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董连元烈士——长使冀南忆音容

 昵称1298788 2011-05-01

长使冀南忆音容

——记董连元烈士

牛国俊  郭春生

一九三六年冬天,大雪压地,冰封千里,尤其是处于国土沦亡,遭受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之下的人们,更感到日子的寒冷和难熬。奉天(沈阳)车站,人头攒动,熙熙嚷嚷。在离检票口不远的地方,三个身着学生服的青年和一个教书先生围拢在一起,神态严肃,小声在说着什么。那教书的先生说:“你们的行李已发走,快跟我来。”三个人跟着教师走向检票口,彼此握手告别。三个青年急匆匆进站登车。一声长鸣,火车轰轰隆隆地向关内方向驶去。在他们中间,有一个中等身材,黧黑脸庞,浓眉之下一双眼睛格外有神的十九岁小伙子,他就是董连元(董宁)同志。


誓死不当亡国奴
 

董连元一九一七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县樱桃园(今属鞍山市旧堡区)的一个农民家庭里。祖父去世后,祖母主持家务,叔父操持农活;母亲刘氏,朴实勤劳;父亲董玉恒常年去外行医。六岁时,不幸母亲病故,父亲带着他到黑龙江明水县行医,他在小学读书。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的广大人民,陷人水深火热之中,田野上经常拥挤着逃难的人群,使他幼小的心灵深深刻上民族仇恨的烙印。

一九三三年的一天深夜,辽阳老家遭到土匪抢劫,叔叔跳墙出走时捧伤,不久死亡。父亲不得不带他返回故里。回乡不久,他考人辽阳中学。在学校他和一些同学组织起读书会,一同阅读进步书籍,谈论国家大事,使他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他常常利用读书会的活动,激励人们的爱国自强之心。在一个假日里,几个同学来到他家,面对日本侵略者在村边开采铁矿,他愤恨的讲解敌人野蛮的侵略行径。当讲到日本侵略军用刺刀逼着中国人采矿,又用中国的矿石,制造枪炮杀害中国人时,他义愤填膺,拍案而立,同学们也个个气愤异常,发誓与侵略者不共戴天。

国难家破,董家的日子艰难,没钱供他读书了。正在这时日伪招考翻译,他父亲叫去试试,他执意不去,说‘那不是当汉奸吗!”“总得活下去啊,家里没处弄钱,咋办?”他望着被生活重担压得抬不起头的父亲,不忍心叫他为难,就同意去报了名。临场时,他拿起试卷,满不在意地答了一下,满以为考不上,结果却被录取了。通知他上班时,他坚决不去,对父亲说:“我决不给日伪做事,誓死不当亡国奴!”

没有学费,读书更困难了,他想怎么也得把高中读完.他处处节省,甚至为了省钱买鞋,在节假日回家时,光着脚走几十里的山路。每逢到家就下地干农活,苦点累点他不在乎,能继续读书就满足了。同学们知道他家困难,省吃俭用为他凑一点钱,老师不忍心看着高材生辍学,也解囊相助,就这样他终于读完了高中。

为了不当亡国奴,他决心进关读书。父亲极力劝阻,恳求地说,“你哥哥死在外头,你不要再离开家了。”他想,不摆脱被奴役的地位,就不会争得自由,他决意出走。离家前,他在一张大纸上,写下“誓死不当亡国奴”这七个大字,抒发其爱国心怀,同时也用作对父亲的嘱托。


战斗在滏阳河畔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一队队北平青年学生,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奔赴抗日第一线。董连元就走在他们中间。

董连元到达北平以后,考上了东北大学。在学校他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七 · 七”事变后,华北形势告急,为唤起民众,党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进攻芦沟桥通电》,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浪潮。此时的董连元同广大爱国志士一样,仇恨怒火在心头迸发,为了抗击侵略者,他毅然抛弃学业,随同一批青年学生离开黑暗笼罩着的北平,用自己沸腾的热血,去尽匹夫之责。

