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编辑的自我修养

 海上看日出 2011-05-04

一个编辑的自我修养 11月30日

一个编辑的自我修养

作者:《男人装》资深编辑王雁林

第一章 编辑的眼光

  常对自己说,儿子要是相当编辑就立刻挖坑埋了。但事实是,这个世界上总会有无数的热血猪头投入到这个行业当中。就像前言所说——一个人从扫盲班出来,什么都不会,他总是首先想到的工作就是当编辑。

  那好吧,我们想想,如果一个猪头他一定要当编辑,那么,作为编辑,他最基本的素质应该具备什么呢?

  和无数主编讨论过这样的问题,他们总觉得,能改错别字病句就是基础素质。听完我常常觉得好笑,这TMD能算作素质来谈吗?一个连病句错别字都挑不出来的人,他应该再进扫盲班,而绝不是去求一份编辑的职位。

  那么,废这么多话,编辑最基础的素质是什么呢?——眼光。

  我想:当我这么说的时候,还是会有蛮多人赞同的。而且,几乎所有编辑行的人没有谁会承认,自己的眼光有问题。毕竟,眼光这东西只和每个人不同的教育背景以及个人修养有关,非常难量化。没错,南郭先生也是这么干的。这也就是我们编辑行好混的根源,没有门槛啊!

  那么,眼光这玩意儿真的就没法量化吗?

  在这里,我必须沉痛地告诉大家——没错,完全没法量化。但是,虽然它无法用数字去标识出来,但确有一个非常易于操作的原则。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用某个选稿原则开始干编辑的活儿时,即使他长了双鸡眼,也能找到合格的稿件。

  一定有人又要着急问那是什么了。莫急莫急,讲个故事先。

  当老王还是小王的时候,也像现在很多热血猪头一样投身到编辑这个行业当中,成为了江西南昌《信息日报》体育版的编辑。

  当时,小王每天最头疼的事情就是——体育版每天用哪个新闻当头条。他每天晚班上到凌晨四五点才能回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几乎每次版面的头条都被老大给毙了。

  终于,小王忍不住找到当时的老大祝潘宁,问:“什么样的稿子能当头条呢?”

  祝潘宁反问:“你觉得呢?”

  小王侃侃而谈,罗哩罗嗦,满口喷粪的说了半天,主要意思就是头条必须多么多么优秀而卓越的稿子才行。

  祝老大笑了,他说:“其实找头条很简单。首先,找重大比赛;其次热门项目;再次就是大明星。那么什么是重大比赛?什么是热门项目?谁又是大明星呢?

  老大继续解释:“只要成绩出来算世界纪录的都是重大比赛;足球、NBA篮球、网球、F1……是热门比赛;热门项目的明星运动员就是大牌明星。”

  看,多简单!我想,就算猴子也能完成这个任务。但是,大家不要小看这条原则,正因为有了这个原则,我以后放在头条的稿子都有了一个充分的理由,为什么每天我看了100条稿子之后我选择它当头条——因为它符合这个这个这个……原则!

  这是什么?

  ——眼光。

  但现实是,无数大佬在和小弟谈眼光问题时,往往在谈论一个意识形态和经验、修养的问题。比如,就有老大在和我谈他想要的稿件时,他说他要的社论是像鲁迅的风格那样的文章。

  靠!当时我很想掰下桌子腿直接敲死这个老大。

  为什么?很简单,他几乎给我了我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像鲁迅的风格”这个标准等于没标准,我觉得像,他觉得不像,这本来就是压根没法谈的问题。

  所以,眼光对于编辑,尤其是菜鸟编辑而言,首先应该是一个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原则。

  那么具备什么要求的条件能够算作原则呢?

