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腹直肌锻炼

 行由心动 2011-05-02
腹直肌 rectus abdominis 上部较宽,约相当于下部三倍。

  其前面有三个腱划,分别列于脐、剑突及二者之间的三个平面,并且与鞘的前叶愈着紧密,血管较丰富。

  后面有两条大血管即腹壁上动脉 superior epigastric artery 和腹壁下动脉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 贴其深面上、下走行并分支进入该肌,三者与鞘后叶间结合疏松易分离。

  肌的外缘后面有穿过后叶的下6对胸神经前支及肋间血管节段性穿入,并由其前面穿出进入鞘的前叶。

  腹直肌呈节段性神经支配,注意保护节段性的神经肌支。

腰腹部的肌肉有腹前壁的腹直肌,腹外侧壁的腹外斜肌,位于腹外斜肌深层的腹内斜肌,位于腹内斜肌深层的腹横肌等。这些肌肉的机能可使脊柱前屈、侧屈,或使脊柱转动。

腰腹部肌肉发达与否,不仅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和力量,而且也关系到一个人的体 态,你可简单的运动尽早渡过阶段也要开始较为强力的运动让肌肉恢复原来的形状与力量

  仰躺屈膝脚底贴于地面或床上用力拉你的腹部肌肉并将头与肩膀抬离地面伸出一只手朝脚掌方向平伸另一只手的手指置于肚脐下方你可以感觉到两条腹直肌正在用力

  

腹直肌恢复练习


  如果检测结果表明你腹部凹陷3厘米以上你需要马上开始腹直肌恢复练习此外期介绍收腹练习也对腹直肌恢复很有帮

  1仰卧运动垫上屈膝、双脚分开与髋关节同宽头下放枕头使肩胛骨刚刚离开地面叉放腹部两侧

  2.缓慢呼气收紧腹部试着让枕头不再承受你头和肩膀所有重量;尾椎骨向上离开地面

  3.双向中间推挤腹部两边肌肉呼气持续 5秒钟然后吸气放松让身体回到初始状态

  

小提示:


  注意将你注意力集中腹肌收缩和呼吸上再抬起头和肩膀前首先收缩腹肌本组练习可以逐渐增多比较理想数量是3组每组12次

  

小桌板练习


  1.俯撑运动垫上双膝跪姿脚背贴地双腿分开与髋关节同宽分开垂直肩、掌支撑、肘关节伸直(刚刚伸直即可避免过度伸直)下巴微收腹部收紧以保持背部咸小桌板(头、颈、背部、臀部成条直线或尽量接近直线)

  2.小桌板不变情况下完成(时间如1—2分钟)较缓慢呼吸

  3.放松调整 12次(或更长)

  4.重复土—3组每组30秒—2分钟

  

小提示:

  

换腿时骨盆容易失去控制发生晃动或倾斜所以注意力应更加集中、放慢速度尽量用深层肌肉控制住骨盆水平位置不变



仰卧起坐

身体仰卧,两脚钩住皮带或由 同伴压住。利用腹直肌的力量弯腰坐起,两手触脚尖,稍停,然后用 腹直肌的力量控制住上身,徐徐后仰,躺平后全身放松。然后重做。坐起时吸气,卧倒前先呼气再立即吸气,身体全部躺平后呼气。意念集中于腹前壁中线两侧的腹直肌

腹肌力量差的人,一开始可能不易完成上述动作,坐起时则可用两手支撑借力。当能轻松地按上述要求坐起10次时,可双手手指交叉抱住后脑,甚至两手扶住杠铃片置于胸部来做动作。应当注意,上身后倒时,下颏要靠近胸部,挺胸收腹,保持肌肉紧张。待身体完全卧倒后再放松。也可采用头低脚高的姿势躺在斜板上做动作。

仰卧举腿

身体仰卧,两腿伸直并拢,直腿举起,与上身成直角,稍停,再用腹直肌控制住两腿徐徐落下。举腿时吸气,腿下落时呼气,意念集中于腹直肌

仰卧直角坐

身体仰卧,弯腰坐起,同时两腿上举,上身与两腿同时合拢,两手触脚尖后,上身和两腿同时下落。合拢时吸气,下落时呼气,意念集中于腹直肌。动作可稍快。

悬垂抬腿

双手握住单杠,两臂伸直,身体悬垂。双腿伸直并拢向上抬起,与上身成直角,稍停,直腿放下后重做。腿上抬时吸气,放下时呼气,意念集中于腹直肌

仰卧侧屈起坐

动作基本上与仰卧起坐相同,只是坐起时上身朝一侧转体。练完一侧再练另一侧。练时意念应集中于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

负重体侧屈

两脚开立比肩稍宽,杠铃置于颈后肩上(杠铃片要锁住,以免滑脱落下),两手扶住杠铃片。上身先向一侧屈体,然后恢复直立姿势,再向另一侧屈体,每次均应屈至不能再屈为止。屈体时吸气,恢复直体时呼气。屈体时动作要平稳,两腿要伸直,不得弯腰驼背。意念应集中于腹外斜肌及腹内斜肌。

