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血糖升高而导致尿中有糖的疾病。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病人尿中都有糖,尿中有糖也不一定是糖尿病。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或不能正常发挥生理作用引起的糖代谢紊乱继而引起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等多种物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病证,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
2.高血糖的危害
在糖尿病的早期,病人可没有任何症状。当血糖明显升高到一定水平时,临床上才有可能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即“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如果糖尿病患者未能及时明确诊断,或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血管、神经并发症,造成心、肾、脑、视网膜及神经障碍、下肢坏疽等严重病变;糖尿病患者还非常容易得各种感染,在应激状态下又容易诱发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危象。因此,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其急性与慢性并发症所引起的,这些并发症的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已经使得糖尿病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3. 糖尿病会遗传吗
对于这个问题,简单的回答是:会遗传,因为糖尿病患者的亲属中发生糖尿病的机会比非糖尿病患者的亲属要大,说明糖尿病有遗传倾向。因此,父母或某一方患有糖尿病者,其子女应定期查血糖以便及早发现糖尿病。有资料统计表明,父母亲都是糖尿病患者,其子女约有5%会患糖尿病,若父母亲中只有一方有糖尿病,则予女得病的机会更少。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的下一代只有5%会患糖尿病呢?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有些人有某些基因,而这些基因对糖尿病具有易感性。也就是说,在某种环境中就有可能发病,而避免这种环境,就可能不发病。至于这种环境,目前认为和饮食热量过剩及生活方式改变,活动太少及肥胖有关。
以上回答是“简单的回答”,主要是针对社会上最多见的2型糖尿病来说的。按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糖尿病学会新的分型方法以及最新的研究,情况就复杂得多。如最近有报道,发现了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基因,而1型糖尿病的遗传可能性就比2型糖尿病大得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生活条件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2型糖尿病在我国近几年的发病率有快速增长的势头,由于环境因素的改变,很可能双亲患有糖尿病者其子女患病率超过5%。
至于新分型中一类“特殊类型糖尿病”,情况就更复杂。有一部分病因已明确为因线粒体突变引起者,则是母系遗传,即母亲患有此种糖尿病,会将疾病遗传给下一代;还有“成年型青年糖尿病”,则已明确了几个特定的基因遗传缺陷,当然和遗传有关。但因药物(如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利尿剂等)或内分泌疾病(如临床常见的有皮质醇增多症、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引起,或者因胰腺疾病(如胰腺手术切除、慢性胰腺炎)引起者,则就和原发病或所服的药物有关,而不一定与遗传有关了。
4. 糖尿病病人应该如何换算食品量
饮食的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以前所说的糖尿病饮食这一句话有一定缺陷,我们所制定的饮食计划是根据身高、体重、活动量算出一天需要多少热量,再根据食物中不同成分的比例计算出来的,这里没有糖尿病的因素,所以叫糖尿病饮食是不确切的,应当叫科学饮食,也就是说有糖尿病这样吃,没有糖尿病也应当这样吃,如果在没得糖尿病的时候,科学饮食会减少和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的病人应当严格的遵循科学饮食的规律进行饮食治疗,在这里涉及到食品交换份的概念。所谓食品交换份是指把每一种食物放到一个塑料袋,每一个塑料袋的食物所产的热量均为90千卡(热量相同,但每种食物的重量不一样)。我们按照身高、体重、活动量算出糖尿病人一天需要多少热量,然后除以90,得出一天需要多少份的食物,然后每天所取相应份数的塑料袋的食物,今天是这几袋,明天是那几袋,总的热量不变,食物就可以有变化了,这就是交换份的概念。
