下降,工作表现越来越糟糕,与学生的需要越来越远。

测试你的倦怠

认真阅读下列问题,请您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中选择符合自己情况的那一项。其中, A ——从未如此; B ——很少如此; C ——说不清楚; D ——有时如此; E ——总是如此。例如,第一题:“对工作感觉到有挫折感”,如果您从未如此,请在答题卡上 “ 1 ”后面的括号里写上“ A ”。

1 、对工作感觉到有挫折感。

2 、觉得自己不被理解。

3 、我的工作让我情绪疲惫。

4 、我觉得我高度努力工作。

5 、面对工作时,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6 、工作时感到心灰意冷。

7 、觉得自己推行工作的方式不恰当。

8 、想暂时休息一阵子或另调其它职务。

9 、只要努力就能得到好的结果。

10 、我能肯定这份工作的价值。

11 、认为这是一份相当有意义的工作。

12 、我可以由工作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13 、我有自己的工作目标和理想。

14 、我在工作时精力充沛。

15 、我乐于学习工作上的新知。

16 、我能够冷静的处理情绪上的问题。

17 、从事这份工作后,我觉得对人变得更冷淡。

18 、对某些同事所发生的事我并不关心。

19 、同事将他们遭遇到的问题归咎于我。

20 、我担心这份工作会使我逐渐失去耐性。

21 、面对民众时,会带给我很大的压力。

22 、 常盼望有假期,可以不用上班。

说明:该问卷包括三个分量表:情绪衰竭( 1-8)、低个人成就感( 9-16)、非人性化( 17-22),其中 9-16为反向题。 A,B,C,D,E 分别记 1, 2, 3, 4, 5分,反向题相反记分,求出每一分量表的平均分,即代表这一分量表的程度。

(二)职业倦怠的表现

[ 教育叙事 ]

在我和马丽深入交谈之后,马丽敞开了心扉,认真地跟我讨论起了这个问题。

“ 我们学校里的士气非常低落、大家都很疲倦、消沉。有很多人觉得自己得不到赏识,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帮助,付出很大努力却没有回报。老师们经常抱怨、尽可能少做事,不愿意努力尝试新事物,不太负责任、迟到、早退,经常请假。在我们的办公室里没有笑声,同事之间比较冷漠。

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很消极,急躁、不耐烦、总是感到失望和生气。老师们对学生期望很低,不关心纪律而且与学生的关系也不和睦。他们经常会责备别人,其实有时候问题往往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大家都不太喜欢工作,有些教师经常有调到其他学校的想法。 ”

[ 焦点透视 ]

从马丽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倦怠带来了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人际关系、工作效率等等方面的损失。而且它已经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了,整个组织都在受其影响并且为之付出代价。

或许你还没有意识到倦怠的出现,或许你已经意识到危险的来临。面对倦怠,我们首先可以从具体症状上判断它。

经受着倦怠的教师一般表现出五个方面的症状: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绪的和精神的。每一方面所描述的症状都不是孤立的、被分离的,而是与其他方面紧密结合、相互关联的,来看看具体的内容:

1 、身体方面的表现

具有倦怠现象的教师表现出一种慢性衰竭。包括深度疲劳、失眠、头昏眼花、恶心、过敏、呼吸困难、肌肉疼痛和僵直、月经不调、腺体肿胀、咽喉痛、反复得流感、传染病、感冒、头痛、消化不良和后背痛。其中,呼吸系统传染病和头痛会持续很长时间,有些人还会出现更为严重的肠胃问题、溃疡和高血压。

除了身体上的症状之外,还会出现睡眠紊乱的状况。有些人失眠,他们感到紧张、亢奋、不能放松下来,头脑中总是出现那些令他们忧虑的事情;有些人又睡眠过多,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睡觉。每当早晨起床时,老师们感到很累,经常不想去学校面对要做的那些事情。一位老师将自己的情况与同一所学校的另一位老师做了对比:

“我们的情况正好完全相反。我中午要睡一个小时,晚上 8点钟上床睡觉,但第二天早上却还是感到没睡醒,起不来;我朋友的问题是她睡不着,她整夜在床上翻来覆去,算起来大概只睡了 2个小时。”

处于压力下的人也产生了饮食上的坏习惯。如随便对付点什么,吃得特别快,或用午餐时间赶工作,干脆不吃。长此以往,有的人厌食,有的人又会暴饮暴食。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有的老师体重猛增,有的老师又瘦得太厉害。

2 、智力方面的表现

倦怠对智力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白天我们在工作,随时随地在接收周遭的大量信息,并对之作出判断和反馈。倦怠的教师却会觉得这些信息所带来的压力势不可挡,他们无法很好处理这些信息。他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因为他们正被头脑中的对抗性情绪困扰。一些人表现的心神迷乱或者不知所措,另一些人会很容易发怒而且对他们的工作表现不满。

他们在做决定时很艰难,常常拖延和犹豫不决。一旦做出决定,又很难承担相应的责任。一个典型的反映是:无论我做什么,都是不对的。

有位 孙老师跟我谈到:

“我曾经要求学生在每个周末都要拟定下一周的学习计划,我认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做好预习和复习,提高学习效率。我也会每周一收上这些计划来看,给他们一些反馈的评价,或者提出建议。但是,已经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没有做这项工作了。日常工作任务已经很繁重了,有很多东西是必须在限期内完成的,我总是感觉很累,时间很紧。我知道应该回复,这样做会对学生很有好处,可烦躁的情绪和现实的压力又使我不想回复,我非常犹豫和为难。”

3 、社会方面的表现

倦怠教师的社会行为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她们与同事、学生之间的关系危机重重。

很多人感到精疲力尽,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在上课以外的其它时间里,她们都尽量只呆在自己的办公室,不想和其他年级或其他学科的老师接触,也不想参加什么篮球赛、乒乓球赛之类的活动。有一位教师这样描述:

“有那么多的事情没处理,有那么多的问题没解决,烦死了。我哪里也不想去,没有心情去和别人聊天,也没有心情去和别人玩什么,我感觉自己很怕和别人交流,我只想自己一个人呆一会儿,哪怕只是发呆也好。”

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教师变得越来越缺少同情心,不愿意深入到学生的问题中去。她们对学生漠不关心,讥讽学生所犯的错误,稍不如意的事情都令她们难以忍耐。有些教师甚至会把怒气发泄到学生身上去,没来由地惩罚学生们,使师生关系非常紧张,彼此产生很深的隔阂。

处在这种状态下的教师会以玩世不恭或讽刺现状来减轻挫折感。她们嘲笑同事和学生,藐视行政管理,藐视学校。开一些有关学生、学生父母、同事和行政管理的恶意玩笑。

4 、情绪方面的表现

最初教师们是不愿意承认倦怠的存在的,后来教师宁愿归咎为别的人或别的事,而不愿去辨别来源,也不尝试讲出问题。渐渐地教师们开始怀疑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但是又无法改变现状,所以她们只能用消极的办法来对待工作上的、人际上的竞争,时刻提防着别人,就很容易变得偏执和猜疑。

个人成就感的降低、自责和丧失自尊心也是倦怠的特征。一位教师说:“ 我曾经为教学感到很兴奋,现在我所做的一切只是对着孩子们大喊大叫。我感到非常内疚,但是日复一日地应付他们让我很沮丧。”这种 较差的自我感觉会导致更差的工作表现,会令教师们觉得她们先前的判断是对的,她们确实是能力不足,虽然实际情况可能并不是这样的。

被失败和失落的感觉啮食的结果就是个体自尊的崩溃。对于教师来说,当他们感到他们没有达到自我预期时,他们就失去了自尊心。例如,当他们无力产生新主意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沮丧。一位教师的廖廖数语显露出这样的沮丧:“我变得缺乏创造力,变得更加墨守成规。我什么也不做了。”她不仅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还失去了学校的全体教师的支持。“我们(全体教师)变得孤立起来,不再谈论我们的教学,办公室里的气氛很消极,充满了闲聊。我现在怀疑自己是不是有资格做一名教师。”

5 、精神方面的表现

因为教师被倦怠压倒了,所以生活起来沉闷无趣。与学生、同事及家庭的关系变得危险,甚至个人的精神世界也被摧毁了。

保持工作、生活的平衡、协调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个人需要、工作和家庭都平衡起来的时候,人在精神上就会感到和谐、平静,但是倦怠的教师恰恰就是生活在不平衡之中的。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挫折和压力以后,工作的乐趣、信心和创造力都消失了。她们退缩到角落里,压抑着自我,出现恐惧、焦虑、孤立和冷漠等精神上的问题。一位教师说:“我感觉自己跌进了一个黑洞,我感到很绝望。我不得不在自己崩溃之前逃离学校。”

这时的她们会想从挫折中解脱出来,逃避现实——到一个新的学校去或退休。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很多抱怨的、不满的教师感到无法再支撑下去了,辞职离开了这个曾经让她们引以为豪的职业。

二、调控倦怠——优化社交技能

(一)职业倦怠与人际交往

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厌教心理、厌生心理、职业离弃心理、个性心理缺陷等。个性心理缺陷除了表现为生理——心理症状、职业行为问题之外,还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身心症状不仅表现于个人主观体验,而且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影响到教师与学生、家人、朋友的关系。研究表明,人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和失调的情绪状态下往往会发生认知偏差,这时,个体倾向于对他人的意图做出消极的判断,从而相应的做出消极的反应。对于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其劳动的特点使之较他人更容易在工作中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且其社会角色的多重性也使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出心理调节。因此,教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适应不良。如与他人交流时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没有耐心听取他人的劝告或建议,拒绝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或对他人做出消极反应,如向家人发脾气、打骂孩子、出口伤人等,另一类反应是指向内部的,如交往退缩,避免与他人接触,对家庭事物缺少热情等。

在工作中,教师必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如与学生的关系、与同事和领导之间的关系、与家长的关系、与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的关系,还有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之间的关系。教师与这些群体及个人之间关系处理的是否得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育与教学工作的成效,影响着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

也就是说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会影响教师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而教师不良的人际关系反过来又会加重这种倦怠心理,所以如何调节教师的社会交往,提高社交技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解决倦怠心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一旦形成了倦怠,它的危害就如蚂蚁啮噬千里长堤一样,虽然表面上不为人所察觉,但实际上损害却每天都在发生,不但个人要因此付出代价,组织也要付出代价。

倦怠侵蚀教师的健康和自尊,使教师们与家人、朋友、同事的关系变得紧张、疏远,工作表现越来越差,总是面临失败的结果使她们觉得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继而丧失信心,走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倦怠危害着人的精神、身体健康、情绪健康、工作表现和私人关系。前三点在倦怠的表现中已经提及,这里就不赘述了,谈一谈倦怠对工作表现和私人关系的影响。