  最后总结一下:

  1.  必须是能够用客观标准衡量的条件;(这条尤其重要)

  2.  条件之间不应该是矛盾的;

  3.  条件之间必须具备递进互补性,也就是像前面我老大说的那样,首先具备什么,如果没有就往后找第二条件以此类推;

  4.  所有条件永远不应该是必须所有都具备,而是只需要满足其中某个部分即可。

  如果一个菜鸟编辑能够熟练运用这些原则开始在自己的工作实践时,那么恭喜你,你这个猪头已经在一条正确的路上开始了自己职业编辑生涯。当你熟练运用这些原则时,那么再恭喜你一次,你已经不再是一个菜鸟了,而是一个可以自豪地告诉别人——你已经是一个正经八百的编辑了。虽然你还后很多工作,不过,没关系,看我下一篇连载呗,该会的你都会学会的。

  需要说明一下,事实即使老大要求鲁迅一样的文章是很无理。但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办到,只要用数字分析法分析一下他的文章就能够得到鲁迅文章的数字代码,然后就可以按照这个代码去要求写手依葫芦画瓢,出来的东西起码可以有七八分像了。如果这样还不行,那你就该告诉老大:“连鲁迅自己都会写出《一件小事》这样很不鲁迅的文章,即使鲁迅自己来也达不到你的要求,我不干了!”

  一定有人要问我的数字分析法是怎么回事。告诉你,打死我也不说!有人买单没?价钱合适我出书或者去上课都行!

第二章 我的资料在哪儿

  好了,我又回来了。今天我要和那些有点儿眼光的猪头们谈谈下一个问题了。

  我说的:眼光是一个编辑的基础素质,而资料的寻找和组织就是一个编辑的基础技能。

  无数大佬在找编辑的时候,常常会说,我要的是一个有创意、有资源、有想法……呃,几乎是什么都有的人。没错,有人说我讲话矛盾了,前面刚说当编辑没有门槛,这里为什么又说这个那个,门槛看上去很高的样子?

  那么我修正一下我的说法——编辑行是一个门槛极高的行业,因为所有老板都想找到能写、能编、能采、能销……最好能上九天采访,能下九洋卖刊的全能战士。但因为没有人能够做到,包括老王。所以高门槛就等于没门槛。看不懂这段话的人现在就可以在下面留言走人了。看懂的人继续。

  事实上,对一个菜鸟编辑而言,什么能力都没有是正常的。如果新入行的猪头都像老王一样,那我怎么混?但老王能够成为现在的老王,他入门的第一个工作就是——找资料。

  必须承认,我在写今天的这篇前也一直在想:找资料这种低等级编辑工作如何可以标准化操作?如何让一个猪一样什么都不会的菜鸟也能够迅速入门?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找到特别适合说出来的科学理论。但我还是想说说自己的想法,管他呢,反正骗点击。

  首先,找资料并不是如所有人想象地那么简单。这对人的耐心和想象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耐心好理解,可有人一定会问,找资料和想象力有什么关系?

  先确定,所有老大都喜欢有想象力的小弟。但是,几乎没有老大能够告诉小弟,这想象力怎么来。那么我现在告诉各位老大,让小弟拥有想象里的基础训练就是——找资料。

  我曾经对我带的助理要求:任何一条资料你都必须用20个关键词搜索;必须阅读10倍于稿件篇幅的文字量;然后将你认为有用的东西整理成一份3倍于稿件篇幅的资料文本给我。

  分析一下这段话,有三个要素:20个关键词、10倍于稿件篇幅的阅读量以及3倍于稿件篇幅的资料文本。这几个要素其实对一个菜鸟而言,着重强化了他们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就是想象力。不要以为从一个关键词辐射出相关的另外19个关键词是容易的事情。不信的人可以自己试试看。事实上,任何一个菜鸟要完成这项任务都会有点吃力,但现实是,我的助理在做这个工作半年后对我说,“老大,我觉得找资料真管用!”

他所谓的真管用有两方面的收益,首先是想象力,他自己认为自己现在对任何事物都有习惯性的开拓性思维;其次是他觉得自己现在知识面有相当大的扩展。

  看,第二个收益就是来自于每次10倍于稿件篇幅的阅读。而阅读量的加大又对他思维能力的增强有着不可否认的帮助。

  最后呢,说说那3倍于稿件的资料文本。事实是,在经过10倍阅读之后,这个过程已经是一个编辑过程。他需要运用他先前学习到的编辑眼光开始遴选资料并且开始删节信息。这与复杂的编辑过程相比,只有资料要求高低和资料逻辑编排两项不同。而这两个不同中,前一项是可以通过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来完善;后一项则需要在另外一个课题中来解决。

  必须要交代一点——菜鸟编辑做完资料后,该如何逐渐成长呢?

