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志 修身 博学 报国》——修身篇之一

 奔★跑 2011-04-30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译注】天的运行刚强劲健,君子因此自强不息。

【评述】《周易》是儒家重要经,通过八卦的形式推测自然的社会的变化,提出了若干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这句话是从自然界的运动引入,强调人要自强而且要坚持不懈。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周易·益·象》

【译注】看见善行就效法,有了过错就坚决改正。

迁:迁移,贴近。

【评述】人的修养要以正反两个方面作参考,不断地发展优点,不断地去掉缺点,这样,优秀的品德就能够不断增益。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尚书·周书·旅獒》

【译注】在细节上不小心谨慎,最终会败坏大的品德。

矜(jīn):小心谨慎。

【评述】周武王灭商后,西旅国奉献大犬,召公认为不可接受,并善诫武王从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发展的规律,防微杜渐,不可掉以轻心。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第三十三章

【译注】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我的人才叫坚强。

【评述】老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他所著的《老子》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辩证法思想,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理。这句话指出自强的真正含义是不断超越自己。

 

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

——《国语·周语下》

【译注】行动时没有什么比严肃谨慎更重要的了,居家时没有什么比节俭更重要的了,道德修养没有什么比谦让更重要的了,做事情没有什么比商量咨询更重要的了。

敬:严肃慎重。咨:征询,商量。

【评述】《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分别记载了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史实。这段话讲了处事要慎重、节俭、多与他人商量,这也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几个重要方面。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译注】哪个人会没有过错呢?有错能改,就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莫大:没有比其再大的。

【评述】《左传》是一本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著。晋灵公十分残暴,他的大臣士季就用这句话来劝谏晋灵公,他的话与《论语·子张》中子贡的话相似:“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均说明了犯错的不可避免和知错必改的重要。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译注】百姓认为好的,我就推行它;他们认为不好的,我就改掉它。

【评述】郑国子产执政,郑国人在乡校中议论他政事的得失,有人向子产建议毁掉乡校,免得人多嘴杂。子产就讲了这几句话,表示不同意毁掉乡校,并认为百姓的议论反而可以减少自己政务上的失误。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译注】我每天都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谋事情尽心竭力了吗?与朋友交往有不守信用的问题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了呢?

省(xǐng):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忠:尽心竭力。

【评述】这段话是孔子的学生曾子说的,他提出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诚信。对他人要诚心,对朋友要守信,尤其对老师要忠诚。在“省”字上下工夫,通过反躬自问,不断提高自觉性。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译注】看到贤德的人就想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从内心认真自我反省有没有和他相同的缺点。

齐:看齐。

【评述】孔子认为要提高个人素质,必须以好坏两个方面作对照,学习经验,吸取教训,这与《周易·益·象》“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精神是一致的。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

【译注】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可担忧和害怕呢?

疚(jiù):内心惭愧。

【评述】经常作自我检查,及时改正缺点错误,心里不留下任何污秽,这样内省时就会心胸坦荡。无私者无畏,道理就在这里。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译注】要求自己严而要求别人宽,就会避免怨恨了。

躬自:自己。厚、薄:从上下文看,即严、宽。

【评述】严于责己最终得益的还是自己;宽以待人,就会取得别人的谅解和信任。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译注】犯了错误却不改正,这就是真正的错误了。

【评述】人不可能不犯错误,最重要的是有过则改,不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左传·宣公二年》中说的“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贫则见廉,富则见义。

——《墨子·修身》

【译注】贫穷的时候最能表现出一个人是否清廉,富裕的时候最能表现出一个人是否讲求仁义。

见(xiàn):表现。

【评述】墨子这段话,强调人生境遇对一个人品德的考验。“贫穷起盗心”,“为富不仁”,决不是必然的规律,君子正是反其道而行之,廉在贫中见,义在富中求。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译注】我善于养护我正大刚直的气节。

浩然之气:正大刚直的精神。

【评述】正大刚直的精神谁都羡慕,但得来不易,必须坚持修养才能具备,又能保持得住。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孟子·滕文公下》

【译注】自身弯曲不正的人,从来不能使人变得正直。

枉:弯曲或斜歪。

【评述】打铁先要自身硬,锯木先要墨线直。自身修养不好,肯定帮助不了别人。

 

人必悔之,然后人悔之。

——《孟子·离娄上》

【译注】一个人必定是自甘侮辱,然后别人才侮辱他。

【评述】自己人格不高尚,势必被人瞧不起,加强自我修养,自强自珍自重,别人自然不敢欺侮自己。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孟子·离娄上》

【译注】对人友好但别人对自己不亲热,要反问自己仁爱做得如何;管治别人但管治得不好,要反问自己是否有智慧;对人礼让但别人不答理,要反问自己是否敬重别人。

爱人:对人友好。反:反问自己。不治:治理不好。不答:不答理。

【评述】自省能力是一种层次最高的综合能力,包含着道德、智慧、素质、气量、技巧、艺术,等等,这一切都应当成为修身的内容。要通过经常的自我检查来不断完善。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译注】所以上天要把重大使命放在某人的肩上,必定要首先在苦难中磨练他的意志,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躯体,使他身受贫穷,每一个行为总是不能如意。这样,可以震动他的内心,坚韧他的性情,增益他的能力。