一九三七年八月,他到达山东济南。先在政治训练班学习,后被分配到德洲范筑先将军属下的政治工作队。十二月,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同月,他来到冀南八路军别动队政治处。从此开始日夜奋战在冀南。一九三七年底,他任隆平、尧山中心县委委员。到任县、尧山一带,发展党的组织,动员群众抗日。这里的国民党头目,在事变后就南逃了,这时土匪趁机而起,到处兵慌马乱。他一到这里便与县委的同志们一起,深入到各村去发动群众。有一天,他只身深入到任县永福庄一带活动。这里是土匪的老巢,有名的土匪头子刘磨头,就盘踞在附近环水村。但他无所畏惧,亲自在永福庄召开抗日救国动员大会。刘磨头手下的一些土匪也到场了。董连元身着八路军服,站在台上一手掐着腰,一手打着手势,精神抖擞地用东北方言控诉侵略者的罪行,号召大家团结抗日,攥成一个拳头,去痛击日本侵略者,并严肃地正告土匪,要认清形势,不要胡作非为,吃的中国粮,要做有良心的中国人,要同抗日武装一道枪口对外,如果与人民为敌,就是鬼子的帮凶,那必然要被人民所消灭。当时冀南虽然是我新开辟的地区,但由于冀鲁豫抗日形势高涨,各路抗日救国武装崛起,迫于形势,土匪们不敢轻举妄动。会后不久,他活动的一些村庄,建立了党的组织,成立了抗日的群众组织,推动了这一地带的抗日工作,为以后一二九师歼灭日伪军和土匪武装,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一九三八年初,巨(鹿)任(任县)隆(平)特委成立时,他任特委组织部长兼任隆平县委书记,同年八月冀南区党委成立,特委改为二地委,他任冀南二地委宣传部长。

董连元任宣传部长以后,长时间活动在巨鹿、平乡、任县、尧山一带,滏阳河两岸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一九三八年秋,他到尧山县活动,发现那里党组织力量薄弱,就向县委提出应注意这里的组织发展问题,并向他们介绍了周围一些县的工作经验,由于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使这里的党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农会、妇救会等也很活跃,特别是妇救会,为了支援抗日前线,一次就上交军鞋二万八千双,受到上级党组织的赞扬。


开辟尧山西部边缘区
 

一九三九年深秋,为开辟新的根据地董连元到内丘县东部尧山县西部搞边缘地带工作。这里紧靠平汉铁路,路旁有日本侵略军的炮楼,沿路村庄是敌占区。这里的多数村庄没有开展抗日救国工作,只崔庄、双碑等六、七个村,地下党支部有活动。董连元按照组织指定的办法,前去张村联系。这天,他身穿大褂,打扮成教书先生,和身着学生装的警卫员,边走边谈,来到姓邵的家里,他是共产党员,很警惕地请董进了西屋。董未等坐下,便同他接通关系,邵见了介绍信,高兴地说:“组织已经通知我了,早盼望您来这里领导我们工作。”从此,他在这里站住了脚。经过一段时间工作,敌人对我们活动很是惧怕,不断地派人到处搜查,为了躲避敌人,他们白天睡在老乡家的羊圈里,傍晚则到各村去工作。过去这里的党员不知怎样适应形势来开展斗争,他就讲怎样联系,怎样巧妙地与敌周旋,怎样抓抗日武装等。大家心里亮堂了,工作也就活跃了。尧山西部的六十三个村庄,抗日斗争活跃起来以后,既鼓舞了群众,也震惊了敌人。日伪军以张村为中心据点,组织汉奸队加紧搜捕我党员干部和积极分子。张村的村长徐自强,就是个铁杆汉奸,坏透了。他白天象哈巴狗一样,到处游荡,为日伪效劳,晚上则派出流动哨,到处搜巡。汉奸活动对我们的安全是个威胁,也影响了群众斗争的积极性。许多积极分子要求尽快除掉这个祸害。董连元想到,徐是个死心塌地的坏蛋,是铲除他的时候了。于是就找尧山除奸队的同志们,如此这般地部署了捕捉汉奸徐自强的计划。因为那时八路军主力经常路过,徐对大部队不敢惹,只得装作笑脸应酬一番。除奸队员李生堂找他时,说今晚八路军过路,赶快催各家准备饭,然后和他一块张罗,稳住他不得离开,这样他就无法告密了。晚间八路军真的来了,那是尧山除奸队。徐听说八路军来了,急忙上前应承。李生堂介绍说:“这是‘爱护村’的徐大村长!”两个队员马上跨步上前,一人抓住一支手,干净利落地将徐捆了起来。自从抓了徐自强以后,敌人断了线,其它村里的汉奸活动,也有所收敛,这里的工作活跃起来了。不久组织决定成立尧山边区,使这里成为一个坚强的抗日堡垒。我们的部队过路,干部去太行山区或去延安,都是在这里住宿并由这里的群众护送。因为条件好,地、县、区三级政府都曾驻在这里。

一九四O年,敌人对冀南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到处建炮楼、筑碉堡,修公路、挖封锁沟,妄图把根据地分割成无数碎块,以便进行围剿,将我各个击破。同时敌人还在各村建立了“联保”,发“良民证”,对一切过路人严加盘查。这样的环境对董连元这个外乡人十分不利,但他毫不畏缩,依然巧妙同敌人周旋。常常是夜里在这个村开会,天刚亮又在另一个村出现。有一次,他到隆平北区的一个村里开展工作,敌人知道了,马上出兵包围了这个村子。在这危急的时刻,他沉着冷静带着警卫员连跳几道墙、拐过几条小巷,机智地和敌人抓起迷藏,终于在敌人眼皮底下逃脱了。董连元同志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无私无畏的同人民战斗在一起,一年多来,群众将他当做亲人,亲切呼喊他为“小董同志”。


