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用大黄 熟地+肉桂 黄芪

 博雅上海 2011-04-28

肉桂一药,古人谓其暖丹田、壮元阳、补相火、助君火、平肝木,其味辛而甘,气香而窜,入口微甜微辛,能直接作用于肠,温肠而促进肠的蠕动,临床因肠寒血郁而见腹痛、二便不畅、呕吐痰涎、咳嗽痰多而剧以及关节腰肢疼痛、疮家白疽等等之症,除汤剂外,可另用肉桂冲服,其效颇佳。我在临床上喜单用肉桂治肠寒泄泻,肠寒胀痛及二便不通等证,其效极佳。现举一例以说明之。

重症肌无力,治以强肌健力饮,此方为自拟经验方,亦重用黄芪为主药。重症肌无力症候较复杂,除眼脸下垂外,可有复视,吞咽困难,构音不清,四肢无力,重者呼吸困难,大气下陷,危及生命。我认为该病的最大特点是肌肉无力,因脾主肌肉,故此是脾胃气虚之证,并由虚至损,且与五脏相关。治疗上紧抓脾胃虚损这一病理中心环节,重用黄芪以补气升陷,同时针对兼夹之证调理五脏[中药大全],重补脾胃,以运四旁,促病痊愈。

脚癣患者亦可用大黄配以苦参、黄柏、白鲜皮、地肤子等煎水,浸泡患处,能杀菌、止痒。方中也可加蛇床子。脚汗多者可用大黄20~30g加葛根、白矾煎汤泡洗足部。此外,口舌生疮、大便秘结者用生、熟大黄各适量泡开水当茶饮,疗效颇佳。

jdsgx的妙用大黄功效多+叶天士喜用熟地+肉桂治肠寒胀痛有捷效+黄芪之妙用

我虽喜用黄芪,但黄芪到底是药,不是粮,用之对证则效,用之不当则害人。余曾治一肺结核病人,于养阴除痰药中加入黄芪9克,1剂额部发热,2剂全面发热,3剂颈面均热,撤去黄芪热自消失。又治一中风患者,药后头皮发痒,体温增高,误以为外感,改用辛凉解表之剂,1剂退热,再用黄芪90克,又再发热,右上肢活动反而退步,乃知辨证不确当。细想患者脉虽虚大,但舌苔厚腻而舌质不胖亦无齿印,此证痰瘀比较,痰湿重于血瘀,改用祛痰[中药大全]为主,稍加祛瘀之药,以五爪龙代黄芪,证遂向好转。对于使用黄芪的指征,我认为舌见淡胖有齿印,脉虚大或寸部弱,再参察有否其他气虚之证候,便可考虑使用。至于用量之多寡,则要时时留意证候之变化,切戒墨守成规,刻舟求剑。

本文来自:华夏中医论坛(详细文章参考:肉桂治肠寒胀痛有捷效

明代张景岳熟谙熟地之性,也能巧妙地应用,有"张熟地"之称。笔者诊余阅读《未刻本叶氏医案》,感到叶氏非常熟悉景岳用熟地的旨意,本书医案大约有干余首,用熟地者就有近200。在近200个医案中,除了人们熟悉的温肾添精养血外,还有一些医者少用甚至不用的例子.如咳嗽痰多、气逆、音嘶、喘闷、短气,尤其伴有外邪的,方中多用熟地。

(五)表虚固之

对于肉桂的功效,我是亲身经历过的,大约是六七年前的事了,也是因为过食生冷,下腹胀痛难忍,二便不通,十分难[中药大全]受,自己弄些药吃了效果不佳,在老婆的责令下去找我们当地的一个名医看,当时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了。那个名医说是慢性结肠炎,开了好几幅药,吃完后症状有所改善,可不久又复发,又去找他,还是那些药,前后去了好几次,花了好几百块,一直治不好,后来他要求另外炖服高丽参,也照办,吃得鼻血都流出来了,还是经常复发,前后有三个多月,一直不能治愈,搞得十分难受。后来,跟我丈人提起此事,我丈人一听就笑了,说为什么不用肉桂研末冲服?我当时就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因为我当时正在研读张锡纯的《衷中参西录》,可以说是对肉桂相当熟悉。于是,就用肉桂研末冲服,用了不到二毛钱的药,病就全好了,以后要是觉得腹部隐隐作痛或是腹泻,就冲服一点肉桂,很快就好了。后来,临床遇到类似的病时,也常用肉桂来治疗,效果也[中药大全]相当好,用起来得心应手。