是:这,某。拂(fú):违背,不顺。所以:指用这种办法。曾益:同“增益”,增加。

【评述】孟子列举了舜、傅说等几位圣贤成功的例子后,总结出成功必须经历磨练的道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说的是同一个道理。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

【译注】一切真理和美德都蕴含在我的天性之中,自我反省,如果自己的言行思想都能符合这些真理,没有什么比这更快乐了。尽力按(推己及人)恕道去做,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快捷的了。

反身:反躬自问。强(qǐang):竭力,尽力。恕:推己及人。

【评述】孟子是性善论者,认为一切真理、一切善性美德都是天生。修身就是尽一切方法,保全这些天性,不要让它丧失。从认识论上看,这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强调“反身而诚”、“强恕而行”,在德性修养方面,实际上还是注重了后天的努力。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译注】富贵时不放纵,贫贱时不改变志向,面对威武不屈服。

淫:雨水多,引申为无度,放纵。

【评述】修身就要经受各种考验。一个人如果不管富贵、贫贱和威逼,都能坚持正确的方向,便真正是意志坚强的君子了。

 

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况《荀子·劝学》

【译注】君子博学,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能聪慧明达,行为没有过失了。

参(cān):检查。省(xǐng):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乎:相当“于”。知:同“智”。

【评述】博学与修身是相辅相成的。学识渊博有助于德性修养,提高人格素质;道德品质好,人格高尚,必然也促进求知的欲望。二者持恒互动,就会“知明”,而“行无过”。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荀况《荀子·劝学》

【译注】松松垮垮,忘记了自身,灾祸就要发生。

怠慢:松懈,掉以轻心。忘身:忘掉自身的责任。

【评述】这句话说出了修身的紧迫性和持恒性,事关成败,实在不可掉以轻心。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

——荀况《荀子·修身》

【译注】好的品行在身,就感到坚定自信,自己必定喜欢;不好的品行在身,就感到全身污浊,自己必定讨厌。

介然:耿介的样子。好(hào):爱。菑(zāi):“缁”的异体字,黑色,引申为浑浊的意思。恶(wù):憎恶。

【评述】一个人,必须爱憎分明,是非清楚。必须重视修身,而修身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过程。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况《荀子·修身》

【译注】批评我而又中肯的人,是我的老师;表扬我而又恰当的人,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是陷害我的坏人。

【评述】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时候,只有排除感情因素,才能真正做到“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我们尤其应当听取反而的意见。

 

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

——荀况《荀子·修身》

【译注】通过修身达到自强,那么声名也可以和圣人相比。

尧禹:传说中远古的圣明君子,后泛指圣人。

【评述】修身的目标要定得高。要努力做一个像圣人那样品德高尚的人,使品德尽可能完美。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他事矣。

——荀况《荀子·不苟》

【译注】君子修养心性最重要的是诚信,达到最诚信的时候就不会有别的麻烦事了。

【评述】养心以诚为本,讲诚信的人得到大家的拥护,什么事情都好办。

 

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荀况《荀子·宥坐》

【译注】所以君子要做到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搞好道德修养,端正品行,等待时机到来(以报效国家)。

俟(Sì):等待。

【评述】荀子这几句话指出,修身是为了成才,成才是为了报效国家。这样的人生取向正是我们要借鉴的。

 

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礼记·曲礼上》

【译注】修养身心,实践诺言,这就叫做好品行。行为端正,语言合道,这就是礼的实质。

【评述】这段话指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言行一致是很重要的,在道德修养上自古都是这样要求。

 

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中庸》

【译注】君子在自身独处的时候也要战战兢兢,严格要求自己。

独:自身独处。

【评述】慎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行修言道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任何时候都是自觉的需要。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

——《礼记·中庸》

【译注】所以君子不可以不进行自身修养,想把自身修养好,就必须孝敬父母。

事亲:孝敬父母。

【评述】古代道德强调忠、孝、仁、义,而把“孝‘’列为百行之先,列为自我修养的必备内容。这当中虽有某些历史局限性,但是,孝亲仍是当代的美德,需要发扬光大。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

【译注】古时候想在天下彰显美好品德的人,先治理好他的国家:想把国家治理好,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要整治好自己的家首先要修养自身;要修养自身,先要端正自己的心;要端正自己的心,首先要自己意念诚实;要使自己意念诚实,就要先得到一定的知识;得到知识在于接触和探究事物。