负重转体

两脚开立比肩稍宽,杠铃置于颈后肩上,两手扶住杠铃片,眼视前方,挺胸收腹。上身先向一侧转体,然后回至开始姿势,再向另一侧转体,每次均应转至不能再转为止。转体时吸气,转回时呼气。注意事项同负重体侧屈。

 

偏瘫;医疗体操;运动功能
  摘要 目的:观察医疗体操对早期中风患者运动功能的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偏瘫患者72例,其中体操组42例患者进行初、中、高3级自我医疗体操训练。对照组30例患者在治疗师指导下接受运动疗法。两组患者每天重复2次训练,共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偏瘫功能的改善率及治疗前后即刻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体操组和对照组患肢功能的改善率分别为:上肢69%和67%,手41%和43%,下肢83%和87%,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患者早期进行医疗体操对血压、脉搏的影响不大。结论:中风患者早期进行医疗体操可改善患肢功能,治疗师干预的减少减轻了治疗师的工作负荷和患者的经济负担。
目前,用于偏瘫患者康复的治疗方法很多,其中以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为主的运动疗法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许多学者已从理论和临床研究中证实了它的作用机理和治疗效果。除此之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肢体协调控制能力等其它康复治疗手段也不容忽视。但这些技术的开展都需要专门的治疗师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每治疗一个患者往往需要花上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而随着脑血管意外发病率的增高,需要进行这类治疗的患者明显增多,造成了患者多、治疗师人手紧张的局面,导致有些患者因在早期得不到及时的康复治疗而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我们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与观察,编制了这套医疗体操,旨在通过医疗体操,让患者早期配合治疗师自己进行主动的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促进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所有参加研究的对象均由我院神经内科诊断明确,并经积极临床治疗,生命体征稳定后参加本研究,剔除那些有昏迷、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的患者。患者分为体操组和对照组。体操组42例,偏瘫患者在偏瘫早期接受床边医疗体操,对照组30例在治疗早期由 PT进行“一对一”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见表1。
  1.2 方法
  体操组患者根据其偏瘫侧的功能状况选择下面任何一级体操,或在二级体操中选择部分项目进行训练,医疗体操的内容包括〔1〕
  初级体操:健手捋发、捏挤患手、健手击拍、交叉上举、环绕洗脸、半桥运动、抗阻夹腿、翘腿摆动、直腿抬高、手足相触、健足敲膝。共11 节。
  中级体操:搭肩上举、对角击掌、耸肩运动、合掌夹肘、翘腿运动、左右摆髋、夹腿屈曲、单腿半桥、抗阻伸肘。共9节。
  高级体操:左右击锤、手膝相拍、手足打拍、下肢划圈、半桥踏步、侧位踏踩、旋转屈伸、床边摆腿、敲击跟膝。共9节。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项 目 体操组 对照组
年 龄(岁) 57±8.9 55±10 .2
男/女(例) 30/12 20/10
病程(周) 3±1.1 3.2±1.5
脑梗塞(例) 24 18
脑出血(例) 15 10
脑外伤(例) 3 2
偏瘫功能<3级    
上肢功能 22 14
手功能 28 18
下肢功能 17 13
  注:用Brunnstrom 偏瘫功能分级进行功能评定。   体操组:上述动作开始时由治疗师进行指导,待患者掌握后自己完成练习。要求患者每节完成15~20次,有些动作需保持10s左右,1~2次/天,7天为1疗程,做2个疗程。
  对照组:由治疗师每天进行40min左右的运动疗法,包括对身体主要关节进行被动活动、挤压,对患侧肢体进行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中的收缩诱导、感觉刺激、痉挛模式抑制等手法。1~2次/天,治疗疗程和天数同上。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偏瘫肢体功能评定(采用上田敏偏瘫功能12级评分法)〔2〕,从中观察两组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改善情况。此外,我们还观察了20 例病程在2周内的患者在完成医疗体操前后的血压、脉搏变化,以了解医疗体操在患者偏瘫早期使用中的安全性。
  2 结果
  2.1 医疗体操对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
  见表2。结果发现,体操组患者上下肢体及手功能的改善率与接受治疗师治疗的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患者对医疗体操的接受程度
  我们从体操组的训练调查中发现,有15例上下肢体功能在1~2级的偏瘫患者能完成布置的初级医疗体操内容;个别项目需要他人帮助;有12例偏瘫肢体功能3~4级的患者完成了中级医疗体操,8例肢体功能>4级的偏瘫患者顺利完成了高级医疗体操。其余的患者由于上下肢体功能水平不一致,则在两级体操中选择部分项目进行训练。由此可见,我们设制的初级体操比较适合偏瘫功能1~2级的患者,中级体操比较适合偏瘫功能3~4级的患者,而高级体操较适合功能基本恢复的5级患者 。
  2.3 医疗体操对患者血压、脉搏的影响
  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偏瘫肢体功能提高的例数
项 目 1级 2级 3级 无改变 改善例数 改善率(%)
上肢            
体操组 9 7 13 13 29 69
对照组 6 6 8 10 20 67
           