举个例子说明,身高175公分,体重75公斤,办公室工作(轻体力劳动),这个人的理想体重等于175-105=70公斤,他的范围在正负10%(60-70公斤)这个人的实际体重在这个范围之内,我们按每公斤理想体重30千卡的热量计算,他一天所需要的热量为30*70=2100千卡(不是乘以实际体重75),2100千卡除以90千卡,等于23.3份,这就是一天吃的食物的份数。其中,粮食大约占二分之一,蔬菜、水果占四分之一,肉蛋奶占四分之一,油少量。
而一份90千卡的食物相当于生粮食25克,等于绿叶菜500克,瓜类350克,蒜苗、胡萝卜200克,等于水果200克,等于125毫升奶,等于50克瘦肉,50克鸡蛋,等于油10克(一汤勺),按照这个份数分配粮食5两,蔬菜和水果2-3斤,鸡蛋一个,瘦肉2两,牛奶250毫升,油2-3勺。 如何进行食品份数交换,其实也很简单,比如你今天少吃一两瘦肉,可以多吃一个鸡蛋,少吃250毫升奶,可以多吃2两瘦肉。
5. 认识血糖负荷
食物摄入后即餐后血糖水平除了与血糖生成指数(GI)值的高低有关外,还与食物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有密切关系。血糖指数高的食品,如果所含碳水化合物的量很少,尽管其容易转化为血糖,但其对血糖总体水平的影响并不大,因此,GI值仅仅反映出碳水化合物的质量,并没有反映出碳水化合物的实际摄入含量。如果我们将摄入碳水化合物的质量和含量结合起来,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即血糖负荷(GI)。GI值的大小为食物GI值与其碳水化合物含量两者的乘积。下表列出25种食物GI值和相应的GL值。
表 食物血糖指数和血糖负荷
食品分类
|
食物名称
|
GI
|
每百克中碳水化合物含量
|
GL
|
粮食类
|
小米粥
|
61.5
|
8.4
|
516.6
|
|
大米粥
|
69.4
|
9.8
|
680.1
|
|
油条
|
74.9
|
50.1
|
3752.5
|
|
大米饭
|
80.2
|
26
|
2085.2
|
|
面条
|
81.6
|
24.2
|
1974.7
|
|
燕麦片
|
83
|
61.6
|
5112.8
|
豆类
|
黄豆
|
18
|
18.6
|
334.8
|
|
豆腐干
|
23.7
|
10.7
|
253.6
|
|
绿豆汤
|
27.2
|
5.5(含绿豆10克)
|
149.6
|
|
蚕豆
|
79
|
16.4
|
1295.6
|
蔬菜类
|
蒸芋头
|
47.9
|
17.1(按生重计算)
|
819.1
|
|
山药
|
51
|
11.6
|
591.6
|
|
红薯
|
54
|
23.1
|
1247.4
|
|
油炸土豆片
|
60.3
|
40
|
2400
|
|
鲜土豆
|
62
|
16.5
|
1023
|
|
胡萝卜
|
71
|
8.9
|
631.9
|
|
南瓜
|
75
|
4.5
|
337.5
|
水果类
|
柚子
|
28
|
9.1
|
227.5
|
|
鲜桃
|
30
|
10.9
|
305.2
|
|
生香蕉
|
36
|
20.8
|
624
|
|
苹果
|
52
|
9.6
|
345.6
|
|
熟香蕉
|
66
|
20.8
|
1081.6
|
|
菠萝
|
66
|
9.5
|
627
|
|
西瓜
|
72
|
6.4
|
460.8
|
以南瓜为例,从上表中我们可知,南瓜的血糖指数虽高,但每百克所含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仅4.5克,因而其血糖负荷较小,换句话说,吃100克南瓜对血糖影响不大。但如果吃1307克南瓜,去除了不可食部分(占15%),实际摄入1111.1克,其所含碳水化合物含量为50克,其GL值为3750,相当于摄入了180克大米饭的GL值。由此可见,南瓜不应大量摄入,少量摄入是可以的
6. 什么是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它是由糖尿病所致的肾小球微血管病变而引起的蛋白排泄和滤过异常,最终可发展为尿毒症,是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随着糖尿病的病程延长而增高。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症状多在得病多年以后才表现出来。糖尿病肾病一旦进入严重阶段,就属不可逆转的。该病从轻到重分为五期,第一至二期时化验查不出什么问题,病人也没有什么感觉,仅仅是少数病人有时血压偏高;从第三期开始,尿蛋白出现,开始仅有微量白蛋白(20微克/分),通常称这期为早期肾病,如这时及早进行治疗,肾病有恢复的可能。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尿微量白蛋白超过200微克/分,就进入第四期即临床肾病,尿中出现持续性蛋白尿,病人出现浮肿,血压持续性升高。而第五期称为终末肾病,因肾功能不全,血中肌酐和尿素氮开始升高,除了显著的高血压和浮肿外,病人还出现贫血。如果血肌酐超过8毫克/分升,病人可出现肾功能衰竭,并发生尿毒症。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比非糖尿病病人高17倍。据统计每5个糖尿病肾病病人中有1人将要接受血液透析或肾脏移植等治疗。
7. 糖尿病怎样吃水果
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对糖尿病人有益处,然而同时又含有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糖又是要限制摄入的,那么,糖尿病人能否吃水果呢?
