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直肌 rectus abdominis 上部较宽,约相当于下部三倍。
其前面有三个腱划,分别列于脐、剑突及二者之间的三个平面,并且与鞘的前叶愈着紧密,血管较丰富。 后面有两条大血管即腹壁上动脉 superior epigastric artery 和腹壁下动脉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 贴其深面上、下走行并分支进入该肌,三者与鞘后叶间结合疏松易分离。 肌的外缘后面有穿过后叶的下6对胸神经前支及肋间血管节段性穿入,并由其前面穿出进入鞘的前叶。 腹直肌呈节段性神经支配,注意保护节段性的神经肌支。 腰腹部的肌肉有腹前壁的腹直肌,腹外侧壁的腹外斜肌,位于腹外斜肌深层的腹内斜肌,位于腹内斜肌深层的腹横肌等。这些肌肉的机能可使脊柱前屈、侧屈,或使脊柱转动。 腰腹部肌肉发达与否,不仅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和力量,而且也关系到一个人的体 态,你可 ![]() ![]() ![]() ![]() ![]() ![]() ![]() ![]() ![]() ![]() ![]() 仰躺
腹直肌恢复练习
小提示:
小桌板练习
小提示:
偏瘫;医疗体操;运动功能
对照组:由治疗师每天进行40min左右的运动疗法,包括对身体主要关节进行被动活动、挤压,对患侧肢体进行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中的收缩诱导、感觉刺激、痉挛模式抑制等手法。1~2次/天,治疗疗程和天数同上。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偏瘫肢体功能评定(采用上田敏偏瘫功能12级评分法)〔2〕,从中观察两组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改善情况。此外,我们还观察了20 例病程在2周内的患者在完成医疗体操前后的血压、脉搏变化,以了解医疗体操在患者偏瘫早期使用中的安全性。 2 结果 2.1 医疗体操对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 见表2。结果发现,体操组患者上下肢体及手功能的改善率与接受治疗师治疗的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患者对医疗体操的接受程度 我们从体操组的训练调查中发现,有15例上下肢体功能在1~2级的偏瘫患者能完成布置的初级医疗体操内容;个别项目需要他人帮助;有12例偏瘫肢体功能3~4级的患者完成了中级医疗体操,8例肢体功能>4级的偏瘫患者顺利完成了高级医疗体操。其余的患者由于上下肢体功能水平不一致,则在两级体操中选择部分项目进行训练。由此可见,我们设制的初级体操比较适合偏瘫功能1~2级的患者,中级体操比较适合偏瘫功能3~4级的患者,而高级体操较适合功能基本恢复的5级患者 。 2.3 医疗体操对患者血压、脉搏的影响 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偏瘫肢体功能提高的例数
改善率=(各组功能提高的总人数/各组总人数)×100%。 表3 医疗体操对偏瘫早期患者的血压、脉搏影响
3.1 医疗体操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 我们设计的这套床边医疗体操,是把治疗师常用的一些运动治疗手法融入其中,包括关节被动活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牵伸技术、按摩手法等,使患者即使在偏瘫早期没有治疗师帮助,也可通过自我锻炼得到及时的康复治疗。解决了目前国内患者多、治疗师紧缺、“一对一”训练困难的矛盾。通过实际观察结果表明,体操组患者(42例)经过训练后,肢体的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69%的患者上肢功能提高,41%患者手功能提高 ,83%患者下肢功能改善(见表2),其改善程度与治疗师帮助进行治疗的对照组相同(P>0.05)。由此可见,这套医疗体操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尤其对下肢的训练效果较好,对手训练的效果较差,但也与我们平常采用的“一对一”康复治疗结果接近。非常适合患者在早期临床治疗期间和出院后回家进行康复。有利于社区康复工作的开展。这套医疗体操主要作用〔1,3〕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利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诱发软弱无力肌肉收缩,促进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其中利用中枢性促进、皮肤感觉促进、本体感觉促进等技术〔1〕。②利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缓解肌肉痉挛,抑制异常痉挛模式,恢复偏瘫肢体协调控制能力。③改善肢体关节的活动范围,防治因制动所致的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及废用性肌萎缩等并发症。④通过主被动活动,改善肢体外周血液循环。 3.2 医疗体操级别的选择 偏瘫患者处在功能恢复的不同阶段,能完成动作的程度不一。因此,我们设计了初、中、高级医疗体操,针对患者功能恢复的不同时期,采用相应的体操动作。 初级体操主要用在中风的早期(即运动功能 1~2级),针对患侧肢体无力及预防上肢屈肌痉挛进行训练。体操内容侧重加强健侧肢体的主动和抗阻活动(如抗阻夹腿、交叉上举、直腿抬高、手足相触),通过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等中枢性促进手段诱发和调动患侧肌的收缩反应;采用交叉上举、半桥运动 、翘腿摆动等动作,加强肩带、骨盆、躯干的控制,抑制可能出现的偏瘫侧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模式;采用捏挤患手、健手拍击、健足敲膝、健手捋发,以加强皮肤感觉刺激;此外,在动作的设计上采用本体促进技术中多关节、多轴位的对角螺旋性运动(如环绕洗脸、手足相触)。 中级医疗体操适用于运动功能3~4级的患者的训练,训练侧重患侧肢体助力和主动活动,注意抑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痉挛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因此,在动作的设计上,上肢以伸展性综合动作为主(如对角击掌、抗阻伸肘),下肢以屈曲性综合动作为主(如翘腿运动、左右摆髋、夹腿屈曲),同时加强近端大关节的控制,为患者完成小关节精细活动创造条件。 高级医疗体操主要针对运动功能5级的患者,训练侧重双侧肢体的活动,注意加强肢体的协调、控制、精细活动(如手足打拍、手膝相拍、下肢划圈、左右击拳等),此期动作完成的强度不大,但增加了动作的难度,强调动作的质量,患者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PT、OT训练中。 3.3 体操对早期中风患者的安全性 我们对20例病程在2周内的中风患者进行训练前和训练后即刻的血压、心率监控,发现患者训练前后收缩压、舒张压无显著变化(见表3),脉搏的波动未超过110次/分。由此可见,这套医疗体操对早期偏瘫患者是安全的。其中有11例脑出血病程在2周内的患者,顺利完成了训练计划。为了保证治疗的安全有效,在完成医疗体操中应注意以下几点〔4〕:①动作完成过程中应配合有节律的呼吸运动,避免过度屏气。②每个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地从初级操向高级操过渡,每级操至少选择5~6个动作,每个动作要完成到位。③血压偏高(>115/180mmHg)、波动较大者暂不做操。④脑出血量较大或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不宜过早锻炼。活动量可通过心率控制,以不超过110次/分为宜。⑤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早期不宜进行这种体操活动。 偏瘫早期床上医疗体操主要由患者在家人的配合在家完成,这样也可以减少患者在经济上的开支,有利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早日恢复,又无不良反应,值得在社区康复中推广应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