  下面一段话完全是个人经验,不服气的自己再去总结一套,偷懒的人可以直接拿去试试。

  第一是自信。只要按照我上面那个要求去做出来的资料,任何人都要相信自己做的资料就是最全面最有价值的资料。

  为什么:如果连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你很可能永远在找资料,而很难完成稿件。原因很简单,在现在浩瀚的信息世界,你总能找到新的信息,但事实是,你稿件所需要的资料是非常有限的,必须学会对自己说:这些资料足够用了。

  第二是总结。总结是需要有参照的,参照物就是完成的稿件。必须要拿资料和完成的稿件对比,看看自己到底找到了多少有效信息,然后漏掉了什么信息,遗漏信息自己是否在做资料过程中见过,最后是分析自己为什么会漏掉信息。

  为什么:还用问为什么吗?如果你不打算当一辈子猪头就照着这个路子干吧。

  第三是评估。这是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工作。

  为什么:你必须知道自己在这次工作中到底干了什么,干得如何,然后才能确保你下次能够获得更好效果。

  好了,说得差不多了。最后,举个例子,因为我知道一定有很多猪头几乎看不懂上面的那些话。

  记得在《男人装》,一次和编辑陈修远一块儿做《总统专册》。先说最后我们发表的稿子不到3万字,图片不到100张。而就为了这么点东西,我们运用过:总统、美国总统、白宫、空军一号、骷髅会、布什、……百十几个关键词搜索资料;找到并COPY下来的资料总量有将近50万字,其间阅读过的资料量绝对超过百万字数;而图片寻找更加惊人,我们为了找到最后发表的100张图,我们俩每天各看图1500张,连续这么看了将近4天。整个资料搜集过程耗费将近10 天,而最后写作时间不过3天多。

  说这些,我想大多数人就应该明白了,资料对于任何一个稿子而言都是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厚实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好的稿子。而对于老大而言,通过小弟找资料就能够判断:这小子到底是不是个当编辑的料。资料都做不好的猪头,就只配当猪头,肯定当不了编辑!记住,这是老王的名人名言。

第三章 奶奶的,那话该怎么说来着

  其实,我这里还是不准备说如何写稿子。原因有几个,首先,在中国,一般写作稿费太低,没前途,所以我不主张编辑自己写;其次,作为编辑,写作能力并不是根本性的手艺,能写不过锦上添花,不会也无所谓,大街上会写作的人比会当编辑的人多多了;最后,即使一个编辑铁了心打算写点东西赚点儿吃喝嫖赌的零花钱,那这也是最后落实的一个技术动作,在这个动作之前,还有好多东西要准备呢。

  比如……比如……一个内容的信息应该怎么摆放读者才是最愿意看的呢?

  我发誓,这个题目几乎现在所有在职编辑没几个能回答。

  可以告诉各位看官,每一类的信息都有最适合的表达方式。过去我们称之为文体或者体裁,不过现在比较专业、比较时髦的说法叫——信息呈现方式。

  举个小例子,写意的信息适合用什么方式?——诗歌、散文嘛;人物性格的信息呢?——传记;观点信息呢?——论文体;功能信息呢?——笨!说明书啊!再问你,美女的信息用什么方式最好呈现?——说你是猪头还不相信?用照片啊!不然你看什么?

  例子只是众多呈现中的几种而已,最后那个美女的例子很说明问题,每一类信息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呈现方式是最适合它的表达,我申明,不是说信息和呈现是一一对应不能混淆,我说的是匹配度。相信我,即使我用800000000字描述一个美女,也没有上面那张片子管用。

  说到这里,可能有脑浆子比较足的猪头有点开窍了。对,没错,你的理解完全正确,我这次讲的就是——作为一个编辑,你必须知道每一种信息最适合用什么方式呈现。

  看到这一定有人骂了,“操!这他妈不是中学知识吗?”

  呃……我必须承认,我也这么认为。但事实是,中国人即使大学毕业,除了多认识几个字以外,几乎和一个文盲没什么区别,一切知识都还得从工作中学习。而且我的经验告诉我,即使这些都是中学语文知识,但也并非那么简单。

  我下面会列举几个常用呈现方式的特点以及优劣,不过我现在更想说的是一个呈现总则。

  什么意思?别以为老王也开始不说人话了,我会对自己创造的名词做解释的。

  呈现总则是什么呢?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说说人类的阅读习惯。记住,我这里用的是人类,就说明,这种习惯是大多数人都具备的。

  但凡一个人,他阅读时最原始的要求是什么?

