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草药图片大全 >> 外科用药 >> 痈疖、丹毒用药篇

 随风消散 2011-04-29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李来源  蔷薇科梅属植物李Prunus salicina Lindl.,以根及种仁入药。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12米。树皮灰褐色,粗糙,小枝无毛,紫褐色,有光泽。叶互生,叶柄长1-1.5厘米,近顶端有2-3个腺体,叶片长方倒卵形或椭圆倒卵形,长5-10厘米,宽3-4厘米,先端短骤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密浅圆钝重锯齿,两面无毛或下面脉腋间有毛。春季先叶开白色花,径约2厘米,通常3朵簇生,花梗长1-1.5厘米,萼筒杯状,萼片及花瓣全为5,雄蕊多数,心皮1,与萼筒分离。核果卵球形,先端常稍急尖,基部凹陷,有深纵沟,绿、黄或带紫红色,有光泽,被蜡粉,核有细皱纹。
生境与分布  栽培果树。除内蒙古、新疆、西藏外,全国各省区多有分布和栽培。
采集加工  春季采根,夏季采果实,破核取仁。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  根:苦、寒。清热解毒,利湿,止痛。种仁:苦、平。活血祛瘀,滑肠,利水。叶:甘、酸、平,治小儿壮热。树胶:苦、寒,治目翳,定痛消肿。花:苦、香,去粉刺,令人面泽。
主治用法  根:牙痛,消渴,痢疾,白带。用量10-15克。种仁:跌打损伤,淤血作痛,大便燥结,浮肿。用量6-12克。果实:调中,肝病宜食之。
参考配方  1.蝎虿螫痛:苦李仁嚼涂之,良。
2.小儿丹毒,从两股走及阴头:李根烧为末,田中流水和涂之。
3.咽喉卒塞:李树近根皮,磨水涂喉外,以皂角末吹鼻取嚏。良验。
4.面黑粉滓:李花、梨花、樱桃花、白蜀葵花、白莲花、红莲花、旋复花、秦艽各180克,桃花、木瓜花、丁香、沉香、青木香、钟乳粉各90克,珍珠、玉屑各60克,蜀水花30克,大豆末7合,为细末瓶收,洗手面,百日光洁如玉。
5.恶刺疮痛:李叶、枣叶,捣汁点之。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芋别名  芋头、水芋、芋芨、毛艿、毛芋、青皮叶、接骨草、独皮叶
来源  为天南星科芋属植物芋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以块茎、叶、叶柄、花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地下块茎肉质,椭圆形或近圆形,外面褐黄色,有节及须根。根生叶4-5枚,具长柄,抱茎,长20-90厘米,叶卵状盾形,长20-50厘米,先端尖,基部二裂,耳状。花淡黄色,肉穗花序长达30厘米,上部雄花,下部雌花,佛焰苞淡黄色。
生境与分布  长江以南广泛栽培。
采集加工  夏、秋采集,晒干备用或鲜用。
性味功能  芋头(块茎):辛、平滑,有小毒。宽胃肠,破宿血,去死肌,调中补虚,行气消胀,壮筋骨,益气力,去暑热,止痛消炎。茎叶:辛、冷滑,无毒。除烦止泻。
主治用法  芋头:血热烦渴,腹中癖气,身上浮风,头上软疖。茎叶:胎动不安,蛇虫咬伤,痈肿毒痈,蜂蜇,蜘蛛伤,黄水疮。
参考配方  1.便血日久:芋头12克,水煎服,白痢兑白糖,红痢兑红糖。
2.牛皮癣:生芋头、生大蒜,共捣烂敷患处。
3.烫火伤:鲜芋头捣烂敷患处。
4.腹泻痢疾:芋茎(叶柄)、陈萝卜根、大蒜,水煎服。
5.筋骨痛、无名肿毒、蛇头指、蛇虫伤:芋茎捣烂敷患处。
6.子宫脱垂、小儿脱肛、痔疮核脱出:鲜芋头花3-6朵,炖陈腊肉服。
7.吐血:芋头花15-30克,炖腊肉或猪肉服。
8.盗汗:芋茎或花20-30克,猪瘦肉50克,同煮服。
9.黄水疮:芋茎叶烧存性,研末,干撒或麻油调搽。
10.小儿头上软疖:鲜芋头捣烂如泥,加食盐少许,捣匀敷患处。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野荞麦别名  库桥头、进荞麦、荞麦三七、万年荞、铁石子、金锁银开、开金锁、铁拳头、铁甲将军草、野南桥
来源  为蓼科荞麦属植物天荞麦Fagopyrum dibotrys (D.Don) Hara.,以鲜叶和根状茎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宿根草本,高0.5-1.5米。主根粗大,呈结节状,横走,红棕色。茎直立,多分枝,具棱槽,淡绿微带红色,全株微被白色柔毛。单叶互生,具柄,柄上有白色短柔毛,叶片为戟状三角型,长宽约相等,但顶部叶长大于宽,一般长4-10厘米,宽4-9厘米,先端长渐尖或尾尖状,基部心状戟形,顶端叶狭窄,无柄,抱茎,全缘或微波状,下面脉上有白色细柔毛,托叶鞘抱茎。秋季开白色小花,为顶生和腋生稍有分枝的聚伞花序,花被5,雄蕊8。瘦果,呈卵状三角型,红棕色。
生境与分布  生于路边、沟边及较阴湿的地方。分布于陕西、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等省区。
采集加工  秋季采挖。
药理作用  抑菌试验:本品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酒剂作用大于水剂。
性味功能  辛、苦、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健脾利湿。
主治用法  咽喉肿痛,肺脓疡,脓胸,肺炎,胃痛,肝炎,痢疾,消化不良,盗汗,痛经,闭经,白带,外用治淋巴结结核,痈疖肿毒,跌打损伤。用量15-6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疖肿、外伤感染、急性乳腺炎、蜂窝组织炎、深部脓肿:野荞麦鲜叶,捣烂外敷或干叶研粉水调敷,重者另领取鲜叶30-60克,水煎服,或干粉10-15克,开水冲服。
2.闭经:野荞麦鲜叶90克(干品30克),捣烂调鸡蛋4个,用茶油煎熟,加米酒共煮服。
3.跌打损伤:野荞麦根60克,野南瓜根30克,菊叶三七15克,酒水各半煎2次,分服。
4.筋骨疼痛:野荞麦根30克,泽兰、菊叶三七各15克,牛膝10克,水煎服。
5.无名肿毒、蛇虫咬伤:野荞麦根或叶适量,捣烂敷患处。
6.痢疾:野荞麦根30克,水煎,红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30克,调服。
7.妇女行经腹痛、产后淤血腹痛:野荞麦根60克,水煎,加红糖30克调服。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紫荆皮来源  豆科紫荆属植物紫荆Cercis chinensis Bunge.,以树皮入药。
形态特征  高大灌木,高达5米,野生者可成高大乔木。树皮幼时暗灰色而有光泽,老时则粗糙而有片裂,幼时被细柔毛。叶互生,有长柄,叶片近革质,圆心形,长6-14厘米,宽近等,先端急尖或短尖,基部深心形,全缘。春末夏初先叶开紫红色花,4-10朵簇生于老枝上,小苞片2,花梗细,花萼钟状,缘有5钝齿,花冠假蝶形,5瓣,大小不等,下面一瓣最大,雄蕊10,分离,子房光滑无毛,柱头短小而成压扁状。荚果豆角状,极扁薄,顶端有短喙,沿腹缝线有窄翅。种子2-8粒,圆而扁,近于黑色。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溪边、灌丛中或栽培于庭院。分布于辽宁、陕西、甘肃等省区和华东、华北、中南、西南等地区。除极寒冷地区外都可露地栽培。
采集加工  春、秋,晒干备用。
药理作用  抑菌试验:紫荆皮对常见化脓性球菌和肠道致病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苦、平。活血通经,消肿止痛,解毒。
主治用法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腹痛,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咽喉肿痛,外用治痔疮肿痛,虫蛇咬伤。用量6-10克。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粉敷患处。
参考配方  1.产后血气痛:紫荆皮15克,水煎服。
2.疔疮肿毒:紫荆皮、刺桐皮各15克,水煎服。
3.喉痹:紫荆皮研末,用少量含嚥口中。