糖尿病并非对水果一概排斥,关键在于水果的种类、量和吃的方法。
水果含糖量高低悬殊。西瓜、甜瓜、青梅、椰子乳,含糖量均在5%以下,可资选食。如西瓜的含糖量仅为4%,仅是大米的1/19,与豆腐相似,所以只要不过多食用,是完全可以吃的。含糖量在6~15%的水果有橙、柠檬、葡萄、桃、李、杏、枇杷、菠萝、苹果、甘蔗、橘、柚、梨、荔枝等,吃着就要小心了。至于含量在16%以上的水果,如石榴、香蕉、大枣、红果,则不要食用,尤其是加工制成的蜜枣、柿饼、葡萄干、杏干、桃干或果脯,则必须禁忌。
一些蔬菜可以作为水果食用,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纤维素和无机盐,又美味多汁,同时含糖量又少,可供糖尿病人食用。如番茄含糖仅2%,菜瓜、黄瓜含糖量亦为2%,为糖尿病人提供了水果代用品。
再者就是水果的量,含糖量低的水果也不要吃得太多,道理很简单,如西瓜的含量为4%,若吃300克,即为12克糖,相当于100克梨;若吃500克,那么就吃进20克糖,相当于100克香蕉,所以量决不可过多。
最后是水果的吃法。不要在饭后马上吃,以免使饭后血糖再行升高,而应在两餐之间或睡觉前吃。试探着吃是一个好办法,即在吃水果后2小时测尿糖,若尿糖增加则需减少水果量;若水果减量后尿糖仍然较高,那么需再适当减少主食的量。总之,要将水果作为饮食治疗的一个部分全面考虑,统筹兼顾,达到既补充营养,又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8. 如何诊断糖尿病 糖尿病诊断的唯一手段是测定血浆葡萄糖浓度,其诊断标准为:(1)空腹血浆葡萄糖≥7.0毫摩尔/升。(2)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毫摩尔/升,或在一天任何时候(不管进食与否)血浆葡萄糖≥11.1毫摩尔/升。如果病人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及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又符合上述标准中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如果病人没有典型症状,需要在随后的任一天复查一次,结果符合上述任一标准,亦可诊断为糖尿病。
9. 糖尿病可分为几型
临床上将糖尿病分为四种类型。
一、1型糖尿病
指的是因自身免疫等原因引起的胰岛素缺乏,易发生酮症,必须用胰岛素治疗,多见于青少年。这型糖尿病在我国较少见,仅占5%左右。
二、2型糖尿病
指因胰岛素抵抗(即一定量的胰岛素不能发挥原来应有的作用)及胰岛功能减退所致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大多腹部肥胖。此型占我国糖尿病病的90%以上。
三、妊娠糖尿病
指在妊娠时发生的高血糖,分娩后往往血糖可恢复正常,但将来发生2型糖尿病的机会增多。
以上三型糖尿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
四、继发性糖尿病
本型糖尿病是指有明确的病因所引起的高血糖。例如有些遗传病、胰腺病、内分泌病等所致的高血糖;一些药物(如强的松)或化学品也可引起高血糖。这些高血糖只要去除病因后血糖可能恢复正常。另外,还有一些近年来明确其病因是细胞基因水平的变异所致者。这些病因虽明确,但不易纠正,只能大致同2型糖尿病一样治疗。继发性糖尿病并不多见,其诊断有的不难,如有明确的胰腺手术史或内分泌病史;有的很难如一些基因变异,检查要有一定条件。
10. 监测血糖控制糖尿病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血糖检测指标有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
空腹血糖是指病人在空腹时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空腹血糖是目前临床上诊断2型糖尿病最常用的一个检测项目。由于不同降糖药的疗效不同,在用药的初期常以空腹血糖的下降值来评价降糖药的效果。如空腹血糖降低不明显,就需要改变治疗方案,以确保空腹血糖降到理想状态。由于空腹血糖是决定全天血糖水平的主要因素,控制空腹血糖有助于糖尿病的控制。