叶氏与众不同的除了用熟地治咳嗽外,还以熟地治痢疾,食下腹胀,饥则尤甚,腹泻渐有腹胀,小溲不利,痰郁气阻脘闷,嘈杂中脘刺痛,肠红日久,头旋、便溏,格不能食,大便溏泄者。他用熟地还有一个发人深思之处是在近200个医案中,没有用砂仁相佐。潘华信认为:"砂仁拌熟地是晚清孟河学说的经验,至今还有很多药学专书在熟地条下标明,可见其对后世极有影响。叶氏则反其道而行之,是证其深谙热地之性,称得上延续景岳之学的典范。

素体痰湿的患者,往往因感冒后出现咳嗽而喘、痰多黄稠、胸闷便秘等症,可用大黄10g,配合麻黄、杏仁、栝楼、浙贝、黄芩、知母等治疗,待大便通畅之后,诸症即可消除。因酒制大黄配合他药宣肺平喘、止咳祛痰,可使腑气畅通,肺气得以宣降。大黄在此起"釜底抽薪"之用。

大黄为泻药几乎尽人皆知,其实,大黄的功效远不止如此。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肝经,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逐瘀通经的功效。虽然大黄攻下较猛,奏效迅速,但易伤正气。不过,只要剂量掌握得当,配合其他药物得体,可治多种疾病。

引用

转载自八月飞龙

李东垣认为,黄芪能补三焦之外又能实卫气。卫气者,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合者也。"实卫"就是"固表"。自汗一证,玉屏风散为疗效确切的名方。我体会此方不但治自汗,一些盗汗属气虚者亦适用。为了方便,常用汤剂,其份量为:黄芪12克,防风3克,白术15克,防风用量少于黄芪,白术的量是黄芪与防风的量之和(其理见"玉屏风散"),治自汗盗汗兼阴虚者,我喜用玉屏风散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或加浮小麦、糯稻根各30克,若汗出特多者加麻黄根10克。

同学,吴某。10月6日中午先食苹果,后吃香蕉,至晚间即见下腹部胀痛难忍,欲呕不能,欲泻不得,小便有便意而到厕所后却不能小便,十分难受。第二天一早即到大医院就诊,医生诊为阑尾炎,说要手术,我同学不愿意手术就要求保守治疗,于是,当天连续挂了六瓶液,症状有所减轻。但是回家后大约晚上九点时,就打电话给我询问阑尾炎中医有什么比较好的办法。在通电话期间他说症状又来了,跟昨晚的一模一样,于是我就对他说这是因为肠寒不能蠕动,生冷食物及屁积于肠中所致,只要吃些肉桂促进肠的蠕动,把大便排出来就好了。于是,让他老婆去药店买了些肉桂研末冲服,服药后不久就放了不了臭屁,当晚就睡了个舒服觉。10月8日我打电话给他,问他怎么样了,他说大便拉出来了,人舒服了不少,但是不放心,又跑到医院挂了七瓶液。我就告诉他,继续再吃些肉桂吧。今晚打电话给他,他说人基本好了,今天吃肉桂后排出了大量青色的大便,人舒服多了,不过今天还是到医院输液,又输了七瓶,三天共花去了1500多元,三个医生中有二个还说应该是阑尾炎,一个就说不敢确定了,还让他去查血常规什么的,看看白细胞怎么样之类的。他说,明天如果没什么事就不去医院了。

对于高血压危象,我常用针刺太冲穴(双),重用泻法,留针三、四十分钟,根据情况1天1~3次治疗,并加服中药,多数取得较满意之疗效。中医治疗中风之针刺疗法,往往就因能疏通经脉,平调气血阴阳而调整血压,收到迅速治疗效果。这亦是上述机理的有力佐证。

治脱肛,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载方:用黄芪120克、防风9克。此方实出王清任治脱肛之黄芪防风汤。王氏方:黄芪四两,防风一钱。李东垣认为: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可见王清任之黄芪防风汤实源出于东垣,防风之份量不宜多用。此法治脱肛的确有效。