千里光别名  千里及、九里明、九领光、一扫光

来源  为菊科千里光属植物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 Buch.-Ham.,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蔓性草本,长2-5 米。根状茎粗壮,圆柱形,土黄色,下生多条粗壮根及少量须根。茎圆柱形细长,曲折稍呈“之”字形上升,上部多分枝,有毛,后渐脱落。叶椭圆状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10厘米,宽3.5-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至截形,边缘具不规则缺刻状齿或成微波状或几近全缘,有时稍有深裂,两面均有细软毛。秋季开花,头状花序生于枝端,成圆锥状伞房花丛。总苞片一层,基部有小苞片一层,总苞片披针形或窄椭圆形,花黄色,边花舌状,长约9毫米,宽约2毫米,先端三齿裂,中央花管状,长约6.5毫米,先端5裂。瘦果圆筒形,长约3毫米,有细毛,冠毛长约7毫米,白色。

生境与分布  生于河滩、林边、灌木丛及沟边、路旁。分布于我国陕西及华东、中南、西南等地。

采集季节  夏、秋季采收。

药理作用  抑菌实验:浓度1:1的水煎剂体外实验证明有广谱抗菌作用,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固紫染色阴性球菌、流感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钩端螺旋体均有较强抗菌作用。调节PH至中性或除去鞣质后,对抗菌作用并无影响。

性味功能  辛、苦、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清肝明目。

主治用法  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喉炎,肺炎,眼结膜炎,痢疾,肠炎,阑尾炎,急性淋巴管炎,丹毒,疖肿,湿疹,过敏性皮炎,痔疮。用量:15-30克。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参考配方  1.各种炎症性疾病:千里光片,每日4次,每次3片,相当生药30克。