党要我这样做
 

一九四二年春,在北方局党校学习时,他担任学习委员和学习组长。当支部叫他写自传时,他丁是丁,卯是卯的如实地写出来,交给组织审查。事后,他对同志说:“我是没有什么精神防线的,支部让我写自传,我就把自己感觉深刻的问题写出来,是什么样,就写什么样,因为是党让我们这样做的。”许多和董连元一起工作、战斗过的老同志,都对他有共同的印象,他心里只有党和人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在日记中写道“…… 特别是根据地日益缩小以来,人民痛苦加深,都反映在我脑子里来,自己内心里是为党为人民的事业而奋斗,决不在个人私字上打圈子,这样就把无限大的个人问题缩成无限小了,自己的精神也为之一快。”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他秋夏一身单,常把白色的穿成紫花色的; 冬天一身棉,白天穿在身上晚上还当被子盖。他身为领导干部,生活和一般干部从不两样,吃的同样是窝头、菜团、小米粥,有时免不了饿上一两顿,但从来不叫一声苦。

他同郭力文同志一九三九年四月结婚。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们很少生活在一起,仍然和婚前一样,处处以工作为重,常年奔忙于抗日的战场上。残酷的战争环境,难得有短暂的宁静,偶而遇到这种机会,他也不休息,在昏暗的油灯下,手不释卷,报刊文件一篇篇、一遍遍地读下去,有点心得体会就记下。就这样《冀报》 《平原》 《战旗》《滏河》等报刊上,经常有他写的文章。郭力文说他的求知欲特别强烈,他把学习视作进步的源泉。他常说,学习是取得进步的好方法,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他工作上很热情,朝气蓬勃说干就干,干就干好,从不敷衍了事。他对不致力于工作的人很鄙视,认为这种人,“没意思”,“没出息”。

在党校学习期间,他经历了日伪在太行山区的五月“大扫荡”。左权参谋长在反扫荡中壮烈牺牲了,当时的战斗情景震动了他的心,使他久久不能平静。他说:左参谋长的忘我战斗、勇于牺牲精神,使我认识到,一个共产党员不论做什么工作,都应吃大苦耐大劳,要有为党的事业英勇献身的思想准备,不能有任何苟且偷安的心理。


长眠在冀南的土地上
 

一九四三年春,冀南二地委书记牺牲了。为了加强二地委工作,组织上分配董连元同志当地委副书记。当时,他离开那里已经一年多了,对那里的敌情较为生疏。在斗争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同志们嘱咐他一定要多加警惕。他在日记中记录了他的心情,“对个人生命作过多的考虑是可耻的,我要随时准备为革命而献身”。他以无私无畏的精神,踏上了去二地委的征途。

一九四三年四月二十九日,他到南宫县委,接着同志们送他到了分区司令部,不久,传来了敌人突袭我分区机关,董连元同志下落不明的消息,同志们都很担心。正在这时,郭力文收到了他的信,信上述说了他一路上的见闻,还说路过广宗,杨庄一带,看到盛开的桃花,增加了他对亲人的怀念。信是二十日前后写的,解不了人们心中的悬念。

不幸的消息,终于传来,董连元同志光荣牺牲了。那是一九四三年五月一日,在河北冀县肖家庄。地委和分区机关是二十九日到达南宫县八里庄的。“五·一”这天,由于汉好告密,日伪军突然袭来,枪林弹雨,硝烟弥漫,战斗甚是激烈。为了解脱困境,部队掩护机关向冀县张槐村一带转移,当行动到肖家庄时,还没有甩掉敌人,在同敌人激烈的战斗中,董连元头部中弹,歪倒在警卫员身上,不幸牺牲了,时年二十六岁。

郭力文同志失去了亲人,悲痛万分,她回忆五年多的共同生活和战斗,说:“连元同志的短暂一生是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他在工作上从来不怕艰难困苦,从不为残酷的局面吓倒,他一向抱定为革命牺牲的决心,置个人生命于度外,所以他是视死如归的。”今天,他真的归去了,闭上了那双明亮的眼睛,安详地沉睡在冀南的土地上。

 

一九四五年八月下旬,南宫县人民兴高采烈,连夜赶修公路,迎接我大军挺进东北。肖劲光、江华、邓华、李天佑、聂鹤亭、曹里怀等人,率领部队从濮阳经南宫、冀县,踏着董连元同志长眠的冀南大地,穿过日夜奔流不息的滏阳河,向东北进军。董连元生前朝思暮想的打回老家去,光复大好河山的愿望得以实现了。

                                     (本文编辑  赵犁)
 
欢迎访问辽宁双拥优抚工作图书馆http://lnsyyfgz.360doc.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