我曾治一气阴两虚之胎死腹中之患者,初用平胃散加芒硝,并配合针灸,后用脱花煎,皆因药证不符而未效,再经仔细辨证,借用王清任治产难之加味开骨散,重用黄芪120克,外加针灸,1剂而死胎产下。开骨散是以宋代龟甲汤加川芎而成,明代又名加味芎归汤,此方重用当归、川芎以行血,龟板潜降,血余炭引经而止血,本方不用攻下药和破血药,故明代以后多用以治产难。清代王清任认为,本方治产难有效有不效,缘于只着重于养血活血忽视补气行气,故主张在开骨散的基础上,重用黄芪以补气行气,使本方更臻完善。此例何以用加味开骨散取效?缘患者妊娠8月,胎动消失7天,诊其舌淡嫩,剥苔,脉大而数,重按无力更兼问诊知其妊娠反应较甚,呕吐剧烈,食纳艰难,致使伤津耗气,病虽实而母体虚,本不任攻下,故用平胃散加味和脱花煎无效。傅青主指出:"既知儿死腹中,不能用药以降之,危道也;若用霸道以泻之,亦危道也。盖生产至六七日,其母之气必甚困乏,乌能胜霸道之治,如用霸道以强逐其死子,恐死子下而母亦立亡矣。必须仍补其母,使母之气血旺,而死子自下也。"实践证明。傅氏这一论点是正确的,为下死胎另辟蹊径。傅氏主张用疗儿散治之,我用加味开骨散取效,可算异曲同工。当时龟板缺货未用。此例说明重用黄芪可下死胎。这是寓攻于补之法也。

高血压患者见头面烘热、头昏胀痛、胁胀口苦、大便秘结者,在平肝潜阳、清肝柔肝方剂中加用酒制大黄效果更为奇妙。如用酒制大黄6g,配龙胆草、香附、白芍、夏枯草、菊花、刺蒺藜、桑寄生等,一般2~3剂后,大便正常则诸症基本消失,血压亦降至基本正常。因大便通则腑气通,肝火随之而泄,肝阳自潜。

痢疾若因肠胃湿热积滞,用大黄配木香、黄连、白芍、槟榔、银花等治之,3~5剂即愈。因白芍可止下痢腹痛,木香、黄连、槟榔可行肠胃气滞,银花亦有抗菌作用,大黄则荡涤肠中积滞兼抑菌,此为"通因通用"之法。大黄用量以3~5g为宜,个别可用至10g,后下可增强其泻下作用。

引文来源引用妙用大黄功效多+叶天士喜用熟地+肉桂治肠寒胀痛有捷效+黄芪之妙用-小于的日志-网易博客

(六)证须审之

(四)瘫者行之

张锡纯认为,黄芪之升补,尤善治流产崩带。但重用黄芪可下死胎,这是我的经验。死胎之于母体,已转变为致病之物---"邪",病属实证。自宋代以来,妇科方书,下死胎习用平胃散加朴硝。平胃散是健运胃肠湿滞的主方,苍术猛悍为健运主药;厚朴、陈皮加强行气燥湿之力;加朴硝以润下。前人认为,"胃气行则死胎自行,更投朴硝则无不下矣。"明代以后,《景岳全书》提倡用脱花煎催生与下死胎,此方以行血为主,兼用车前、牛膝以利下。平胃散着眼于气滞,脱花煎着眼于血瘀。

怎样解释黄芪降压与升陷之理?有人会想到中药往往有"双向作用",故黄芪又能升提又能降压。如何掌握升降之机?我的体会是:黄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为什么药理研究只得一个降压的结果?因为动物实验都是大剂量用药进行研究的,所以得出降压的结果。我治疗低血压症,喜用补中益气汤,方中黄芪的份量不超过15克。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我喜用黄芪合温胆汤,黄芪份量必用30克以上。诚然,论方剂补中益气汤除了黄芪之外还有柴胡与升麻,可使升提之力倍增;在重用黄芪降血压时亦可加潜阳镇坠之品,效果当然更好,但不加镇坠药亦有降压作用,这是可以肯定的。曾会诊一中风患者,偏瘫失语而血压偏高,辨证为气虚血瘀之证,处方以补阳还五汤,黄芪照方用四两,该院西医生对黄芪四两有顾虑,拟加西药降压,晓之以理,照方服药后血压不升反降,乃信服。

(一)陷者举之

黄芪之妙用清代王清任善用黄芪,我师其法,用之得当,确有奇效,试作归纳,介绍如下。

治疮疡烂肉,黄芪也是一味重要药物,曾会诊一患者,腋下肿瘤摘除之后,伤口久不愈合,不断渗液,1天要换多次纱布。用补益气血之剂重用黄芪30克后渗液减少,不到半月而伤口愈合,此黄芪内托之功也。小儿疮疖,逢夏则发,此伏彼起,实不少见,亦甚棘手。一军医小孩,自2岁开始,夏季疖疮发作,用抗生素稍好,稍好又发,反反复复,此伏彼起,至交秋乃愈。如是者3年,乃求助于余,时正6月,小孩满头疖疮。人虽不瘦而面黄唇淡,舌胖嫩,苔白,脉细,此正气虚不能抗御病邪所致,拟扶正祛邪标本同治。处方:黄芪、皂角刺、青天葵、野菊花、浙贝母、银花、蒲公英各9克,陈皮、白术、甘草各6克,茯苓、绿豆、炙甘草各12克,4剂。疖疮乃不再起。其父翌年1月求治断根,为处预防方:黄芪9克,防风、甘草、浙贝各6克,陈皮、白术、蒲公英各12克,嘱其于4月开始,每周2剂。此后疮未再发。