2.急性、亚急性、慢性结膜炎,沙眼:50%千里光眼药水,滴眼,每2-4小时一次,每次1-2滴。

3.急性阑尾炎:千里光全草一斤,水煎沸后15分钟过滤,滤液浓缩至500毫升,成人每服20-30毫升,每日3次,连服5-7天,一般3日后症状可逐渐消失。

4.皮肤瘙痒症、过敏性皮炎:千里光90克,煎水洗。

5.疖、痈、蜂窝组织炎、丹毒等急性感染:千里光、三叉苦、六耳铃各5份,土荆芥2份,共研细粉,加米酒拌成湿粉状,加凡士林适量调匀,涂患处。

制剂  1.千里光眼药水:取药1公斤,洗、切,煮2次,并液过滤,浓缩至500毫升,加等量乙醇,静置后过滤,回收去尽乙醇,冷后加2倍乙醇,净置过滤回收乙醇,得粘稠水溶液,加蒸馏水适量,加氢氧化钠调至pH8,加热得深棕色澄明溶液,加蒸馏水至1000毫升。取500毫升,加尼泊金0.5克,氯化钠8.5克,溶后加蒸馏水至1000毫升,抽滤、灭菌、灌装、备用。

2.千里光片:水煎浓缩后,加乙醇沉淀、过滤、回收乙醇,浓缩成膏,加细粉等辅料,干燥,加硬脂酸镁压片。

云实别名  百鸟不停、老虎刺尖、倒钩刺、黄牛刺、马豆、牛王刺、药王子

来源  为豆科云实属植物云实Caesalpinia sepiaria Roxb.,以种子、根入药。

形态特征  落叶攀援灌木,长3-4米,多分枝,幼枝密被灰色或棕褐色短柔毛,老即脱落,刺多,倒钩状,淡棕红色。二回羽状复叶互生,长达30厘米,有3-10对羽片,叶轴略方,生有钩刺,小叶6-12对,膜质,矩圆形,长1-2.5厘米,宽6-11毫米,端钝或微缺,基部浑圆,常稍偏斜,全缘,下面有白粉,小叶柄甚短。春末开花,总状花序侧生,与叶近等长,有花约20朵,花梗长,约3厘米,末端有关节,花冠黄色,有光泽,长1厘米余,花瓣5,宽倒卵形,稍不等大,雄蕊10,长短不一,基部被绵毛,少数突出冠外。荚果长椭圆形,偏斜,长6-12厘米,有喙,沿腹缝有宽约3-4毫米的窄翅,初呈绿色,干后变黑褐色。种子6-9粒,矩形,黑棕色。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林缘、溪边及灌木丛、丘陵等处,喜石灰质土壤。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和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各省区。 

采集季节  秋冬挖根,秋季采收果实。

药理作用  云实子的水煎剂不论口服或腹腔注射,均有较明显的镇咳、祛痰作用。

性味功能  种子:辛、温,有毒。止痢,驱虫。根:辛、温,发表散寒,祛风活络。

主治用法  种子:痢疾,钩虫病,蛔虫病。根:风寒感冒,风湿疼痛,跌打损伤,蛇咬伤。用量:种子3-10克,根15-30克。水煎或泡酒服。

参考配方  1.感冒:云实、紫苏、香樟根各10克,姜葱适量,水煎服。

2.跌打损伤、痈疽、痔漏:云实粗茎10-30克,或子3-10克,水煎服。

3.丹毒:云实根30克,野南瓜根60克,土茯苓15克,煮猪瘦肉食用。

4.麻毒内陷:云实根茎中蛀虫2-4条,焙干研末,开水吞服。

5.腰痛:云实根60克,杜仲30克,猪瘦肉125克,黄酒100-150毫升,水炖,服汤食肉。

6.小儿疳积:云实蠹虫1-3条,锅内烤成焦黄色后食。其蠹虫如蚕,春夏在茎节中,秋冬季在根部。

7.毒蛇咬伤:云实根、竹叶椒叶、娃儿藤根各30克,白酒1斤,浸3-5日,每次服15-30克。另用云实根皮、犁头草、半边莲(均鲜品)各适量,捣烂外敷。

虎耳草别名  石荷叶、狮子草、耳聋草、金丝荷叶、金线吊芙蓉

来源  为虎耳草科虎耳草属植物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fera Meerb.,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常绿草本,高达40厘米,全体被毛。匍匐枝丝状,赤紫色,蔓延地面,枝端可长出幼苗。单叶基部丛生,具长柄,柄上密生长柔毛,叶片圆形至肾形,肉质,宽4-9厘米,边缘多作浅裂状,具疏生尖锐齿牙,下面紫赤色,无毛,密生小球形血点。初夏开白色花,花葶赤红,有长毛,多分枝,每枝生花4-7朵,花瓣5枚,白色,3瓣小,卵形,有5个黄色斑点,下面两瓣较大,披针形,倒垂,形似“虎耳”,雄蕊10,心皮2,合生。蒴果卵圆形。

