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东晋名相王导之成功方略

 深圳李昊宸 2011-05-02

谈东晋名相王导之成功方略

(2011-04-28 11:29:34)
标签

南京文史游之谈东晋名相王导的成功方略

    南京是六朝古都,到南京旅游,南京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故事,常常引发人深思,在参观南京古都文化古迹时,东晋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特别让人感兴趣,这个人就是王导(276—339年),字茂弘,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他是东晋王朝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可以说,东晋政权的建立和发展都离不开这位显赫的人物。王导在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朝中任辅政高官,他是东晋的三朝元老,甚至有人认为,其实,他就是东晋政权的实际奠基者。

    在南京经常可以听到关于王谢世家的传说,古诗云:“旧时王谢庭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王谢”指的就是东晋的王导和谢安两个大家族。

    谢安是极为典型的名门之后,其曾祖谢缵,曹魏时任过长安典农中郎将;其祖父谢衡,是西晋有名的儒学家,学识渊博,曾任博士祭酒、太子少傅、散骑常侍等;其父谢裒,永嘉之乱时携家南渡,在东晋政府中担任过侍中、吏部尚书等要职。谢安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在德行、学问、风度等方面都是相当出众的。但是,谢安早年无意仕宦,朝廷屡次召他,他皆以各种借口谢辞,常年隐于会稽东山上,与王羲之、支道林、许询等名士游山玩水,吟诗咏文,悠闲自在。咸康中期,扬州刺史庾冰强令谢安当他的幕僚,但不久,谢安便辞职。吏部尚书范汪也曾提名谢安为部郎,但他写信婉言谢绝。御史中丞周闵奏谢安历年不任,谢安遭禁锢,后经皇帝下诏方才赦免。当时,谢安堂兄谢尚任豫州刺史,都督豫、冀、幽、并四州军事,手握军政大权。不过,升平元年(357年)谢尚死,由谢安的哥哥谢奕接任豫州刺史,可是,次年,谢奕也去世,由谢安的弟弟谢万接任。谢氏一家,屡出大官,名门望族,只有谢安一人在闲游隐居。后来,谢万在一次战斗中兵败而遭废黜,为保家族地位,谢安只好出山,初任桓温征西大将军府的司马,后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最后成赫赫有名的东晋宰相。

    公元383年,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东晋8万士卒一举打败了前秦80多万大军,这次著名战役,东晋一方运筹帷幄的领军总指挥就是谢安,而且,这场战争几乎是由谢氏家族领兵打赢的。谢安的弟弟谢石由尚书仆射转任征讨大都督,谢安的侄子谢玄为前锋都督,谢安的儿子谢琰是为辅国将军统兵阵前。淝水之战大获全胜使谢氏家族更为显赫,谢家可不是一般的名门,是连皇帝都得惧怕三分的名门望族。

    在当时的东晋王朝,能与谢家能相媲美的可能只有王导家族了。

    王导属琅琊王氏,从太保王祥以来,一直是名门望族,王祥族孙王衍历任司空、司徒、太尉,是朝中数一数二的人物。王导是王衍的族弟。王导的祖父王览,官至光禄大夫;其父王裁,曾任镇军司马,东晋建立后,身居多种要职,咸康五年(339年)病逝,终年岁,谥文献。王导承袭王裁的爵位。

  据史籍记载,王导在少年时代就很有识量,当时的陈留高士张公曾对王导的从兄王敦说:“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王导后来果真为司空刘寔所知,被委任他为东阁祭酒,拟迁秘书郎、太子舍人,不就。后参与东海王司马越军事。

    王导素来和司马懿的曾孙、琅琊王司马睿关系很好。永嘉元年(307年),晋怀帝司马炽任命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出镇建邺。这里顺带说明一下,280年,西晋灭吴后将原来的建业改名为建邺,但公元313年,晋愍帝司马邺即位,为避其讳,建邺改名为建康,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即位,东晋正式建立,定都建康。420年,刘裕代晋称帝,立宋国,定都建康。除宋外,南朝的齐、梁、陈等,亦以建康为都。永嘉年间,王导随司马睿南渡,任安东将军司马。西晋末的混乱局势使司马氏政权危危可及,镇守建康的司马睿幸好有王导的出谋划策,方能联合南北士族,即位为晋元帝,建立东晋政权。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王导官居宰辅,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他的从兄王敦都督江、扬六州军事,手握重兵,权势显赫。王导出身于中原著名士族,又是东晋朝的开国元勋,也可以说东晋朝的实际缔造者。司马睿的才能和声望平平,又是晋室中不太受重视的一支,他能够取得帝位,主要是靠王导的鼎力支持。元帝曾把王导比做自己的“萧何”,其实,王导对于东晋朝,其作用一点也不比比萧何在汉时的作用小。东晋时,北方非常乱,而南方长江流域却相对平稳安定,曾有晋墓砖铭赞道:“永嘉世,天下灾,但江南,皆康平;永嘉世,九州空,余吴土,盛且丰;永嘉世,九州荒,余广州,平且康。”王导辅助晋元帝定都建康,其功劳是十分显赫的。