倦怠教师的工作表现越来越不能令人满意,她们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在退化,她们没有热情和创造力了,也不想费心思去琢磨什么东西了,不更新教案,更不要说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吸引学生的活动了。她们在逃避工作,如果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去做一件事,或为什么东西寻找一个答案,她们是不会愿意去做的。

在教师教学水平下降的同时,她们对学生的情感付出也在减少。也许她们还是喜欢学生的,不过她们已经不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了。当她们看见学生们的时候,等于眼前晃动着无数麻烦,或者是显现的,或者是潜在的。这让她们笑不出来,也没心思笑。她们上课的时候没精打采,讲的课不生动,也不有趣,只是枯燥的讲解,然后做练习。学生们对这样的课兴趣缺缺,也不动脑筋思考,他们坐在那里发呆、溜号,或者偷偷地看其它书,或者干脆就睡觉。学生这样的学习状态自然是不能令教师满意的,老师们感到失望、气愤,觉得不被尊重,她们会急躁,会批评训斥学生,态度强硬,不讲方法。

处于情绪低谷或者是暴怒的教师会体罚学生,辱骂他们,现在的法律和主管部门以及媒体监督已经使这种行为减少了,但是还是随处可见的。我所见到的更多的是教师以一种冰冷的眼神、尖酸的语言挖苦一个学生,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此来作为惩罚。说他们一无是处,说他们将来也不会有出息,我个人觉得这比体罚还要可怕。这种种的行为让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很不能接受,他们会因此怨恨老师,比较普遍的表达方式是拒绝跟老师合作,不听这个老师的课,不好好学习,所以在这一门功课上的成绩直线下降,还有可能会导致厌学,累及其它门功课。

教师们会因此感到更为厌烦,她们刻意地和学生保持着距离,远远地坐在桌子后面,看起来很不友善,而且尽量避免跟学生接触。学生们是敏感的,他们完全能感觉出老师什么时候不喜欢他们,不想关心他们,不想好好教他们了。这会让他们感觉泄气,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不预习不复习,不记笔记,也不愿意动脑思考, 和老师们一样,他们也应付了事。

还有一部分孩子是喜爱学习的,他们成绩很好,也很努力。但是,他们从倦怠的教师身上得不到鼓励和帮助。老师们只会做到课程要求的最低限度,不会再多付出一点努力了。她们本身就停止了学习,所以也不会有新鲜的东西教给这些嗷嗷待哺的学生们,以至于这些本来非常出色的学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倦怠在对教师私人关系方面的破坏也不容小觑。有一部分倦怠教师选择掩耳盗铃的方法来逃避问题的存在,她们从来不谈论自己的困扰。她们回到家里,不对家人提及白天发生的事情,也不谈论自己的感受,家里人确实能感觉到她们不良的情绪,但是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他们觉得困惑,觉得被拒之于千里之外。

还有一些教师把她们的问题带回家,把这些忧愁和麻烦、压力加诸于家人和朋友身上。她们不在意家人和朋友的感觉,只是不断地向他们诉苦,在他们面前指责别的人和别的事,给家人和朋友带来持续的消极的影响。当家人朋友感到厌倦而不愿意倾听的时候,倦怠的教师就会指责他们没有同情心,不关心自己,是自私的人。家人和朋友们感到生气,感到自己被忽视、被误解、被伤害了,他们会觉得这样很伤感情,因此而爆发意见不合、争吵和对立,朋友之间、夫妻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冲突不断增加,在很多情况下,这样的争执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夫妻之间离婚,朋友之间绝交,父母与孩子之间不断地疏远。这样地与周围人关系恶化,会使倦怠的教师在生活中能得到的支持和帮助更加缺乏,因而她们的问题也就更加严重。

(二)调控师生关系

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其专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师生关系是教师最主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育和教学的前提之一。教师具有与学生良好的沟通技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之一。

教师主要通过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对学生实施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此外,良好的师生关系还会影响到学生的道德和学习。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从根本上说是是精神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和教师人格的影响力。师生关系对教师的心理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增强教师的教育效能感、心理稳定感,增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同时就会减少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发生几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得以建立的基石。

那么应该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1 、提高自身素质,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言行作出榜样,成为学生学习、效仿的楷模和表率,这是教师的本色。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班级主要是老师的模板,是老师个性的延续。因此教师应该率先垂范,言行一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

2 、尊重学生,保护人格,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平视学生,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不居高临下,也不拘泥于师道尊严。师生相互尊重不仅体现了当代教育的新型学习观,而且有助于在教学活动中促进教学民主,创造和谐、民主、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我们应该意识到: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把学生放在什么位置,对学生能否培养主人翁责任感,形成集体意识,创建良好班集体都至关重要。 现实中,大多学生对教师的言行是比较敏感的,都希望得到教师有力的教导与关怀。假如教师不善解人意,总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听不得学生的一点意见,那么学生就不会从内心里尊敬老师,学生的自尊心、主动性也会受到伤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同时也非常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不利于班级的管理。
3 、关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基础,是形成一个班级集体的前提。关怀爱护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与信任,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但要注意的是,爱护学生的确重要,而严格要求学生,则是对学生爱护关心的更深层次的体现,所以还必须做到宽严相济,讲究方法。严出于爱,爱寓于严,理解严和爱的关系,做好对学生的全面教育。
4 、不断学习,建立一种互促互进的师生关系。
也许我们已经发现,作为一个老师,如果能培养与学生心理相通的情趣爱好,比如文学、音乐、体育、绘画等,或写得一手好字、弹得一首好曲、讲课洒脱满堂生辉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与好感,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美好的形象和威信,由对老师的敬佩之情转为自觉服 从老师教导的行动。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人人格魅力,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的道德修养、职业能力以外,还要博学多才。

5 、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善于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

教师应该掌握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如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应该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有效促进沟通。我们经常讲到的人的气质、能力、性格、兴趣、动机等个性,作为教师,应该了解这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善于观察,抓住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提高沟通的效能。
6 、 积极关注、 赏识和赞美学生
善于关注他人对于教师来说又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对学生关注是一种关心和理解。这种关注 ,会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关怀 ,也易于接受教师的指导。赏识和赞美学生就是承认学生的成功。“ 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宽容地对待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成就感,从而发掘深藏的潜能。 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 “赞美犹如阳光 ”,也有人说“赞美是不花钱而又最有效的奖赏”,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人们心中便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原动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 “闪光点 ”,不失时机地给予他们表扬。我们的教育除了要关注那些尖子生,为己、为班级、为学校出彩,还要更加关注处于中流的大部分学生和差生,要让他们不断的被激发,让他们也能把身上的闪光之处展现出来,让他们也有机会提高,同时更快更好地促动我们工作的开展。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对任何人和事过早下结论,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三)调控同事关系

有研究曾指出教师间的关系是教学压力的主要来源,不良的同事关系对极需同事支持以减轻压力的教学工作而言,是不利的。在压力大的职业中,彼此的支持和协助更形重要。教师团体中蕴含丰富的互助资源,可以激发创造力、开发智能、提供支持和肯定。

在这一节的内容中,主要谈谈教师之间常见的也是最应该处理好的关系——竞争合作关系。 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之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竞争是生物进化法则注入人血脉的一种本能。到了现代社会,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知识和技能的激增与强化,这种本能的潜质在人们身上变成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一种心理特质,因而也成为文明人类所追求的一种能力品质。 团队合作,更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一种能力。良好的同事合作关系是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保证 , 也有利于教师个人的成长。我们要学会如何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1 竞争

有一个关于熊的故事的电视片,讲的是熊猫和北极熊有共同的祖先,但是由于气候的变化,同一祖先的熊就分为两批,一批移到了中国四川的温带地区,另一批移到了北极的寒带的地区。按照一般的逻辑,进入寒带地区的熊就会被冻死、饿死,而在温带地步的熊会很容易活下来。但是结果却相反,由于环境好,熊猫就由以前比较凶猛的动物变成好吃懒惰,濒临灭绝的动物。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道理很简单,因为熊猫犯了两个错误,第一它退出了竞争的行列。温带地区的食肉动物很多,如老虎,狮子,狼,它们常会和它抢食物吃,所以熊猫一生气不吃肉了,退出了和那些凶猛动物竞争的行列。紧接着它又犯了第二个错误,那就是由于吃草的动物也很多,它决定连草都不吃了,决定吃其它动物都不吃的东西,竹子。它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它选择了唯一的食物来源而生存。就象一个人,如果他只具备一种技能,但是当社会不需要这种技能的时候,他就会失业或下岗。熊猫也是这样,当竹子越来越少的时候,就有大批的熊猫被饿死,最后只剩下了全世界仅有的几只熊猫。而北极熊却在北极生活的很好,比熊猫要凶猛,体重比熊猫要大至少两倍。它本来是陆生动物,但是最后也能在海中游泳几个小时,并且能捕食水中大量的生物,吃海豹,吃海象,吃各种虾和鱼,最后实在没有东西可吃,在零下四十度的北极,它却能够席地冬眠。也就是说因为北极生存环境的恶劣,导致了北极熊强大的体魄和强大的生存能力。无数的生物学家都做过实验,同种生物放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中,一种是非常舒适的环境,一种是要通过努力才能取得食物的环境,最后的结果永远是生活安逸的生物不是早死就是病死。而在恶劣环境下的生物却过得非常快乐而且长寿。人也是一样的。所以说,退出竞争,避免艰苦绝对不是什么好事,艰难困苦是幸福的源泉,而安逸享受是苦难的开始。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必须注意不断强化教师的各种能力。 每个人一定要以创新型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和相应能力的提高,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主动发展,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一代新人做出不懈的努力。

我们鼓励人们要不断进取,具备竞争能力,以适应变化着的社会。 教师必须具备竞争能力,否则就不能发展,个人不能发展,学校不能发展,整个教育事业也不能发展。 但是同时, 由于相互之间的竞争,就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人际关系的矛盾,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怎样来正确看待竞争,怎样处理这些矛盾, 怎样进行正确的竞争 。在别人超过你的时候,不要嫉妒他所取得的成就,我们要做的只是加强自身的努力而不是怨天尤人、妒火中烧。 每个人都各有长处和短处,应当善于发现和学习每个人的长处。特别是周围的教师遇到晋升、入党、选为先进、受到表扬的时候,不要产生逆反心理,以为 “他不如自己 ”,从而产生矛盾。应当以他人为师,更加虚心地向先进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共同提高。 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 “一棵树看着一棵树,恨不得能自己变成刀斧;一根草看着一根草,甚至盼望野火燃烧”,非常好的比喻了人的这种嫉妒心理。我们是要做这样的草和树呢,还是要做努力往上生长,争取超过同类的草和树呢?作为教师,方方面面的压力已经很大,如果再把自己弄进一个错误竞争的怪圈里,无疑会导致不良的同事关系,导致自己的不良情绪,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正确看待竞争,正确看待成败,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心境,让自己健康茁壮的成长。