生境与分布  生于阴湿处的石缝间或岩石上。分布于东北、华东、及河北、陕西、河南、湖南、广西、广东、台湾、以及西南地区。

采集加工  夏季采收。

性味功能  苦、辛、寒。清热解毒,镇痛,熄风。

主治用法  小儿发热,咳嗽气喘,外用治中耳炎,耳廓溃烂,疔疮,疖肿,湿疹。用量:10-15克。外用适量。

参考配方  1.中耳炎:鲜虎耳草一把,洗净捣烂取汁,或加冰片少许,滴耳。每日1-2次。

2.耳廓溃烂:鲜虎耳草适量,捣烂调搽油涂患处,或加冰片0.3克,枯矾1.5克。

3.腹痛:虎耳草捣烂,用酒吞服。

4.急惊风:鲜虎耳草叶15克,捣烂,冲淘米水一小杯服。

5.外伤出血、痈疖、瘰疬:虎耳草适量,捣烂外敷。

6.痔疮:虎耳草阴干,烧烟薰,同时用全草煎水外洗。

7.风丹热毒:鲜虎耳草30克,水煎服。

8.血崩:鲜虎耳草30-60克,加黄酒、水各半煎服。

9.冻疮溃烂:鲜虎耳草叶捣碎敷患处。

10.风火牙痛:鲜虎耳草30-60克,水煎汁加鸡蛋1只,同煮服。

紫茉莉别名  胭脂花、胭粉豆、水粉花、粉子头、夜娇娇、夜晚花、入地老鼠

来源  紫茉莉科紫茉莉属植物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 L.,以根及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根粗壮。茎直立,多分枝,节处膨大。单叶对生,下部叶有柄,上部叶常无柄,叶片卵形,长4-10厘米,宽可达3.5厘米,先端长尖,基部宽楔形或心形,边缘微波状。夏、秋开紫红、粉红、白色、黄色、也有红黄相杂的花,常一至数朵生于萼状总苞内,萼花瓣状,萼管圆柱形,上部稍扩大成喇叭状,5裂,花瓣缺,雄蕊5,子房上位,1室,瘦果近球形,为宿存的苞片所包,果皮带革质,有细纵纹及横点纹,熟时黑色。种子白色,内部充满白粉状胚乳。

生境与分布  全国都有栽培。

采集加工  秋后挖根,多以开白花者入药。茎、叶多鲜用,随用随采。

性味功能  甘、淡、凉。有小毒。清热利湿,活血调经,解毒消肿。

主治用法  根:扁桃体炎,月经不调,白带,子宫颈糜烂,前列腺炎,泌尿系感染,风湿关节痛。根或全草:乳腺炎,跌打损伤,痈疖疔疮,湿疹。根用量10-15克。根或全草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汤外洗。孕妇忌服。

参考配方  1.扁桃体炎:紫茉莉鲜根捣烂,取汁滴咽喉患处。

2.白带:紫茉莉鲜根60-120克,猪蹄1个,同煮食。

3.月经不调、带多:紫茉莉根15克,白薇根、吉祥草各10克,炖肉半斤食用。

4.痈疽肿痛:紫茉莉全草捣烂外敷。

5.疔疮、乳痈:紫茉莉根、紫花地丁各15克,水煎服,并取药渣捣烂敷患处。

6.疥疮:紫茉莉鲜叶捣烂外涂。

7.糖尿病:紫茉莉根30-60克,去外皮,切片,取猪胰脏150克,白果25颗(去壳及心),煮熟,饭前吃。

8.劳伤虚损、阴虚盗汗:紫茉莉根、枸杞根、大乌泡根各15克,水煎服。

紫花地丁别名  铧头草、光瓣堇菜

来源  为堇菜科堇菜属植物白毛堇菜Viola yedoensis Makino.紫花地丁V. philippica Cav. Ssp. Munda W. Beck.东北堇菜V. mandshurica W. Beck.早花地丁V. prionantha Bunge.,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1.白毛堇菜:一年生草本,全株有短白毛。根状茎很短,主根粗壮,白色。叶基生,叶柄上部两侧稍有翅,翅通常较叶片为短,很少等长,叶片窄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花期后通常增大成三角状披针形,长2-5厘米,宽1-2厘米,开花后长达9厘米,宽达3厘米,先端圆或钝,基部截形或稍心形,边缘具浅波状钝齿,托叶膜质,部分附着于叶柄,离生部分钻状三角形,有睫毛。春季开淡紫色花,花梗常较叶短,萼5片,宽披针形,基部圆囊状,花瓣5,倒卵椭圆形,花距长管状,长4-7毫米,直或稍上弯,侧瓣无须毛或稍有须毛,雄蕊5,雌蕊1.蒴果椭圆形,长约8毫米,熟时3裂,种子多数。

  2.紫花地丁:毛较少或近无毛,两侧花瓣被毛。叶柄的翅不明显,叶基部平截或稍心形。图示为紫花地丁。

  3.东北堇菜:根状茎粗而较长,呈深褐色或黄白色,托叶分离,部分全缘,叶基部楔形。花蓝紫色,花距粗管状,长5-10毫米,末端粗圆,侧瓣有明显的须毛。果椭圆形,长约1厘米。