餐后血糖顾名思义是指饭后的葡萄糖浓度,医学上通常检测的是进餐后两小时的血糖。一般来说,人在进食后,血糖有一个逐步升高的过程,餐后血糖的高峰时间约在进餐后两小时,但餐后血糖最高值的出现受进食时间、膳食多少及其食物构成的影响。餐后血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胰岛素分泌的情况和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但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由于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餐后胰岛素高峰的出现相对而言延迟,并且受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尽管在餐后两小时测定的血糖水平与最高值接近,但仍不能准确地反映餐后血糖高峰。因此,餐后血糖在临床上并不作为主要的诊断指标,但可作为诊断和用药参考。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糖尿病病人1-2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一项指标。因为空腹或餐后血糖的检测受影响的因素很多,比如心情如何、饮食多少等,糖化血红蛋白则较少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HbAlc)应每隔一季度至半年查一次。糖尿病病人最好控制在65%以下,如果超过7%,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就会增大。
11.测血糖误区种种 有症状才测 有些人对测血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为有了症状才应测血糖。其实不然。血糖稍高,可以毫无感觉,但这种稍高的血糖可以促发慢性并发症,待到产生病状后再去测血糖,往往为时已晚。一般情况下,应至少每周测一次血糖。对于用胰岛素治疗者,为了观察剂量是否合适及避免低血糖,测的次数应更多。
毛细血管血测不准 以往测血糖是通过抽静脉血来测得,近年来,开展了用一滴血在袖珍血糖仪上测的方法。有人认为,用毛细血管血测的血糖值“不准确”。其实并不是“不准确”,而是两者有差别而已。静脉血要分离红细胞后用血浆测血糖,而毛细血管血则是用全血,包括了含葡萄糖较少的红细胞。因此血浆血糖值较全血血糖值要高约11%。但这不是“不准确”,而是应有的差别。只要袖珍血糖仪质量可靠,操作正确,其结果是准确的。
一定要空腹测 以往测血糖多要求空腹,近年来认为,测餐后血糖更能反映大血管并发症等改变。因此,尤其对门诊病人,为了避免其长时间空腹来院等候就诊,可测从进餐开始后两小时的血糖值。
测尿糖代替血糖 有人认为,糖尿病是尿中有糖,所以应测尿糖。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只要血糖高,即使尿中无糖,也是糖尿病。此外,尿糖测定不能诊断低血糖。当然,话又说回来,如因经济等原因不能测血糖者,测一测尿糖,比什么都不测还是要好。
全从指头以外部位测血糖 毛细血管血糖原来是从指尖刺血测得,因指尖较痛,故近年研究出无痛或微痛的指尖以外部位测血糖。目前,主要是从前臂背侧刺血,已有专用的血糖仪。在血糖平稳的情况下,前臂血糖值与指尖血糖值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当血糖急剧变动时,如餐后两小时内、注射胰岛素后、运动后,前臂血糖值滞后,可能耽误诊断和治疗。因此,在血糖急剧变动时,仍应测指尖血糖
12. 血糖的来源去路 血糖是指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血液中的葡萄糖主要来自我们每日所吃的食物,食物中的米饭、面制品等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道中被分解为单糖,经小肠吸收后进入体内。被吸收的单糖绝大部分是葡萄糖,少量的果糖和半乳糖经肝脏代谢后也几乎全部转化为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消化后不能直接变成葡萄糖,但其部分分解物可通过糖异生途径转化成葡萄糖。