2 合作

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国家,团队精神都是非常关键性的。微软公司在美国以特殊的团队精神著称。象 Windows 2000 这样产品的研发,微软公司有超过 3000 名开发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参与,写出了 5000 万行代码。没有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没有全部参与者的默契与分工合作,这项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学校是一个群体 , 教师是教师群体中的一员。虽然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立的工作职责和任务 , 但教育工作不是孤立进行的 , 他 ( 或她 ) 必须与其他教师合作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此外 , 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交往与合作也能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 , 还要有广博的知识 , 教师可以通过与同事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他人的长处 , 这里包括向其他教师学习相关的知识 , 拓展知识领域 , 也包括向其他教师学习教学经验、班级管理经验。在相互的交流过程中 , 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

教师集体的团结是搞好学校工作的基础。马卡连珂说: “ 教师集体的统一是最有决定性的一件事情。 ” 要办好一所学校,根本问题就是建设一个团结统一,稳固坚强的教师集体。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劳动成果的集体性特点,要求教师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要有高度的团结精神,彼此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团结协作,处处以教育事业为重,事事为教师集体着想,人人做团结的模范。只有这样的教师集体,才会有教育事业的成功。个人才会有突出的业绩。 “ 团结执教 ” 也是教师良心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劳动从其活动过程来看具有明显的个体性。但教育效果的取得却是集体性的。学生的人格成长,学生的知识及心智水平的提高都是教师群体合力劳动的产物。所以教师的同事关系不仅是一般的同事关系,而且是一种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教师同事关系方面的良心不是一般人际关系方面的良心,而是职业良心的直接构成部分。所以应当有这样的教师集体:有共同的见解,有共同的信念,彼此间相互帮助,彼此间没有猜忌,不追求学生对个人的爱戴。只有这样的集体才能够教育儿童。

有一句谚语说, “你付出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试想,如果你的行为让人觉得 " 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 ,当你需要帮忙时,你认为别人会来帮助你吗?反之,如果你时常慷慨地帮助别人,那你是不是会得到更多人的回报?在团队之中,要勇于承认他人的贡献。如果借助了别人的智慧和成果,就应该声明。如果得到了他人的帮助,就应该表示感谢。这也是团队精神的基本体现。

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我们需要具备的是这种竞争——合作能力,而不是某一方面,单纯具备某一方面,是永远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四)调节社交技巧

要想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品质及社交技能,而这些心理品质和社交技能也是由教师交往的对象和交往的内容所决定的,在这里我们就介绍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

1 、善于倾听

善于倾听是与他人交往所需要的重要技能,也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善于倾听意味着能够抓住讲话人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意图,也意味着倾听者能够对对方所说的话加以区别并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需要经常倾听每个学生的要求 , 分析他们的内心活动 , 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师还要做学生的心理咨询师 , 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倾听能力。教师还要经常倾听领导和同事对自己工作的评价 , 从这些评价中 , 找到自己工作的优势与弱势 , 建立新的成长点。教师还要经常倾听来自家长和社会各界对自己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 以改善自己的工作 , 等等。所有的这些工作 , 都需要教师掌握有效倾听的技能。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甚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著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现场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者这个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的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心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了这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你听到别人说话时,你真的听懂他说的意思吗?你懂吗?如果不懂,就请听别人说完吧,这就是“听的艺术”。听话不要听一半,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头。

2 、学会微笑

笑是人类天生的本领,遇到高兴的事,人们就会发自内心地笑;而有时候遇到尴尬事,人们也会生硬地挤出一丝苦笑。科学家指出,人类之所以要笑,是源自社会交往互动的需要,笑也是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医院的心理学家埃娃 · 本宁格尔 · 胡贝尔认为,笑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表情是人类相互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方面,笑是一种正面积极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笑还是调节人们相互之间关系的重要信号 。 ” 她举例说,当某人面露笑容地倾听他人说话时,那么说话者就能够感觉到自己说的内容正被关注, “ 这有助于增进双方的感情。 ” 而在一些困境中,人们也能够借助于紧张或羞涩的笑容度过尴尬时刻,因为面对某人的笑容,对方大都会同样回报以笑容。

3 、同理心

同理心( Empathy)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心理学概念,但解释起来非常简单:同理心指的是人们常说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也就是说,在发生冲突或误解的时候,当事人如果能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中想一想,也许就可以更容易地了解对方的初衷,消除误解。我们在生活中常说 "将心比心,设身处地 ",就是这个道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要从关心别人、体谅别人的角度出发,做事时为他人留下空间和余地,发生误会时要替他人着想,主动反省自己的过失,勇于承担责任。只要有了同理心,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就能避免许多抱怨、责难、嘲笑和讥讽,大家就可以在一个充满鼓励、谅解、支持和尊重的环境中愉快地工作和生活。

4 、善于调节情绪

人的情绪是有传染性的。如果你情绪不好,把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中来,那么别人也会感受到你这种不良情绪,你的工作环境就会变得非常压抑,这肯定是非常不利于人际交往的。所以我们要学会认识、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拥有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这样在与人交往时,你的良好的情绪也会感染到别人,你的人际交往就会成功。当我们与他人共同工作的时候,最好也能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对方心情愉快,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5 、建立和运用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是一种以良好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的社会联系。研究表明,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更高,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更强,在社会生活中更成功,个人幸福感也更强。因此,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而且要打破封闭在学校范围内的生活方式,广泛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建立更广泛的社会联系

6 、语言沟通技巧

高雅的言词谈吐。从谈吐中往往能直接反映出一个人是博学多识还是孤陋寡闻,是接受过良好教养还是浅薄无知。谈吐之高雅,在于用词恰当,言之有物,有一种自然的吸引力,使人产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然而,高雅的谈吐是无法假装出来的。卖弄华丽的词藻,只会显得浅薄浮夸;过于咬文嚼字,则令人觉得酸味十足。每个人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是作为特定的社会角色与他人交往的。由于我们习惯于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来看待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就可能带上片面性。

⑴ 幽默。   Lorenz(1963) 指出,若一群人能为同一件事开怀大笑,表示他们有共同的生活经验、态度或信念。依据人际吸引理论,人类会喜欢拥有相似态度或价值的人。因此,同时为某件事而笑,是发展友谊的第一步。再者,笑不但可形成人际链接,也能在人与人之间划一界线。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无法和一个团的其他人一起笑,则此人将会自觉是个外人,而与团间有一道鸿沟。幽默也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 Powell(1977)指出经由幽默的嘲笑,团体成员更能够去接受团体规范且认同团体。另一个团体动力的现象是:幽默能够控制内团体的行为,能使士气低落或欲瓦解的团体提升起来,同时,也可激起对外在团体的敌意。 在人际交往中,幽默是心灵与心灵之间快乐的天使,拥有幽默就拥有爱和友谊,凡具有幽默感的人,所到之处,皆是一片欢乐和融洽的气氛。但需要注意的是,幽默既不是毫无意义的插科打诨,也不是没有分寸的卖关子,耍嘴皮。幽默要在入情入理之中,引人发笑,给人启迪,这需要一定的素质和修养。

⑵ 赞美。 真诚地欣赏、赞美他人的长处。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赞美也是一种有效的交往技巧,能有效地缩短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心理距离。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指出:“渴望被人赏识是人最基本的天性。”回忆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谁没有热切地渴望过他人的赞美?既然渴望赞美是人的一种天性,那我们在生活中就应学习和掌握好这一生活智慧。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多的人不习惯赞美别人,由于不善于赞美别人或得不到他人的赞美,从而使我们的生活缺乏许多美的愉快情绪体验。

⑶ 感谢。谢谢两个字,很普通,把它作为一种社交技巧,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多此一举。恰恰不是,因为生活中我们真得很缺少这种感谢的心、感谢的话。我们应该拥有一颗感谢的心,应该把“谢谢”两个字挂在嘴边,不要吝惜说,生活中本来就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感谢,不要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7 、非语言沟通技巧

哈佛大学的 Ambady教授最近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他让两组学生分别评估几位教授的授课质量。他把这几位教授的讲课录像带先无声地放两秒钟给一组学生看,得出一套评估结果。然后与那些已经听过这几位教授几个月讲课的学生的结果进行对比,两个小组的结论竟然惊人的相似。这表明,在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中,非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同样重要,有时作用甚至更加明显。这里所讲的非语言表达方式是指人的仪表、举止、语气、声调和表情等。因为从这些方面,人们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地判断你为人、做事的能力,看出你的自信和热情,从而获得十分重要的 "第一印象 "。 面带微笑,是一种轻快友好的表示,而脸苦冰霜,则旁人不敢亲近。朴素大方、温文尔雅的行为举止,能赢得他人的敬重和信任,趄俗不雅的行为则令人生厌。分寸得当的交往距离能使彼此心理上都感到舒适坦然,过度亲热和冷淡则容易引起对方的误会。在异性交往中,其分寸感尤为重要。

8 、社交礼仪和风度

良好的社交礼仪和风度是成功交往的基本条件,因为它制约着你在交往对象心目中形成的印象,也制约着对方以何种方式作出反应。人的社交风度是其内在素质和修养的外部表现,它包括精神状态、待人态度、仪表礼节、行为神态、言词谈吐等等,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思想感情、个性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乃至交往诚意。社交礼仪和风度是我们平时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这就要求大家平时要对这些方面内容加以注意。

    ⑴ 饱满的精神状态。与人交往,神采奕奕,精力充沛,显得富有自信,就能激发对方的交往动机,活跃交往气氛。如若萎靡不振,无精打采,就显得是在敷衍了事,即使你有交往的诚意,对方也会感到兴味索然乃至不快。

    ⑵ 诚恳的待人态度。不管对待什么交往对象,都应以平等的态度,显得诚恳而坦率。不俯仰讨好位尊者,也不藐视冷落位卑者。交往是不卑不亢,端正而不过于矜持,谦虚而不矫揉造作,充分显示出你的诚挚内心。

⑶ 洒脱的仪表礼节。得体的礼仪能增加人的交往风度。根据人际吸引的原则,一个人礼仪秀整,俊逸潇洒,就能产生使人乐于交往的魅力。仪表魅力不只取决于长相和衣着,更在于人的气质和仪态,这是人的内在品格的自然流露;徒有其表而缺乏礼仪的人会给人以“绣花枕头”的印象。