我体会使用补阳还五汤需要注意两点:一者辨证须是气虚血瘀之证,二者黄芪必需重用至120克,不宜少于60克方效,其它药量也可略为增加,但决不能轻重倒置。

对于偏瘫、截瘫等属于气虚有瘀者,补阳还五汤是一张特别著名的效方。它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张锡纯虽然批评了王氏对于治疗半身不遂过于强调阳气不足之说,认为萎证有虚仍有实。补阳还五汤用之要得当。但张氏不能不说:"补阳还五汤其汤甚妥善也。"我曾用此方治疗各种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属气虚血瘀之偏瘫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有恢复五成的,也有恢复八、九成的。

子宫脱垂,治以补中益气汤加首乌。加首乌之意,一者在于引经,二者因胞宫冲任所系,全赖阴血所养,气得血养,血得气行,气血充和,冲任得调,所系之胞宫则能复其原位。若能配合针灸,加强冲任之调理,则取效更捷。

转载自八月飞龙

按今日学者之见,用熟地治嗽很有研究价值,为研究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等开拓了思路。潘华信在《未刻本叶天氏医案发微》一书中提出,外邪咳嗽,多痰咳嗽,或久咳者可放胆投以热地。80年代末期上海名老中医裘沛然在《中国医药学报》上介绍了他自己治疗一位咳嗽痰喘甚剧、病程半年、胸脘痞闷、腹胀不思进食、舌苔厚腻的患者,投以金水六君煎(用熟地45g)3剂胸宽,7剂后咳喘轻,胃纳大香,痰化而痞胀竟消。若照一般说法,病人痞胀纳呆,痰多湿盛苔厚,正是用熟地的禁忌,而裘氏有胆有识,后来我照此方法疗效也很好。

此处言"升",血压升高也。高血压一病,肝阳上亢者为多,临床上多使用平肝潜阳、降逆熄风之品,但亦有不然者。我治疗气虚痰浊型之高血压者,则重用黄芪合温胆汤以治之。据《中药研究文献摘要》所载日本寺田文次郎等报告:"与其他6种可以注射的降血压制剂比较,证明黄芪的作用强大。虽然有的药剂可使血压有持续性下降的作用,但此种药剂大量使用后,可使动物衰弱。"这一结论,从药理研究角度支持了重用黄芪可以降压。此外,我赞同以下的论点:血压之所以升高,是身体自我调节的一个信息,是内脏阴阳失调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当然,高血压经久不愈,进一步可引起心脑肾之病变,西医正因为注意高血压对心脑肾病变的影响,故以动脉血压指标作为辨病诊断的根据,作为治疗的对象,而千方百计地寻找降低血压之药品。近年有些学者,从辨证论治的角度,重新评价这个观点。认为血压升高的原始动因是血流供求的不平衡,其中尤以心脑肾为重要。这3个器官血流需求量很大,当心脑肾血流供求不平衡,发生血压升高,升高血压对维持上述器官的血液供求量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而血压长期升高的严重后果,也主要表现在这3个重要器官血流供求矛盾的严重脱节。既然血压升高的深一层本质是血流供求的不平衡,而血压升高本身,又是体内为着克服此种不平衡的代偿反应的努力还不尽善和不成功,于是才有导致血压升高的血管反映持续存在。血压升高并不纯粹是消极的病因病理破坏,不应当是治疗压制的对象,它被看成是治疗的服务对象和依靠对象。治疗若从帮助改善血流供求关系,帮助血压升高所要去实现的调节反应,因势利导,促其成功,则不需要再有高血压反映的持续激起。这一论点正道出了治气虚型高血压重用黄芪,就在于调节脏腑阴阳之平衡,改变"重要器官血流供求矛盾的严重脱节"的局面,促使"血压升高的血管反应"缓解而达到降压之效果。这就是重用黄芪以降压之机理所在。