明:前一个“明”是使动用法,使……明,即彰明昭显。

后一个“明”是形容词,优秀美好。天下:相当于今天的全世界。国:这里指的是诸侯国,是天下的一部分。

格:推究,探究。

【评述】这段话里有八个互为条件关系的环节,明德—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修身、正心、诚意刚好是中间三个环节,上面联系着治国平天下,下面又与研究事物、获取知识相联,可见修身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译注】接触和探究事物才能得到知识,有了知识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心术才能端正,心术端正才能搞好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搞好了,才能治理好家庭,家庭整治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了,天下才能太平。

【评述】这一条和上一条完全互为条件和因果,不可分割。可见,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之千里。

——戴德《大戴礼记·礼察》引《易纬》

【译注】君子做事情在开始的时候特别慎重,因为最初如果出现厘毫偏差,结果就会产生千里的差错。

若:如果。缪:差错。

【译注】这句话指出观察事物往往要从萌芽阶段开始,因为最初阶段蕴含着事物的方向性。修身也不例外,必须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

——戴德《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注】君子人见到有利可图时要想到会不会因此而招致耻辱,遇到要干坏事时要想到这会受到众人的唾骂,有嗜好贪欲的时候要想到这会招致耻辱,发怒的时候要想到这样会招来灾祸。

诟(gòu):唾驾。嗜(shì):癖好。

【评述】要干一事之前,首先要想想行为的后果。这是内省的一个重要方面。

 

射不善而欲教人,人不学也;行不修而欲谈人,人不听也。

——尸佼《尸子·恕》

【译注】射箭技术不佳但想去教别人射箭,人家是不愿意学的;品行不高而想去评论别人,人家是不会听的。

射:射箭技术;谈人:评论别人。

【评述】尸佼主张身教重于言传。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正人必先正己,这是至理之言。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吕不韦《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

【译注】想战胜别人必须首先战胜自己,想评论别人必须先评论自己,想了解别人必须先了解自己。

知:知道,了解。

【评述】《吕氏春秋》是秦朝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汇编而成的著作,共160篇。该书综合各家学说,有杂家之称,有不少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据说,夏启与有扈氏交战,没有取胜,夏启的大臣要求再战,夏启不同意,而是加强自我修养,尊贤任能,一年之后有扈氏就归服了。这三句话指出了加强道德修养、自强自重的极端重要。对人们的修身立德具有启迪意义。

 

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注】修养身心就可以聚集学识,博爱施舍是仁的起点,利益的取舍是义的标志。

府:聚集之处。端:开始。符:符号,标志。

【评述】司马迁《报任安书》借回复任安责成他举荐人才的机会,申述自己的不幸,抒发胸中的不平,文中有许多名言警句。这一段话说明修养身心能够增长学识,乐善好施,甘于奉献,不该拿的坚决不拿,这才符合仁义的标准。

 

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

——陆贾《新语·慎微》

【译注】能为国家建立大功劳的人,必须首先从家里开始修养自己。

闺门:原指居室之门,这里指家门。

【评述】陆贾是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他向汉高祖说过,可以在马上得天下,不可在马上治天下,建议汉高祖多学《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的《新语》多讲政务、修身等问题,他认为凡是提倡的事情,都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也说明修身是成就一切的根本。

 

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

——陆贾《新语·慎微》

【译注】凡是美名流传于后世的人,必定是首先从最微小的事情做起。

垂:流传后世。纤微:细小。

【评述】陆贾的这两句话说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素质的提高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君子有三言,可贯而佩之:一曰无内疏而外亲,二曰身不善而怨他人,三曰患至而后呼天。

——韩婴《韩诗外传》卷二

【译注】君子有三句话要始终如一地记在心中来警诫自己:一是不要对亲人疏远而对外人亲近,二是不要自身的事情做不好而埋怨别人,三是不要灾祸降临才呼天唤地。

贯:贯彻。佩:佩戴,引申为记住。无:不要。下二句从第一句省略“无”字。患:灾难。

【评述】韩婴是西汉前期儒家学者、经学家,西汉“韩诗学”之开创者。他撰写的《韩诗外传》共10卷,是研究西汉今文诗学的重要资料之一。这几句是引曾子说的话,曾子别出心裁,不从正面论述如何修身,而是从反面举例说明道德缺失造成的恶果,提醒人们修身必须注意的事项。

 

射而不中者,不求之于鹄,而反修之于己。

——贾谊《新书·君道》

【译注】射不中目标,不把责任推给箭靶子,而是反过来修炼自己的射箭技术。

鹄(gù):这里指箭靶子。

【评述】贾谊是西汉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他认为,把失败的原因推给客观是幼稚可笑的,只有老老实实地从主观上找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有成功的希望。

 

释正而追曲,倍是而从众,是与俗俪走,而内行无绳。

——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译注】放弃公正而去追求邪曲,背离正确而随从众人,这是与世俗随波逐流,而内心品行没有准则。

释:放弃。倍:即背,背离。俪(lì):并列。绳:准则,标准。

【评述】判别是非的准则,不在外部世界,而在人的内心中。为人处世必须有坚定不移的是非准则和信念,这对于自我道德修养是至关重要的。后来韩愈讲的“行成于思毁于随”其精神实质是一脉相承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