  看得懂!

  其次呢?——直接获取有效信息。

  然后呢?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最大量的信息。

  还有没有?有,但是,我觉得,但凡一个人在阅读,那么他最先需要的就是这三个东东。

  仔细看看这三个东东,仔细想想,他能反应到文章里的什么呢?

  好了,够仔细了,把已经对到一起的眼珠分开,看下面的文字。

  我觉得,这三个需要对文章提出了文字风格的要求;信息排列的要求以及信息量的要求。

  无聊文人们常说:偶们的这个时代是个速读时代……

  我严重赞成,但这并不是能够引导出:这是一个读图时代的论据。我相信,只要满足上面三个人类阅读需求的信息不管用任何方式呈现都会有人读。

  这时候,也就显现出一个编辑对呈现方式的熟悉程度的重要性。因为,呈现方式决定了,你想表达的信息是不是能够满足上面三个需求。

  它确实是一门足够高深的技术,但现实就是,大多数在职编辑在信息呈现手段上相当单一。结果就是,一个编辑获得选题后,本能会告诉他用一个形式呈现,而这个形式就是他演练最熟练的那个。他甚至压根就想不出来还有别的方式能够呈现信息。再往下的结果更可怕,那就是,几乎所有信息都用一个方式呈现的话,其中基本有90%-87.5%稿子的内容是用了并不恰当的方式呈现。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为什么现在是读图年代,因为有这么多文字根本就没有用恰当的方式呈现,谁愿意读?《花花公子》猪看完都勃起,可不就只能进入读图时代?

  有人在留言中说,当编辑有什么难,写好一篇文章才是正题。

  那我现在就先教那些想写好文章的人一手:为你要写的内容找到恰当的表现形式再动笔!

  好了,下面我罗列一下我常用的一些呈现形式。套用一个武侠概念——呈现方式不过是招式,最高境界就是无招胜有招,只要有效,没有什么呈现手法不能用。但别以为最后是无招你就连前头该学会的招也不学了。关键是,活到老,学到老,练到老。熟练程度决定的是你最后作品的高明的程度。

  实践体验类信息:

叙述文本。只要体验内容够新颖,老实呈现过程就好。突出过程中的特异感受,以及另类观察,图文并茂。主文恰当篇幅为3500字左右,另外加200以内tips5条,图片20张左右。

  不足:叙述文本相对来说是比较难读的文本形态。

  海量并列信息:

  用榜单吧。几十上百的短信息排列非常有利于观众地阅读。一般情况下,这种信息呈现一般有两个形态,第一是正常排列。每条信息200字左右;第二则是仅仅是一句话信息的排列。两种排列一般只有篇幅差距。

  不足:榜单应该是所有编辑都会而且喜欢用的呈现手法。但是这里提醒一下,即使是短信息同样需要分割。分割的意义就是让信息呈现更加直接更方便阅读。

  物体和环境类:

  图片。很简单,无论是人还是东西或者风景甚至社会变革,往往几十万字的描述描写还比不上一张质量好的图片。

  不足:摄影师按快门时的感觉往往会决定图片的质量,我一直认为,感觉这玩意儿太不靠谱了。

  人物信息:

  传记或者访谈对答。人物信息不外乎人物个性或人物观点。那么无论传记或者问答都是建立在采访基础上的一种信息呈现。两种呈现不同之处在于,传记更关注环境、经历等外部因素对人物的影响;而问答则基本就是通过人物语言体现人物性格表达观点。

  不足:一般人都会认为采访对象往往是决定因素,如果采访对象没有料就很难呈现有意思的信息。但我觉得这些呈现最难的地方是如何让每个人呈现出来都不一样,这种功力太需要时间积累了。

  性能信息:

  实验报告文本。直接将实验过程和结果告诉读者。这比任何性能描写都直接、简单,而且效果非凡。

  不足: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会决定信息最后呈现的效果

  观点信息:

  观点信息当然要用论文体呈现。只是需要提醒一点,即使论文体同样可以呈现得易于阅读。关键还是信息分割。不要大段自说自话,一定要将大观点分割成无数有逻辑联系的小观点,小段小段的呈现。这样容易读。

  不足:观点信息总会显得有点沉闷。这对写作者的语言功底要求比较高。写得不好,基本文章就不剩下什么了。

  写了半天我发现这些所谓的“招”根本无法穷尽。这让我不得不改变整个写作计划,打算专门拿出一个部分来写呈现。

第四章 咱们也有独孤九剑

  最后一次来谈信息传递方式问题。

  这个问题让我一周都没好好过,天天脑子里都在想这个问题。不过还好,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方式能够一次性解决它。

  在《笑傲江湖》里有个牛逼剑法叫“独孤九剑”。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独孤九剑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只有九招,但是这九招却能够破解天下所有武功招数。类比过来,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这就是各种武功的招数,那么我们手上是有对付它们的“独孤九剑”呢?

  我说——有!我的独孤九剑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模版。

  模版是什么?

  模版是一种规范,一种信息排列和呈现的规范。说得更绝对些,如果信息没有按照恰当的模版呈现,它就不可能取得必要的传递效果。

  看到这,一定有人要骂:“妈的!你说的是写作吗?怎么像工人?”

  那我必须这么回答你:第一,这确实不是写作,从传媒的角度来说,写作不过是生产手段,只要是生产就要有规范;第二,没错,初级的编辑就是工人。但这个工人如果能够熟练掌握所有生产规范的话,他很快就会成为脑力劳动者,但初级阶段,你就是和农民工差不多的猪头而已。

  我之所以迟迟不说具体的模版问题,并不是我打算哈喇大家,更不打算藏私,而是我必须在前期解决一下大家的认识问题。如果有人认为自己是编辑记者,是一个文学工作者,那么你可以离开了;认为自己是在搞创作的人,也可以离开了;认为自己是一个以文字改造人类未来的人,也可以离开了……

  记住,现代传媒讲求的是多快好省地传递信息。任何高深的思想都不是大众传媒领域所需要传递的内容。用最简洁有效的画面和语言抓住读者,并且开始消费你所传递的信息才是现代传媒所追求的东西。

  如果你认同这点,那么你往下看,我会讲讲具体的模版问题。

  模版一:

  盘点

  这是一个信息轰炸的模版。往往是大量短信息的堆积,讲求面覆盖。往往不是什么新鲜信息,但是在特定创意的排列后,呈现出新鲜度。常见的如:100大杀人魔王;10佳进球;70年代……等等等等。

  但是,不要以为50大、100大之类的文章好攒,如果真的原创的话,一般人写到第20条左右时就会想吐,不到40条就会想死。个人经验,如果你做大做精一个,另外9条都一笔带过的话,既可以做到面覆盖,又有点打击。这样,类似于“100大”的选题做起来就不会那么苦了。

  模版二

  实践

  这也是经常见到的模版。比如什么“穿越死亡之海”之类的。这个模版的信息就是记录真人做过什么事情。

  这类模版的主信息当然是实践过程。但是千万记住,如果只有实践过程,信息指向就会过于集中,这当然有利于说清楚一个事情,但是对读者而言,这就太枯燥了。所以,一旦采用这样的模版,一定要注意:给你的主信息安上信息支点。也就是在主信息周围有逻辑联系的小信息模块,利用这些小模块帮你扩大信息面和主信息呈现。

  再说一点,实践模版一定是一稿只说一件事,不要指望一次实践能够找到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

  最后,实践模版重视的永远是实践过程,如果你要的是对事情结果的呈现,那你最好用下面的那个模版。

  模版三

  实验

  实验模版非常好理解。文本格式也好想象,就像实验报告。但是现在传媒里,你最好把实验的结果先摆出来,起码要说明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不然很少有人能够坚持读完你枯燥的实验过程。

  实验模版在呈现信息时倒是有一部分包括上面实践的内容。因为当实验不注重结果的时候,实验过程便是主要的信息卖点。但是必须讲清楚,这两个还是有根本区别的——实验必须要有结果,而实践就不一定了,可能只是一次行为艺术,完全没有目的。