(三)攻可补之

按:熟地是一味很好的药物,温肾添精养血建功卓著,我临床上十方里就有五六个方子用到熟地。治老年咳嗽一用就是60-120克,从不加砂仁。效果奇佳,从无副作用。六味地黄汤熟地也都是大量,3--5付药立马见效。各位尽管放心用之。


(二)"升"者平之

但后世医家如徐灵胎等,遇此多以宣散为主,认为熟地滋腻恋邪,这对后世影响较大。叶天士治咳嗽喜用熟地、麦冬、沙参、天冬、五味子等,但并不排斥用桑叶、川贝、杏仁、橘皮、天花粉、桔梗、旋覆花、射干、枇杷叶等宜散之晶,用熟地、麦沙等治咳嗽,大多数有阴伤或肾阴不足的一面,他是从治本入手,宗景岳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重,欤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虽说黄芪重用可以降压,有证有据,但黄芪仍然是益气升阳之药,这一点不可不加以注意。如果辨证为肝阳上亢或有内热之高血压亦想用几两黄芪以降压,则犯"实实之诫"了!慎之,慎之。由此可见,药理学之研究目前尚未能为我们解答全部之问题,仍须辨证论治。

重用黄芪以升陷,其适应证为脏器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肾下垂等等)、重症肌无力、肌肉萎软、呼吸困难、眩晕等属气虚下陷者。以上诸症皆因气虚下陷,升举无力致使脏器提升不起而下垂;或清阳不升,诸阳不能汇于巅顶而眩晕;或宗气不充而难司呼吸出现呼吸困难;或肺气难支,吐故纳新受阻,朝百脉之职难司,四末失养而肌肉萎软无力。胃粘膜下垂者可用四君子汤加黄芪30克,再配枳壳3克以反佐,一升一降,升多降少。所以要用枳壳反佐,因胃属腑主受纳,胃气以降为顺,虽然粘膜下垂需升,但胃气需降,故重用黄芪补气升提以治粘膜下垂,而反佐枳壳以顺应胃气以下降,以促进胃粘膜之复原。

本文来自:华夏中医论坛(黄芪之妙用

中晚期癌症患者,放疗后出现乏力、倦怠、睡眠不好、食欲减退、口干便秘等症,用大黄配合益气养阴、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品或抗癌药,可改善病情、增进食欲、增强抵抗力。因大黄不仅能起到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增进食欲的治疗作用,同时,还能清热存阴,有恢复气阴、健脾解毒之功,从而增强抗癌的效果。

曾治一例严重截瘫之女性青年,就诊时已卧床数月,两腿消瘦,自膝下皮包骨头,需人推扶起坐,坐亦不能持久,我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之,黄芪初用120克,最大量时用至200克,服药8个多月,并经艰苦锻炼,已能扶一拐杖缓慢行进,1年后参加工作,2年后能去掉手杖跛行,后结婚生一子。

医林采撷:叶天士喜用熟地

实,大黄的功效远不止如此。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肝经,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逐瘀通经的功效。虽然大黄攻下较猛,奏效迅速,但易伤正气。不过,只要剂量掌握得当,配合其他药物得体,可治多种疾病。

 

引用

转载自八月飞龙

李东垣认为,黄芪能补三焦之外又能实卫气。卫气者,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合者也。"实卫"就是"固表"。自汗一证,玉屏风散为疗效确切的名方。我体会此方不但治自汗,一些盗汗属气虚者亦适用。为了方便,常用汤剂,其份量为:黄芪12克,防风3克,白术15克,防风用量少于黄芪,白术的量是黄芪与防风的量之和(其理见"玉屏风散"),治自汗盗汗兼阴虚者,我喜用玉屏风散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或加浮小麦、糯稻根各30克,若汗出特多者加麻黄根10克。

同学,吴某。10月6日中午先食苹果,后吃香蕉,至晚间即见下腹部胀痛难忍,欲呕不能,欲泻不得,小便有便意而到厕所后却不能小便,十分难受。第二天一早即到大医院就诊,医生诊为阑尾炎,说要手术,我同学不愿意手术就要求保守治疗,于是,当天连续挂了六瓶液,症状有所减轻。但是回家后大约晚上九点时,就打电话给我询问阑尾炎中医有什么比较好的办法。在通电话期间他说症状又来了,跟昨晚的一模一样,于是我就对他说这是因为肠寒不能蠕动,生冷食物及屁积于肠中所致,只要吃些肉桂促进肠的蠕动,把大便排出来就好了。于是,让他老婆去药店买了些肉桂研末冲服,服药后不久就放了不了臭屁,当晚就睡了个舒服觉。10月8日我打电话给他,问他怎么样了,他说大便拉出来了,人舒服了不少,但是不放心,又跑到医院挂了七瓶液。我就告诉他,继续再吃些肉桂吧。今晚打电话给他,他说人基本好了,今天吃肉桂后排出了大量青色的大便,人舒服多了,不过今天还是到医院输液,又输了七瓶,三天共花去了1500多元,三个医生中有二个还说应该是阑尾炎,一个就说不敢确定了,还让他去查血常规什么的,看看白细胞怎么样之类的。他说,明天如果没什么事就不去医院了。