空腹时血糖主要来自于肝脏,肝糖原可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以维持血糖的水平不至于过低。进餐后,随着血糖的逐渐升高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也随之增加。在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的作用下,血糖可以向以下几个方向转化:①进入肝脏和肌肉细胞,以糖原的形式储存起来,这种转化约占肠道吸收的60%-70%; ②转化为脂肪,以备机体代谢的需要;③直接被机体各组织细胞利用,产生能量与热量,保证各组织细胞功能的正常运作;④进入各组织细胞,转化为细胞的组成部分。
13. 糖尿病可引起的肝脏损害 肝脏是糖代谢的场所,糖尿病容易并发肝脏损害,研究发现糖尿病肝损率达21%-78%,其中最主要为脂肪肝,1型、2型糖尿病人均可发生。发病原因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关,脂肪肝的轻重与血脂高低有关。血糖控制不好者,常有上腹(肝区)不适,疼痛,肝肿大。脂肪肝的程度还与肥胖有关,肝功能检查有转氨酶、甘油三酯升高,B超及CT对脂肪肝的诊断有重大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糖尿病人对感染抵抗力差,易感染病毒性肝炎。口服降糖药对肝脏有一定副作用,有的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这类肝损害常引起食欲下降、厌食、乏力、恶心呕吐、黄疸、转氨酶、胆红素升高。
糖尿病脂肪肝患者必须控制饮食,适当运动,肥胖者尤其要增加运动使体重下降。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降糖药。如果因肝炎病毒或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应该停止口服降糖药,立即改用胰岛素,因为后者对肝脏无毒作用,病毒性肝炎得到有效治疗后还可服用口服降糖药,如属某种口服降糖药所致的肝损害则不能再用该类降糖药。
14.什么时候用胰岛素合适
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应用的绝对适应症,即必须要用胰岛素治疗。我国的糖尿病人绝大多数是2型糖尿病,当口服降糖药失效或有其它的适应症如有急性并发症,例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症、严重感染、创伤或有严重的内脏疾病不宜服用降糖药时,应尽早改用胰岛素治疗,既有利于降低血糖改善代谢紊乱,也有助于内源性(即自身体内)胰岛素分泌功能的恢复。部分患者用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后又可恢复口服药物治疗。相反,如果顾虑重重,到了病情非常严重,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功能已完全丧失的情况下才开始胰岛素治疗,则需终身补充胰岛素,且血糖不易稳定。
目前,我国的2型糖尿病患者总体控制状况并不理想,血糖控制满意的比例只有10%左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血糖控制不良已有胰岛素治疗指征的患者,由于缺乏有关的知识,误认为胰岛素治疗后会上瘾,会导致终身需要胰岛素注射治疗,从而带来不必要的恐惧心理,一再拒绝胰岛素治疗,造成糖尿病长期控制不佳。笔者就曾经收治过一位近70岁的老太太,当告知需要用胰岛素治疗时,老太太一开始不愿意接收,每日哭哭啼啼,认为用了胰岛素后会上瘾,以后要用到死为止了。经过医生的耐心解释、沟通,3天后,老太太终于接收了胰岛素治疗,血糖逐渐得到了良好的控制,老太太也学会了自行注射胰岛素的方法。6个月后胰岛素逐渐减量,老太太又恢复了口服降糖药的治疗,至今已经两年多了血糖仍然控制得很理想,老太太现在很庆幸当初接收了医生的意见,才有了现在的治疗效果。
因此,当需要胰岛素治疗时应尽早开始胰岛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