  模版四

  图片

  有时候,呈现本身就是最优力量的表达,也是信息最饱满的融合。比如,世界在变迁——你只需要将同一个物品在不同时代的样子摆在大家面前。还有什么表达比这个更有说服力吗?再比如,一套服装该如何穿?——很显然,只需要让模特穿上衣服,拍好照片展现给大家。

  模版五

  调查

  要说明一件事情或者讲清某个道理,没有什么比数据更有说服力了。这个模版讲求的是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只要数据是新鲜的,就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发现的。关键是数据向下的逻辑推导能力。而且,这个模版是最利于阅读的。不过切忌一点:不要一个数据之后是一个长篇大论。相信我,这么干会被骂。

  模版六

  话题

  最蠢的模版。我几乎都不用。

  中国传媒人总是喜欢把自己归到有思想的那类人中。而做媒体的人更是以用话题引起别人关注为荣,认为这样才是有思想的表现。似乎只有这么干,才能向读者交代——我们编辑真的在思考哦。

  但事实是,现在的人几乎没有人在乎别人在思考什么。尤其不关心只有哲学家才想的无聊狗屁问题。

  一般情况下,话题只有一个呈现方式,那就是编辑出一个话题,然后找一帮他认为牛逼的狗屁东西一人写一篇,然后往版面上一堆,专题就算结束。

  我必须悲哀地说:第一,在我看来,这是最没有思想的做法;第二,现在几乎所有时尚类杂志和类似于《三联》这样的观点类杂志都在这么干。

  模版七

  传奇

  传奇分成两种,一种是故事传奇,一种是人物传奇。这个模版的核心其实都是故事,无论是事情还是人物都需要用故事去打动读者。《知音》是这种模版使用最频繁而且水平最高的一个杂志。

  这里我特别所下人物传奇。几乎所有杂志都在做人物,而且相当一部分都是用叙述体(也就是传奇模版的一种)来表现的。但,几乎所有的这类人物传奇都存在两个致命问题。首先是千人一面,感觉所有人被这些杂志写完之后都像一个人或者某几类人;其次就是废话连篇。整篇文字充斥了环境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但是这些描写纯粹变成了写手的美文秀,和人物没有任何逻辑关系,也就是说,这些描写对呈现人物是没有意义的。

  模版八

  访谈

  这是最容易说清楚的一个模版。就是一问一答。

  访谈只有两个目的:第一是通过语言表现人物个性;第二是让人物通过语言阐述一个观点。扼要讲一句,现在中国的人物访谈通病是——所有访谈都没有逻辑,问到哪算哪,上下提问没有任何联系。以后我会专门谈如何做问答体文章的问题,这里我只说一句:访谈也是文章,是文章就要起承转合,不然就是应该扔进厕所的手纸。

好了,我承认,我晃点了大家——这里并没有九剑,仅仅是八剑。不过这充分证明,信息呈现比搞死一个人还容易一点。令狐冲学那九剑只不过几天时间,相信大家学这八剑会更短。

第五章  今天可以当地主

  没错!即使是猪头菜鸟编辑有的时候也可以当地主。比如——催稿的时候。但是,别高兴太早,当地主前还是得当一回孙子的,那就是约稿的时候。但是,这孙子有很多种当法,有的是彻底当孙子求人;而有的时候当孙子也能像爷一样要求别人。我这次要说的就是让你像当爷一样当孙子。

  大多数猪头入行后觉得当编辑最难的是创意,最容易的就是约稿。几乎每次和菜鸟谈起约稿,他们都显得极为兴奋,口若悬河。“约稿嘛,就是找作者写稿。”这不是狗屁话吗?不然什么是约稿?

  当然,不可否认,人有人路,蛇有蛇路,有时候菜鸟确实也能够找到名家大家帮拳写稿。但是,是不是找名家写稿就一定合格呢?再问,到底稿子该怎么约?

  对于第一个问题,大多数人认为都是对的,毕竟是大家名家嘛,稿子价钱也高,凭什么不合格?