三、调控倦怠——学会管理压力

(一)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

长期以来,教师总是被认为地赋予太多的社会意义,几乎已成了某种特定的社会形象。人们关注教师,在精神上把他们抬到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人们对教师的期望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人们对教师有八种角色期待。依据“人本取向”,教师被期待为一个拥有个性,且致力于自我实现的人;依据“师范取向”,教师被期待为一个在道德、学识方面均足以作为学生表率与模范的人;依据“博通取向”,教师被期望为一个具有广博知识基础的通才,或有教养的全人;依照“学术取向”,教师通常被视为“智能领导者”、“有专门学问的学者”或“学科专家”;依照“实践取向”,教师被认为是“艺术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变通,处理各种独特的问题状况;依照“技术取向”,教师被认为是一个“技师”,能运用有效的教学原理与技术来解决问题;依照“社会取向”,教师被认为是一个“社会改革者”或“政治实践者”,能创造出一个“学习社区”,以提升民主的价值与实施,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致力于改进学校状况和教育机会;依照“反思取向”,教师被认为是一个“专业决策者”,能针对他们的教学或教学情境进行主动的反思探究活动,并在各种不同的状况中作出恰当的决策,从各种反馈信息中调整自己,以作为下次决策的参考依据。将这八种对教师的角色期望综合起来看,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是有人本的胸怀与爱心,在行为规范方面能成为学生的模范与表率,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对于所任教的科目有专精的学科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优良的教学技能,能运用教育的力量来改变学校与社会中各种不公平的现象,能经常反思检讨自己的教育行动与教育内容。

这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说句实在话,人们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太高的要求,也过分夸大了教师对学生的能动感化作用,他们的精神生活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高尚,因为他们也是人,作为普通的教师,只是社会的一个成员而已。

教师职业负有重大的社会责任,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这么高,而且复杂多样。教师不但要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学生,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家长、社会的诸多要求以及现实环境的种种限制,一旦教师犯了错,就会招来一片指责声。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误解甚至是不理解,一些教师难免会对自身的社会地位及教育理想产生怀疑,常常有种“采得百花酿成蜜,为谁辛苦为谁忙”的失落感。

(二)缓解考试压力

考试压力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特有的一个重要压力因素,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使得学生的成绩与教师是否晋升工资、评上职称等利益联系紧密,因此有些教师对于学生的成绩非常敏感,如果自己的学生成绩好,就说明自己很有水平,如果自己的学生成绩不理想就萎靡不振,好像自己不如别人一样。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大多数的教师把学生考试压力看 成老师最大的心病,认为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是生活中最大的挫折,学生考试成绩优秀是生活中最开心的事情。升学压力是加剧矛盾的又一个重要来源,升学压力不仅成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杀手,教师也深受其害。

因此每个教师都期望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都希望学生成功地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大多是通过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取成就感,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期望。学生成功的反馈会不断提高教师对自我期望的水平,并得到更多的满足与成就感。

众所周知,教师以培养学生成才为工作的根本目的,桃李满天下是他们的最大幸福,但是教师的这个目标是否能达到,不仅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许多条件,如知识丰富程度、教育教学的能力高低等,还受制于学生的客观实际,尤其后者,常常成为阻碍教师成就动机实现的主要因素。因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教师的知识在多大草地上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热情)等、学习基础、认知方认知结构、努力程度、学习方法等因素直接相关,仅凭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因此,教师的工作经常会有局部的失败,教师的成就动机也就经常受到工作成功概率不确定性的威胁,给教师带来了成就挫折感。

[ 应对 ·训练 ]

当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时,最重要的是不要盲目下结论,或是百般自责,或是怪罪学生,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具体而深入的分析,找到学生成绩差的真正原因。教师可以运用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进行归因,可以找出学生成绩不好的具体原因,到底是教师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

三维归因理论从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这三个纬度来学生的学习情况。区别性指个人对同一情境中的其他对象是否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如果对其他的对象也做出同样的反应,那么,就是区别性低,否则就是区别性高。如张方的数学成绩很差,在进行归因时就要看他的其他学科成绩如何,如果他的语文、外语、物理等学科的成绩都很好,怎说明他的数学成绩差是特殊的。一贯性指行为者在其他的时间和其他情境下是否也发生这种行为,即该行为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如张方的数学成绩差,就要看他的数学成绩是总这样,还是最近骤然下降。前者是一贯性高,后者一贯性低。一致性指个人的行为是否与在同一情境下他人的行为一致。如上例,如果其他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很低,证明张方的数学成绩具有一致性,否则就不具有一致性。沿着这三条线索,教师就可以作出正确的归因。

区别性

一贯性

一致性

原因

学生

教师

环境

根据归因结果找到了学生成绩不理想的真正原因,教师就能够放下包袱、对症下药结局问题了。如果学生成绩不理想是由学生本人早造成的,就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如果学生成绩不理想是由教师造成的,就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三)缓解管理压力

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也给教师工作带来很大压力,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这使教师工作更具复杂性,而且社会发展迅速,学生信息获取渠道更为丰富,对他们的影响因素也更多,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相对就更困难,因而来自于学生方面的压力也增大。

学生的品行、学习情况与教师的压力密切相关。与其他职业不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具有独立思维的学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教师所关注的,也是评估教师的标准之一。但是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易为教师所控制。学生中的矛盾、不良行为、厌学情绪、较差学习成绩以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等等,都是教师每日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难题。这一过程常常使他们产生厌倦感、压力感。

我国现阶段,教师的工作总是时刻面对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这些需要耗费大量的情感和精力。随着班级人数的膨胀,加上过多的考试压力与授课数量,教师的工作负荷量正逐年增长。除了应付学生之外,学校还有一大堆其他事务等着教师去做。从前是备课、上课、改作业、管学生“四面出击”,现在加上交报表、迎检查、师培、开会,变成了“八面受敌”,俨然成了“事务型”教师。

在社会转型期,教师的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学生越来越难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变革对学生价值观的改变造成的。教师若不能勇敢地面对教育现实的挑战,仍然采用一成不变的教育策略,就会产生职业适应障碍,降低工作效率。

[ 应对 ·训练 ]

对于一些看到学生不听话就容易发火的老师来讲,要想很妥当地处理他们的事情是比较困难的。不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是问题关键,处理问题不灵活、在矛盾面前不善于自我调节等使一些教师的脾气越来越糟。而教师的职业又必须使教师的情绪具备成熟而稳定的特点。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要有意识地使用并完善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和技巧。

①转移注意力。

②心理移位,即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③学会制怒,“把舌头放在嘴里转 10圈”再说话。

④合理释放,如找朋友诉说、谈心,到没人的地方痛哭一场等。

⑤升华,把愤怒、冲动等消极情绪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四)缓解自我发展压力

教 师自我发展需要是教师职业压力源的新发展,其中既有社会发展变化的原因,也有我国教育改革的原因。首先,从社会发展变化来看,过去的 20世纪 90年代被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作为以传播人类文化知识为职责的教师,理当走在知识海洋的前沿,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广大教师,“缺少进修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参加学术讨论和研究的机会太少”、“工作中有困难却没有咨询和沟通的部门或对象”,因而,随着知识的日新月异,许多教师有“跟不上形势之感” ;其次,从我国教育改革看,由于历史的原因,在 80年代初,我国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因而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了补充,后来虽然进行了教学基本功训练,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历层次偏低。到 90年代,虽然许多地方对教师进行了学历补偿教育,但现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人进行,社会对教师的学历、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近几年我国在教育领域的改革很多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小学课程改革……但事先都缺乏对教师进行行之有效的操作性指导和训练,这给广大教师带来了困惑和无所适从,许多教师在某些方面也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们“缺乏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的机会”、“缺乏将自己的观念付诸实践的机会”。所以,当前中小学教师存在非常迫切的自我发展的需要。

[ 应对 ·训练 ]

教师要正确评价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绩。学生的成绩是对老师最大的肯定。评职是特殊的评价方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评职失败并不能说明教学能力差,评职成功也不代表教学成功。

晋级、评职,还有住房、奖金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我们有多么宽广的胸怀,我们也不愿意失去它们;它们的失去令我们懊恼、愤怒,无论我们怎样偾事疾俗,那都已经成为既定事实。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笑对生活,因为,你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快乐呢?

四、调控倦怠——驾驭班级管理

(一)职业倦怠与班级管理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 课堂氛围(即环境)与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密切相关,它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产生的。总的来说积极的互动会促进并强化教师的努力。学生的纪律问题、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成绩不好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辱骂甚至动手打人,都是教师产生压力的重要来源。 课堂问题行为是每一位教师都会遇到的头疼问题。课堂上,教师如果不重视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不及时作出恰当的反应和调控,问题行为会不断蔓延,会诱发出许多其他的问题行为。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往往是消极的、负面的,并且具有普遍性,程度上也具有差异性。学生的问题行为多数表现为:大声说话、睡觉、吃零食、看杂书、小动作、侮辱同学、不与老师配合等。 不仅差生、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优秀生也会有问题行为。只是他们在数量多少、发生频率和程度轻重等方面不同而已。 这些行为大多是社会大环境折射的结果。 21世纪,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较之十年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的中小学生追求民主。他们比起过去的学生有一定的主见,不会人云亦云;在行动上不循规蹈矩,不再事事照办。他们敢提意见,有独立见解,但是纪律观念比较差,责任心也相对不强。

处理课题中的问题行为不仅会给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干扰,也会使教师产生不良心理体验,因为这些行为本身既是对教师权威的漠视,也是不尊重教师的体现。两种学生行为导致教师倦怠,第一种是不尊重教师及其他学生;第二种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失败和考试失败。研究表明,处理课堂中制造混乱行为的学生是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当课堂上的风气恶化时,教师通常会产生情感衰竭,对学生、教学事业的态度变得越来越消极。现在的班级规模逐步增长,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班级纪律的管理难度。鉴于逐步增长的班级规模,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学生对教师辱骂甚至大打出手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师把学生的纪律问题看成是工作中最大的压力源不足为奇。

1979 年美国教育协会( NEA)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 3/4教师认为纪律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影响,管教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因素。弗瑞德曼与法伯在 1992年的报告中指出,学生的品行不端,对事情漠不关心,对学习资料缺乏热情,这些都易使教师产生倦怠。 相关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学生的纪律、态度和陋习与教师倦怠密切相关。最近的以 1024 名尼日利亚教师和 710 名马耳他教师为样本的研究以及两个国家级的研究。一个在爱尔兰的北部,另一个在加拿大,发现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消极是教师在课堂上感到有压力的主要原因。同样,一个以 5000 多名美国和加拿大教师为样本的研究揭示 63 % 的教师认为学生的纪律问题是他们在工作中感到最有压力的问题。实际上,马耳他、瑞士、英国、澳大利亚、芬兰、巴巴多斯和美国的研究结果都明确证实学生的纪律问题对教师的幸福有不好的影响。