对于高血压危象,我常用针刺太冲穴(双),重用泻法,留针三、四十分钟,根据情况1天1~3次治疗,并加服中药,多数取得较满意之疗效。中医治疗中风之针刺疗法,往往就因能疏通经脉,平调气血阴阳而调整血压,收到迅速治疗效果。这亦是上述机理的有力佐证。

治脱肛,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载方:用黄芪120克、防风9克。此方实出王清任治脱肛之黄芪防风汤。王氏方:黄芪四两,防风一钱。李东垣认为: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可见王清任之黄芪防风汤实源出于东垣,防风之份量不宜多用。此法治脱肛的确有效。

我曾治一气阴两虚之胎死腹中之患者,初用平胃散加芒硝,并配合针灸,后用脱花煎,皆因药证不符而未效,再经仔细辨证,借用王清任治产难之加味开骨散,重用黄芪120克,外加针灸,1剂而死胎产下。开骨散是以宋代龟甲汤加川芎而成,明代又名加味芎归汤,此方重用当归、川芎以行血,龟板潜降,血余炭引经而止血,本方不用攻下药和破血药,故明代以后多用以治产难。清代王清任认为,本方治产难有效有不效,缘于只着重于养血活血忽视补气行气,故主张在开骨散的基础上,重用黄芪以补气行气,使本方更臻完善。此例何以用加味开骨散取效?缘患者妊娠8月,胎动消失7天,诊其舌淡嫩,剥苔,脉大而数,重按无力更兼问诊知其妊娠反应较甚,呕吐剧烈,食纳艰难,致使伤津耗气,病虽实而母体虚,本不任攻下,故用平胃散加味和脱花煎无效。傅青主指出:"既知儿死腹中,不能用药以降之,危道也;若用霸道以泻之,亦危道也。盖生产至六七日,其母之气必甚困乏,乌能胜霸道之治,如用霸道以强逐其死子,恐死子下而母亦立亡矣。必须仍补其母,使母之气血旺,而死子自下也。"实践证明。傅氏这一论点是正确的,为下死胎另辟蹊径。傅氏主张用疗儿散治之,我用加味开骨散取效,可算异曲同工。当时龟板缺货未用。此例说明重用黄芪可下死胎。这是寓攻于补之法也。

高血压患者见头面烘热、头昏胀痛、胁胀口苦、大便秘结者,在平肝潜阳、清肝柔肝方剂中加用酒制大黄效果更为奇妙。如用酒制大黄6g,配龙胆草、香附、白芍、夏枯草、菊花、刺蒺藜、桑寄生等,一般2~3剂后,大便正常则诸症基本消失,血压亦降至基本正常。因大便通则腑气通,肝火随之而泄,肝阳自潜。

痢疾若因肠胃湿热积滞,用大黄配木香、黄连、白芍、槟榔、银花等治之,3~5剂即愈。因白芍可止下痢腹痛,木香、黄连、槟榔可行肠胃气滞,银花亦有抗菌作用,大黄则荡涤肠中积滞兼抑菌,此为"通因通用"之法。大黄用量以3~5g为宜,个别可用至10g,后下可增强其泻下作用。

引文来源引用妙用大黄功效多+叶天士喜用熟地+肉桂治肠寒胀痛有捷效+黄芪之妙用-小于的日志-网易博客

(六)证须审之

(四)瘫者行之

张锡纯认为,黄芪之升补,尤善治流产崩带。但重用黄芪可下死胎,这是我的经验。死胎之于母体,已转变为致病之物---"邪",病属实证。自宋代以来,妇科方书,下死胎习用平胃散加朴硝。平胃散是健运胃肠湿滞的主方,苍术猛悍为健运主药;厚朴、陈皮加强行气燥湿之力;加朴硝以润下。前人认为,"胃气行则死胎自行,更投朴硝则无不下矣。"明代以后,《景岳全书》提倡用脱花煎催生与下死胎,此方以行血为主,兼用车前、牛膝以利下。平胃散着眼于气滞,脱花煎着眼于血瘀。