  但事实是,往往越是大家的稿子,越是名家的稿子越要不得。倒不是因为人家写得不好,而是对方往往根本就不知道你要什么。

  对于一本杂志也好,一份报纸也好……它都应该有只属于自己的气质和要求,时髦说法是核心价值观。但是,这种气质和要求往往只有编辑最清楚,那么编辑在约稿的时候就应该把这些东西告诉作者。不过,不要以为这是多么容易的事情。准确说,事实上绝大多数猪头都无法做到这点。

  而在没有将杂志的气质和要求讲清楚的情况下,即使你的写手是上帝,你得到合格稿件的希望也只能押宝在运气上了。但是运气这玩意儿基本和避孕时信赖安全期一样不靠谱。

  那么,现在我们可以进入第二个问题了,那就是,怎么约稿才能让自己对稿子的期望不像指望安全期的猪头一样幼稚而愚蠢。

  对我而言,约稿的核心就是讲清楚两个问题:第一是我绝对不要什么;第二是我必须要什么。呃……相信一定有人会因为见到这两句废话一样的句子准备拿起手边的烟灰缸丢过来,但我还是劝你们看完下面的东西再决定。

  我也承认这两句话十分无厘头,但是,我实在想不出更深刻的话来说,而且,我觉得这两句话的核心在于执行——就是如何将这两个约稿的原则运用到工作当中。

  还是我早先说的那些话,只有能够量化的要求才是可执行的,一切不可量化的要求都是狗屎。

  举例说明,有人约老王去采访,对方唧唧歪歪花了几十分钟说他对未来稿子的期望和要求,所有语言怎么听都像文革留毒,虽然充满激情却不知所云。最后老王问:“你稿子要多少字?多少钱一千字?”

  对方愣了许久,反问:“你说,我做6p的稿子,需要多少字?我们的稿费标准是300一千字。”

  对方应该庆幸他当时没有在我的面前,不然我会挖坑把他活埋,而且我都不挑地方,现场立刻挖!原因有二,第一是:他妈的稿费太低了;第二是:他妈的和这么不专业的人打交道老子很不爽。

  这叫什么约稿?最最基础的东西都没有说,甚至是不知道。

  所以,约稿当中,首先需要告诉作者的就是——稿费和篇幅!然后是模版,我们前头说的那些。也就是告诉作者——我要你帮我用什么结构写多少字,给你多少钱。(模版需要发给作者)如果价钱合适,就需要编辑在模版的基础上告诉作者,你每个小节或者分段最多写多少字;每个小节和分段之间是什么关联关系——也就是彼此间是并列啊还是递进啊还是承接啊……等等等等吧。

  接着是对语言风格的要求。你必须告诉对方,我需要的语言风格是什么样的。这似乎很难。事实上——它确实很难。不过,有些东西还是可以说的,比如,句子要简洁,最长的句子不得超过70字;所有形容词都必须用最高级别;多用什么样的句式……

  最后,你必须告诉对方,我一定得在哪天拿到稿子。

  也许即使这样你拿到的稿子依然不是非常满意,但是我可以保证,任何约稿方式也不可能比这种方式约到更靠谱的稿子了。而且,即使稿子拿到后还是不特别满意需要修改,这种修改的工作量也不会巨大。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稿子约出去之前,稿子的结构、语言等等一切不确定因素都在你编辑的计算当中,计算之后给出的要求都是最简单的执行要求,也就是只要智商高于50的人都能够做到的事情,那么除非写手故意不按照要求干,不然他交上来的稿子就会是你预期当中的那个稿子,并且一般情况都会比预期的要好得多。

  为什么?

  这将是我这章说的最后一个内容——约稿的心态。

  约稿心态很重要,因为你的心态将会决定你的前期准备工作。

  人的心态是最复杂也是最难说清除的东西,我这里只能说3个原则,大家可以看着办,觉得有道理的就到下面留言的地方鼓掌鼓励一下,不认可的可以给我500块我和你面谈。

  原则一:不管对方是多大的名家也不要指望能够约到伟大的稿子;

  原则二:只给写手写作思考的空间,不给他稿件思考的空间;(就是不要让写手想这么写对不对,而只想这么写有什么办法能写得比较好。)

  原则三:必须要用你最底线的要求去要求写手。(也就是量化底线,让写手按照量化指标一项一项达标。这样拿到的稿件就是合格稿件。)

  好了,写完这3个原则就能解释你为什么能拿到比预期好得多的稿子——很简单,就是因为你对写手要求的是最低要求,是只要智商正常的人就能够达到的要求,这样的话,你认为你还会失望吗?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