最后,依据以 545 名马耳他高中教师为样本的研究报告不良的课堂氛围、学生不良行为的后果,对年轻教师的影响大于对年长教师。在以 444 名巴巴多斯的高中教师为样本的研究中,发现不良的课堂氛围对女性教师的影响大于男性教师。学生行为上的长期问题是导致教师倦怠的因素。课堂管理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技巧对教师成功是很重要的。当缺少这些技能时,教师们只得和学生的纪律问题作战。教师把好的纪律看作有效学习的基本条件。当学生纪律成为一个持久问题时,教师会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管理班级的能力产生怀疑。尽管他们想改善情况,他们却没有能力恢复他们认为的令人满意的学习环境。除非给他们提供一些从混乱的班级中解脱出来的机会,或者帮助他们改善有关纪律问题的实践,否则,倦怠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矛盾是必然的,恼人的压力是生活的一部分。和学生之间的争执,和家长之间的对抗,与同事之间的争论都是时有发生的。矛盾本身是无所谓好与坏的。但是,矛盾的结果也许是积极的也许是消极的,要看怎么处理了。那些知道怎样成功地应付和解决矛盾的教师们会面临更小的压力,而且能使潜在的有破坏性的情况转变为建设性的、积极的结果。

[ 应对·训练 ]

教学不当可以引起课堂问题行为,这一结论已经在布罗菲和普特南( Put-nam )等人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常见的教学不当有教学要求不当,例如对学生要求过高或过低;教学组织不当,例如教学从一个活动跳跃到下一个活动时缺乏顺利 “ 过渡 ” 的环节,会使学生无法参与教学过程;讲解不当,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讲课时显得无能、迟钝、笨拙,而且在一段时间里只困死在一个问题上,那么学生就有可能置功课于脑后而捣乱起来。由此可见教师有必要掌握一定的课堂组织艺术的技巧。

在遵循课堂组织艺术的全体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科学而有序性的原则基础上,可以采取例如以下的技巧:

  • 目光交流法

目光交流可以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尊重或反感的情绪,进而形成不同的师生关系,影响

教学效果。恰当目光的运用可以为教学服务。如开始上课时,教师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全体同学。一可使学生情绪安定,二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

  • 表情感染法

面部表情传达了交际中的大部分非言语信息。教师的表情是学生关注的目标。学生不时

从教师的面部表情中获取信息,以确定出自己的反应。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表情自然,一要让自己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表情一致,使学生看到教师表里如一的坦诚自然的真实形象;二要充满自信,使学生传递健康向上的精神;三要温和,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任。

  • 兴趣激发法

课堂中难得使学生一直保持旺盛的精力,注意力集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一

些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活动,如一段故事,一个小实验,一个小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振奋精神,产生良好的心境,提高学习效果。

  • 设疑法

疑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巧妙的设疑是组织教学中的一种艺术方法。当某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设置一疑问,让学生回答,以促使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在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时,利用疑问,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设置疑问需教师的精心设计,注意提问的思考价值,无目的的设疑会破坏教学,影响学生思维。

  • 停顿吸引法

由各种原因造成课堂教学较混乱时,教师可采取突然停止讲课,等学生感到意外,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在此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批评学生,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乱教学思维。

  • 激励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发现学生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这不仅是对某个学生的肯定,也是对大家的激励,使学生有了努力的方向,成功时的赞扬,能使学生激发继续向上的欲望;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激励更为重要,它可使学生产生自强不息的信心,激起学习欲望。

  • 语言表达法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课堂组合教学的关键。语言的条理清楚、通俗易懂是组织教学的基本要求,只有讲解得有条理性和逻辑性,才会使学生获得系统而清晰的概念;语言的准确、简明扼要是组织教学的基础,这样才能使人听着舒服、爱听;善于例证、形象比喻,适当引用一些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等是用语言组织教学的技巧。生动的语言给人一种直观感和动感,使人兴趣怏然,同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语气的使用影响着意思的表达、感情的色彩,在不同的情况下,恰当的使用语气,可使学生加深理解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语言的含蓄,于沿用的委婉,耐人询问,让学生在咀嚼和思维的余地,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 暗示法

暗示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用含蓄的间接方式,对人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恰当的运用暗示法,可是师生间产生默契,使学生保持大脑的激活状态。如当学生遇到难题缺少自信时,教师语言暗示“你能够做出”,激发出学生刻苦钻研;若课上某些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师的眼色或手势暗示可使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注意力。暗示给予学生自尊,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课堂效果。(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

(二)应对课堂问题行为

对于一贯多动的学生,要改变其多动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不断改进和调节的过程。通常多动的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而且冲动任性,不服管束,常惹事生非,学习成绩较差,又缺乏自信心,总认为自己智力不如别人,成绩无法提高,因此愈发散漫失控。但是,这种多动的学生与多动症儿童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患多动症的儿童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即使看“小人书”、“动画片”时,也不能专心致志;但仅是多动的学生在看“小人书”、“动画片”时,能够全神贯注,还讨厌其他孩子的干扰。他们的行动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及安排;而多动症患儿却无此特点,他们的行动较冲动,且杂乱,有始无终。另外,多动的孩子在严肃的陌生环境中,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不再胡乱吵闹;多动症儿童却无此能力,常被指责为“不识相”。课堂上多动这种问题行为的形成,从学校教育实践中发现,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从小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好动,不认真听课,影响自己和他人学习,这是一种行为习惯上的偏差。鉴于多动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要想改变他们多动的坏习惯,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是“笨”,而且多动的毛病是可以改变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使学生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从主观思想上与教师达成一致。案例中,教师从谈心开始,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想法,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信赖。然后,教师以一种帮助朋友克服困难的方式,向学生提出放粉笔头的建议,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应对·训练

活泼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但是,一旦这种天性演变为一种无法控制的坏习惯,就会变成一种多动的问题行为,这种不良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多动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由于自控力低下而引起的课堂注意不集中,好动,注意力严重分散,因此无法认真听课,对老师讲课的内容一知半解,长此以往学习成绩就会逐渐下降。如何有效应对学生在课堂上多动,是中小学教师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一般经常使用的终止问题行为的方法如下:

  • 信号暗示。授课过程中,如果发现哪个同学表现不好,东张西望、坐立不安,用信号暗示比较方便,如突然停顿、走进学生,用眼神暗示等,用以提醒、警告学生,可以不影响正常讲课。
  • 使用幽默。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就容易下降,产生问题行为,这时教师可以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调节气氛、提示学生。
  • 创设情境。针对个别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可适时创设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或让他们做一些相关的别的事情,如小竞赛、小表演、小制作等。
  • 有意忽视。某些学生的问题行为隐含着想赢得他人注意的愿望,如果教师直接干预,可能正好迎合了他的目的。因此,教师有意忽视,学生反倒会自觉没趣而改变其行为。
  • 转移注意。对于那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表现出的问题行为,如果当面直接制止,可能会收到相反的效果或产生后遗症。这时可运用比喻、声东击西加以暗示,使之转移注意,从而停止其问题行为。
  • 移除媒介。有时学生在课堂上做不相干的事,如读漫画书、玩电子游戏玩具等,教师可将这些东西拿走,清除媒介物,从而制止这种行为。
  • 正面批评。如果上述各种方法对制止学生的问题行为都不奏效,那么就要正面严肃批评,指出其错误,制止其行为。当然,正面批评要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
  • 利用惩罚。对于个别比较严重又难以制止的多动行为,可适当利用一些惩罚措施。如运用得当,可以起到制止问题的作用;如惩罚运用不当,不但不能制止问题行为,反而造成逆反或对抗性行为。因此,必须慎用惩罚,不到迫不得已最好不用。

案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约定,其实是一种暗示和提醒的手段。通过这个暗示和提醒,学生从主观意识上,已经开始有了转变的欲望。事实上,暗示与提醒要比课堂上的批评效果更好。试想一下,当学生在课堂上又出现多动的问题行为时,如果教师用粗暴的态度干预和批评,必然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而且对问题学生来说,只是威慑于教师的严厉指责,可能有几分钟被迫听课,但是几分钟之后往往又会重蹈覆辙。这就是我们在教育活动中常常碰到的所谓“无可救药”的状态。案例中的教师采用了一种婉转的方法,却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掌握课堂控制策略

有了良好的课堂管理,孩子们就可以在心里绘制出一幅清晰的画卷,了解如今发生了些什么,要求他们做些什么;还认清自己的行为方式会导致怎样的后果,良好和不良的行为都囊括在内。此外还让教师得以更加明白地思考自己的工作,更精确地弄清自己教学中的全套本领之中那些成功与不成功的对策,如果看来有必要的话,再进行改动。

虽然良好的课堂管理有着如此效用,但它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相当的要求。如下:

准时 。课堂内的许多纪律问时都是由于教师迟迟没到,或者学生们已经进入教室之后,教师还在忙于整理仪器设备造成的。教师准时开课,就不会给学生们机会违反纪律,也显示出即将讲授的这堂课的重要性。准时下课也同样重要。拖堂只会招致学生们内心的敌意,而且此时通常会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教学效果通常会降至最低程度。如果教师做不到准时上下课,却反而要求学生准时的话,他的要求的威力肯定因此大打折扣。

备课充分 。这里指的不仅是准备教材之类的课堂上的主要内容,也指那些常常为教师所忽略的次要工作。一台正常运转的教学仪器、足够用的粉笔、装满胶水的瓶子以及电量充足的电视,所有这些准备都有助于避免课堂中的紧急情况,而这些情况恰恰会直接招致全班学生开怀大笑。教师备课充分就和准时上下课一样,势必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这样的概念:这位教师讲求效率,绝对有本领行之有效地控制学习环境里的一切。

保证遵守诺言 。如果教师答应帮助学生做什么事,或者许诺全班学生可以享受某种乐趣,那么这个诺言必需具有可行性,同时必须付诸实施。自毁承诺(往往遭到学生们理直气壮、窃窃私语的抱怨)自然会招致不满,同时很难再鼓励孩子们对教师遵守诺言了。这样教师在课堂秩序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时,往往不能达到行之有效的效果。

有一些普遍被教师采用的控制策略,在不能正确使用的前提下,往往并不能起到正面的教育效果。例如:惩罚。从轻度的惩罚,如罚站,到重度的惩罚,如殴打学生;从体罚到心罚,教师均要采取审慎态度。一般来说,惩罚收效会比较快,但是惩罚带来的副作用可能是事前无法想象的。正如事例中所提到的 傅老师,一时冲动的后果不仅给学生带来了身心的伤害,而且也为自己的教学生涯涂上了不光彩的一笔。