  4.早花地丁(早开地丁):根粗壮,带灰白色,叶柄有稍宽的翅,叶片基部圆钝,密生细白毛,托叶边缘白色。花大,淡紫色,距长5-7毫米,侧瓣有须毛或近无毛。

生境与分布  白毛堇菜生于路旁或草坡上。分布于东北、中南、华东各省区。紫花地丁分布于东北、华北和山东、陕西、甘肃以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至西南到西藏等省区。东北堇菜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等地。早花地丁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湖北等地。

采集加工  5-6月间果熟时采全草,洗净,晒干备用。

药理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对甲型链球菌和肺炎双球菌亦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微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主治用法  痈疖,丹毒,乳腺炎,目赤肿痛,咽炎,黄疸型肝炎,肠炎,毒蛇咬伤。用量15-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化脓性感染:①紫花地丁、蒲公英、半边莲各15克,水煎服,药渣外敷。②鲜紫花地丁、鲜野菊花各60克,共捣汁,分2次服,药渣敷患处。

2.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紫花地丁、凤尾草、奇蒿、大血藤、地榆各15克,仙鹤草30克,腹痛加延胡索、乌药各10克,腹胀加枳壳6克,川朴、大黄各10克,体虚加羊乳15克,红枣7枚。水煎服。

瘦风轮别名  塔花、剪刀草

来源  唇形科风轮菜属植物瘦风轮Clinopodium gracile (Benth.) Matsum.光风轮C. confine (Hance) O. Ktze.,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1.瘦风轮:一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茎细四棱形,基部匍匐,上部直立或斜上。叶对生,具柄,叶片卵形或菱形,长1-2.5厘米,宽8-17毫米,中部叶最大,先端钝,基部宽楔形,边缘有锯齿。夏季开花,轮伞花序,单轮稍呈球状,腋生或数轮排成顶生总状花序,花萼管状,绿色,外面脉上有短毛,5齿裂,花冠唇形,淡红色或紫红色,长约4.5毫米,下部管状,上唇圆形,顶端微凹,下唇3裂,雄蕊2,退化雄蕊2,形小。小坚果倒卵形,淡黄色,光滑。

    2.光风轮:茎方形,有细毛或近光滑。叶片菱形至近圆形,较瘦风轮菜的叶圆,边缘有细疏圆锯齿,两面无毛。花萼管状,紫色,外面无毛。花冠紫红色。图示为光风轮菜。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田野、河岸等草丛中。分布于我国中部和南部各省区。

采集加工  6-8月采集。

药理作用  抑菌试验:本品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辛、苦、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止血。

主治用法  白喉,咽喉肿痛,肠炎,痢疾,乳腺炎,雷公藤中毒,外用治过敏性皮炎。用量15-6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白喉:鲜瘦风轮适量,捣烂,绞汁用。视年龄、病情,一次服5-30毫升,隔1-4小时服一次,直至痊愈。服药期间,忌食辛辣。

2.产后咳嗽:瘦风轮60克,水煎服。有感冒者取汁炒豆腐吃。无其他症状者取汁炒鸡蛋吃。

3.痈疖、毛囊炎、蜂窝组织炎:鲜风轮菜、鲜鱼腥草、鲜千里光叶各等量,洗净,加冷开水和适量醋捣烂,贴敷患处,每日2次。也可将上药晒干研末,临时配用。

4.刀伤、无名肿毒:鲜全草捣烂,加食盐少许,外敷。

5.荨麻疹、过敏性皮炎:全草煎汁外洗。

猫人参别名  猫气藤、沙梨藤、糯米饭藤、镊合猕猴桃

来源  为猕猴桃科猕猴桃属植物对萼猕猴桃Actinidia valvata Dunn.,以根入药。

形态特征  木质藤本。根木质,多分枝,表面光滑,茶褐色,横切面白色。枝有灰白色皮孔,髓白色,充实或多少成片状。叶互生,叶柄细长,叶片卵形至窄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先端渐尖或尾状,基部圆形或近心形,上面中部有污紫色不规则斑纹,老叶逐渐消失,边缘有细长锐齿,无毛,或下面沿主脉上偶有刺毛。6月开白色花,花1-3朵腋生,花萼2-3片,花瓣5-6,雄蕊多数,子房长方形,顶端有明显的喙,花柱多裂。浆果短筒状,长约4厘米,宽约3.3厘米,成熟时黄色。

生境与分布  生于地山区沟边灌木丛中。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云南等省区。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  苦、涩、凉。清热解毒。