    王导作为东晋的名相,很有政治谋略,他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使司马睿治下的东晋朝能有比较稳定安宁的发展。

    首先,王导善于绥抚新旧,即非常重视调和来自北方(中原)的士族和旧居南方(江东)的士族之间的矛盾,使其和平共处,协调共荣。

    西晋末东晋初,南方虽然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建邺几荆扬二州,户口殷实,但是,北方的战乱也波及着南方,政局非常不稳,在司马睿初镇建邺时,王导就为他制定了治理方略,他提出:谦以纳士;俭以持日;为政清静;安抚南北。司马睿正是以此为施政方针,从而逐渐赢得南北士族的拥戴。

    永嘉五年(311年)六月,匈奴汉国大将刘曜、王弥攻破洛阳,俘晋怀帝,疯狂杀戮,北方陷入空前大战。为了躲避战乱,中原士民十之六七渡江南迁,王导劝司马睿及时收罗有才德之人,司马睿听从王导建议,积极收集人才。一些有名望的人随即被司马睿委以重任,如以前颍川太守刁协为军咨祭酒;以前东海太守王承、广陵相卞壶为从事中郎;以江宁令诸葛恢、历阳参军陈頵为行参军;以前太守庚亮为西曹掾等。当然,来自北方的名士不少对东晋的前途还是很悲观的。王导劝说他们,对其讲明形势,后来,有人说,见了江左“管仲”(指王导)就不再忧虑了。当时,一些东晋名士性好清谈,都以为清谈会误国,王导在重要场合,申明匡扶晋室的决心,使由中原而来的流亡士族,能稳住心情,对东晋王朝更有信心,对前景更乐观。

    西晋时,当吴被灭后,南方士族被排斥,仕途艰难,升迁无望,存在很大的不满情绪。司马睿初到建邺时,南方士族都不理睬他。王导深知,在原东吴境内要建立以北方士族为骨干的东晋朝,务必要联络南方土族,方可成就大事,所以,他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他极力提高司马睿的威信,如,在三月初三,让司马睿肩舆出巡,由王敦、王导以及北方名士骑马随从,仪仗隆重,甚为威严,这让南方士族感到司马睿是北方士族拥戴的江东之主。于是,很有“江南之望”的顾荣、纪瞻等都很敬惧,相率拜于道左。另一方面,王导劝司马睿,要想成就霸业,就须礼敬故老,招揽贤俊。在司马睿的批准下,王导亲自去招顾荣、纪瞻,两人被分别任命为军司马和吴国内史。王导的努力使江南士族逐步认可和配合司马政权,从此,南方士族归附东晋王室,成为东晋政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王导为了能调解南北方士族的矛盾,他自己甚至勤学吴语,以便与南方的望族沟通。当时,掌权的毕竟是北方来的,北方士族多居于显位,而南方士族虽有官职,但多是居于虚位。南方士族还是有怨恨的,王导积极采取措施,拉近与南方士族的距离,如向南方士族要求结为婚姻,加强和睦关系;还有,对于江南望族中的武力强宗,有造反者,尽量不用北方的人领兵去镇压,而让江南望族中的人,甚至让造反者同族中人领兵去平叛。例如,南方望族中的周勰、周续聚众造反,元帝拟发兵征讨,王导却劝说,让周续族弟周莛领兵去平叛,周莛果真用计杀了周续。事后,晋室任周续、周莛的族叔周札为吴兴太守,任命周莛为太子右卫率,对周勰则因周氏豪望,并未穷追,而是抚之如旧。王导对江南士族的忍让和信任,有效地博取了南方士族的欢心,使南北士族能相对平等地相处。

