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咬文嚼字”

 兰黛公主 2011-05-01

“独占鳌头”中的“鳌头”指的是什么

  在古代,如果读书人考中状元就被敬称为是“独占鳌头”,那么这里的“鳌头”指的是什么呢?

 “鳌”是传说中的一种庞大的海生动物,头像乌龟,尾巴像鲤鱼,威猛无比,能够背起一座大山。“鳌头”指的是宫殿台阶上的鳌鱼的头。早在我国唐宋时期,皇帝殿前陛阶上镌刻有巨大的鳌鱼,凡翰林学士、状元和承旨官朝见皇帝时,都会立在陛阶正中的鳌头上,等待皇帝的召见。人们就把进入翰林院称作是“上鳌头”。这就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意思。唐宋时期还实行科举制度,发榜的时候状元也站在皇帝殿前陛阶上面迎榜,脚下踩的正是巨鳌的浮雕,所以“鳌头”也就成了状元的代名词。又因为状元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所以“独占鳌头”的意思进一步引申,泛化,可以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为什么称未婚少女为“黄花闺女”

    “黄花闺女”的说法,还得从古代女孩子的装扮上说起。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就是妇女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花粉作成黄色的粉料,用它把剪成花鸟形状的纸片、蝉翼等贴在脸上的。黄花又指菊花,因为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所以,以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就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而能保持贞节。

 

       相传,南北朝刘宋时,宋武帝有位女儿寿阳公主,生得十分美貌。有一天,她在宫里玩累了,便躺于宫殿的檐下,当时正逢梅花盛开,一阵风过去,梅花片片飞落,有几瓣恰巧掉在她的额头。梅花渍染,留下斑斑花痕,寿阳公主被衬得更加娇柔妩媚,宫女们见状,都忍不住惊呼起来。从此,爱美的寿阳公主就常将梅花贴在前额。

      寿阳公主这种打扮被人称为“梅花妆”。传到民间,许多富家大户女儿都争着效仿。但梅花是有季节性的,于时有人想出了法子,设法采集其他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这种粉料,人们便叫做“花黄”或“额花”。由于梅花妆的粉料是黄色的,加之采用这种妆饰的都是没有出阁的女子,慢慢地,“黄花闺女”一词便成了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了。
 
 

“鼻祖”中的“鼻”是什么意思

      人们喜欢把创始人称为“鼻祖”,这是为什么呢?要解释“鼻祖”,首先得从“鼻”字说起。“鼻”的本字是“自”,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自”字都像人的鼻子模样,“自”和“鼻”的读音是一样的,也就是说,“鼻”字最初都写做“自”,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道:“自,读若鼻。”“自”在古文中一般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即解释为自己,既然“自”字做了人称代词了,那么要写“鼻子”的“鼻”时,又该用哪个字呢?于时又另造了一个形声字代替,就是在“自”字下加了一个声符“畀”,就出现了一个新字“鼻”,从此,“自”和“鼻”就有了不同的分工。“自”的本义是“鼻子”,人们常 常说到自己的时候指着鼻子。这个“鼻”字有时还可以引申为介词“从”、“自”,再引申为动词“始”。在《说文》里就有“今以始生子为鼻子”的说法,就是把生的第一个儿子称“鼻子”,这里的“鼻”字即“第一”、“最初”或“开始”的意思。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最早的祖先、创始的祖师就被称为“鼻祖”。
 
 

为什么常用“四通八达”,“康庄大道”形容道路好

       古代都市中的道路也是互相通达的,古人对此还有专门的称谓。古书上说,一达叫做道路,二达叫做岐旁,三达叫做剧旁,四达叫做衢,五达叫做康,六达叫做庄,七达叫做剧骖,八达叫做崇期,九达叫做逵。逵可能是当时最繁华的道路了。这些名称中只有康和庄被没用下来,并且经常连用,泛指道路广阔平坦,所以有“康庄大道”的说法。至于为什么说四通八达而不是九达,是因为我们汉语习惯用四某八某这一固定的格式来表述各方面情况都包括的意思,所以就有了“四通八达”这个词语了。
 
 
 
 

“喝墨水”的来历

     据史书记载,中国历史上的北齐(550-577)朝廷曾下过命令,对考试时“成绩滥劣者”要罚喝墨水,喝多少,按临劣程度而定。后来,到梁武帝时规定:士人应该时,凡书迹滥劣者要罚喝墨水一升;《隋书 仪礼志》里也规定:士人应该时,凡书迹滥劣者要罚饮墨水一升,甚至当秀才、孝廉等再会试时,监考官发现有“文理孟浪,书写滥劣”的人时,也要叫他到专设的房间里去喝墨水一升。这条荒唐的法规沿袭了几个朝代,后来虽不盛行了,但用“喝墨水”来形容知识的多少,却保留在词汇里。
 
 
 

为什么"须眉"代表男子

      须眉,指胡须和眉毛,引申为男子的代称。古代中国男子非常重视自己的毛发,他们并不像现代人一样,为了免却胡须沾汤带水的烦恼,几乎每天都要把新长出的胡须修剪一番,而是把胡须留起来,用“缠须绳”一类的东西缠上,以确保干净美观。胡子是个总称呼。细分起来,嘴上面的叫“髭”,在面颊两边的叫“髯”,以下巴底下的才叫“须”。但习惯上也并不认真区分。

       古人以长须为美,评论男子的貌相,以须取人,再论及品德。历史上的许多英雄人物,大都是长须。如《后汉书》记载光武帝是“美须眉”。至于三国时的猛张飞更是满脸胡须,关羽则是“美髯公”的美名。在古人的审美观念中,如果男子没有胡须则认为是不美的。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子思出使齐国,因为他天生无须,齐王欲羞辱他,指着自己的“美须眉”男宠对子思说:“假如人的相貌可以调换的话,我愿意把他的须眉换在你的脸上。”又汉初重臣张良,也没有胡须,司马迁在《史记》中,也不能免俗,讥讽他“观其像如妇人女子”。这两则整合透露给我们的信息是,古代男性审美观以留须为美 ,无须为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