相反,对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具有更大的诱惑力。任何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这不仅意味着教师对自己成绩的认可,同时也有助于自己提高在其他同学心目中的地位。有研究表明,惩罚只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但并不增加积极行为的发生概率,而且受到社会的反对。与之相比,表扬则不仅有鼓励积极行为的作用,同样也具有批评和纠正的作用。因为对正确行为的赞扬本身就意味着对错误行为的否定。

【应对 · 训练】

课前—— 开始上课: 让全班学生迅速静下心来学习

师生双方在教室里就位之后,就必须迅速果断地开始授课了,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到教师和学习任务上去。一节课开始的几分钟,可以先用问答的方式复习以往的知识,也可以展示一下直观教具,或者运用其他的一些实用的导入技巧。重要的是,所采用的技巧一定要立刻吸引住全班的注意力,要他们投入到课堂内容里去。这时,一项实践性的活动往往比教师单调的讲解有魅力。

讲课过程——上

  • 要求全班学生予以充分的配合

要求全班同学对讲课内容予以配合,教师必须掌握一两手可靠的手段,能够让学生听从自己的吩咐,安静下来集中精力听讲。技巧之一:点名批评一个孩子或几个孩子。另一种技巧是狠狠的击掌(私下里一定要在家练习一番,这样才能发出卓有成效的声音,而不是微弱的一点轻响,那样的话你无法指望任何人会为之肃然)。再有一种对策是拿起粉擦果断地敲击讲桌。

无论选用什么样的手段,教师都必须做到果断、迅捷、讲求效率。要向学生们传达出教师要求他们配合的不可置疑性。

  • 善于利用提问的功能

频繁提问和点名提问某些孩子的教师,其实是在施展一种有用的策略,让孩子们保持精力集中、思想活跃。试想,教师在课程进行之中随时会提问某个学生,这种情况显然能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动力,激励学生集中力量注意教师的一举一动。在应用课堂提问技巧时,教师应尽量把问题设计得多姿多彩,纯属于知识性的提问和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的问题相结合,就能始终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样有助于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 对教室内发生的一切保持警觉

好教师留给学生的印象是:他们的脑后也长着眼睛呢。他们在教室里到处走动,他们用眼神和孩子们交流,他们还能精确地指出课堂里究竟什么地方容易闹出麻烦,并且特别注意容易出状况的学生。

4 顺利结束课程

教师除了准时下课,腾出充足的时间清理教室,并且给予学生们必要的帮助和指点外,用一句亲切的话语和学生告别同样非常重要。

不管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教师都应该坚持这么做。因为这样一来,日后的再相见就容易的多了。和蔼可亲的告别更有一层益处,它可以告诉学生们,无论课上闹出了什么麻烦,都丝毫没有扰乱教师的心神,这才能有效地告诉那些捣乱课堂秩序的学生他们的举动是多么没有意义。如果课程进行顺利的话,教师还应当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明明白白地表示自己非常期望再次见到学生们。最后一点是,如果学生就要离开教室的话,应当安排他们有秩序地离开教室。

课后—— 分析课堂内发生的一切

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于,课后的分析有助于教师跳出课堂氛围,以比较客观的眼光去看待课堂上学生的行为,并由此理解学生行为的来由。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这一分析过程对自身在课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因此教师必须保有一定的余力,以便仔细观察课堂里出现了什么问题,分析与之相关的因素。

在这一过程中,运用录像辅助教学的价值显然非同小可,但是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仅仅使用一台录音机也是大有帮助的。课后教师可以私下放放录音,重点倾听自己在课上的表现:自己有没有对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声音过于尖利,而对第二个人说话的时候疲惫不堪,待到对第三个人说话的时候又格外鼓舞有加呢?有没有偶尔对学生露出一丝厌倦,拆学生的台,抓住一件并不严重的过失没完没了地挑剔或者责怪呢?有没有什么话教师当时本想开玩笑,而如今听来似乎对那个孩子太苛刻了呢?如此等等。

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类似分析时,许多教师都大吃一惊,发现自己和某些孩子之间的交流居然这样少,发现幽默语言或者鼓励性的评价自己并不常用。

五、 调控倦怠——有效管理时间

(一)职业倦怠与时间管理

当教师的时间长了,许多人大概都有这样一些感觉:从教之初的豪情壮志逐渐消失了,桃李满天下的希冀淡漠了,安于现状、平淡无为、得过且过的想法增多了;原先可爱的学生似乎都变得令人生厌;甚至有了放弃教师职业的消极想法。实际上,这就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表现。

无论怎样,生命是宝贵的,所以时间也是宝贵的,逃避工作现实,面临心理脆弱的事实,轻易放弃生命,实在是不明智的作法,生命诚可贵,教师首先要意识到时间的意义,不能轻易放弃生命赐予我们的宝贵时间。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命有意义,都希望自己的家庭健康,工作满意,人际关系和谐,希望自己生命充满喜悦,但是你应该怎么样来对待它,才能达到人生的目标呢?每位教师的人生目标可能是不同的。如果你浪费时间,你可能就得不到健康、好的家庭,在工作上也没有好的发展,甚至在人际关系上也会处于紧张状态。所以你必须来思考,你现在面对你的教学工作也好,面对的家庭也好,面对你的健康也好,面对你的人际关系也好,你怎么样把它做得更好,你该如何管理时间。应该学会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同时管理时间还要让自己的时间增值,还要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更有成就感。

我们 鼓励你指出一些你想遵循的时间价值观。一旦你清楚自己在生命时间中想要什么、重视什么,就能更容易地将时间分配在不同的活动上。管理时间的首要原则是,藉着制定短期和长期的目标,确认你真正想要的东西。你实行的愈彻底,就拥有愈多自由的时间。目标定向实际就是时间价值观问题。

价值观是我们想和做的基本原则,它是进行时间安排的最基本的因素。我们有不同的价值标准,它们形成我们个人特性的基础,也是我们进行时间管理的基础。大多数时候,我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采取行动,虽然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什么对你而言是最重要的?家庭?工作?学生?你首先要明确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然后才能朝那个方向走。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你很可能会到达别的地方。

教师职业压力很大,某些教师善于化解和释放压力,尽管有压力感的出现,也很少受到压力感的不利影响。那些不善于化解压力的教师,就会积累精神能,在长期的焦虑中引起身心机制失调,诱发各种心理、生理疾病,严重者可以导致自杀。

自杀,是消极的对待生活的态度。但自杀,并不能真的逃避生活。且不说大的方面自杀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从小的方面来说:自杀,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是对家人的不负责任。当你的妻子,儿女,爸爸妈妈抚着你的尸体失声长痛的时候,你可曾想过,你是否有权利结束自己的生命。你的存在是多么的重要啊。你的逝去将是他们永远的心痛。

(二)学会珍惜时间

人们正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世界,你必须参与一场人生的竞赛,而这场竞赛的对手可能就是时间。其实,不管哪种职业中的竞争,最让你感到束手无策的一样东西 ——时间。跟时间赛跑,我们怎么跑也不能跑得比它快。你不断地去尝试走在时间的前面,例如平时做事要快一点,把工作时间延长一点,但是久而久之,到了极限,你就会变得心力交瘁,最后还会感叹到:什么都做不到,甚至会说没有时间。虽然你经常抱怨没有时间,但是你确实从早晨忙到晚上,甚至废寝忘食,忙到没有家庭观念,没有休闲活动。但回头来看,你仍感到非常地沮丧、无奈甚至焦虑,感到时间还是不够用。

当你踏进校园,孩子们一声声清脆的问好已无法舒展你紧锁的双眉;当你走进教室,同学们婉转悠扬的诵读已难以激起你心灵的共鸣;当你端坐办公桌前,以一句 “这点小事也来烦我 ”打发满含委屈来求助的学生;当你从积满灰尘的书本下找出一份 “古色古香 ”的教案,在上面稍作圈点甚至只瞄上一眼便心安理得地走上讲台 ……我想提醒你一句:老师,你真的是 “老 ”了。即便你还很年轻,但你的心态已经老了;即便你自认拥有年轻的心态,但此刻的你一定染上了不少教师感染过或正感染着的一种 “职业倦怠症 ”。案例中 那位老师的心理症状就是 “职业倦怠症 ”的典型表现。

我们每一个人都处于无所不在的有限时间里,时间是世界上最充分的资源 ,每个人都拥有 24小时的一天 ,然而时间又是世界上最稀缺的资源,每个人只能拥有 24小时的一天。其实价值观训练是时间管理的根本。人生所有的成功和快乐都来自价值观的明确。我再次强调,这是时间管理的根本所在。也是生命的根本。当你明确了时间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价值后,肯定会马上有一种美妙的感觉,瞬间兴奋起来,因为你明白了什么才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我们不仅是管理时间,更是在管理生命,如果你希望自己获得不凡的情绪体验,创造卓越和美满的人生,那么一定要找出自己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事情,然后确实依照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安排来过好每一天、每一刻,这正是时间管理的根本所在。

教师感觉自己就象不停运转的机器,生活没有乐趣的更本原因就是:不能很好的监察控制自己的时间,其实大部分教师都没有进行秩序性的时间安排。要想改变案例中老师的现状,就要对教师的时间效能感进行培训!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时间的类别

时间的运用

时间运用分为几类时间:大块时间、首要时间、零碎时间、固定时间、安静时间、弹性时间、交通时间。

1 .大块时间

你每天都要用一大部分的时间来完成当天重要的事情,大块的时间至少需要两个小时。其实也可以分散地安排大块时间,这样安排时间你便会觉得身心愉快,且会产生一种成就感。

2 .首要时间

首要时间与大块时间接近,它指每天早晨的那段时间。有人把早晨的时间用来进修,有人把早晨的时间用来运动,有人把早晨的时间用来做一些重要的思考,因人而异。

3 .零碎时间

零碎时间看起来好像不太重要,但是这种时间如果能够把它积少成多,化零为整,把那些小块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以很少的时间来做一些小事,坚持下来,也是非常可观的。零碎时间称为时间的存储器。

4 .固定时间

如果觉得某项工作在某个时段内进行效果最好,把它固定下来,就称为固定时间。

5 .安静时间

读书也好,工作也好,是否能够专心有效,环境的因素是很大的,不少办公室都感觉到非常吵闹,工作经常受到干扰,这时可以由大家互相来约定,安排一段安静的时间。

6 .弹性时间

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时间,最好是留有弹性,即预估的时间应该稍微宽裕些。可以在两三项工作之后,安排一个弹性时间,来弥补以前还没有做完的事情,或者说是留作被干扰以后的调节时间。弹性时间不能够太长, 10分钟甚至 20分钟是比较适当的。