怎样解释黄芪降压与升陷之理?有人会想到中药往往有"双向作用",故黄芪又能升提又能降压。如何掌握升降之机?我的体会是:黄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为什么药理研究只得一个降压的结果?因为动物实验都是大剂量用药进行研究的,所以得出降压的结果。我治疗低血压症,喜用补中益气汤,方中黄芪的份量不超过15克。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我喜用黄芪合温胆汤,黄芪份量必用30克以上。诚然,论方剂补中益气汤除了黄芪之外还有柴胡与升麻,可使升提之力倍增;在重用黄芪降血压时亦可加潜阳镇坠之品,效果当然更好,但不加镇坠药亦有降压作用,这是可以肯定的。曾会诊一中风患者,偏瘫失语而血压偏高,辨证为气虚血瘀之证,处方以补阳还五汤,黄芪照方用四两,该院西医生对黄芪四两有顾虑,拟加西药降压,晓之以理,照方服药后血压不升反降,乃信服。

(一)陷者举之

黄芪之妙用清代王清任善用黄芪,我师其法,用之得当,确有奇效,试作归纳,介绍如下。

治疮疡烂肉,黄芪也是一味重要药物,曾会诊一患者,腋下肿瘤摘除之后,伤口久不愈合,不断渗液,1天要换多次纱布。用补益气血之剂重用黄芪30克后渗液减少,不到半月而伤口愈合,此黄芪内托之功也。小儿疮疖,逢夏则发,此伏彼起,实不少见,亦甚棘手。一军医小孩,自2岁开始,夏季疖疮发作,用抗生素稍好,稍好又发,反反复复,此伏彼起,至交秋乃愈。如是者3年,乃求助于余,时正6月,小孩满头疖疮。人虽不瘦而面黄唇淡,舌胖嫩,苔白,脉细,此正气虚不能抗御病邪所致,拟扶正祛邪标本同治。处方:黄芪、皂角刺、青天葵、野菊花、浙贝母、银花、蒲公英各9克,陈皮、白术、甘草各6克,茯苓、绿豆、炙甘草各12克,4剂。疖疮乃不再起。其父翌年1月求治断根,为处预防方:黄芪9克,防风、甘草、浙贝各6克,陈皮、白术、蒲公英各12克,嘱其于4月开始,每周2剂。此后疮未再发。

我体会使用补阳还五汤需要注意两点:一者辨证须是气虚血瘀之证,二者黄芪必需重用至120克,不宜少于60克方效,其它药量也可略为增加,但决不能轻重倒置。

对于偏瘫、截瘫等属于气虚有瘀者,补阳还五汤是一张特别著名的效方。它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张锡纯虽然批评了王氏对于治疗半身不遂过于强调阳气不足之说,认为萎证有虚仍有实。补阳还五汤用之要得当。但张氏不能不说:"补阳还五汤其汤甚妥善也。"我曾用此方治疗各种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属气虚血瘀之偏瘫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有恢复五成的,也有恢复八、九成的。

子宫脱垂,治以补中益气汤加首乌。加首乌之意,一者在于引经,二者因胞宫冲任所系,全赖阴血所养,气得血养,血得气行,气血充和,冲任得调,所系之胞宫则能复其原位。若能配合针灸,加强冲任之调理,则取效更捷。

转载自八月飞龙

按今日学者之见,用熟地治嗽很有研究价值,为研究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等开拓了思路。潘华信在《未刻本叶天氏医案发微》一书中提出,外邪咳嗽,多痰咳嗽,或久咳者可放胆投以热地。80年代末期上海名老中医裘沛然在《中国医药学报》上介绍了他自己治疗一位咳嗽痰喘甚剧、病程半年、胸脘痞闷、腹胀不思进食、舌苔厚腻的患者,投以金水六君煎(用熟地45g)3剂胸宽,7剂后咳喘轻,胃纳大香,痰化而痞胀竟消。若照一般说法,病人痞胀纳呆,痰多湿盛苔厚,正是用熟地的禁忌,而裘氏有胆有识,后来我照此方法疗效也很好。

