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代王朝之武王治国 公元前1065至1064年,周武王消灭了殷纣王的势力之后,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征战,基本上将商朝的全部领土都囊括在自己的麾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周武王不能像治理周人那样,有效地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所以,新兴的周朝吸取了上两朝的政治经验,以所谓的“分封制”开始治理国家。 接受武王分封的有,姜太公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和召公封于燕等等。而周公和召公因为在朝廷中有重任,就让他们的儿子去管理封地。这些封地如同夏、商的封国那样,有相对自由的政治权力。当国家遇有征战等重大事件时,他们有义务服从周王的调遣。他们在经济上也有向周王纳贡的义务。以保证朝廷的经济运转。 这种封建的政治制度,当时确有减轻中央压力,维护国家安定的作用,但也存在潜在的危机,一旦周王不能权衡各邦国的力量,或者某一邦国的发展超过了其他邦国,就容易导致中央权力的衰减,而周朝的最终灭亡正好证实了这一点。 公元1064年,周武王病亡,太子诵继位,即周成王。因成王年少,作为首辅的周公旦就担当起了摄政王的职责。周公旦不顾皇亲国戚的流言蜚语,辅佐成王治国,并在七年后将权力交还给成王。但是,如同商朝早年的伊尹一样,也有些典籍认为周公旦企图利用摄政王的地位,逐步取成王而代之,甚至还说他有过称王的举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