主治用法  痈疖,脓肿,白带,麻风病。用量30-60克。本品亦用于试治癌症。

参考配方  1.痈疖:鲜猫人参根45克,凌霄根10克,水煎服。

2.白带:猫人参根30克,徐长卿3克,白芷10克,白英15克,凌霄根3-6克,虎杖、皂角刺、金银花各10-15克,水煎服。

3.麻风病:猫人参根90-120克,浓煎4小时以上,一次口服。

狗牙半枝别名  垂盆草、石指甲、半枝莲、养鸡草、狗牙齿、瓜子草、还魂草

来源  为景天科景天属植物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 Bunge.,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肉质草本,高9-18厘米,茎平卧或上部直立,接近地面的节上易生不定根,光滑无毛。3叶轮生,无柄,叶片倒披针形至长圆形,长1.5-2.5厘米,宽0.3-0.5厘米,先端近急尖,全缘。夏季开黄色花,花序聚伞状顶生,直径5-6厘米,有3-5个分枝,花少数,无梗,萼片5,披针形至矩圆形,长3.5-5毫米,顶部稍钝,花瓣5,披针形至矩圆形,长5-8厘米,顶端有长的短尖,雄蕊较花瓣短,鳞片小,楔状四方形,心皮5,略分杈,长5-6毫米。蓇葖果。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岩石、沟边、路边湿润处。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采集加工  四季可采收。

性味功能  甘、微酸、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活血止痛。

主治用法  咽喉肿痛,口腔溃疡,肝炎,痢疾,外用治烧烫伤,痈肿疮疡,带状疱疹,毒蛇咬伤。用量:鲜草30-120克,捣汁服。干品15-3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蜂窝组织炎、乳腺炎、阑尾炎、肺脓疡、痈疖、蛇虫咬伤:鲜狗牙半枝全草60-120克,捣烂加面粉少许调成糊状,或晒干研末加凡士林调成软膏,涂敷患处。每日或隔日1次。如有破溃,中间留一小孔排脓。同时用鲜狗牙半枝30-60克,捣烂绞汁冲服。肺脓疡加冬瓜仁、苡仁、鱼腥草煎服。阑尾炎则去鱼腥草,加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煎服。

2.咽喉肿痛、口腔溃疡:鲜狗牙半枝捣烂绞汁1杯,含嗽5-10分钟,每日3-4次。

3.肝炎:狗牙半枝30克,当归10克,红枣10个,水煎服,每日1剂。

4.扭伤:鲜狗牙半枝根60克,泡酒150毫升,随量饮用。

5.跌打损伤:狗牙半枝捣烂,用酒微炒,敷患处。

6.无名肿毒、蛇咬伤:狗牙半枝适量,加盐少许,捣烂敷患处。

7.风火牙痛:狗牙半枝30克,水煎服。

犁头草别名  铧头草、犁铧尖、犁嘴草、箭头草、如意草、玉如意、耳钩草

来源  为堇菜科堇菜属植物犁头草Viola japonica Langsd.或长萼堇菜 V.inconspicua Blume.,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无茎草本。主根白色,粗短。叶基生成丛,具长柄,柄上有毛或无毛,叶片下延成窄翅,托叶白色,长渐尖,有疏浅齿。叶片长卵形或三角卵形,长2-6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钝,基部心形,边缘具钝齿,背面稍带紫色,两面有毛或无毛。夏初开淡紫色花,花葶数条,长6-12厘米,中部有线状小苞片2枚,花左右对称,花萼5,基部延成附属物,其上常有钝齿,花瓣5,一瓣较大,具距,距长5-7毫米,雄蕊5,花药贴合,围绕花柱之外,下部2雄蕊有蜜腺,深入距内,子房具3个侧膜胎座。蒴果长圆形,裂瓣有棱沟。

生境与分布  生于林下、路边、草坡上。分布于河北、陕西、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采集加工  夏秋开花时采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功能  苦、微辛、寒,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主治用法  急性结膜炎,咽喉炎,急性黄疸型肝炎,乳腺炎,痈疖肿毒,化脓性骨髓炎,毒蛇咬伤。用量15-30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参考配方  1.痈疖疔疮:炎症初起有红热肿痛者,以犁头草全草捣烂,湿敷患处,干后就换。有全身症状者,可取干草30克煎服,或鲜草捣汁约一酒杯服,效果更佳。

2.化脓性骨髓炎:鲜犁头草、三叉苦叶(鲜)等量,捣烂外敷。

3.毒蛇咬伤:犁头草叶、连钱草叶、野菊花叶各60克,用鲜草捣烂,绞汁内服。患处先经外科常规处理,用渣汁外敷伤口周围。患者饮药汁后忌饮温开水和吃热食物。一般疗程为4-6天。

4.结膜炎:犁头草、半边莲(均鲜品)各等量,人乳少许,捣烂敷眼皮上,每日2次。

5.遗精:犁头草15克,棕榈根15克,车前草3克,水煎服。

    长萼堇菜本种的叶为三角卵形或舌状三角型,较宽,基部宽心形,稍下延于叶柄,具2垂片,叶通常两面无毛,上面有乳头状白点,托叶通常全缘。下面两片萼片的顶端有小齿,花瓣淡紫色,略带红色,距短,长3毫米。