7 .交通时间

一般人对交通时间都是用两个字来形容:抱怨,特别是居住在大城市或者都市里的人。

所以要工作有效率,就要学习如何去缩短或利用你的交通时间,例如早点出门,晚点回家,选择走哪条路线,坐车的时候你还可以思考一些问题,可以听听音乐,看看书,充实自己。

按花费在不同的事情上的时间划分

1 .工作或学习时间

时间用在工作,或用在学习上,称为工作或者学习时间,它是为了谋生以及充实生活。

学习是谋生前的准备,或者是工作时的进修,也是为了充实生活。工作并不是你生命的全部,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来临。学习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每个人都必须抽出一部分时间来学习新知识或者熟悉新事物。

2 .休闲时间

休闲时间包括休息、睡眠及体育活动。人生就像马拉松比赛一样,你别一开始就猛冲,浪费甚至透支了你的体力,要懂得放松,要养成一种良好的睡眠、休闲以及运动的习惯,才能把每一个人的身体状况调整到最佳状态。

3 .家庭时间

家庭是你休息最佳的避风港,只有家人与你没有所谓的利害关系。你要跟家人真心地相处,不要到了需要时你时才回家,你才懂得去珍惜亲情。

4 .个人时间

个人时间是用来修身养性、充实自我的,是完全属于个人独自享受的时间。个人时间就是自己跟自己约会的那种时间。每个人不论是求学还是工作,甚至在家中,都有一种不允许被侵犯的个人时间,利用这些时间人们可以充实自己。

5 .思考时间

思考时间就是思考未来的时间。思考时间可着重用在计划自己未来的发展,也可用在反省以前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是不是值得等。思考如何再改进,如何再调整,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必特别为了什么目的思考,可以天马行空地去想象,可以胡思乱想,如果发现了一些好的想法,或者是一些好的理念就应该立刻把它记下来。

[ 应对·训练 ]

下面是一套时间管理能力的自测题,请为每一项选择最适合你的修饰语:是 “ 总是 ” ,还

是 “ 经常 ” ,或是 “ 很少 ” ?  
1、我觉得我可以工作得更努力

2 、我可以告诉你上个星期我工作了多少个小时

3 、我常常把事情留到最后一分钟才做

4 、对我来说,开始一项工作很难

5 、我对下一步要做什么不很确定

6 、我要开始做某件事之前,要拖延很长时间

7 、我不知道我做的是否足够多

8 、我在不同的任务之间频繁地换来换去

9 、我在某些地方的工作效率比在其他地方的高

10 、我在某些时间的工作效率比在其他时间的高

11 、我工作起来没有规律,往往在某件事上花费很多时间后又置之不理

12 、我不可能完成我想做的全部事情

13 、我不肯定自己是否在优先处理最重要的事情

14 、到这门课程结束之前,我不敢肯定自己是否会坚持到底

15 、我工作时没有任何计划

请把你的答案和后面的解释互相对照。

1 、我觉得我可以工作得更努力 你总是觉得你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吗?如果你总是觉得自己的时间没有发挥最大作用,这说明你的时间管理技巧有问题,你要学会善用时间。

2 、我可以告诉你上个星期我工作了多少个小时,很多人对自己的工作时间只有个大致的印象:我好象一直在工作。这样是不行的。人们的感觉往往和实际并不相符。研究人员用录像机摄下实验者的工作情况,把统计得到的工作时间与实验者自我感觉的工作时间对照,发现两者之间的差距相当大。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时间没有明确的认识,最好花一天至一星期的时间,逐小时记录自己的工作时间,结果说不定会使你大吃一惊。

3 、我常常把事情留到最后一分钟才做 如果总是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原因:一是你忽视时间管理,不使用时间表,二是在制订时间表时,没有依照合理的顺序。

4 、对我来说,开始一项工作很难。哪怕订好了计划,要开始做这件工作,仍是件头疼的事 —— 如果常常出现这种情况,那么,症结不在制订计划的环节,而在于 “ 行动 ” 这一环。你要有意识地增强自己的行动意识,并学会一些克服拖延的技巧。

5 、我对下一步要做什么不很确定。如果总是对下一步要做什么不很确定,则是缺乏整体计划的表现。

6 、我要开始做某件事之前,要拖延很长时间。请参见对第 4 项的解释。

7 、我不知道我做的是否足够多。请参见对第 1 项的解释

8 、我在不同的任务之间频繁地换来换去 怎样确定分配给不同任务的时间段长度,是一项重要的技巧,过长或过短都会降低你的效率,你可以通过测试和记录来确定最适合自己的间隔。

9 、我在某些地方的工作效率比在其他地方的高 没有人能完成排除外界影响,不同的地点对人的工作效率有不同的影响,只不过人们往往没有留意这一点。如果你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地方的工作效率较高,说明你对自己很了解。这有助于你进行时间管理。

10 、我在某些时间的工作效率比在其他时间的高。请参见对第 9 项的解释。

11 、我工作起来没有规律,往往在某件事上花费很多时间后又置之不理 这也是缺乏整体计划的表现。
12 、我不可能完成我想做的所有事情,人不可能完成所有想做的事情,在制订时间表时必须有所取舍。但如果连时间表上的事情也总是不能完成,那么不是时间表不切实际,就是执行的过程出现问题。

13 、我不肯定自己是否在优先处理最重要的事情 先明确价值观,再确定目标,就能容易地为各种事情确定优先级,优先处理重要的事情。如果总是对此感到迷惘,则说明对自己的价值观不很明确,不能清楚地表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14 、对于时间管理的自我训练,我不敢肯定自己是否会坚持到底如果因为缺乏计划和执行能力,常常不能完成想做的事情,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是否会坚持到底。

15 、我工作时没有任何计划。这是你对自己的计划性的评价,请对照上面各项的解释,看你对自己的评价是否适当。

(三)学会有效使用时间

时间都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完全相同的,但是,为什么有的教师就感觉时间压力很大,没有闲暇时间,每一天都被繁忙的工作充斥着!在对教师进行时间管理行为训练中,我们在此列出了几个谋杀时间的凶手:以供教师思考时间管理行为的矫正问题。

1 .没有日程计划。有没有日程计划,决定了你这一天是主动地生活,还是被动地回应外界环境。如果你没有规划时间,那么你对时间的使用便无效率可言。你的时间变成一块蛋糕,谁来了都可以分上一块,你不控制自己的时间,别人就会来控制它。你把方向盘的操纵权让给了别人,或者信马由缰,虽然你在努力工作不断前进,却有可能走上了错误的方向,成天忙忙碌碌地做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不但浪费了时间,还浪费了精力。

2 .生活失去平衡。我们的生活由七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构成:健康、家庭、金钱、知识、社交、事业、精神。我们不需要把每天的时间均分给它们,但要保证每一项都得到充足的时间,维持生活的平衡。如果长期忽视某个部分,不对它投入时间,生活就会失衡,其他的各项将受干扰,致使我们无法取得成功。

3 .桌面杂乱。研究表明,桌面杂乱的人平均每天要花一个半钟头找东西或因此走神。一个半钟头,听起来不可想象,但确实是这么多。这儿多花几分钟,那么多花几分钟,嘀嘀答答,就像漏水的水龙头的一样,积少成多,每天漏去大把时间。效率高的人,桌面和工作间一般是很整洁的,这样他们就给把精力集中到今天的工作重点上,不会被触目所及杂乱无章的东西分神,而且能很快找到所要的东西。

4 .睡眠不足。我们常常抱怨精力不足。我们每天的睡眠时间通常一样,但睡眠的质量并不一致。白天压力过大,常使我们成晚睡不着。这会使人陷入恶性循环:精力不足,无法完成工作,压力加大,晚上睡不着,精力更加不足。要跳出这个循环,首先要规划好自己的时间,提高白天工作的效率,提高成就感,减轻压力;其次,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缓解焦虑不安的心理。

时间管理的步骤:

包括时间分析、目标的设定、按优先顺序排列目标、授权和行动。

1 、分析:在分析阶段,个体要选择一个时间段并记录下所有将要进行的活动。这种分析 可能会涵盖一星期或两星期内的每一个小时来建立一种模式。数据都被分析过并进行了分类,好让我们明了时间是怎样使用的。

2 、目标的设定:在指定时间段内,例如一年,设定一个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实际的、适度的。

3 、按优先顺序排列目标:把这些目标按重要的程度分类,例如“紧急的和必不可少的”、“可以延迟但必不可少”和“合乎需要但不紧急”。要学会对无益于目标实现的人或事儿说“不”。

4 、授权:把一些不重要的工作委托给有时间的人去做。把工作委托给助手、志愿者和秘书去做可以给教师们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做教学上的准备,并且和学生们呆在一起。

5 、行动:当目标被分散成一些更小的目标时它就更容易实现。带有任务完成时限的行动计划会促进后来的目标的实现。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时间管理的具体行为中,请注意下面几点:
1. 首先安排固定项目
首先从工作或上课时间开始。这些时间段通常是事先就固定的。其他的活动必须围绕它

们进行。然后安排每天的日常活动,如睡觉和吃饭。把固定的项目安排完以后,你可以看到还剩哪些时间供你支配。注意在项目之间安排休息间隔,例如每工作 50 分钟休息 10 分钟。
2. 根据你的生物钟安排时间
   把重要的任务安排在你效率高、干扰少的时间段。把你的空余时间按你的效率和外界干扰给予不同分值。然后,把优先度高的任务分配到分值较高的时间段。例如,用大块的时间学习新知识。

3 .把较大的任务分割成易于控制的小块.当你面对一个巨大的任务,被它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试着把它分成小块,使它易于管理,然后相应地安排你的时间。这样做有几个好处,首先,你明确了完成整个任务的各个步骤,只要循序完成各小块就能成功,畏难情绪会减轻;其次,把一个任务拆分为若干块,可以使你的进度显得更显著,并能多次体会达到目标的喜悦;再次,较小的任务段易于估计时间,从而加强对完成时间的控制。
4. 充分利用零碎时间
   从时间表中剪裁大块大块的时间后,剩下的边角余料可不能浪费。可以用它复习学过的知识、做一两节操。一个利用小块时间的技巧是:把你不愿做的事情分成小段,然后在做其他事情的间隙每次完成一小片,不知不觉做完讨厌的事情。

5. 为每件事情设定明确的起止时间
这样可以防止项目之间互相干扰,也可以防止你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分钟才做。
6.留出充分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在制订时间表时,千万不要 “虐待 ”自己。要制订一个