    此外,王导调剂南北士族的矛盾还采取了一个另一个重要的措施,那就是“侨寄法”。当时,南方望族最担心的就是北方来的士族侵犯他们的经济利益。因为南方各级士族,大都是各级地主,其中有一些如吴郡顾氏、义兴郡周氏,都是强宗大族,其利益是不容侵犯的。王导采取的办法是,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侨郡、侨县,以安置北方南逃的士族和民众为名,聚集奴隶或佃客,发展新产业,也就是说,侨寄于南方望族领地的边缘,建立新产业。对于东晋政权说来,“侨寄法”是安置流亡士族和逃难民众的好去处,而同时又不会侵犯南方士族的经济利益,这能缓和南北士族的矛盾。而且,对于一些地广人稀、荒凉贫瘠的地区,也能起了一定的开垦、繁殖、发展的经济作用。可谓是一举多得。据说,当时的“侨州”多至司、豫、兖、徐、青、并等六州,侨郡、侨县更是为数繁多。

    其次,王导善于维系伦纪,义固君臣,调解王氏势力和司马氏势力之间的矛盾,防止东晋朝大乱,避免魏晋时篡权悲剧的重演。

    从汉末到西晋,宫廷政治斗争不断,高层的倾轧和争斗频繁,如,曹氏篡了刘汉之权,司马氏又篡了曹氏之权,当时,防止帝权旁落是政坛记忆犹新又十分敏感的政治话题,对此,即位后的司马睿是不会不警惕的。可是,晋元帝除了名义上有皇族血统,其他任何称帝的实力都不具备。他在政治上完全依靠王导,军事上也基本上依靠王导的从兄王敦,重要官职多被王氏所占有,对此司马睿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不得不尊重和依靠王导,据说,大兴元年(318年),晋元帝即位受百官朝贺时,再三请王导同坐御座受贺,王导再三辞让,不敢同坐受贺。这也是王导的明智之处。

晋元帝登帝位后,对王氏势力也是非常警惕的,他很不满意王氏一族某些家族成员如王敦等的骄横跋扈,暗中采取措施,想方设法削弱王氏势力。比如,他引用刘隗、刁协作心腹,悄悄地培植自己的军事力量,他释放扬州区内沦为僮客的北方流民,把他们组成军队,任命南方士族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兖、豫等六州军事;以刘隗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等四州军事,令他们各率万人,分驻合肥、淮阴,名义上是北上讨伐石勒,实际上,其矛头是对准手握兵权的王敦。这时,王导在朝中,也有些被元帝疏远,但王导保持平静心态,并与其多计较。而他的从兄王敦,就没有那么好说话了,他见王导被疏远,自己的军权受到威胁,就乘机以反对刘隗、刁协,替王导申冤为借口,于永昌元年(322年)自武昌举兵,攻入建康,杀了戴渊、周颤、刁协,迫使刘隗逃奔石勒,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王敦之乱”。

    王导一方面忍定是刘隗、刁协等佞臣扰乱朝纲,赞同王敦“清君侧”的举动,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王敦兵权在手,王导不得不对他的从兄作出妥协,要不然就很难收拾混乱局面。但是,在另一方面,当所谓的“佞臣”们被杀逐之后,帝室势力大大减弱,王敦还想进一步篡夺政权,王导就站出来表示坚决反对,他出面来维护帝室。当时,西都覆没,四方劝进,王敦对篡国专权跃跃欲试,正想更议所立,王导坚决不赞同。王敦攻入建康后,曾对王导说:“你那时不听我言,几乎全族被灭”。但是,王导始终不赞同王敦篡位,他还劝王敦别酿成大错,王敦只好领兵退回武昌。