    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

林荫千里光别名  黄菀

来源  菊科千里光属植物林荫千里光Senecio nemorensis Linn.,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短,具多数被绒毛的纤维状根。茎单生或有时数个,直立,高达1米,花序下不分枝,被疏柔毛或近无毛。基生叶和下部茎叶在花期凋落;中部茎叶多数,近无柄,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0-18厘米,宽2.5-4厘米,顶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楔状渐狭或多少半抱茎,边缘具密锯齿,稀粗齿,纸质,两面被疏短柔毛或近无毛,羽状脉,侧脉7-9对,上部叶渐小,线状披针形至线形,无柄。头状花序具舌状花,多数,在茎端或枝端或上部叶腋排成复伞房花序;花序梗细,长1.5-3毫米,具3-4小苞片;小苞片线形,长5-10毫米,被疏柔毛。总苞近圆柱形,长6-7毫米,宽4-5毫米,具外层苞片;苞片4-5,线形,短于总苞。总苞片12-18,长圆形,长6-7毫米,宽1-2毫米,顶端三角状渐尖,被褐色短柔毛,草质,边缘宽干膜质,外面被短柔毛。舌状花8-10,管部长5毫米;舌片黄色,线状长圆形,长11-13毫米,宽2.5-3毫米,顶端具3细齿,具4脉;管状花15-16,花冠黄色,长8-9毫米,管部长3.5-4毫米,檐部漏斗状,裂片卵状三角形,长1毫米,

尖,上端具乳头状毛。花药长约3毫米,基部具耳;附片卵状披针形;颈部略粗短,基部稍膨大;花柱分枝长1.3毫米,截形,被乳头状毛。瘦果圆柱形,长4-5毫米,无毛;冠毛白色,长7-8毫米。花期6-12月。

生境与分布  分布于新疆、吉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湖北、四川、贵州、浙江、安徽、河南、福建、台湾等省区。生于海拔770-3000米的林中开旷处、草地或溪边。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集,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  苦、辛、寒。清热解毒。

主治用法  热痢,眼肿,痈疖疔毒。用量6-12克。

旱金莲别名  金莲花

来源  为旱金莲科旱金莲属植物旱金莲Tropaeolum majus L.,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一年生藤状草本。茎叶多汁,稍肉质,光滑无毛。叶互生,叶柄长10-20厘米,叶片盾状,近圆形,长5-10厘米,有主脉9条,边缘有波状钝角。自夏至秋开黄色或橘红色花,花单生叶腋,有长梗,萼片5,基部合生,其中一片延长成长距,花瓣5,上面2瓣常较大,下面3瓣较小,基部狭窄成爪,近爪处边缘撕裂成细毛状,雄蕊8,子房3室,柱头3裂。果实成熟时分裂成3个小核果。

生境与分布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采集加工  秋、冬采集,多鲜用。

性味功能  辛、凉。清热解毒。

主治用法  眼结膜炎,痈疖肿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患处。

参考配方  1.眼结膜炎:旱金莲、野菊花各鲜品适量,捣烂敷眼眶。

2.痈疖肿毒:旱金莲、雾水葛、木芙蓉各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挖耳草别名  杓儿菜

来源  为菊科天名精属植物金挖耳Carpecium cernuum L.倒盖菊C. divaricatum Sieb. et Zucc.,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1.金挖耳(烟管头草):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全株被短绒毛。根纺锤形,稍木质。茎粗壮,直立,多分枝,具条纹。基生叶花时脱落,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0-28厘米,宽8.5-15厘米,边缘具小锯齿或浅波状,叶基下延至柄成翅,上面绿色,下面有腺点,两面被短毛,茎生叶长椭圆形,有短柄,向上渐小。夏、秋开花,头状花序单生叶腋及顶端,初直立,开花时下垂,基部有3-5片苞叶,总苞半圆形或卵圆形,外轮总苞片披针形,全为管状花,黄绿色。瘦果圆柱形,有多条筋棱,上端顶部被粘汁。图示为金挖耳。

  4.倒盖菊(大挖耳草):基生叶长5-15厘米,宽2-6厘米,倒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茎生叶披针形,近全缘,花序侧向或俯垂,径10-12毫米,外轮总苞片短而宽。

生境与分布  金挖耳生于山坡、草丛林边等处。分布于东北、华北及湖南、四川、云南等省区。倒盖菊生于山坡、沟旁、路边或栽培。分布于吉林、福建、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

采集加工  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  辛、苦、寒。有小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用法  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牙痛,急性肠炎,痢疾,尿路感染,淋巴结结核,外用治痈疖肿毒,乳腺炎,腮腺炎,带状疱疹,毒蛇咬伤。用量6-15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六棱菊别名  百草王、六耳铃、四棱锋、六达草、六十瓣、四方艾、三面风

来源  为菊科臭灵丹属植物六棱菊Laggera alata (Roxb.) Sch.-Bip.,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状茎粗短。茎直立,多分枝,4-6棱,棱上具有绿色翅状附属物,全株密生淡黄色柔毛及腺点,有特殊气味。叶椭圆状倒披针形或椭圆形,长5-10厘米,宽1-2.5厘米,边缘具细齿,先端钝或短尖,基部渐窄,下延至茎成翅,上部叶较窄小,条状披针形。秋季开花,头状花序1至数个单岐聚伞状排列,果时稍下垂,花全部管状,紫色,先端5齿裂,雄蕊5,花药聚生,雌蕊1。瘦果有柔毛,冠毛白色。