切实可行的计划,就应该为生活中真实的你 “度身订做 ”,预留出你需要的休息和娱乐时间,使你保持良好的状态和愉快的心情。否则,执行的时候会不断打乱计划,不但没有节省时间,反而使其他事情也脱离预定轨道。
7.留出机动时间,不要把所有的时间都填满
   为突发事件预留时间。一个填得满满当当的计划表是没有 “防震 ”性能的,稍有意外,整个计划都会 “破碎 ”,无法执行。

六、调控倦怠——寻求社会支持

(一)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

正值青春年 华的马老师过早地走了,她的死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一段时间来,关于学生因不堪学习压力、情感纠葛等原因自杀的事件时有见诸报端,而事实上,教师因为工作压力而导致自杀、情绪失控的恶性事件也不断发生。杭州市教科所的一次调查表明:有 76% 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毕业班和班主任的压力大于非毕业班和不当班主 任的老师。

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去年自杀的陕西女教师留下的日记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这学期,我不知道怎么了,干事没头绪,遇事急躁,心里很难受。作为教师,感觉压力太大,因为我始终记得一句话:误人子弟,杀人父兄……”

如何将社会压力变成社会支持?需要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特点及社会角色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长期以来,教师就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甘于奉献的人,他们被赋予了太多的使命和责任,因此,他们的所作所为、言行举止都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国几乎都对各自的教育表示不满。政治家从战略的角度指责教育没能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企业家从增强经济竞争力出发,批评教育没能培养出有高度专业知识技能和适应能力的人才;科技界反映教育没能在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方面找到平衡;社会指责当今青少年道德水准下降,责任心不强,家长抱怨孩子在学校没有得到高水平的教育和理想的发展。而这些指责更多的是指向学校和教师,使他们在教育目标、结构、体制、课程、方法和知识能力、精神、道德等方面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当社会普遍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时,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又转化为对教师的过高期盼。职业的要求以及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无形中成了教师无法摆脱的心理负担。

可以说,“教师”这个名字本身即是荣誉与压力的双重来源。而与之有直接关联的则是媒体关于教师行为、师生关系的报道,公众的立场可以从媒体的报道角度窥得一二。类似于“禽兽”、“恶魔”教师的报道自不必说,这虽然是极个别人的极端行为,但客观上却会给整个教师群体带来精神压力和形象损害。事实上,家长与教师、社会与教育行业之间对于师德观念的碰撞,集中由媒介体现,最终以见诸报端的“禽兽教师”的字眼达到顶峰。强大的社会舆论,自觉不自觉地代表民意关注此类事件,间歇性反复拷问教师队伍。教育界普遍认为,这种媒体强势关注的背后,是全社会对教育体制弊端期待改变的非正常宣泄。在普通的师生矛盾中,一般说来社会舆论都会站在“弱势”的学生一边。就像一位老师说的那样:我很怕看到这样的报道,只要一出事,板子肯定打在我们身上。如果教师对于自己的辩护难于找到一个表达的空间,其最终结果就很可能将走向抑郁或者激烈的爆发。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传统的观念使得许多教师都认为应该在学生、家长甚至社会上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认为这是职业的必然需要,所以凡事要求自己做到尽善尽美,很在乎他人的评价,如果出现差错,内心的自我谴责往往强烈而持久。可是职业的神圣感和实际社会地位间存在着较大反差,这样的反差容易造成教师社会角色和自然角色之间的冲突。

所谓角色冲突,即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的角色时所出现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处于一定社会的个体通常都不是扮演一个角色,而是要同时扮演好几个角色。这是由社会地位的特点与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决定的。一方面,一个人往往同时具有多种不同的社会身份,而对应这些身份,他也被要求履行不同的角色;另一方面,对应于不同一特殊社会身份,不同的人或社会群体所持有的角色期望也不尽一致,他可能因此被要求按照不同的角色模式去行事,这样,当一个人受时间、精力及自身价值倾向制约,不能同时满足外在社会不同的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角色,而这些角色又都对其具有意义,不履行任何角色都会出现消极后果的时候,就会出现角色冲突。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危险的情况出现。社会大众对教师原本就有过高的期望,而教师往往为了强调其专业性、增强大众的信心,而产生对自己不切实际的期望,在授教期间内化了与真实世界不相符合的专业角色,如认为“我应该永远是身心健康的,不应该像别人一样有问题,”“我可以奉献百分之百的时间、精力给学生”等等,而跨出教育圈之后,便面临了理想与现实的各种差距。然而,一般教师却很难承认因工作压力所带来的倦怠,即使有可用的社会支持,他们仍旧不敢轻易利用,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该有问题”、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情绪以维持大众对专业的想象,如此一来,职业带来的无情心理压力就增大了,长期的心理负重和矛盾冲突,极易引起这一群体产生心理问题。

很多研究都指出,职业角色混乱、角色冲突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这说明,明确教师的职责、义务、权利和目标,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将教师从不当角色中解放出来,从而起到减缓其职业倦怠的作用。

(二)避免教师的角色超载

只要稍稍留意我们就可以发现,清单的问题并不是少数派报告。在对北京地区幼儿教师的一场大规模调查中, 63.8%的被试者认为她们的工作已经占据了太多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 劳累带来了疲惫不堪,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出现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生理症状,进而引发脾气暴躁、情绪烦躁、易怒、责备迁怒于他人等不良表现。 47.3% 的被试者感到自己在家里的脾气开始变坏;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对孩子和家人发火的人达到 55.9%。

为什么教师的工作会那么辛苦?为什么教师的工作量会那么多?多到影响了大部分人的生活平衡?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在生源方面,大多数学校都存在师生比例不合理的现象。 新华网最新发表的社论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师资总量严重不足,结构性短缺更为突出,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全日制普通高校的生师比已近 20:1, 大大超过了美国 14.2∶ 1和国际经合组织国家 14.4∶ 1的水平,专任教师缺口达 20多万人。事实上, 按照规定,一所学校的每个班级的学生数不应超过 45 人。但由于存在扩招、借读、旁听等因素,一些学校每个班的学生数接近 60 人,有的甚至超过 60 人,但是教师的工作量依然按照每班 45 人计算 。这在无形中就为已经力量不足的教师队伍又增添了沉重的负担。

其次,在教学方面,多数的学校依旧是围着一个“考”字来转。学生为考试吃苦,教师也跟着受累。单方面地追求成绩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双休日”、节假日被无休止的补课所代替。待到考试来临,教师们更是牵肠挂肚、寝食不安。学生考好了当然皆大欢喜,万一考“砸”了,教师的日子可不太好过:上级的领导不满意,家长更是不乐意,甚至还会将一腔怒火转到教师身上。

与此同时,不仅仅有一份又一份的考卷等待教师批改,还有一个接一个的工作报告、总结、教案等着教师完成。单就每学期开学和期末规定应上交的形形色色、名目繁多的计划和总结之类来看,教师的负担就够重了。举个例子来看,某学校规定的上交计划有: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教研计划、尖子生辅导计划、后进生辅导计划、课外兴趣小组计划,外加电化教学计划、教学改革计划等等。除此之外,属于检查验收的还有听课记录、政治学习笔记、教育理论学习笔记等。假如教师担任了班主任工作,还有班主任工作计划、周会德育课教案、家访安排、家长会安排计划等一大堆。自然而然,有计划和安排,期末结束的总结也是少不了的。

于是教师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超负荷工作。一位教师无奈地说:“我每周所有的课时加起来有 20多节,几乎没有双休日、‘五一’长假、国庆‘黄金周’等概念,寒暑假也只能休息一两周。想要去书店看看书,根本没有时间;想要培养些爱好放松一下,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总觉得像个陀螺似的从早转到晚,一口气都喘不上,脑袋里天天有根弦绷的紧紧的。”

大量研究表明,如果出现工作任务繁重,完成任务的时间太紧,所带班级学生数量过多,需要完成的文案工作过多,或者是所交付任务超出教师的能力和范围等情况,都会给教师造成过大的工作压力,从而形成“角色超载”现象。一项对美国教师的调查表明,一些没必要的文本工作(比如各种各样的计划、总结)不仅没有为他们的工作提供有效的帮助,反而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教育教学时间。    

美国学者萨顿指出,“角色超载”现象可能引发两种反应:一种是教师的工作质量下降或根本不去完成工作,这会直接导致教师的焦虑和低自尊。另一种反应则是教师继续不断尽力去满足已经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角色”的要求,这会导致教师更加缺乏休息时间,于是身心疲惫,更有可能出现家庭问题(这是由于他们无暇关注家人所致)。这两种反应都极可能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日前国内研究也发现,工作量过大本身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直接影响可能并非很大,但超额的工作量却可以通过影响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及其个人方面的种种因素而间接加剧职业倦怠,因此对此不可掉以轻心。

(三)利用支持性网络体系

许多研究发现,缺乏必要的社会性支持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指出,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相比,教师很少有时间与家人、朋友进行轻松的交谈;即使在同一个学校里,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助和合作行为也少得可怜。也就是说,教师职业实际上是一项“孤独的职业”。社会支持的缺乏与教师职业倦怠之间往往存在着显著的高相关。

所谓社会性支持,就是一种以良好人际关系表现出来的社会联系。卡耐基曾说过,人际关系在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中占 85%,这充分说明人际关系的作用。当一个人感到有可以依赖的人在关心、照顾、尊重和爱护自己时,就会减轻挫折反应的强度,增加对挫折的承受力和适应性。 教师是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作为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群体,在长期的脑力劳动中慢慢地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人格特点。这些人格特点有时会产生副作用,并成为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在校内除工作关系外,教师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 16%左右,在校外经常与人交往的只有 12%左右。教师一般都比较强调自我价值,强调自我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换代,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把前沿知识尽可能地传授给学生,这无形中又给教师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教师一般都是从学校毕业又直接地进入学校,社会阅历少,加上本身重真理、轻权势,不太适应世俗的人情世故,使之因为人际关系失调而遭受挫折,造成心理创伤,从而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失望感,倦怠心理的产生就不可避免。

因此,提倡对教师的社会性支持较其它的群体就更有其特殊意义。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期望有余,而关心不足。把教师视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视为蜡烛,视为园丁,所有这些都表明教师的伟大。然而,教师必定也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与帮助。特别是在他们存在倦怠问题时,有效的社会支持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对教师的社会支持应表现为多方面,既有与教师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支持,又有与地位、荣誉相关的精神支持。同时,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该努力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交往规则,不搞特殊化,为教师间的沟通建立支持性的网络体系,从而使那些 在倦怠中挣扎的教师得到一个安全的环境,能够向能理解他们问题的人进行倾诉。来自老教师群体或是受过专门培训的校园咨询员的帮助和支持也是非常有效的。现有研究已经表明:与同事进行讨论、从支持性的网络体系中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对克服老师的倦怠有明显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