此处言"升",血压升高也。高血压一病,肝阳上亢者为多,临床上多使用平肝潜阳、降逆熄风之品,但亦有不然者。我治疗气虚痰浊型之高血压者,则重用黄芪合温胆汤以治之。据《中药研究文献摘要》所载日本寺田文次郎等报告:"与其他6种可以注射的降血压制剂比较,证明黄芪的作用强大。虽然有的药剂可使血压有持续性下降的作用,但此种药剂大量使用后,可使动物衰弱。"这一结论,从药理研究角度支持了重用黄芪可以降压。此外,我赞同以下的论点:血压之所以升高,是身体自我调节的一个信息,是内脏阴阳失调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当然,高血压经久不愈,进一步可引起心脑肾之病变,西医正因为注意高血压对心脑肾病变的影响,故以动脉血压指标作为辨病诊断的根据,作为治疗的对象,而千方百计地寻找降低血压之药品。近年有些学者,从辨证论治的角度,重新评价这个观点。认为血压升高的原始动因是血流供求的不平衡,其中尤以心脑肾为重要。这3个器官血流需求量很大,当心脑肾血流供求不平衡,发生血压升高,升高血压对维持上述器官的血液供求量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而血压长期升高的严重后果,也主要表现在这3个重要器官血流供求矛盾的严重脱节。既然血压升高的深一层本质是血流供求的不平衡,而血压升高本身,又是体内为着克服此种不平衡的代偿反应的努力还不尽善和不成功,于是才有导致血压升高的血管反映持续存在。血压升高并不纯粹是消极的病因病理破坏,不应当是治疗压制的对象,它被看成是治疗的服务对象和依靠对象。治疗若从帮助改善血流供求关系,帮助血压升高所要去实现的调节反应,因势利导,促其成功,则不需要再有高血压反映的持续激起。这一论点正道出了治气虚型高血压重用黄芪,就在于调节脏腑阴阳之平衡,改变"重要器官血流供求矛盾的严重脱节"的局面,促使"血压升高的血管反应"缓解而达到降压之效果。这就是重用黄芪以降压之机理所在。

(三)攻可补之

按:熟地是一味很好的药物,温肾添精养血建功卓著,我临床上十方里就有五六个方子用到熟地。治老年咳嗽一用就是60-120克,从不加砂仁。效果奇佳,从无副作用。六味地黄汤熟地也都是大量,3--5付药立马见效。各位尽管放心用之。


(二)"升"者平之

但后世医家如徐灵胎等,遇此多以宣散为主,认为熟地滋腻恋邪,这对后世影响较大。叶天士治咳嗽喜用熟地、麦冬、沙参、天冬、五味子等,但并不排斥用桑叶、川贝、杏仁、橘皮、天花粉、桔梗、旋覆花、射干、枇杷叶等宜散之晶,用熟地、麦沙等治咳嗽,大多数有阴伤或肾阴不足的一面,他是从治本入手,宗景岳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重,欤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虽说黄芪重用可以降压,有证有据,但黄芪仍然是益气升阳之药,这一点不可不加以注意。如果辨证为肝阳上亢或有内热之高血压亦想用几两黄芪以降压,则犯"实实之诫"了!慎之,慎之。由此可见,药理学之研究目前尚未能为我们解答全部之问题,仍须辨证论治。

重用黄芪以升陷,其适应证为脏器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肾下垂等等)、重症肌无力、肌肉萎软、呼吸困难、眩晕等属气虚下陷者。以上诸症皆因气虚下陷,升举无力致使脏器提升不起而下垂;或清阳不升,诸阳不能汇于巅顶而眩晕;或宗气不充而难司呼吸出现呼吸困难;或肺气难支,吐故纳新受阻,朝百脉之职难司,四末失养而肌肉萎软无力。胃粘膜下垂者可用四君子汤加黄芪30克,再配枳壳3克以反佐,一升一降,升多降少。所以要用枳壳反佐,因胃属腑主受纳,胃气以降为顺,虽然粘膜下垂需升,但胃气需降,故重用黄芪补气升提以治粘膜下垂,而反佐枳壳以顺应胃气以下降,以促进胃粘膜之复原。

本文来自:华夏中医论坛(黄芪之妙用

中晚期癌症患者,放疗后出现乏力、倦怠、睡眠不好、食欲减退、口干便秘等症,用大黄配合益气养阴、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品或抗癌药,可改善病情、增进食欲、增强抵抗力。因大黄不仅能起到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增进食欲的治疗作用,同时,还能清热存阴,有恢复气阴、健脾解毒之功,从而增强抗癌的效果。

曾治一例严重截瘫之女性青年,就诊时已卧床数月,两腿消瘦,自膝下皮包骨头,需人推扶起坐,坐亦不能持久,我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之,黄芪初用120克,最大量时用至200克,服药8个多月,并经艰苦锻炼,已能扶一拐杖缓慢行进,1年后参加工作,2年后能去掉手杖跛行,后结婚生一子。

医林采撷:叶天士喜用熟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