体操组 6 2 9 25 17 41
对照组 4 3 6 17 13 40
下肢            
体操组 7 11 17 7 35 83
对照组 5 10 11 4 26 87
  注:体操组:42例,对照组:30例;
  改善率=(各组功能提高的总人数/各组总人数)×100%。 表3 医疗体操对偏瘫早期患者的血压、脉搏影响
项 目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脉搏(分/次)
训练前 149±24 83±12 73±10
训练后(即刻) 149±28 82±9 78±11
t值 0.9227 0.6338 0.0012
P >0.05 >0.05 >0.05
  1mmHg=0.133kPa3 讨论
  3.1 医疗体操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
  我们设计的这套床边医疗体操,是把治疗师常用的一些运动治疗手法融入其中,包括关节被动活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牵伸技术、按摩手法等,使患者即使在偏瘫早期没有治疗师帮助,也可通过自我锻炼得到及时的康复治疗。解决了目前国内患者多、治疗师紧缺、“一对一”训练困难的矛盾。通过实际观察结果表明,体操组患者(42例)经过训练后,肢体的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69%的患者上肢功能提高,41%患者手功能提高 ,83%患者下肢功能改善(见表2),其改善程度与治疗师帮助进行治疗的对照组相同(P>0.05)。由此可见,这套医疗体操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尤其对下肢的训练效果较好,对手训练的效果较差,但也与我们平常采用的“一对一”康复治疗结果接近。非常适合患者在早期临床治疗期间和出院后回家进行康复。有利于社区康复工作的开展。这套医疗体操主要作用〔1,3〕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利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诱发软弱无力肌肉收缩,促进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其中利用中枢性促进、皮肤感觉促进、本体感觉促进等技术〔1〕。②利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缓解肌肉痉挛,抑制异常痉挛模式,恢复偏瘫肢体协调控制能力。③改善肢体关节的活动范围,防治因制动所致的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及废用性肌萎缩等并发症。④通过主被动活动,改善肢体外周血液循环。
  3.2 医疗体操级别的选择
  偏瘫患者处在功能恢复的不同阶段,能完成动作的程度不一。因此,我们设计了初、中、高级医疗体操,针对患者功能恢复的不同时期,采用相应的体操动作。
  初级体操主要用在中风的早期(即运动功能 1~2级),针对患侧肢体无力及预防上肢屈肌痉挛进行训练。体操内容侧重加强健侧肢体的主动和抗阻活动(如抗阻夹腿、交叉上举、直腿抬高、手足相触),通过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等中枢性促进手段诱发和调动患侧肌的收缩反应;采用交叉上举、半桥运动 、翘腿摆动等动作,加强肩带、骨盆、躯干的控制,抑制可能出现的偏瘫侧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模式;采用捏挤患手、健手拍击、健足敲膝、健手捋发,以加强皮肤感觉刺激;此外,在动作的设计上采用本体促进技术中多关节、多轴位的对角螺旋性运动(如环绕洗脸、手足相触)。
  中级医疗体操适用于运动功能3~4级的患者的训练,训练侧重患侧肢体助力和主动活动,注意抑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痉挛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因此,在动作的设计上,上肢以伸展性综合动作为主(如对角击掌、抗阻伸肘),下肢以屈曲性综合动作为主(如翘腿运动、左右摆髋、夹腿屈曲),同时加强近端大关节的控制,为患者完成小关节精细活动创造条件。
  高级医疗体操主要针对运动功能5级的患者,训练侧重双侧肢体的活动,注意加强肢体的协调、控制、精细活动(如手足打拍、手膝相拍、下肢划圈、左右击拳等),此期动作完成的强度不大,但增加了动作的难度,强调动作的质量,患者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PT、OT训练中。
  3.3 体操对早期中风患者的安全性
  我们对20例病程在2周内的中风患者进行训练前和训练后即刻的血压、心率监控,发现患者训练前后收缩压、舒张压无显著变化(见表3),脉搏的波动未超过110次/分。由此可见,这套医疗体操对早期偏瘫患者是安全的。其中有11例脑出血病程在2周内的患者,顺利完成了训练计划。为了保证治疗的安全有效,在完成医疗体操中应注意以下几点〔4〕:①动作完成过程中应配合有节律的呼吸运动,避免过度屏气。②每个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地从初级操向高级操过渡,每级操至少选择5~6个动作,每个动作要完成到位。③血压偏高(>115/180mmHg)、波动较大者暂不做操。④脑出血量较大或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不宜过早锻炼。活动量可通过心率控制,以不超过110次/分为宜。⑤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早期不宜进行这种体操活动。 偏瘫早期床上医疗体操主要由患者在家人的配合在家完成,这样也可以减少患者在经济上的开支,有利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早日恢复,又无不良反应,值得在社区康复中推广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