生境与分布  生长在田边、路旁、山坡、林边。我国东部、南部及西南各省均有分布。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  苦、辛、微温。祛风利湿,活血解毒。

主治用法  风湿关节炎,闭经,肾炎水肿,外用治痈疖肿毒,跌打损伤,烧烫伤,毒蛇咬伤,皮肤湿疹。用量15-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患处。

八角乌别名  荷叶术、荷叶三七、山荷叶、独足莲、铁铜盘、野金瓜、活血莲、铁冬苋、大马蹄、一叶莲、大吴风草、橐吾、大马蹄香、马蹄当归

来源  为菊科大吴风草属植物大吴风草Farfugium japonicum(L.)Kitam.,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根状茎粗短,呈块状,丛生条状细根,基生叶有长柄,丛生,叶片肾形,长4-15厘米,宽6-30厘米,厚而有光泽,边缘波状,具凸头状细齿,质厚,暗绿色,花葶直立,高30-75厘米,幼时具密毛,渐脱落,有疏生苞叶,苞叶长椭圆形,无柄,抱茎。10-12月开花,头状花序成疏生的伞房状,直径4-6厘米,有长梗,总苞筒形,苞片长椭圆形,先端尖锐,稍有细毛,缘花舌状,长3-4厘米,宽5-6毫米,中央花管状,黄色。12月左右果熟,瘦果圆筒形,长5-6.5毫米,具纵纹和短毛,冠毛长8-11毫米,棕褐色。

生境与分布  野生于山区、半山区、溪谷、石崖下、毛竹林下常成片生长。东南各省有分布、有栽培。

采集季节  夏秋季采收全草,秋冬采根茎。

性味功能  辛、甘、微苦、凉。活血止血,散结消肿,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用法  咳血、咯血、便血、月经不调、跌打损伤、乳腺炎、痈疖肿毒。用量15-30克,外用适量。

参考配方  1. 咳血、咯血、便血、尿血:大吴风草叶7-8片,鸡肉或瘦肉半斤,入未放过盐的瓦罐内煮熟,睡前半小时吃肉和汤。

2.感冒、流感:全草15克,水煎服。

3.咽喉炎、扁桃体炎:根6-10克,水煎服。

4.跌打损伤:①鲜根捣烂外敷,有明显消肿止痛效果。根6-10克,切片嚼碎,黄酒冲服,一日2次,重伤者连服8-9天。②八角乌30-60克,炖煮肉食。或用生叶捣烂,对酒服,渣外敷。

5.痈疽疔疮:八角乌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或将叶烘软贴患处。

6.蛇咬、肿毒、湿疹、烫火伤:八角乌捣烂外敷。

7.腹痛便血:八角乌30克,煎服。

8.闭经:八角乌30克,捣烂取汁,冲甜酒服。

9.咳嗽吐血:八角乌30-60克,炖煮肉吃。

光风轮菜别名  节节花、剪刀草、野仙草、叶底红、红熏草、野香草、铁箍散、泛红草、四季秋、鲤鱼草、野菜莳、四季青

来源  为唇形科风轮草属植物光风轮菜Clinopodium confine (Hance) O. Kuntze.,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高7-30厘米。茎四棱形,光滑或有微柔毛。叶对生,有柄,叶片菱形至卵形,长8-20毫米,宽6-15毫米,先端尖锐或钝,基部楔形,边缘有稀疏的圆锯齿,两面无毛。5-6月开花,花10数朵集成轮伞花序,对生于叶腋或顶生于枝端,具苞叶,花萼管状,紫色,外面无毛,或仅叶脉上有极稀少的毛,上部5齿裂,边缘有羽状缘毛,上唇3齿,果时不向上反折,花冠紫红色,下部管状,上唇短,下唇稍长。小坚果倒卵形,淡黄色,光滑。

生境与分布  生于村旁、园地、田边、路边、墙角草丛及丘陵低山草地上,为田间杂草之一。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等省区。

采集加工  春夏季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  苦、辛、凉。清热解毒,止血。

主治用法  外用治痈疖,乳腺炎,无名肿毒,刀伤。鲜品捣烂外敷。荨麻疹、过敏性皮炎,全草煎汁外洗。

参考配方  1.痈疖,毛囊炎,蜂窝组织炎:鲜光风轮菜、鲜鱼腥草、鲜千里光叶各等量,洗净,加冷开水适量和适量醋捣烂贴敷患处,每日2。亦可将上药晒干研粉,临时配用。

2.乳腺炎:光风轮菜、榔榆皮各30克,水煎服,同时用鲜光风轮全草,洗净捣烂外敷。

3.刀伤,无名肿毒:鲜光风轮菜捣烂,或加食盐少许,外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