    太宁元年(323年),晋元帝病死,晋明帝司马绍继位,王导仍辅政。手握重兵的王敦以为又有机可乘了,加紧图谋篡夺,王导仍然站在维护帝室的立场坚决反击。恰好这时王敦病重,不能亲自领兵,便由其长兄王含为元帅,以水陆两军共五万,陈兵于江宁南岸。王导及时致信王含,说:“这番举动实似于当年王敦所为,但形势已大不相同,当年有佞臣乱朝,人心不定,当时连我都想外移以求自保,而今先帝虽去世,但仍有遗爱在民,新主聪明,并无失德之处,如你等妄萌逆念,反叛朝廷,非人臣之道,定会引起共愤。”王导表示“宁为忠臣而死,不为无赖而生”。而且,他及时部署兵力于健康周围布防,当他得知王敦病重时,故意率子弟为敦发丧,防城的将士以为王敦已死,士气大增。王导乘机命将军段秀、中军司马曹浑率甲兵渡江偷袭王含营寨,王含没有防备,被杀得大败。王敦得知,气极病更重,不久便死了。王敦无子,以王含之子王应为嗣。后王含父子兵败逃奔荆州,为其从弟荆州刺史王舒沉杀于长江。本来,王敦因谋反而死,该灭族,但王导保卫帝室有功,仍稳居朝中高位,使琅砑王氏保住东晋最大望族的地位,同时也避免了东晋篡权悲剧混乱局面的产生。王导尽可能地调节了王氏与司马氏的矛盾,防止因激化而酿成局势大乱。

    再次,王导坚持以偏安江左、清静为政的方针,尽量以兼容、忍让的方式来处理与当时统治阶层中望族的关系,以息事宁人来求得安定。

    王导在主政期间,深知偏安江左实属不易,他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方式来处理与东晋统治集团中世家豪族的关系。他注重的是清静为政,尽量不去激化与望族的矛盾。有人说王导是“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这是有相当道理的。他维护望族的利益,尽量让望族的士人能有升迁的机会,而对权贵过失的责罚确非常谨慎。比如,王导作扬州刺史时,派其属下到州属各郡去考察政绩,察官回来,向王导报告各郡守的得失,望族顾荣的族子顾和默不作声,王导问其原由,顾和说:“您身为宰辅,当让吞舟大鱼,能漏网而去,何必与郡守计较?”王导听后,连声表示赞同。这其实很能说明,王导对望族的妥协方式。王导晚年时常说:“人们常说他糊涂,其实,我知道,将来会有人记念我这‘糊涂’的。”确实,王导主政东晋,就是以“糊涂”求安静,也曾有人,如陈頵,曾致信王导陈述不满,说:“西晋之所以败亡,起因在用人不当,重虚重实,看门第不看才学,政事败坏,不可挽救,今该改变陋习,赏罚分明,拔贤任能,共谋中兴。”可是,王导并不听其劝告,他反而坚持自己的“糊涂”主政方式。

    王导的“糊涂”或清静的主政方式,实际上是对望族的妥协、退让,有时,甚至是以牺牲大众的利益来博得世家望族的欢心,而这,其实并不是真“糊涂”。王导心里明白,在当时的建康,西晋刚亡不久,北方混乱,好不容易图个江左之安,江南虽较为富裕和安宁,但王权不是很稳固,南北士族潜在的矛盾很难一时解决,维护其暂时安定的局面才是最重要的,因而,他也就不得不有时“让吞舟大鱼,能漏网而去”。这种“清静”的处事方式,虽然看起来是太窝囊了,但在当时却是很管用的。

    总之,王导当时为政的基本点,就是以北方士族为骨干,并招揽笼络南方士族作辅助,他自己作为南北士族的首领,尽量能兼顾南方士族的利益,他对上维护司马睿的帝位,自己作为宰相,聪明地采取种种谋略,调解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之间矛盾,化解王氏家族与司马氏皇族之间的矛盾,他深知,这两大矛盾如果不能调解好,如果不能使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东晋朝就必然败亡,王氏家族也必然召来大灾难,北方士族也将没有立足之地。王导一生,主要就是在调解这些矛盾,正是由于的出色调节,方能使东晋能拥有偏安江左,一度安宁的局面。

    王导死后多年,东晋又遇到一次危机,那就是恒温图谋篡位事件,但是,当时有王、谢两大士族的抵制,桓温的野心未能实现。桓温死后,由谢安执掌朝政,同时,桓温之弟桓冲任荆州刺史,政治结构相对稳定,东晋朝出现前所未有的和睦景象,这可以说是谢安继承了王导的政治策略,继续平衡各大士族的势力,从而图得东晋继续偏安稳定。

  历史上,常有人将王导与汉代的霍光相比较,说他们同是权倾朝野,又同属辅政的名相,杰出的中兴名臣,这,或许有相当的道理。

谈东晋名相王导之成功方略

南京乌衣巷

谈东晋名相王导之成功方略

王导谢安纪念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