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的艺术是爱的传承

 昀嫒 2011-05-02
母亲的艺术是爱的传承
——中国女红坊创办人陈曹倩访谈

  人物名片:

  陈曹倩,中国女红坊创办人,香港“母亲的艺术”基金会董事长,台北市“母亲的艺术”发展协会理事长。1996年,陈曹倩创立了中国女红坊,设立刺绣、拼布和贴布缝等针线课程。1998年,陈曹倩在台北第一次举办《母亲的艺术——中国女红文化展》,引起巨大的轰动。此后,致力于女红文化的推广。

  

  作为宁波市江北区首届“中华慈孝节”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母亲的艺术展馆”于10月27日上午在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慈城“冯岳彩绘台门”举行简约的开馆仪式并向游客开放,展览预期到12月27日结束。展馆分成汉声·母亲剪纸馆、陈曹倩·中国女红馆、陈夏生·中国结馆、粘碧华·中国刺绣馆、吴元新·织染馆。

  本报记者 陈晓旻

  记者:陈女士,这个展览为什么叫“母亲的艺术”呢?展出的东西有哪些特别值得推介给读者的呢?

  陈曹倩:我们之所以叫“母亲的艺术”,是因为母爱是女红的一个重要来源。比如传统的“百衲被”,是妈妈在生下小孩后,到左邻右舍索取小块布头拼凑成被子,这个小孩就等于得到了大家的祝福。我自己是5个孩子的母亲,也有这样的体验,母亲就像空气一样,平常的时候你不会觉得,但一旦这个空气没有了,你就会觉得窒息,这个主题是对母亲的一种致敬。

  这次的展出分四个场景——待嫁女儿心;婚庆;喜获麟儿;家居的生活。这四个场景囊括了一个女人的一生,与每个场景相对应的都有切合主题的作品,待嫁闺女时准备的嫁妆,结婚时穿的喜服,孩子的衣服鞋帽,玩具尤其是虎偶及在以后生活中的布置。另外我们有女红创新区、历史区、教学区。

  记者:这让我们想起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在慈城“冯岳彩绘台门”展出的效果如何?

  陈曹倩:是的,母亲的艺术是爱的传承。女红坊希望把做布艺的传承和精神,以及这十几年的经验和文化延续下去,好好地保存和发展。选择慈城是一种机缘。一般的展览被提供的场地都是像画廊般的空间。但是在慈城,它不仅有传统的建筑还有一些人文底蕴。刚好慈城又在举办“慈孝文化节”,有非常好的文化传统和氛围,而且慈城本身作为古城保存下来的这些建筑上的图案多半是有意义的。而“中国女红坊”研发的教学系统中的拼布艺术是以中国自己传统图案为元素,这些图案可能来自各种传统文化,如其中建筑就是一种。

  记者:您是研究生物学的博士,从小接受的是西方文化,而且出自一个大家庭,对于转身做这个事情的契机来自哪儿呢?

  陈曹倩:我在香港长大、在美国读书,完全是一个都市女性。从小没有接触过乡村,为什么我会对民间的女红那么感兴趣?我想,这份兴趣是源于感动。女红,小到荷包、鞋帽,大到衣服、被子,都是出自妈妈之手。妈妈们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艺术培训,她们的老师就是自己的妈妈。在做女红的过程中,一针一线都凝聚了她们的爱心,一图一字都寄托了她们的期望。正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以前,织布、染布都是妈妈自己做的。裁衣服剩下的布不舍得丢,就被集中在一个小篮子里。一有时间,妈妈就会把它们拿出来接缝,过不多久又是一大块布了。这体现了妈妈节俭的美德。

  母亲的伟大让我深深感动。10年前,我开始把推广“女红——母亲的艺术”作为自己的使命。这次来宁波办展,我就是希望能把母亲做的女红、母亲的心、母亲的伟大展示给大家。既然以前的母亲能够花那么多的精力来照顾家,现在的母亲是不是也可以多用一点点的时间、一点点的爱心来照顾自己的家?    

  现在,大家都住在公寓里,忙于工作,隔壁邻居是谁都不认识。如果我们能在社区里发动起来,为自己家刚出生的小孩去邻家要块碎布,再把它接起来,这不仅是对孩子的祝福,邻里间的感情也会更加友好。

  提到女红,很多人都会抱怨:现在的工作节奏太快,没有时间做女红。其实,时间是你自己控制的。在欧美和日本,生活节奏也很快,很多的妇女都是职业妇女。但是她们很喜欢做手工、做拼布,毛线绣。没有很多时间,可以今天拼三块,明天拼两块,小碎布就变成了一块大布。现在很多欧美的妇女,坐飞机的时候,都会从包包里拿出她们的针线活,你们无法想象,最现代、最时尚的妇女都在做女红。

  现在我虽然不做科学研究了,但是我从学校里学到的管理模式,跟女红方面也是可以相通的。我感觉做针线就像是一个人生的过程,你要不慌不乱,不紧不忙,才能做出好针线活来。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忘却了外界的所有压力,体会到一种内心的宁静。

  记者: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会好奇,出于心血来潮地去学习,但是要坚持很难。您在多年的推广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陈曹倩:年轻人可能读书或就业,很忙,有空时,通常会去购物、旅游等,有时心血来潮体验一下针线的乐趣是很好的事,也许将来有一天会再想做女红也不一定。

  我觉得,现在的社会缺乏软性一点的东西。工业化时代给我们提供了规格化的成衣,也让我们远离了亲手缝制的情趣;当敲击电脑键盘越来越熟练的时候,我们荒疏了穿针引线的巧手。如果说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硬性文化,那么女红就是软性文化。如果没有充满温情的软性文化的发展,社会会变得疏离和复杂。所以,一定要有软性文化去平衡,社会才会平和。

  记者:我觉得艺术产生是有其时代的土壤的,工业化的时代,女红给我们最大的作用是什么?

  陈曹倩:我们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让生活在工业流水线上的城市人,重新见识最原始最纯朴的手工制作,更加尊重和热爱我们的母亲,更加热爱女性自己。就算现代的妇女太忙,没有时间去做,至少希望大家能够欣赏及注意到,这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现在大家常提倡创意产业,事实上,母亲手造的都十分具有创意。每一个荷包,刺绣的形状、图案都不同。有心和兴趣的人可以经过学习女红多种技术,取得教师的资格后,开设一间有自己风格品味的工作坊和教室,这就是大家都可经营的创意产业。

  记者:那是不是可以总结为女红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更是一种生活艺术?

  陈曹倩:是的,女红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也是一种生活艺术,我觉得生活中的灵感、情感、创意都在女红作品中显现出来。当然,还可以变成自己能经营的文化产业,自己拥有的一片天地。

  记者:民间艺术大师黄永松对中国女红的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您觉得传统女红会有怎样的发展和变化?

  陈曹倩:女红文化的前途是非常乐观的,它有很好的文化基础,当然民间传统手艺需要做一些现代的延伸和拓展。现在我们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技术学习及创业企划,朋友或夫妻都可以合作一起创业,是很适合现代人想做的把传统和现代接轨的一种文化创意产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